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唐人千姿 南龛百态
唐人千姿 南龛百态
无 生
纵然起了兵戈、燃了战火、失了天下、别了山河,但唐人的风姿依然丰满圆润、光彩照人。他们的诗酿了千年,更显香醇;他们的名传了千年,似仙似神;他们的事过了千年,仍旧使听者为之拍案叫绝。在四川巴中的米仓古道上,便有一处名为“南龛”的地方,被唐人赋予了信仰、雕琢了灵魂,传承了千年。
最初时,南龛虽有南北朝、隋朝时期开凿的佛像,却也未曾令人太过震惊。随着大唐盛世的不断演绎,米仓道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南龛方才正式出现在唐人的视野,被拂去山体的尘埃,显露出耀眼的光华。
那时,唐人来往秦蜀大多只能通过蜀道,而米仓道作为蜀道重要线路之一,其间自是有着大量的商旅行人。他们在有意与无意之间,为巴中带来了佛教的信仰、精湛的雕刻工艺以及充足物力、财力、人力。也正是在那个时代,佛教信仰彻底完成了中国化,在神州大地上掀起了佛教造像的一个高潮。而今南龛列层分龛两千余尊佛陀菩萨像,绝大部分都是开凿于彼时。
起初,能于此开龛造像的大都是达官显贵,他们有权有财,自能开凿精美的佛像,或用以祈福,或以之表明自己的信仰虔诚。例如杜甫的好友巴州刺史严武便在南龛建树颇多,他不仅在南龛重建寺庙屋宇、雕造观音像,更奏表皇帝为其求得了“光福寺”之名。直到今天,严武“奏表”碑仍是清晰可辨,惹人注目。再如张祎,这位跟随唐僖宗入蜀的高官大臣,他不但在南龛造像,还在题记中详述了他“追扈大驾”西巡的行程以及修造佛像的经过,有着极大的历史价值。
之后,随着佛教信仰的盛行,开龛造像的群体也渐渐地扩展开来,不再局限于达官显贵,就连稍有钱财的平民百姓也加入了进来。虽然他们钱少力薄,开凿的佛像不如前者精美、宏大,却也极大地丰富了南龛乃至整个巴中石窟的造像,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更为真实、全面、丰富的大唐世界。
而且由于南龛的造像活动之盛大、地理位置之突出、作品之巧夺天工,自然而然地,这里也就成了一处颇受文人墨客们喜爱的胜地。他们在这里休憩、礼佛、会友、酬唱,并且不惜笔墨,于南龛留下了诸多墨迹镌刻、趣闻轶事。例如,李白的“怪状”、杜甫的《判府太中严公九日南山寺》等等都是其中的精品。
时光荏苒,今日的南龛已名满巴蜀,在世界佛教史、雕刻史中都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无数的旅人不辞辛苦,慕名而至,只为瞻仰它的美,渴望从中看一眼唐人的影子。他们在这数千尊佛陀菩萨像前驻足,有的凝望沉思,有的拍照留念,有的拿起画笔临摹。
漫长的时光风化了山岩、模糊了色彩,使得彼时万邦来朝的盛唐化作了遥远的符号,也使得宽广的柏油路替代了当年艰险难行的米仓道,但这伟力无穷的时光却未能模糊唐人的风姿。
从南龛至今保存完好的176个佛龛、两千多尊造像中,我们仍能透过斑斓玲珑的雕像窥得唐时的色彩:那宝冠、璎珞、手镯不正是唐人的装扮?那眉目、笑容、姿态不正是唐人的风貌?那弹奏的箜篌、吹响的横笛、优美的舞蹈不正是唐人的生活片段?
千年风雨、千年沉淀,南龛早已超脱了它那山石的本体,成为了比山石更加坚固、不朽的文化瑰宝。那里有唐人的足迹、生活与信仰,更有后人的仰慕与向往。
#参考资料:
[1] 苟廷一.巴中南龛摩崖造像考述[J].四川文物,1995(05):51-54.
[2] 雷玉华著;郑炳林,樊锦诗主编. 巴中石窟研究[M]. 北京:民族出版社, 2011.03.
曹亚楠著. 一路向西 绝色四川[M].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01:134-135页.
来源:文化远近
作者:无 生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