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梁志友 ‖ 石头里的民俗韵味
石头里的民俗韵味
梁志友
历史告诉我们,石器在早期的人类历史就被广泛用于狩猎、生产和生活。如果说乡俗民情是一幅岁月收藏的旧画卷,瑕不掩瑜,也似一件存放于日子里的老物件,内含乾坤。翻开天全的风物志与石器结下的深厚渊源,可谓是敞开了一扇民俗的窗口,让人看到当地一些历史文化的点滴,带给人们无尽的遐想。
石 缸
石缸,当地俗称水缸,一种家用的储水器具。地球村所有生物都有一个共同母亲——水。人类自从以家为社会单元后,也将这生命之脉引入家的小巢。因此衍生出各式各样的储水工具。从石、木、金属、塑料,到如今合成的材质用器,一一烙下人类亦步亦趋的行走轨迹,而离工业文明往往差一步之遥的边远山区,人们总会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智慧之手创造生活。
天全地处西南山区,最不缺的是石头,让它为我所用修房、建桥、立牌坊、做家具……便是旧时习俗。石匠们选择硬度较强的黄砂石(页岩)打磨出五块底厚三寸、边厚两寸的石板,用水泥拼凝成一个长方体,便是家用的储水器具,大小依各家情况而定。讲究的人家还会在缸面雕龙刻凤,以显家道殷实富有或期许耕读传承。从此,满缸清亮的水便浮现出千家万户早炊晚烧的生活影像。
大的储水石缸能储一立方米的水,小的也可装几背水。水背是当地特有的背水工具,由杉木片打制。山区路窄弯多,上坡下坎,不能像平坝那样肩挑重物,运货载物便交给了脊背。长此以往,山里能人背三两百斤也能在山道上行走自如,而水背大的就装百来斤水,背水时通常不会加盖,只把舀水的木瓢反扣在水面,任其在水背里晃荡。用水背背水还得讲技巧,会背的人如履平地。
一缸水用于家人的一日三餐和洗漱,洗菜洗衣就会拿到井边,或者溪沟里,勤快的主妇们还不忘顺便背上水背,转来背一背水回家。小时候常听大人讲“穷家富水缸”,意思是即便家里没有存粮,也不能忽略了把水缸背满。话里既含勤俭持家的教诲,也有未雨绸缪的忠告。过去,家乡人晨起的第一件事就是背上水背去取水,把水缸装满后开始洒扫庭除,把家、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后迎接新的一天。
水缸还兼具消防的功用。满缸的水在木房柴灶的年月,对于一些小的火灾苗头还能应急。大家大族的四合院、祠堂的天井角落常会安放一口超级的大水缸,“闲时储水急时用”,以防患于未然。
手 磨
顾名思义,就是手推的磨子,不过家乡的手磨都是一人添料单手推磨,过去也是许多人家必备的家具。匠人把两扇等圆的青石片錾出反向的磨齿,凿眼安轴、镶把(L字磨把)、合二为一,配上一副磨架子后便成为俗世的工具。接下来生活会赋予它推豆磨浆的工作,用它磨出来的细腻豆浆可点豆花、包豆腐、熬菜豆水;米浆可冻冻糕、蒸发馍、滤成粉团后搓汤圆,在素颜素色的日子里旋转出父痛母爱,磨研出浓酽的乡愁味。
有时手磨也会承载一种超常的工作。那是生活困难的当年,有的人家会用它来完成本该由磨坊里的大石磨磨玉米的任务,甚至把米糠磨细食用。小而轻的手磨不能胜任,只得借助又大又沉的手磨,就这样也是吃力不讨好,要反复磨几遍。
当地还会用手磨磨嫩玉米,烙出金黄香甜的嫩馍,磨红海椒酿豆瓣;磨炒熟的黄豆面打糍粑,甚至磨剁碎的鲜竹笋,做臭笋粑。手磨不转时就像默默呆在一角的老人,一旦搬上灶台便会旋转出旧时生活的况味。
石 臼
石臼是用花岗石或青石凿成的圆形锥体,中间凿空打磨光滑的中型石器。天全的石臼口外方内圆,配上一根硬杂木舂杵或木锤后专司舂米的职能,一路伴随着五千年稻耕文化蹒跚至今,可以说是典型的古石器传承符号。人们撮一斗黄谷倒进臼里,一双结满老茧的双手握住舂杵的中端,双臂上举狠下,在力道与技巧的配合下,谷粒在臼里尽情翻动,就会给人们复制出一幅古老原始的“舂米图”。最后,用竹编的家篦撮箕去尽谷壳,完成民谚“吹糠见米”的民俗实践。
当然,随着时代前行的脚步,先石磨石碾而后今天的现代加工业,早已解放了它的笨重劳作,石臼舂米的场景已经存入岁月记忆。如果它们仍有着实用价值,那就是每逢村庆、族喜和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和过大年,人们仍会用它打糍粑,让粘糯香甜的味觉唤起民俗的情感。
盐 盔
盐盔可以称之为石臼的后生,但比起石臼来要小巧精致,扣放在门边还可以当小石凳。过去我们四合院每家都有,只不过大小、材质不同,形状有别,小伙伴常用它们来比试体力。曾经有段时间,人们食用的盐都是块盐,硬如石块须得舂细了用。当然,它也被用来舂石膏、花椒、胡椒、辣椒、蒜泥、姜沫……调味寡淡的日子,让乡愁之味妙趣横生,一菜一肴里都粘着石质的芳香,成为难忘的舌尖记忆。必要时盐盔还会扮演药碾子的角色,舂些金钱草、苦蒿、把它们敷在小肿小伤口上。总之,凡量小且必须研粉的一切杂务,人们就把它交由盐盔和盐棒石,舂捣出的叮当声,如童年的谣唱。所以,有了盐盔之后配一个长约七、八寸,两端浑圆、大人单掌握住适中的青石做盐棒石就是大孩子们的任务。借机约上伙伴到县城边的天全河滩走一趟,玩水后捡上两块称心如意的舂锤回家,让孤单的盐盔有了搭档,过上民俗里“夫唱妇随”的日子。
除了这几种须得匠心打磨的石家具,也有不少粗糙的用于喂牲口的石槽、石钵、石盆,下水的凹槽……它们一起组合成天全家乡的石头风景,烙下生活印记,更延展着石器的农耕文化。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梁志友
供稿:雅安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配图:方志四川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