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易旭东 ‖ 越南开国之王原来是“古成都人”系列之十四:奠定汉代中国南疆规模

作者:易旭东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7-02 15:50:56 浏览次数:1141 【字体:

越南开国之王原来是“古成都人”系列之十四

奠定汉代中国南疆规模

易旭东

前205年,赵佗迅速“击并桂林、象郡”。

南征百越。岭南三郡并为一体,政治上归于一统。据有岭南(今广东、广西大部、越南北部),建立了疆土“东西万余里”的南越国,定都番禺(今广州),自立为“南越武王”。

前204年,将任嚣城向西扩张,以西文溪为护城河,扩大为周长5公里的大城。于今中山四路一带,东起今旧仓巷一线;西临今广大二巷、小马站一线;南界在今西湖路北侧,南城门在今北京路与西湖路交界处以北。俗称“越城”“赵佗城”。

赵佗城遗址(图片来自网络)

今北京路基本处于“赵佗城”的中心轴线位置上。

南越王宫博物馆,依“赵佗城”的遗址为基础建成。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图片来自网络)

广州的城市史,远超过“北京”“南京”等著名都城。

比秦定都“西安”更早。西安作为“镐京”的历史,只在西安长安区的西北角,不像广州一直在城市中心。安阳国是古蜀开明王子“蜀泮”建立的国家。广州因文明而起步的真正起点。

《粤记》说,“广东之文始尉佗”。

灭安阳国后,赵佗为了便于统治,划分为交趾、九真两郡,设立户籍官,清查二郡的户口,制定封建的政治制度、赋税制度,传播汉族文化,使二郡开始有了文字、文字记载的历史。

由奴隶制社会初期,跃进到封建制社会。

古蜀文化对越南的历史影响巨大。前后近百年,政权统治52年,在秦灭安阳国时,“古成都人”已经与当地雒民普遍通婚两代人以上,通婚的“混血儿”,越北壮语系少数民族的祖先。

越南人长期以来都是十分热衷成都平原、“古成都人”。

“古成都人”,多族群地域性联盟共同体。

岷山,中国山川文化的“龙首”。古蜀文化重神仙、神器,同中原文化区系重礼制、礼器有所不同。与汉中、关中、江汉与南亚次大陆相联,就中国与南亚的关系,成都是“龙头”。

古蜀国,中国神仙说最早产生地。“皆得仙道”,蚕丛、柏濩、鱼凫三王,魂化啼血杜鹃的仙化故事的杜宇帝,守天门的开明兽故事的开明帝。正好同三星堆、金沙的奇特器物相印证。

望丛祠内古望帝之陵(图片来自网络)

仙源故乡,“皆神化而不死”。望帝开创的蜀国,世代相传。及至战国,秦灭蜀国。无论是蚕丛、柏濩、鱼凫,还是杜宇、开明时代,可能皆是采取“转世”方式,延续王权和神权。

雒姓源于安阳王,出自古瓯雒国,以国名为氏。

与瓯雒国的雒民,联系密切。流经三星堆、金沙遗址的湔江,在《汉书•地理志》里,也称“雒水”。如今三星堆所在地的广汉,仍然叫雒城镇,既是真实还原历史,更是尊重古蜀文化。

螺城现仍存着历史久远的安阳王庙。

庙前有口古井,传说赵仲始于此自尽。百姓传说,媚珠是因爱而冤死,鲜血流入大海,为蛤蚌含如心中,化为明珠。如以井水洗涤,明珠会更加晶莹明亮、灿烂夺目。

古螺城的媚珠庵供奉的无头石像,正是安阳公主媚珠。

有成都人、广州人到越南河内旅游,建议抽暇去观赏螺城遗址、安阳王庙。

螺城遗址(图片来自网络)

桄寺位于演州县演安乡慕夜山上,距离荣市约30公里。

供奉着瓯雒国的皇帝安阳王。

顺便向2000多年前的老乡问个好。只是,在问路时,要记住越南文中的“安阳王”读作 An Duong Vuong,“螺城”读作 Co Loa Thành。

安阳王与“古成都人”不知所踪。也把一个消息带向世界各地,东方强大的“秦呐”势不可当,用印度语翻译到西方,“秦呐”就变成“china”,中国这个名字就在世界上流传开了。

治国有方,“和辑百越”。

赵佗带领10万兵士长驻岭南,起初以“中国人相辅”“以其党为假守”,尊从习俗,让越人参加政权管理、鼓励秦朝士兵与越人通婚、因地制宜,以越人“自治”,实行民族融合政策。

“使人上书,求女无夫家者三万人,以为士卒衣补,秦皇可其万五千人”。理由含蓄,朝廷再数额上打了五折,1.5万中原寡妇、未婚女子,浩浩荡荡加入支援边疆的行列,成为部队家属,“与越杂处”,对于稳定士兵扎根戌边,推动广东的开发,起到积极作用。

赵佗脱掉中原的官服,穿上了越人的服饰,头发的造型也效仿越人的模样,称自己是“蛮夷大长老”。带头让自己的儿女和越人联姻,结为亲家。

岭南地区秦汉时期南迁客家先民的精神首领。

文功武治。先进的中原文化、生产技术,给包括越南在内的“南越”带来繁荣,极大的促进农耕业的发展,打开民族融合的大门,对传播中国文化意义深远,连现代越南人都感同身受。

注意在民族融合过程中,利用中原先进的文化、伦理道德教化、诱导越人,教育他们赡养老弱、废除群婚。推广汉字和汉语,教育越人“习汉字,学礼仪”,从而使“蛮夷渐见礼化”。

“秦汉一徙”,迅速推动岭南地区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贡献巨大。最早谱写中国大一统“和而不同”的文明史。

文化认同,形成一个万人共戴一君的观念。

然而,也形成一些积重难返的弊端。

让中国人集中力量,创造出世界最持久的古代文明,一旦统治者年幼或者一意孤行,整个国家就会陷入巨大的风险。那怕随后出现的罗马帝国、称霸世界的大汉帝国,最终也没能解决。

《大越史记•赵纪》称,赵佗“英武之成,岂让汉高”。

越南史学家黎嵩的赞评,代表绝大多数越南人的看法:“赵武帝乘秦之乱,奄有岭表,都于番禺,与汉高祖各帝一方,有爱民之仁,有保邦之智,武功慑乎蚕丛(安阳王),文教振乎象郡,以诗书而化训国俗,以仁义而固结人心,教民耕种,国富兵强……真英雄才略之主也。”

建元四年(前137年)去世,享年103岁。

结束了81年的统治,葬于今广州。

“多为疑眆”。深恐将来陵墓会被人盗掘,甚至抛尸荒野,后事安排非常缜密,坟墓藏得十分神秘。出殡时,灵车分别从广州城四门同出。没有人能知道真正装有遗体的棺材葬何处。

太子先死,死后直接传给孙子赵眜。史称“南越文王”。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今天解放北路象岗山上,就是赵眜的陵墓。

“超长待机”。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皇帝,熬死了秦朝的3位皇帝、汉朝的6位皇帝。陵墓可能在今天的越秀山主峰越井岗一带,即今天中山纪念碑附近的岗腹深处。

“赵佗归汉”,两广与越南一带的“拓荒者”。

越秀山上有越王台,赵佗经常在这里接待北方使节,大宴群臣,举行祭祀典礼。归汉之后,又在越王台西北面的固冈之上,筑了一座“朝汉台”,每年登台望汉而拜,以表臣服。

“神秘石渠”。越秀区中山四路发现南越国王宫的“曲流石渠”——“琼玖永好”,蜿蜒曲折,贯穿整个御花园,整体流向竟然是个“几”字形走向,与黄河的总体形状几乎一模一样。

南越王不仅向往着北方,甚至还有统一中原的雄心。

建元六年(前135年),唐蒙出使南越。

番禺(今广州)城里的南越王赵眜,用产自夜郎国的枸酱款待,说夜郎国至少有十万精兵。唐蒙向汉武帝报告,成都到广州有路可通,建议利用夜郎国的十万精兵,收服南越,统一岭南。

元鼎六年(前111年),岭南正式“归汉”。

5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第一次纳入中国统一的版图。

汉武帝设交趾刺史,实行三大基本政策:“与民生息”“因其故俗治,毋赋税”“诸雒将主民如故”,维持原有“制度”和“官吏系统”,与民生息,不用纳税,类似“一国两制”。

岭南“九郡”中的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大致在今越南的中、北部地区。

被越南称为“北属时期”“郡县时代”。

随着汉人的大量迁入,越汉杂处的居住格局形成,华夏族与越南土著族群通婚不断,导致越南自立后的多位王朝建立者,多数人的父系是华夏族的后裔,而母系则为越人。

国防巩固,疆域最盛,“东西万余里”,东包汀江以东的福建永定、平和、漳浦,与闽越相接;北以五岭山脉与长沙王吴芮相连;西至广西环江、河地、东兰、巴马、德保、百色一带,与句町国、夜郎国为界;南达今越南北部、中部的大岭,与马来人原始部落相邻。

囊括今日广东、广西、海南三省与越南地区。

“甚有文理”。

成为南迁北人向往的乐土。

被毛泽东誉为“南下干部第一人”。

汉文帝刘恒修建的赵佗先人墓地,在今石家庄市新华区赵陵铺镇。2006年,在墓地遗址基础上修为赵佗公园。公园里,还有一座四米高的赵佗铜像,左手书卷、右手佩剑,十分传神。

石家庄市赵佗公园内的赵佗铜像(图片来自网络)

石家庄市新华区,还有一条赵佗路。

直到今天,广州市发掘出的越王井,仍然作为重要的文化遗址来保存。

南越王国宫署遗址,被誉为“东方的庞贝古城”。

秦代的造船厂,在南越王国宫的附近。

两千年前广州,已达上乘的造船技术。

岭南文化的主要代表是广府文化。

在《史记》中,司马迁描述:“番禺,亦天下一大都会。”文化中心千年商都,从南方丝绸之路的发源地成都,到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广州,拥有独特的历史商业文化魅力。

赵佗,开拓南越的先驱,几乎奠定汉代中国的南疆规模。

一位英勇善战的军事家,一位颇具魄力和治国才华的政治家。

大涛奔涌。前无古人的辉煌篇章、惊天动地的浓墨重彩。

古越南同南越国一道并入西汉,先后成为东汉、三国的吴国、晋等中国王朝的一部分,千年以降,大量的中国北方人,或因履职,或因避祸,或因发配,或因戍守,或因投机,纷纷迁徙到古越南土地,带着相对高端的文明和工具,渐渐的同化、稀释了土著居民,等到唐朝末年时,当地的居民使用着中国字,说着中国话,受中国制度管束,已经与中国人差别不大。

儒家文化区,“越人”后代,汉族的一支。

越南国民素质,远远高于东南亚任何国家。

越南的独立,在交趾的“古成都人”,建立的地方政权,形成越南前身。像一个叛逆的孩子,一边拼命反抗着父权;一边慑于中华力量,不得不与父亲保持良好关系,几番挣扎,抗争,回归,分离,终于摆脱父权,成为一个独立的家庭。

越南历史,一个向北努力摆脱羁绊,向南拼命扩张的历史。

南岭山脉宛如有力的臂膀,拥抱着面向海洋的广东、广西两地,神奇、富饶的岭南地区,紧紧地依偎在南中国的怀抱中。珠江充满激情,纵横千里,上下万年,孕育出灿烂的广府文化。

只有“面朝大海”,才能“春暖花开”。

广州也是历史悠久的三朝古都。

精神有光,灵魂有香。

与成都一样,属于典型的古今重叠城市。

民国时的广州(图片来源:《华夏地理杂志》)

“多元一体”,洋溢着强烈地域文化精神的个性人格。

生死存亡一次次,革故鼎新一场场,慷慨悲歌一幕幕,岭南豪杰一代代,在中国历史舞台叱咤风云,以摧枯拉朽的气魄,张扬着岭南人的独特精神个性,从繁复多彩的历史与现实情境中采撷优秀的文化因子,在复杂纷纭的政治、经济变化中,梳理鲜明的文化特质,构成了高古雄迈、瑰伟奇绝的岭南文化史诗。

“大古都”名副其实,完美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满天星斗”的情况。

民族从来都不是静态固定,地理性的意义远大于血统。

湖广顺民在天府之国经过数百年的生息演化后,与不断从中原迁徙到岭南来的数百万北方人一样,各族各部因蜀地、岭南独特禀赋而形成的习俗、文化、精神,已经具备共同体的潜质。

源自于地域禀赋的精神,历史渊源可以上溯至古蜀。

民族在动态的演化过程中被“发明”,定义自我的共同体决断的产物。来自历史文化的原料,也许古蜀文明正是天府文化、广府文化创造自我的决断时,能重点援引的重要历史资源。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易旭东,知名纪实作家,非学院派天府文化学者,北宋人物史研究学者。在国内外报刊发表纪实作品400余万字,近50篇作品获各种奖项。

前期回顾

……

易旭东 ‖ 越南开国之王原来是“古成都人”系列之十二:“把成都少城搬到广州”

易旭东 ‖ 越南开国之王原来是“古成都人”系列之十三:瓯雒国再次被赵佗击败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易旭东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