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解读武侯祠“攻心联”‖杨卓如

作者:杨卓如 来源:天府散文 发布时间:2021-11-20 18:09:24 浏览次数:6527 【字体:

解读武侯祠“攻心联”

杨卓如

“ 攻心联”是成都武侯祠内的一副对联,名扬遐迩。这副对联是近代著名白族文人赵藩于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撰书的,字体有钱南园笔意,悬在诸葛亮殿堂前正中。联文是:“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赵藩(1851—1927),字界庵,出生于云南省剑川县一户白族人家,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学者、诗人和书法家。参加过辛亥革命和护国运动,历任众议员、南方军政府交通部长。赵藩一生著述颇多,尤以诗词为最。书法专习颜、柳,兼习何、翁行楷,可谓具颜骨柳意、何风翁神之妙。晚年致力于文化事业,总纂《云南丛书》等书籍。

晚清,赵藩在四川宦游达15年,历任酉阳知州、盐茶道、永宁道、按察使等官职。在川为官期间,他秉公办事。1902年,川西义和团聚众数千,与清军激战于成都近郊,并一度攻进城内。于是清王朝撤换了四川总督,另派岑春煊担任。岑春煊入川后,采用高压手段,拼命屠杀义和团。当年8月,川西义和团首领廖观音、曾阿义遇害。此后,小规模的起义此伏彼起,岑春煊则一律镇压。

当时代理四川盐茶道的赵藩,一直对岑春煊的做法有不同见解。赵藩做过岑春煊之父云贵总督岑毓英的幕僚,据说还做过岑春煊的塾师,私交甚深。早在岑春煊入川时,赵蕃就劝他谨慎从事,后来他又在公私场合多次劝谏,但岑春煊都置若罔闻。赵藩看到民心思变,势不可挡,清王朝已岌岌可危,但他既不能把这种看法对岑春煊和盘托出,又不愿坐视岑一味蛮干,因此心中郁郁不快。1902年阴历冬月初,赵藩信步出成都南门至武侯祠遣闷,被当家道士出纸索字,赵藩略微思索后即撰书了“能攻心”联。借颂扬诸葛亮,隐喻“后来治蜀”者——岑春煊要认真审时度势,不可执意蛮干,否则将铸成大错。赵藩虽曾当过岑春煊的启蒙老师,但此时身为其下属,无法开口规劝,只得另辟蹊径,以讽谏之笔撰写一副对联,并将其刻好后挂到成都武侯祠诸葛亮殿中。过了不久,岑春煊也到武侯祠游玩,看到这副新刻的对联后反复思忖,有所感触,以后在镇压问题上有所收敛。这就是赵蕃撰写“攻心联”的历史背景。

攻心联对诸葛亮评价很高。“攻心”是指诸葛亮南征时,以“攻心”收到抚安的效果,使少数民族首领孟获心悦诚服;“宽严”是诸葛亮《答法正书》论述的中心,他指出不能照搬刘邦入关时的宽刑,主张针对当时益州的情况用严刑,“威之以法”。仔细体会联意,可清楚地知道作者在颂赞诸葛亮的同时,也强调审时度势的重要,并以此隐喻“后来治蜀”者。

的确,赵藩当年撰书此联时很有一番深意在其中。我们理解上联的意义,首先要理解两个词组:一是“攻心”二字,出于《三国志·马谡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论》。马谡被诸葛亮“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马谡说:“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他认为打仗最重要的是瓦解敌人斗志,收服敌人之心。这个战略为诸葛亮所赞赏。二是“反侧”,反侧在这里是不正直、不顺从。《苟子·王制》:“道逃反侧之民。”故反侧是指一些不安分守法之人。懂得这两个词组,上联便好解了。意思是说,如果打仗的人能使对方知道自己的错误,知道自己的力量远远不及,使他不战或不敢战,心悦诚服,那么以后就不致再谋反叛乱了。例如诸葛亮抓了孟获不杀,而七擒七纵之,使孟获知道自己远非诸葛亮对手而感谢其不杀之恩,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消除了他的反侧谋叛之心。以后诸葛亮对南方少数民族又施行了一系列宽大扶助政策,得到他们爱戴,不但不反,反而协助诸葛亮北伐。由此可见诸葛亮及后来一些采取攻心战略的人,并不是一些喜欢打仗的人,而是想以战止战、止戈为武、思想高尚的人。

成都武侯祠攻心联

至于下联,实际是驳斥一些人认为诸葛亮是法家的片面说法。法家主张以严治国,和儒家不同。儒家治国主张“刑罚世轻世重。”“宽以济猛,猛以济宽。”刑罚宽严,要根据时代和国情作辩证调节。诸葛亮所以以严治蜀,正如他回答李严所说:“刘璋国弱,自刘焉以来,有累世之恩,文法羁縻,百相承奉,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土人士,专相自恣,君臣之道,渐以浚替。”可见诸葛亮用重典治蜀,是因前代太宽,故他遵循儒家“世轻世重,宽猛相济”的原则,决不是一味用严。如果不审察时势而一味用严或用宽,都会带来严重后果,都是错误的。所以赵藩警告后人,不能盲目学诸葛亮而一味用严,也不能盲目反对诸葛亮一味用宽,而应当审察当时形势,深思熟虑,然后决定用严还是用宽。

这副对联,既赞扬了诸葛亮用攻心战略的正确性,同时也歌颂了他严以治蜀政策的正确性,最后告诫后人不能盲目一味用严或用宽,应当根据当时形势来决定。

毛泽东主席十分推崇此联,1958年他来武侯祠时,就在此联前驻足沉思良久,反复玩味联语的微言大义。“文化大革命”初期,毛泽东主席嘱咐当时来四川任职的梁兴初要到成都武侯祠观读“攻心联”。一时间,“攻心联”传遍大江南北,掀起了研读赵藩对联的热潮。邓小平同志也曾称赞说赵藩写得好,富有哲理。江泽民同志也多次高度评价赵藩,称他是云南少数民族中在历史上有影响的杰出人物。

1986年2月3日,邓小平(前左三)偕家人参观成都武侯祠(成都市武侯区地志办公室 供图)

赵藩作为白族学者,致力于学术,凡经史子集、百氏杂家之书,以及古今文章流别,金石文学,无不广泛涉猎,详加考校。平素关心滇蜀文献,对两省掌故尤为熟悉。他的书牍为世所推崇,诗名书法尤震一时。同代人推为儒宗,莫不以师视之。

赵藩著作颇丰,已刊者有《咸同滇中兵事纪》20卷、《诗集》64卷、《词》8卷、《别集》4卷、《鹪巢小识》12卷、《金石书画题跋》12卷、《介庵楹联集》3卷、《书札》30卷。特别是他晚年编纂的《云南丛书》205种1402卷,集云南文献之大成,是一部颇有价值的文学遗产,赵蕃为此花了4年工夫,付出极大的辛勤劳动。

《滇八家诗选》称赵藩“与诗极深研几,意兴所志,伸纸吮毫,立即成咏,自同治甲子起讫民国丁卯止,有诗70余卷,不下万数千首,视放翁尤过之。”

“滇人擅联”。赵藩即 “擅联”之滇人之一。赵藩的联作,集中在《介庵楹句正续合钞》里,计录存542联。其咏成都武侯祠“攻心联”,从历史唯物主义高度,给诸葛亮以辨证的、实事求是的评价,受到毛泽东主席称赞。云南还有一副闻名天下的180字昆明“大观楼长联”,为乾隆时云南布衣孙髯翁所作,被称为“天下第一长联”。郭沫若赞道“长楹犹在壁,巨笔信如椽”。而我们现在看到悬于大观楼的这副长联,正是赵蕃手书。1888年,云贵总督岑毓英重建昆明大观楼,因见赵藩笔力浑厚,苍劲骨力,颇得颜鲁公笔意,便嘱他书写孙髯翁大观楼长联。孙髯翁与赵蕃,两位大师的楹联和书法珠联璧合的作品,就这样历经百年风云,依然高悬于昆明大观楼。

昆明大观楼(图片来源:园景人)

作者简介

杨卓如 男,白族,中学高级教师,在《云南日报》《昆明日报》《大理日报》《民族文化》《大理文化》等报刊发表诗文数百篇。出版散文集《故乡情思》(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史论集《五云史探》(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来源:天府散文

作者:杨卓如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天府散文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