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易旭东 ‖ 越南开国之王原来是“古成都人”系列之十二:“把成都少城搬到广州”

作者:易旭东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6-28 15:40:06 浏览次数:965 【字体:

越南开国之王原来是“古成都人”系列之十二

“把成都少城搬到广州”

易旭东

血脉相连。

历史上,越南人和“古成都人”是“近亲”。

越南北部等地的出土文物,与三星堆玉戈、玉璋、玉环、玉璧等礼仪用具极为相似。

玉璋与三星堆出土的玉璋,几乎如出一辙。

三星堆出土的玉璋(图片来自网络)

上万件铜镞、100多件铜锄的发现,令人震惊。

考古发掘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不少在成都都能找到“娘家”。

开明王朝盛行船棺葬、成都十二桥船棺葬,一度被认为是古蜀王的家族墓葬,而在越南海防、朱芹、朱山、越溪等地却屡有船棺出土,尽管年代稍晚,大约相当于中国的秦汉之际。

墓中出土的铜斤、环首铜削、铜拍,在成都也都能找到“原型”。

越南历史政权的开始,以原睢王为第一代,安阳王为第二代。

史称“越南蜀朝”。从古至今,越南人把安阳王作为祖先来敬奉,把安阳王建立的蜀朝,作为越南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来记载。在河内,还有一条大道名为安阳王大街、路名为媚珠路。

河内叫HANOI,HA就是河,NOI就是内。

河内文庙(图片来自网络)

红河上的一块冲积平原的城市,叫河内。

“同宗兄弟”,成都人和越南人文化上。

在瓯雒国,祭祀仍是重要内容。

模式相同,尽管赶不上金沙村国的奢华与繁荣。

人口约20万,疆域约横跨整个越南中部、北部地区。

“古成都人”积极地将成都平原实践多年的农耕灌溉技术传入,完全靠摘果子、打猎为生的土著部落,为了能够过上相对轻松的生活,开始走出丛林,加入了“古成都人”行列。

带入先进的文明。

“教民耕稼农桑,始有君臣尊卑之等,父子夫妇之伦”。

河内一带位于红河三角洲的腹地。

红河三角洲(图片来源:地理沙龙)

经常洪水泛滥,控制洪水成为经济文化的主要部分。

“蜀得陆处”,来自成都平原的“古成都人”善于治水,“导江治河”,改“堵”为“疏”,“随山刊木”,从大禹治岷江、沱江、涪江,到鳖灵开金堂峡、玉垒山、乐山离堆,发展农业、福泽百姓,都把治水事业放在首位。模仿治理岷江,建造了堤防、运河系统以牵制红河,灌溉稻作的三角洲。既便于洪水分流,又有利于舟楫、灌溉。

“成都模式”的治理。

“古成都人”是“越南文明”不可缺失的“催化剂”。

壮观的迁徙。给“越南文明带去古蜀文明的精华。

珠江三角洲与红河三角洲大小相仿。

珠江三角洲(图片来自网络)

心念故园,情系北方。

前251年,在离成都最近的番禺城,重建行宫,聊解“乡愁”。

“把成都少城搬到广州”。“泮溪”上行宫,古成都城“少城”中一个“社区”的规模,模式也与“蜀王宫”的规制相同,纵横二三公里。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国国都该有的都有。

为两千年的古城格局正式定调。

行宫大殿之上,安阳王已达65岁,当了6年的国王,已经有几多白发,面容带着几分越人的桀骜,也保留着一些“古成都人”的样貌,端坐在木头制成的王座之上,不怒而威。

两条水道之间的一处高岗。位置在今中山四路北面旧仓巷以西一带,约是今文德路、北京路向北延伸线、省财厅一带。珠江江岸在今西湖路一带,依山傍水筑城。亦有防御外敌作用。

广州城北靠五岭,南临珠海,市内白云山坐镇,天地造化,气势雄浑。

珠江是独特的广府城市景观。

珠江风光(图片来自网络)

马路建设也基本同与珠江流向保持一致。

与成都相似。“上风上水”的“水上人家”。延续至今的“龙脉”,成都城区的“武担山”与广州城区的“番禺山”。“神秘链条”,继“越南版”后,成都筑城传说的“广州版”。

古广州的核心区域,历代官衙、署衙都建于此。

“云山珠水”。走出大殿,安阳王北看白云山,南望2000多米宽的“珠海”,左右两条宽阔的古水道,既是天然的护城河,又能提供充足的淡水资源,基本符合成都城的“建城战略”。

秦军进入广州前,已有安阳王在前315年建立的行宫。

泮溪公园,“蜀泮”行宫的旧址。与“泮溪”相随的地名还有“龙津”,末端还有一个“东龙里、胜龙新街、金龙里、祥龙里”的小区,外围还有一些叫“泮田”等的地名。

安阳王收服土著西瓯,统治十区,号为“南岗部”,应是广州东部的“南岗”,广州的“南岗”并无“岗”。黄浦区偏北地域,还有“泮田”“泮涌围”的原始地名。

西瓯,又称西越,是先秦时出现在岭南的方国(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围括岭”,一条南北通道穿过的一处盆地。适合做大型的埋伏战场。可能赵佗所带的秦军并不“纯粹”,而是从赵国老主人那里所带来,曾经在这里受到“蜀泮”军队伍的埋伏。

沿着“仁威庙”西院墙外,由南往北一条中轴线街道,名为“新都里”。

古蜀三都。新都、成都、广都。

“新都”“蜀泮”亲自带来的古蜀国地名。

珠三角地区是一片溺谷湾,广州古城位置恰在海湾顶部,地处珠江岸边,离河口有段距离,白云山脉与海湾的接合处,犹如飞龙吸水之地。联系白云山系与珠江水系的一条“生态轴”。

“蜀泮”没有沿珠江北岸筑城,一如没有把城西界建于文溪西支流东岸,把城北界建于越华路以南高坡一样,因是情系成都的行宫、抵御秦军的“前线指挥部”,还用不着大修城池。

与一条古水道息息相关。源头在白云山东麓,沿着山麓蜿蜒流淌,流过今天的上塘、下塘,经过越秀山麓,又分为两支,一支往西南流,经过今天的大石街,注入西湖;另一支往东南流,大致沿着今天的小北路、旧仓巷的方向,向南注入珠江。

广州白云山(图片来自网络)

番山禺山,广州古城的胚胎。

伴山两侧水道,哺育着城池生长。

适应水网生活。“泮溪”师法成都,既满足农耕文明的需要,又达到海洋文化的择址的要求。“天下之中”“广州之上”,强调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在最大江河的入海口,既联系广阔的经济、资源腹地,又是便捷出海、泊船的基地。与成都城选址有所不同,效仿在红河三角洲建古螺城,满足了百越“在海性”“向海性”的人文聚落空间形态选地的条件。

当第一代蜀王蚕丛,率领古羌部族从“西北走廊”,伴着凄婉悲凉的羌笛,跨黄河,翻越岷山深处的崇山峻岭,沿着民族迁移的“藏羌彝走廊”,由西北向东南,裹胁着浑碧的岷峨雪浪,沿岷江河谷迁徙,居高临下,向着美丽而神秘的成都平原迁徙时,没有想到,会成为自然生态环境一流、人文鼎盛、经济繁荣的“成都”。

三星堆博物馆中的蜀王蚕丛面具(图片来自网络)

当第五代蜀王开明王子“蜀泮”,率领“古成都人”由“藏羌彝走廊”迁徙,“将兵三万”,按照老蜀王“秘制”的路线,主要分三路上“南岭走廊”,向尚处于莽荒状态的中南半岛挺进,“讨雒王雒候,服诸雒将”,没有想到,会在交趾(今越南)建立“安阳国”,会在广州的泮溪公园,建成心念故园的“蜀泮”行宫。

都城雄伟,文明先进,军队锐不可当。

文明碰撞。不知不觉中,异乡成故乡。

安阳王统帅的5万“古成都人”,把生命毫无保留地投入到百越之中,人生却不曾厚待,历史也永远的遗忘,甚至连居住的地方,也在他们离开5年后、安阳王15岁时,重新按照秦制兴筑。

成都由蜀都变为蜀郡治所。

前311年,秦国宰相张仪,按咸阳建制,在蜀城的基础上,向东向南拓展城址,兴筑成都城垣。称秦大城。由大城、少城构成。大城是新城,军事政治中心;少城为旧城,经济中心。

城中有城,“经营版筑,役满九年”。二城并立。

同时,修建了郫都城、临邛城。

临邛古城(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大量移民、屯兵,发展农业生产。金牛道出现一批批的长途跋涉者,有秦国相国吕不韦,有富可敌国的赵国卓氏、鲁国程郑,也有衣衫褴褛,戴着镣铐的罪犯。目的地都是成都。

一些富商大贾,自然也成了迁徙的对象。

负责戍卫任务的秦国军队,也一支支踏上了征途。

形成独特的刑罚。《汉书》记载:“秦法:有罪,迁徙之于蜀汉。”

金沙江流域的原住民丹、犁等部族,世居险要山地,与古蜀国和平相处,对秦国管辖下的成都平原蠢蠢欲动,发动叛乱。司马错带兵征讨丹、犁,“在蜀西南姚安境内,本西南夷”。

金沙江(图片来自网络)

秦军第一次深入金沙江以南地势险要地区。

前285年,秦蜀守张若,率兵“取笮及江南地”。

“笮”在今四川盐源、盐边一带地区,汉时曾置定笮、大笮等县。

“其江南地”,指“笮”的金沙江对岸的今丽江、楚雄境域。张若作为蜀守挥兵,沿““灵关古道”南下,目的是为了消灭“蜀泮”南下的残余反抗力量,开拓疆土。

秦统一全国后,将道拓宽为五尺,史称“秦五尺道”。

“开明肇其端,李冰集大成”。

为充分利用岷江水资源,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前256年左右,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都江堰,“把岷江搬到成都”,促使成都平原发展,润泽千万人。

李冰父子塑像(图片来自网络)

郫都也被誉为古蜀文明发祥地、长江上游农耕文明源头。

“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褒斜绾毂其口,以所多易所鲜”。

在安阳王在广州建行宫“泮溪”的同年,秦国在穿越秦岭通往汉中、沿褒水、斜水而行的悬崖绝壁间,“穴山为孔,插木为梁,铺木板联”为栈阁,全线接通褒斜道,被称“蜀道之始”。

号称“中国第一栈道”。

在《史记》中,司马迁记载:“栈道千里,通于蜀汉,使天下皆畏秦”。

秦国地处西北,物产稀少,人民生活贫困。

比楚国还要受人歧视。

“诸侯卑秦”。孔子周游列国,有个重点是楚国。“楚昭王兴师迎孔子”,孔子欣然前往。周游列国,却西不入秦。在孔子眼中,秦国是蛮夷之地,不可能实行王道。

孔子像

“六国卑秦,不与之盟”。战国七雄中,秦国本来经济最落后,被称为“孤秦”,兼并经济最发达而军事落后的蜀国,一举成为“富饶轻诸侯”的超级大国,经济总量占全国的70%以上。

成都平原成为“天下粮仓”,至少占了全国经济总量的40%。

金牛道成为了秦军粮道。

有了源源不断的钱粮和兵源,为秦统一六国、平定百越,奠定人力资源与物质基础。

北逐匈奴,南戍五岭。

安阳王在位时,适值秦汉“平定百越”时期。

“化外之地”。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汉书•地理志》记载,百越的分布“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从今江苏南部,沿着东南沿海的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与越南北部,长达4000公里的半月圈内,古越族人集中的分布地区;局部零散分布,还包括湖南、江西与安徽等地。

百越民族,亚洲南部一个古老的民族群体,分为以浙江为中心的东越和以版纳(今西双版纳)为中心的西越。支系很多。较大的有吴越(今苏南浙北一带)、闽越(今福建一带)、扬越(今江西、湖南一带)、南越(今广东大部)、西瓯(今广西一带)、骆越(今越南北部、广西南部一带) 。

“大分散,小聚合”的居住环境形态。

南越不等同于南越国,南越是部落名。

“越”或写作“粤”。古代“越”“粤”相通。

百越是个统称,大小无数越人部落的归纳。

“百”并非实数,“各有种姓”的泛称。

百越(闽越、瓯越原为越廷直隶於越,图片来自网络)

部落到底多少,即使安阳王与南越王心细如麻,也未必知晓。

越人,有生越与熟越之分。

生越,散布各地大小的部落。

熟越,代表者是昔年的越国。

“北拘于胡,南卦于越”。

围攻岭南。前218年,秦王政因越人频繁与秦人在边境上发生冲突,为彻底一统天下,以长公子扶苏为帅,任嚣、赵佗等人为将,令尉屠睢发兵50万,分5军南征百粤,“一军塞镡城之岭,一军守九疑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每军要占领五岭一个主要的隘道,实现统一中国的宏图大志。

中华史上“最大规模的移民与征服”行动启幕……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易旭东,知名纪实作家,非学院派天府文化学者,北宋人物史研究学者。在国内外报刊发表纪实作品400余万字,近50篇作品获各种奖项。

前期回顾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易旭东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