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英华】知名作家、学者座谈巴金的文学精神:“把心交给读者”,葆有赤子之心
知名作家、学者座谈巴金的文学精神
“把心交给读者”
葆有赤子之心
余如波
编者按
2024年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师巴金先生诞辰120周年。为纪念和追怀巴金卓越的文学成就和深邃的思想内涵,由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办的“致敬大师·巴金”系列活动,日前在成都巴金文学院举行,带领大家走进巴金的文学作品和精神世界。
在10月18日下午举办的“巴金的文学精神”主题座谈会上,来自全国、全川的知名作家、学者以及巴金文学院签约作家代表等齐聚一堂,从不同角度分享阅读巴金作品的感受,深入剖析巴金的文学精神。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全程参与座谈会,并整理部分作家、学者精彩观点,以飨读者。
“巴金的文学精神”主题座谈会现场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施战军:初心大道始终是巴金的知行遵循
巴金先生在长达8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在创作、评论、翻译以及对外文化交流等领域,有着卓越的贡献,留下不可磨灭的文学经典,在文学界和广大读者心中享有崇高的声誉,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独特的影响。
巴金从不隐藏他的创作根柢和文学倾向。他说:“我之所以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我爱一切从土里来的东西。”还说,“把心交给读者。”不排斥但并非诉诸小我,他从来都是把自己的经历、感受、命运、思虑,率真热诚地写入有关民生民智、家园家国的大书。用温度叙事、持信念抒情的巴金,他那从激荡到深沉的写作之旅,几乎就是一个有整全理想的文学人的完美楷模。
巴金又是任何研究和评传都不能说尽说全的魅力存在。他是那些已经完成了的杰作的主人。他逝世后,作品整体构成巨大的活态生命体,每次重逢,都能开启灵悟,发出自己的审美新芽,增添自己前所未有的内在对话条件。
在20世纪中华民族的历史行程中,无论是面对新文化运动的“大拐弯”还是其他动荡波折,初心大道始终是巴金的知行遵循。在真之内,是善,是美,是品格;与诚相关,是爱,是信,是智识。这一切凝聚为巴金式的精神结构和不朽力量。
我们敬重他感念他,为的是人生的正常、世界的正义、文学的正向,为的是人的现代化脚步走在正路上。
中国作协原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吉狄马加:美和自由是巴金文学创作的美学追求
我们受惠于巴金这一代作家,弘扬巴金的文学精神,对我们的写作有很多启发。在当下,我觉得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巴金的作品整体对时代的反映。
读过巴金作品的人都会有这样一个体会,无论是《家》《春》《秋》还是《雾》《雨》《电》,包括著名的中篇《寒夜》《憩园》和早期的《海的梦》,它们所追求的就是美和自由,美和自由是他在美学上非常高的追求。
巴金一生都强调时代中人的主体作用,这不仅是一般性的人生追求,也是他的文学理想。这个理想贯穿了他一生的创作,始终没有遗忘。
读巴金的作品会给你一个感受,就是他有一颗“燃烧的心”,他是真正把心捧给读者。你可以感受到巴金拥抱你,拥抱这个世界,同时拥抱每一个他的读者。他的小说影响了很多青年读者,帮他们打开了精神的牢笼,让他们感到要消除那种愤懑,要走出那种社会的困境和个人精神的困境。这也是为什么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有很多人读了巴金的作品,走上了革命道路。
时代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巴金小说里对自由、对美、对善的理想,对今天依然非常重要。在一个消费主义、物质主义的世界性的环境下,这种精神上的姿态依然是有作用的。
我们如何关注真正的老百姓的生活?我们的作家在面向民间的时候,应该持一种什么样态度?我觉得这在巴金身上体现得非常完整。他对弱者永远抱以同情,给他们爱,在他的故事结构里,变成一种很高的精神追求。
巴金文学院内的巴金作品墙
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徐可:真诚和善良是巴金最突出的文学精神
巴金是一位享誉国内外的著名作家,也是一位深受广大读者爱戴的作家。这两句话可能看起来有点重复,但实际上意义不一样,因为一个作家的人品和文品有时不是完全一致的,能做到享誉国内外是一个层次,能做到受广大读者衷心爱戴又是一个层次。
我们可以说都是读着巴老作品长大的。说起巴老的文学精神,我认为最突出的就是真诚和善良,就像他所说的那样,“把心交给读者。”“把心交给读者”也成为我的座右铭,成为我写作的文学自觉。我经常以此自勉,要为读者而写作。
我经常在很多场合引用这句话,说起来很简单、很朴素,但我觉得一个作家能做到这点非常难。巴老是一个最真诚也最善良的写作者,这个特点在他晚年的作品中表现尤为突出。特别是《随想录》,更是表现了知识分子的自我反省意识,所以他也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
我们现在经常讲“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巴金这里,这句话从来不是政治口号,更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发自内心的自觉。巴金说过一句话:“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泉。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脱离同人民、同生活的联系。”他又说:“我始终认为文学艺术不是只供少数人享受的奢侈品,它属于全体读者和观众。”
文学是一项崇高的事业,也是一项艰辛的事业。我们既然决心从事这项事业,就不能采取玩玩的态度,不能只是自娱自乐,一定要考虑文学的社会效应。
我们的作品要有益于世道人心,就要像《毛诗序》里说的:“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所以,我们从事文学创作,真的是要慎之又慎,要对得起“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崇高称谓。
四川省作协副主席侯志明:巴金描绘出社会现实和人生百态
1904年出生在四川成都的巴金,其文学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感染了广大读者,并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作家。“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以及《寒夜》《憩园》《随想录》等作品,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扛鼎之作。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更以其鲜明的精神向度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巴金的作品,无不透露着对社会底层人民的深切关注。他坚持用真实的笔描绘出社会现实和人生百态,他坚持“把心交给读者”,并以此表达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厚意。
深切缅怀巴老,学习巴老的文学精神,不仅能有效助力个人文学素养的提升,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巴金热心投入文学杂志的编辑出版工作,创办推出《文季月刊》《文化生活丛刊》《文学丛刊》和《译文丛刊》等刊物,对促进新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工作和生活中,巴金发现和培养了大批有潜力的青年作家,为团结作家队伍、繁荣文学创作付出大量精力和心血。许多青年作家在他的影响和帮助下,成为文坛的中坚力量。
巴金忠诚的爱国精神、坚定的文学信仰、深入生活的创作态度、勇于创新的文学精神,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生命的真诚关怀,都是当代作家应不断追求和践行的目标。
中国作协作家书画院执行院长白描:巴金为怎么样做人、为文作出表率
巴金作为中国作家领域标志性人物,首先是他的真诚让我感动。他的反思、他的忏悔不怕疼,敢于直面自己内心的黑暗面和曾经犯下的错误,把一切包装撕下来让人看。
比如他说自己曾是“奴在心者”,反省知识分子放弃责任,强调知识分子独立思考的精神,这一切都体现出世纪老人的良知,体现出巴金人格的高洁。我在《随想录》里看到了巴金的努力,他的目标是成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对正义良知葆有真诚信仰和真正大爱的人。
现在我们来看巴金的反思,它并不是从多么高端、多么先进、多么科学的认识论体系出发,而是站在最基本的人的立场,站在一个具备正常“三观”的知识分子的立场,依据常识、常情、常心、常理,做出对己、对人、对事,对这个世界的省察。
这些常识包括什么是黑、什么是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忠、什么是奸,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文明、什么是愚昧,什么是前进、什么是倒退等,并不高深。只要是正常人,对这一切都可以做出判断。
这看似容易,实际上做到很难。它要求作为一个人,特别是一个知识分子,首先必须确保拥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保持一个真实的本我。但冲突在于,趋利避害是人性致命的弱点,很多情况下不是认识不到,而是在本能的操控下,我们做出人生中的一些无奈选择。
所以,我觉得对今天的知识分子来说,巴金为我们怎么样做人、怎么样为文作出了表率。他对人民、对国家、对民族葆有赤子之心,对时代保持敏感,对生活永葆激情,对读者永葆挚爱。
巴金文学院内的巴金塑像
中国诗歌学会会长杨克:他的每一个字都饱含情感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温柔敦厚,强调修辞立其诚,强调真善美,我觉得巴老身体力行体现了这几个方面。
巴老温柔敦厚的品格,是他作为作家最为珍贵的品质。他的作品不仅有深刻思想,更有一颗无比柔软的心。他的温柔源于对生命的敬畏,对人性的关怀。在他笔下,人物的命运常常交织着社会的变迁与个人的挣扎,他始终用温情去关注、用文字去抚慰生活中的那些普通人。
巴老真正做到了“把心交给读者”,他的文字是透明的,没有任何技巧上的遮掩和刻意的修饰。巴金的文学不追求华丽的辞藻和复杂的结构,它的力量来自内心的诚意。他相信文学的价值在于真诚的表达,而不是技巧的炫耀。
巴老一直强调,他不是为写作而写作,不是刻意陌生化,跟人家不同,而是把他所感的生活原原本本地呈现给读者。在写作时,将自己置于与读者平等的位置,仿佛是一位朋友跟读者促膝谈心。所以,他的每一个字都饱含情感。
巴老的一生贯穿了20世纪最动荡、最变革的时期,他不仅是文学的记录者,更是社会的参与者。作为一个公众人物,巴金始终坚持道德底线与思想自省,他的《随想录》不仅是个人思想的凝聚,更是对社会责任感的深层思考,这种品格是我们今天应该特别值得学习的。
回望巴金一生的创作,其中对真理、对正义、对自由的执着,是今天我们所需要的力量,他的精神与我们同在。
河南省作协副主席冯杰:巴金的文字让人看到春天的希望
20年前,我第一次到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开启每一扇门时,都能触摸到巴金的手模。门口汉白玉上有一段巴金的话,我记忆非常深刻:“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
我至今还记得汉白玉上这些翠绿的字,我觉得是巴金的文字就是翠绿的颜色,就是春天的颜色。从那里,我们能看到春天的希望。对今天的作家来说,这段话仍然不过时,每位作家都应按照巴老这段话去践行。
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巴金作品中,雅与俗平衡得非常好
我们今天特别需要巴金文学精神,应该学那种真善美的东西,真的才是美的、善的。巴老的文品、人品高度统一,讲真话,把心交给读者,为世人敬仰。
巴老的《家》《春》《秋》,晚年的《随想录》,对人性、社会、历史深刻的洞见,都给我们感染和鼓舞。巴老不仅有好作品,还有好多言论也影响了今天作家的创作。例如,“不要把我当作什么杰出人物,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表达我的这种感情。”再如,“我思索,我追求,我终于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享受。”
文学总是根植于希望和理想的,巴老的唯一心愿是“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人生多磨难,希望就是力量,发掘人性的光辉和理想主义的资源是非常重要的。巴老有一颗燃烧的心,指引着人生的方向。他的作品有一种指路明灯的艺术感染力,对人的尊重、真实情感的表达、人物的塑造、提倡博爱平等,还有一种自我牺牲精神和自省意识。
作家对弱者的悲悯、大爱、关怀,有理想主义的根源,与巴老的故乡四川大地对他的培养离不开。理想不是空想,巴老的理想有崇高的意味,有热情和力量,意味着信念和执着。
在巴老的作品中,雅与俗平衡得非常好。关于“为艺术还是为人生”,“五四”以来一直在争论,但在巴老的作品特别是《家》《春》《秋》中,得到完美解决。普通读者看到精彩的故事,更高层面的读者看到思想精神的闪光点。
特别是《家》中觉新等人物形象的塑造,对封建家族、封建制度的崩溃做出了深刻解释,对封建制度的抨击通过艺术形象完美地表达出来,同时颂扬了年轻一代反封建的精神力量,在黑暗中放射出一种光芒。
当人的尊严、权益被损害时,作家勇敢地站出来批评,这是特别值得今天作家学习的。
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均:巴金有非常伟大的利他主义精神
巴老是我们很早就喜欢的作家,也是非常尊敬的作家,当然也是我们在课堂上反复给学生讲的作家。
中国现代文学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站到普通人、底层一边,从“五四”开始,这个传统从鲁迅、巴金到后来很多作家都有体现。这实际上是对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纠偏。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巴金是很伟大的。
巴金生在大富之家,但他的文学始终和最底层的、最弱小的人站在一起,有非常伟大的利他主义精神。巴金终身不把自己当成一个很成功的人,也不把自己当成一个很著名的人,而是一个普通人。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我觉得20世纪的中国文学,大部分时间段的核心特征可以用一个“变”字来概括:改变社会现有的秩序,或者挑战社会现有的政治、经济、文化面貌,创造一种崭新的文化。文学面临对它的限制,它强烈地不满意,发出正义的呼声,渴望另外一种生活的可能性,我觉得这是非常珍贵的一种品质。
在巴金身上,我们非常强烈地看到这种品质,直到他晚年写《随想录》,这个品质仍然存在。这是我觉得巴金特别让人感动的两点。
巴金文学院签约作家、绵阳市作协副主席冯小涓:巴金作品的冲击力来源于情感深度
从青年时代开始,我们都是在巴金的作品中吸取创作营养。巴金提倡“到生活的激流中去”,到过抗美援朝前线,沙汀在新中国成立后也回到绵阳农村老家,关注当时的农村改革。
他们这一代知识分子走在时代的前列,关注时代的重大事件。作家的关注点是什么?是关注自己作为普通人的生活,还是首先关注时代的方向?我觉得这一点可以决定我们的创作事业。
第二点感受是讲真话。讲真话是对作家的基本要求,但也是最难的要求。年轻的时候,我们觉得讲真话很普通,但到了一定年龄,感觉越来越难。因为当人在一个特定处境下时,可能变得比较“聪明”,有些话可以不说、可以不讲。也许我们作为一个小作家,没有巴金那种讲时代真话的勇气,发出时代的最强音,但起码从内心出发,要展现出我们内心最强的一面。
第三点感受是真诚的情感。当初读很多大家的散文,他们有的写得温柔敦厚,写得很有知识性或趣味性,但我对巴金《怀念萧珊》这篇散文印象特别深。比如每天早上天还没亮,他们就起床,叹息怎么度过沉重的一天,然后两人互相鼓励。这种细节和真情,当时深深地打动了我。散文之所以能冲击读者的心灵,首先是情感的深度。
来源:川观新闻
整理:川观新闻记者 余如波
供图:巴金文学院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