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对嫘祖西陵氏与黄帝轩辕之丘及嫘祖山原田、循环经济的再认识

作者:罗一洋 发布时间:2015-11-12 16:57:36 浏览次数:1491 【字体:

蔡正邦 何光振

本文对黄帝元妃、丝绸之母嫘祖西陵氏族故里、嫘祖与黄帝轩辕之丘的关系,及嫘祖农桑山原田和嫘祖循环经济的再认识,进行阐述。

五千年前嫘祖西陵氏族位置考

《大载礼·帝系》:“西陵氏之女曰嫘祖”。《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西陵远古部落名,西陵氏之女为黄帝之妻”。战国《蚕经》:“黄帝元妃,西陵嫘祖始蚕”。《皇图要览》:“伏羲化蚕,西陵氏始蚕”;四川省级科研延伸为“蜀山氏养蚕,蚕丛氏普及蚕丝”。伏羲故里在阆中(见《路史》),蜀山氏在茂汶,蚕丛氏在成都平原,皆与嫘祖蚕丝有关,故蚕丝创始人嫘祖西陵氏部族应在蜀。

南系史《大荒南经》:“有蜮山者,有蜮民之国,桑姓,食黍,射蜮(高诱注:食心曰螟,食叶曰蜮)是食……,名曰蜮人”。民姓桑,必有桑林,蜮为桑上野蚕,民射野蚕而食。食黍,言当时已进入农耕时代。蜮民国桑姓之民,必然生活于桑林之中。蜀之盐亭雍江,大量出土万年以上古桑化石和硅化桑木,古蜮民国就在盐亭雍江,民以黍桑(野蚕)为食。西陵氏依桑而居为桑林氏。后黄帝至桑林联姻,封为西陵氏。如果以盐亭金鸡桑林为中心来看整段经文,东有“臷民之国”,嫘祖孙舜帝之裔所建的臷民国,即今巫山大溪文化遗址。“有国曰颛顼”,指川西荥经县为嫘祖嫡孙颛顼故里。“有<G:\LHY\巴蜀\2015年第5期\补字1.tif>涂之山”,郭璞释为“昆崙之丘”,即今岷山。嫘祖西陵氏之国盐亭就在岷山系东南。

北系历史《尚书·禹贡》:“岷山导江……过九江至于东陵”。蔡沈《书集传》:“东陵,巴陵也,今岳阳巴陵县也”。西陵当在东陵之西,陵即大阜,东陵西大阜为神农架、巫山、大巴山。《史记》:“黄帝娶于西陵之女”。《常志》称:“蜀之邦……媾婚则黄帝婚其族”,则西陵氏族即桑林氏族在蜀东之盐亭。从南北史系证明蚕丝创始者,嫘祖故里在盐亭。

黄帝轩辕之丘考

《史记·天官书》:“中国山川东北流,其维首在陇蜀”,即岷山。最高为川北松潘雪宝顶,5588米,平均4000米,为高原山;岷山北坡高原丘陵系以陇西洮河中游之岷县(原名白石镇)和康乐县(有白石山)为代表。为南高北低高原山地多丘之境。位于河湟间之西戎羌少典之国,生黄帝、炎帝,黄帝因洮河水草丰满而迁上两县至白石山发展。《海外西经》:“轩辕之国在此穷山(多白石)之际,其不寿者八百岁,在女子国(西陵氏嫘祖)北”。《大荒西经》曰:“有轩辕之台,射者不敢西向射,畏轩辕之台”。《西山经》:“轩辕之丘无草木,洵水出焉(洮河地震,水倒流而出)南流注于黑水(洮河)”。“又西三百里,曰积石之山”,指岷县至康乐县一带。轩辕于这一带向北发展,进入河西走廊的沙丘带,发展车辕,形成轩辕部族,向东之渭水河谷开疆拓土,形成了政治部族,初都陈(今陕西之宝鸡)。《禹贡》:“华阳黑水为梁州,岷嶓既艺”。邓少琴先生释为岷山和嶓冢山之间,禹前已发展了农业。于是黄帝继炎帝之后,登上黄河流域的政治舞台。炎帝氏族一支的女儿国,西陵氏族嫘祖的农桑文化,通过岐伯北上,代表经济部族之嫘祖,与政治部族黄帝联盟、联姻,促使中国第一个文明国家出现。故《绎史》称:“黄帝与蚩尤战,蚕神献丝,遂称织维之功”。联盟联姻时代,正是黄帝部族都陈山,与蚩尤决战之前,嫘祖成为了黄帝元妃。

嫘祖山原田与循环经济考

四川古文明为栈道、笮桥、梯田(山原田)。人类发展是从山上采集、打猎生存。有了农业,就从山原田开始,向平原田的稻作文化发展。嫘祖先族氐羌由白龙江南下广元,留下细石器文化遗址,经绵阳边堆山,到有桑林、盐卤的盐亭金鸡乡(二井子)发展农桑蚕丝,形成嫘祖故里山原田。从玉龙镇向三元笼子寨到八角镇,划一弧线,南有金鸡、高灯、金孔、折弓、宗海、洗泽、榉溪、五龙等镇。经县嫘祖文化特殊贡献功臣王德奎先生考查,上述弧线南有64座古寨,一般相距1.5到2公里,海拔600米,上下相差80米;特点是山寨下是大围坪耕地,海拔450米,对山寨形成弯月形或半弯月形包围。大围坪到河谷平坝间是半坡。95%农户住在河谷平坝或半坡台地上。古寨上大多留下废城垣、壕沟、石井、废旧盐井、石洞、古墓群。1980年高灯镇云毓山出土了新石器时代石斧、石纺轮。1974年金鸡乡雍江出土了铜蚕、金蚕。1993年太阳沟出土了粗陶蚕蛹、蛾、猪、狗、鸡、马、盆60余件。1974年雍江出土了剑齿象化石和大量古桑化石。烟台山出土了青铜跪俑,丝源山发现粗陶60余件。启文山十仙洞发现粗陶200余件。石马沟发现了藏丝洞,洞联曰:“嫘祖先蚕绢丝藏,先祖功德黄帝妃”,落款“凤姐二月初十生”。

尤其天垣五面山上有座古文字刻的石碑,《中国汉字文化大观》(北京大学出版社1955年出版)称“界碑”。文曰“西安半坡原始公社遗址,用同位素C14测定,距今六千年左右……四川盐亭发现这一界碑,刻有五十多行类似文字符号。与半坡彩陶刻划符号类似”。界碑拓片面世,首个来盐亭考查的人是湖北省社科院研究员吴乾衡,他用之与半坡符号比较,觉得碑文比半坡符号复杂。只能是龙山文化以后,青铜文化以前文字;蜀史专家伏元杰在《蜀史考》中曰:“盐亭界碑长期埋没,只载于《中国汉字文化大观》中……盐亭为嫘祖故里,县南有两座相连似金字塔的山头,分别叫大衣落和小衣落;我疑此衣落为彝族夜郎之转音……大小衣落就是彝族地名”。笔者认为碑文与彝文有关。吕思勉《中国民族史》:“濮……即今彝族……濮族古地实跨豫、鄂、湘、川、黔、滇六省”。濮族伏羲故里在阆中,西迁成纪与龙族氐羌融合,后都濮阳号祖龙。顾颉刚在《氐》文中:“氐与羌均自认出自炎帝,二族同源而异派……氐人文化介华羌之间,惟服装及婚娶仪式沿用羌俗。今四川西部羌人恐皆为氐人”。嫘祖长子氐羌青阳,曾到东夷学习太皞文化名曰少皞。嫘祖远孙氐羌蚕丛居茂汶发展,其语言、文字、风俗,必然与彝族同。盐亭《唐碑》:“忆宫史据前碑所志,补建于蜀王之先祖蚕丛”;碑为嫘祖孙颛顼所立,后蚕丛再次补建,至唐赵蕤再立碑。“界碑”之立证明蚕丛时已粗有文字,蚕丛用彝文加上氐羌语言符号,刻成“界碑”立于五面山上。黄帝到禹是金石并用时代,蚕丛大禹时代用青铜刻碑也可能。郫县出土张家碾戈铭文(青铜),什邡三穿戈铭文,新都戈铭文与“界碑”文字相近,故笔者判定界碑是以彝文为主,加上氐羌语言符号书写而成。

嫘祖在上述山原田中发展农桑,元妃以桑—蚕—鸟自然食物链,去掉鸟,仍是自然食物链;对丝—绢—衣进行人工智慧链加环,形成“桑—蚕—丝—绢—衣”即是循环经济链,这种经济衍变至今,以绿色植物为生产者,动物觅植物而食,为消耗者,动植物死亡,尸体被细菌降解成无机物,再行循环,微生物成为降解者。以生产—消耗—降解,组成当今循环经济。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工作报告中强调“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智能化技术”。嫘祖山原田就是五千年来的工农业循环经济基础。循环经济出于农桑,衍为耕织文化。据有关典籍载,自古以来,中国自耕农占50%左右,均以男耕女织为主。中华文化在世界四大古文明古国中,从未断代,皆因自耕农男耕女织之故。嫘祖循环经济使中华文明传承了五千余年。

盐亭是中华文明起源地之一

古今史家认为文明起源应具备的几个条件盐亭皆已齐备。一是金属的使用,嫘祖故里出土了铜蚕、金蚕和青铜跪俑。二是文字的出现,如“界碑”文字。三是城市的出现,64座山寨城中有的山寨留有城垣、盐井。四是礼制的形成,在嫘祖故里的黄甸墓中出土了6只玉璧。五是贫富的分化,青铜跪俑传说金二伯射黄帝,铸为跪俑。在嫘祖故里雍江出土了万年古桑化石,硅化桑木,证明盐亭是蚕桑文化发源地。我们用先秦前文献,定位嫘祖故里在盐亭可信。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