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尉艳芝 ‖ 陆游入蜀及其影响

作者:尉艳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9-12-18 14:41:46 浏览次数: 【字体:

陆游入蜀及其影响

尉艳芝

陆游入蜀背景

生逢乱世陆游(117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宋徽宗宣和七年十月十七日(1125年11月13日)出生,此时,他父亲陆宰正携带家眷前往东京(今开封市,北宋京城)赴任。就在这一年,新兴的女真统治者(国号大金)灭掉辽国之后,分两路进攻宋朝,京师危急,宋徽宗禅位于太子桓,是为钦宗。陆宰到东京后,任京西路转运副使,负责泽、潞一带抗金军粮供应,不久被免职。东京失守后,宋徽宗第九子赵构南逃建立政权,是为南宋。陆宰携家逃回故乡山阴,后改奔东阳。

唐宋衙署园林——陆游祠

陆游出生于两宋之交,成长在偏安的南宋,民族矛盾、国家不幸、家庭流离,给他幼小的心灵带来不可磨灭的印记。

爱国门第、书香世家陆游出身于官宦家庭,父亲陆宰是一个具有高尚爱国情操和民族气节的官员。陆宰在靖康年间曾参与对金作战的后勤保障服务,后因徐秉哲的攻击而被免职。徐哲为个人利益出卖国家和民族,让陆宰痛恨不已。陆宰退隐在家后,每和友人“言及国事,或裂眦嚼齿,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以杀身翊戴王室。”同陆宰交往的都是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他们经常在陆家谈论国家兴亡、民族复兴,悲愤之处,有的怒发冲冠,有的竟痛哭流涕。

陆游自小勤奋好学,特别注意攻读兵书,学练剑术,每当父亲同友人学者秉烛夜谈时,正是小陆游增长见识的好机会,他总是一声不响地坐在一旁,凝神倾听,铭记心坎。这种家庭亲友间的爱国思想和高尚情操,他耳濡目染,熏陶默化,很早就立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报国壮志。同时,陆游家族在浙江地区是有名的藏书世家,宋高宗绍兴十三年(1143),诏求遗书,曾到陆家录书 13000 卷。家中丰富的藏书为陆游的成长提供了有利文化环境。

陆游画像

党派纷争陆游成年后即以恩荫补授登仕郎。绍兴二十四年(1154)应试礼部,并列第一,因“喜论恢复”“语触秦桧”,被主和官吏罢免。孝宗即位后,被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因积极赞助张浚北伐,北伐失利后被以“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罪,罢官回家。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又被朝廷任命为夔州(今重庆奉节)通判。蜀地边远,路途艰辛,远离朝廷,但想着去任何地方都可以为国尽力,陆游毫不犹豫决定上任。可见陆游入蜀是朝廷党派纷争的结果。

同时,入蜀亦为生计而奔波,正如陆游自己在《投梁参政》一诗中所说“残年走巴峡,辛苦为斗米”。当时陆游已是5个孩子的父亲,要负责一家老小的生活,如果长期闲居乡下,生活必然窘困。

陆游在蜀经历

陆游入蜀后,虽频繁辗转各地为官,且大多是担任低级幕僚,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而是力所能及做着对国家和人们有益的事情,以期有朝一日实现理想和抱负。

夔州通判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底,45岁的陆游被任命为夔州通判,第二年闰五月,自山阴启程赴夔州,十月到达,将沿途见闻写成《入蜀记》6卷。陆游在夔州通判任上,任职一年多,“主管学事,兼管内劝农事”。陆游对劳动人民的疾苦深有感触,到任夔州后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写下《夔州劝农文》,“峡中之郡夔为大,其于奉明诏,以倡属郡,慰齐民者,尤不敢不勉,继自今,不纵掊克,不长嚚讼,不伤尔力,不夺尔时。尔父兄子弟,其亦恭承天地惠泽,毋为惰游,毋怠东作,毋失收敛,毋嫚盖藏,勤以殖产,俭以足用。有司与民、交致其爱,使公私之蓄,日以富饶,无贻朝廷宵旰之忧,岂不韪哉!”陆游认为政府应减轻人民负担,给人们创造安居乐业的生产条件,人们也应勤恳劳作,争取丰收。陆游对农业的重视和提倡,对当地农业发展起了积极促进作用。几年后,范成大路过夔州时,见到“百衲畲田青间红,粟茎成穗豆成丛”,这都是陆游发展农业的政绩。

崇州的蜀州门(资料图片)

南郑前线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四川宣抚使王炎辟陆游为干办公事兼检法官,这对陆游来说无疑是个兴奋剂,他于正月离夔州,三月抵达王炎幕府。南郑(今陕西汉中)在地形上向来处于咽喉锁钥地位,宋朝南渡后,南郑更成为西北国防的前沿阵地。南宋政府此时调王炎为四川宣抚使,本寓图谋恢复中原。王炎上任后,又把宣抚司从利州(今四川广元)徙于兴元府(今陕西汉中),靠近西北前线,以便控制秦陇。种种迹象都摆出跃跃欲试恢复中原的姿态,陆游置身幕中很受鼓舞,他从心底里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激动与亢奋,自称“投笔书生从来有,从军乐事世间无”。他早就有“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夙愿,不愿作皓首穷经、终生伏案的书生,而愿作跃马杀贼、立功疆场的战士。

这个时期陆游写下许多意气风发、指点江山的优秀诗篇,诗中功名之念、恢复图进欲望十分强烈。在《南郑马上作》《归次汉中境上》《山南行》等作品中,一再叙述他在汉中一带,通过实地考察军事地形后提出以南郑为本、经略中原的军事思想。

在利州军中,他向王炎进陈经略中原、积粟练兵之策,主张“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当他到南郑实际观察后,认为完全可以凭这里巩固的山川、豪壮的民气,作为北伐根据地。

陆游还深入到远在敌后的陇干县(今甘肃静宁)侦察敌情,与当地的遗民义士取得联系。他身着戎装,随部队参加军事活动,几次赴大散关前线御敌,甚至夜间骑马渡渭水袭击金兵,有过“铁衣马上蹴坚水,有时三日不火食”的惊险经历。

通判蜀州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十二月至乾道九年(1173)春在成都任成都府安抚使司参议官,后一度权通判蜀州(今四川崇州)事。陆游将飘泊的家安顿在罨画池边,过着一种闲适生活。他甚至谑称自己“闲散人”,惊叹“江湖四十余年梦,岂信人间有蜀州”。表面上的闲适并不能掩饰诗人内心的波澜壮阔,陆游的报国之心未泯。

知嘉州宋孝宗乾道九年(1173)五月至淳熙元年(1174)春,陆游在嘉州(今四川乐山)摄知嘉州事。据民国《乐山县志》卷八“官师”记载:“陆游,字务观,乾道中尝监郡嘉州。流风善政,至今颂之。”

嘉州是青衣江、岷江、大渡河三江交汇之处,逢夏季多雨时节,江水暴涨,危及老百姓生命财产安全。北宋宣和年间嘉州知州吕由诚曾在岷江、青衣江交汇处筑有吕公堤以防水。据民国《乐山县志》记载:“吕公堤在三江门今会江门。宋吕由诚两任嘉州于此筑堤捍水,水为之缩,州人德之以名堤。”

与“三江”拥抱的乐山 (图片来源:新华网)

陆游到嘉州后,鉴于吕公堤年久失修,已不能发挥当年作用,趁冬季枯水期和农闲季节发动人民修堤。陆游修建防洪工程,增加河道泄洪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一直得到嘉州人民的崇敬和缅怀。此外,为方便人民出行,陆游主持在岷江上架设浮桥。“冬季水落以后,以竹索为桥,浮水面,上覆木板,可通行人,此风至今犹存。”

陆游在四川的影响?

纵观陆游一生,自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至宁宗嘉定三年(1210),享年85岁,宦海起伏,共25年。他46岁入蜀,54岁出蜀,正值壮年时期,在四川时间长达8年,占据他仕宦生涯三分之一。陆游入蜀的影响是双方面的,对于他本人来说,这一时期是他诗风重要转型和定型时期,众多脍炙人口的爱国诗篇如著名的《关山月》就是这一时期在蜀中创作。

《关山月》(资料图片)

蜀中闲适的生活,一方面使诗人纠结于壮志未酬的悲叹,另一方面又使诗人喜欢上四川这片悠闲生活的乐土。四川的美食、美景、壮丽河山、热情好客的劳动人民给他留下深刻印象,陆游走时“蜀之名卿巨儒,皆倾心下之,争先挽留”。这一切使他久久难以忘怀,回归浙江山阴故乡后,陆游曾把自己的诗稿编纂成集,定名为《剑南诗稿》,以纪念在蜀中的生活。陆游对四川怀有深厚感情,曾慨叹“自计前生定蜀人”。认为自己上辈子肯定是蜀人,道出他乐蜀、思蜀的真切心声。陆游之子陆遹认为他父亲对于四川“乐其风土,有终焉之志”。陆游爱蜀,甚至想在此地终老,显示了他对四川这片土地的无比热爱。

陆游入蜀的影响还表现在:陆游在四川地区劝导农业,发展水利交通,给人们留下遗风善政。崇州建有陆游祠怀念这位伟大诗人。陆游祠是除陆游家乡浙江绍兴外,全国仅有的纪念陆游的专祠。祠内文物、史料丰富,被国内专家学者誉为“中华陆游诗歌文化第一祠”。崇州还举行过两届陆游文化节,可见陆游入蜀影响深远。

(载《巴蜀史志》2019年第3期 总第223期)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尉艳芝(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