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揭秘“蜀中之蜀”(下):诗藏玄机||杨虎

作者:杨 虎 来源:今日崇州 发布时间:2024-10-26 15:32:39 浏览次数:227 【字体:

揭秘“蜀中之蜀”

杨 虎

文脉蜀州之蜀中之蜀(下):诗藏玄机

崇州有幸,从江原县到蜀州,再到蜀中之蜀,众多的文化名人以接力棒的形式,为她一遍一遍地进行了浓墨重彩的书写:首先,这片土地上出现了一个名叫常璩的人,在他的笔下,江原县的地理、风物在1600多年后依然在我们眼前鲜活呈现:“江原县,郡西,渡大江,滨文井江。去郡一百二十里。有青城山,称江祠。安汉上下、朱邑出好麻,有羌筒盛。小亭有好稻田。东方常氏为大姓。文井江有常氏堤三十里。上有天马祠。”

就在这种文化原创力的爆发期之中,终于有人撩起了蜀州的面纱,将目光投向了这里。随之,古蜀州的名字被传唱开来。

这个人叫王勃。

公元670年左右,年仅二十岁的王勃写下了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全诗四行,五十字,无尽的意味让古蜀州登上了中华文学史,就此声名初露: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后来渡海时溺水而亡,只活了短短的二十六岁。他同时代的所谓“初唐四杰”中,卢照邻不堪病痛折磨,投水自尽;骆宾王参与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兵败后下落不明;杨炯虽得善终,却也屡遭贬斥,一生坎坷。

王勃当年创作这首诗时,只是站在遥远的京城长安遥望蜀州一带而已。那时候的蜀州在生活在长安城里的人们看来,可能仅仅只是一块生存条件恶劣的边陲之地。历史在这里又一次显示了它那强大的偶然性,假如王勃那位姓杜的朋友不是到蜀州做官,那么,蜀州之名很可能就已经被其他的什么州等地名代替了。

从诗的内容来看,蜀州的风貌一无所现。在这里,蜀州并不是诗人的吟咏对象。她的自然风光、人文风景、民俗风情等,还没有成为文艺创作中的审美对象,没有获得自己独立的生命力。

王勃将蜀州的面纱轻轻撩起又放下了。唐朝初年的蜀州,还在静静等待着她的知音。

王勃之后又过了一些年,裴迪来了,高适来了。然后,伟大的杜甫来了。

他们的到来,与一座叫罨画池的园林有关。

中国传统的文艺创作,如诗、词、歌、赋等,十分重视对人文景观的解读。究其原因,乃是因为人文景观蕴含了大量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信息。创作者们面对着的,不仅仅是一座建筑,而是朝代兴衰、人世沧桑,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更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那种个人对历史无法言说的沉重思考,那种生命对时空无法逾越的悲叹之情,都被托付给了对一个园、一条巷、一座庙、一处宫殿甚至一座城的抒写之中。

这种抒写又被叠加在了人文景观之中,成为了它自身的一部分。罨画池就是如此,作为蜀州最知名的人文建筑,它的身上,各种诗情并存,构成了蜀州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今天的罨画池已被辟为博物馆。而唐时期的罨画池乃是地方官们待客的后花园,其景色以梅花和菱花烟柳为胜,被誉为蜀州胜景。王维的终生好友、善写山水田园诗的裴迪任蜀州刺史任上时,有一年恰逢罨画池东亭梅花盛开,便邀请杜甫登临观赏。杜甫虽无法前来,但写下了《和裴迪登临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一诗,表达了内心“东阁官梅动诗兴”的喜悦之情:

东阁官梅动诗兴, 还如何逊在扬州。

此时对雪遥相忆, 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来伤岁暮, 若为看去乱乡愁。

江边一树垂垂发, 朝夕催人自白头。

这应该是古蜀州文化史上最为光彩丛生的一刻。因了杜甫诗情的点染,蜀州得以沐浴了“诗圣”的光辉。自唐以后的一千多年间,准确地说,自人间再也见不到杜甫的身影之后,杜诗的光辉便一直照耀和哺育着中华文明。他用自己历经坎坷的一生写下的那些典雅朴质、正气浩荡、悲天悯人的诗歌展示了儒家文化的最高之境,与韩愈的文章、颜真卿的楷书一起,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座高峰。

和王勃只轻轻撩起蜀州的面纱不同,在杜甫笔下,蜀州的景与物已经成了自己情怀寄托的对象。这是蜀州的景物第一次被一位伟大的诗人吟诵,在诗中,杜甫将景与情有机地交融在一起,蜀州东亭的朵朵梅花就此获得了永恒的文化生命。

然而成就了杜甫的还是成都的草堂。蜀州在杜甫的文化生命中,只扮演了一次被采风的角色。

养在深闺人渐识的蜀州,依然还在苦苦地等候着与她心灵呼应、身心交融的那位知音。

这一天终于到来了。

这应该是中国文化史、诗歌史上最动人的相遇,注定流芳千古。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能与之媲美的,仅仅只有王维与辋川的相守、苏轼与黄州的相知、林逋与西湖的相恋等为数不多的例子。

它已经超越了一个人爱上一座城的狭小情怀,而是一座城温暖一个人。是一座城与一个人的相互映照、相得益彰。

公元1173年,也就是南宋孝宗乾道9年,陆游被任命为蜀州通判,相当于副州官,不久,他又被调到嘉州(今四川乐山),当年年底又回到了蜀州,住进了杜甫曾游历过的罨画池。

这一年,陆游已经整整50岁了。

这一年,距离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已经整整46年了。

从四岁的孩童到知天命的半百之人,忧国忧民的陆游多年来疾呼收复失地,却一直报国无门,满怀郁愤。初到蜀州,刚安顿下来,看着眼前满池的秋水,他便写下了感人肺腑的诗句:

流落天涯鬓欲丝,年来用短始能奇。

无才籍作长闲地,有凭留作剧饮资。

万里不通亲洛林,一春最负牡丹时。

襞笺报与诸公道,罨画池边第一诗。

——《初至蜀州寄成都诸友》

然而,蜀州美丽的风物很快就给予了他极大的安慰,将他从愁苦之中解脱了出来:东阁红梅的幽香扑鼻;唐安道上三千官柳的妩媚堆烟;罨画池边的曲径通幽;城东百亩东湖的水势豪盛,烟波浩渺,鱼鸟相戏……蜀州独有的风物,在陆游笔下开始获得了自己独立的、美的文化生命:

他带着儿子,缓步在东湖的放怀亭上:

凭栏投饭观鱼队,挟弹惊鸦护雀雏。

俗态似看花烂漫,病身能斗竹清癯。

——《暮春》

他带着家人,在罨画池边钓鱼捕蝶、饮酒赋诗:

罨画池边小钓矶,垂竿几度到斜晖。

青苹叶动知鱼过,朱阁帘开看燕归。

——《秋日怀东湖》

在城里累了,他就走出城去,一个人与山、河流、寺庙、树木等默默相对,将蜀州的自然风貌变成自己审美移情的对象,因景生情,以情入景,安慰自己那颗疲惫不堪的心灵。

在蜀州化成院(今街子镇大明寺)附近,他看见了满山的古柏森森:

缘坡忽入谷,蜒蜿苍龙蟠。

——《化成院》

他久久注视着庙里的古塔、凌空笔立的双楠,神思飞逸:

孤塔插空起,双楠当夏寒。

飞屐到上方,渐觉所见宽。

——《化成院》

他讥讽庙里的和尚长了一双势利眼,一边写,一边抿嘴暗笑:

肥僧大腰腹,呀喘趋迎官,

走疾不得语,坐定汗未乾。

——《化成院》

1174年7月,蜀州久雨,文井江江水泛滥,冲毁大量房舍田畴。望着满河漂着的房料、牲畜和禾苗,陆游愁肠百转,一杯苦酒下肚,他挥笔疾书,尽情抒发自己的愤懑:

茅屋秋雨漏,福坡春水涂。

长歌倾浊酒,举世不知心。

——《古意》

这年8月27日,陆游在西湖塘参加了一年一度的阅兵。晚上,他阅兵回来,望着墙上张贴的地图,想起被金人蹂躏的三秦父老,义愤填膺,奋笔写下了《观长安城图》一诗:

许国虽坚鬓已斑,山南经岁望南山。

横戈战马嗟心在,穿堑环城笑虏孱。

日暮风烟船陇上,秋高刁斗落人间。

三秦父老应惆怅,不见王师出散关。

公元1174年10月,陆游被调到了荣州(今四川荣县)去摄理州事。他虽然前后在蜀州只呆了一年多时间,却与蜀州的山山水水身心交融,在他的笔下,蜀州的山水才真正获得了文化意义上的生命,散发出了恒久的人文之美。

当初那个宛如青涩少女的蜀州,在以陆游为代表的唐风宋韵文化点染下,终于出落成了一位气质优雅、高贵大方的大家闺秀,成就了自己“蜀中之蜀”的独特韵味。

来源:今日崇州

作者:杨 虎

来源: 今日崇州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