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蜀客调查:四川嘉陵江流域与川东北客家移民分布

来源:巴蜀客家研究微刊 发布时间:2024-10-18 15:58:17 浏览次数:370 【字体:

蜀客调查:四川嘉陵江流域

与川东北客家移民分布

嘉陵江流域是四川客家人的重要分布区。在嘉陵江和其两大支流涪江、渠江沿岸,从清代康熙末年时,便已有客家人迁入并定居的记录。尤其是在该流域内,还形成了以仪陇为代表的客家聚居区和方言岛,形成了富有川北特色的客家文化。在嘉陵江的上游,是地势险要的秦岭和大巴山山区。这些地区土地辽阔,山林资源丰富,还因土地贫瘠而征粮极微,在清代前期也吸引了包含广东客家人在内的各省移民前来开垦,其中“湖广客籍约有五分,广东、安徽、江西各省约有三四分”(《三省边防备览·策略》)。

《四川客家志》书影

嘉陵江由陕西流入四川广元境内。清乾隆《广元县志》卷7《风俗》云:“四方侨寓,率皆秦、楚、吴、粤之人。”市内的客家人多为清康熙年间,由嘉陵江下游一带迁移而来。大部分客家人沿江散居,也有部分居于山区。在利州区、昭化区、青川县虽有客家人分布,但相当分散,没有较大的集中点。在剑阁县,嘉陵江从县东流过,境内有西河等嘉陵江支流,该县客家人主要散居于县南的元山镇、王河、演圣等地。在旺苍县,嘉陵江支流东河由北向南贯穿县境,县内旺苍坝和嘉川坝,交通便利,经济繁盛,早在乾隆初已有广东镇平、乳源和乐昌等地的客家人迁移于此。在苍溪县,嘉陵江从县境西部流过,该县的客家人也多于清代中叶经嘉陵江下游而来,分布于沿江和城区周边。广元的客家人,以粤北韶关客家移民为主,福建客家人和江西客家人次之。

在阆中市,嘉陵江从市西流过。本市客家人多为清代中叶由仪陇、邻水和大竹一带渐次移入,主要分布在和仪陇相近的地带。在南部县,嘉陵江从县东北向西南流过,嘉陵江支流西河自西向东,

贯穿全境。县内客家人多为清初从嘉陵江下游移入,集中于县东部与仪陇连接的老鸦镇、河东镇、谢河镇、楠木镇、王家镇等地。在县城北面的满湖坝、王家镇的徐家坝等地,有赣南客家人聚居于此。

在仪陇县,嘉陵江从县东南部流过。仪陇地区多山少地。清同治《仪陇县志》卷3《食货》记载:“邑中湖南、北人最多,江西、广东次之,率皆康熙、雍正间入籍。”自清代康熙中叶起,大量粤北客家移民陆续迁入该县,开垦定居。据相关统计,2019年县内客家人口已达30万,是川北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区。在仪陇的中部和北部地区,包括周河、马鞍、丁字桥、乐兴、义路、石佛、武棚、福临、日兴、双庆、五福、铜鼓、凤仪、碧泉、蒙垭、合作、三河、金城、思德、福兴等乡镇。其中,以周河、丁字桥、乐兴、马鞍、石佛等乡镇环绕的区域,客家人最为集中。在现今的丁字桥、乐兴一带,尚保存有客家方言岛存在。在县东南的新政镇、度门镇一带,有少量广东、江西客家人集中。仪陇客家人绝大部分系从粤北韶关地区迁入,其中以乳源和乐昌籍为最多。除广东客家人以外,仪陇还有少量的赣南、闽西客家移民。大姓有朱、饶、陈、张、许、潘、丁等。

在蓬安县,嘉陵江从县北流过。清光绪《蓬州志》卷4《邑聚篇》记载:“(该县)康熙靖乱,境以大宁,湖南之民来居东乡,而湖北、江西、福建民之来者,所在多有其裔。”县内客家人多居于沿江乡镇,以金溪、锦屏和利溪等乡镇较多。县城南沿江的马回坝,是境内客家人的重要聚居地,主要有来自福建龙岩州的吴、廖两姓在此定居。

在南充市顺庆区、嘉陵区和高坪区,嘉陵江从三区之间流过。以上地区境内的客家人,多于清康熙末年以后,从嘉陵江下游迁入,沿江的芦溪、永安、溪头、李渡等乡镇分布较多。在武胜县,嘉陵江从县境中部流过,进入重庆市合川区,县内移民多为清初从湖南迁入者,客家移民较少,分布尤为分散。此外,在南充市营山县,客家人多分布在营山河、流江河沿岸。尤其是城郊与骆市、黄渡等镇,有广东客家移民落业于此。这批客家移民大都为康乾时迁入,数量不多,分布也较分散。

涪江是嘉陵江的一级支流。在涪江上游的绵阳市,各县皆有客家人分布。在平武县,涪江由此发源。县内的客家人多分布在县南的古城、南坝、响岩和平通等乡镇,数量不多,以散居为主。在北川县,客家人多系清康熙以后迁来,主要分布在安昌河上游的曲山、擂鼓、永安、安昌等乡镇。江油市的客家人多数为清代中叶沿涪江或沱江而来,主要散布在市境南部,尤其以中坝、彰明、青莲、九岭、龙凤、八一等乡镇最多。另外在市内涪江支流潼江流域的重华镇、二郎镇青林口一带,也有不少客家人分布。历史上,江油的客家人与邻近的安州区、绵阳市区的客家人联系紧密,常常有同一家族散居于三地者。在安州区,涪江的支流安昌河从境内东部流过。民国《安县志》卷56《礼俗》云:“(清初)县境各场占籍者,以楚省人为最多,次粤省,其次秦省,其次闽省、赣省。”在康熙末年,已有客家人从成都、中江、三台一带迁徙到此,他们大都集中于境内交通便利、经济富庶的东部和南部丘陵和平原地带。其中,花荄、界牌、秀水、睢水、宝林、清泉、永河、河清、桑枣、黄土等乡镇都是客家人较为集中的地区。

在罗江区,涪江支流凯江在此发源。罗江的客家人多为清代乾隆时期从荣昌、隆昌及成都迁徙而来。罗江全境内皆有客家人分布,东部的慧觉、鄢家、御营和新盛,北部的调元和金山,南部与德阳黄许镇接壤的乡镇,是客家人较为集中的地区。在罗江,广东客家移民数量最多,有周、范、魏、李、张、黄、陈、邬等大姓,福建和江西客家移民较少。在绵阳主城区,涪江正流从中流过。区内客家人多于清初迁入,主要集中于沿江地带,游仙区的石马、游仙、魏城,涪江区的永兴、石塘、塘汛、丰谷等乡镇都是客家人集中分布的地区。另外和罗江、中江交界的石洞、玉皇等镇,也有一定数量的客家人分布,有些家族分散于两县之间。本地客家人中,广东和福建客家移民较多,大都居住在沿河坝区。

在三台县,涪江由西北向东南流经县境,在城区与中江流来的凯江汇合。另外梓江支流魏城河从县东北流过,郪江则从县西南流过。当地客家人一部分系清康熙年间从涪江、嘉陵江下游移来,另一部分则系从中江、金堂一带迁来。县内客家人主要集中在涪江、凯江沿岸,总体上呈现出“北多南少”的分布特征。涪江沿岸的永明、芦溪、花园、刘营、老马、里程、灵兴、新南、县城、东塔和百顷等乡镇都有客家人分布。凯江沿岸的西平、凯河、万安和古井,以及周边的上新、下新、玉林、乐加等乡镇,也是境内客家人分布较为集中的区域,大姓有吴、杨、谢、黄、蔡、陈、巫、刘、邹等。在魏城河流域,中太、柳池、塔山和龙树等乡镇也分布有较多的客家人,其中塔山周边最为集中,有罗、陈、宋、蓝、赖等大姓。除外,在县西与中江接壤的黎曙、立新和金石等乡镇,以及县中部石安、永新一带,也有一定数量的客家人分布。在县南的鲁班、景福、观桥和郪江等乡镇,虽有客家人分布,但在人口数量和密度上,低于湖南移民。县内的客家人中,广东客家移民多集中于丘陵,福建客家移民多聚居于坝区,以种植烟草和甘蔗为生。

在梓潼县和盐亭县,涪江支流梓江从两县流过。两县境内明代土著和湖南移民较多,客家移民较少,分布稀疏,以沿河的场镇居多。如邻近江油的双板、金龙、仙峰以及梓江畔的许州镇一带,因水陆交通便利,商贸发达,吸引了一些客家移民定居于此。

在中江县,凯江从县北穿流而过。清嘉庆《中江县志》卷2《风俗》载:“近年,荆、楚、闽、粤之人,携家落业,流寓日集,佃买耕种,竟同土著。”中江客家人的分布也呈现出“北多南少”的特征。客家人主要集中于县北的青市、永太、富兴、杰兴和集凤,县西的辑庆、合兴和兴隆等乡镇。在中部,县城周边的东北、南华和县东的通济、回龙、悦来、永安等乡镇,也有客家人分布,但数量和密度稍逊于县北的乡镇。在县南,以广福镇为中心,周边的积金、会龙、白果、永兴等乡镇也有一定数量的客家人分布,但数量和密度不及湖南移民和明代土著。本县的客家人中,广东客家移民和福建客家移民数量较多。吴、陈、廖、何、官、蓝、吕是当地福建客家移民大姓。

在射洪县,涪江从县中流过,并与盐亭流来的梓江相汇。县内客家人多于清代康熙以后由川东地区迁徙而来。境内客家人也主要沿江分布,以金华、广兴、县城(原太和镇)、大榆、洋溪和沱牌(原柳树镇)等乡镇较为集中。境内广东客家移民多居于丘陵地带,福建客家移民和江西客家移民多聚居于场市附近和河坝地区。在太和与金华之间的太平坝、于家坝、猫儿坝等坝区,多有福建客家移民定居于此。

在蓬溪县,涪江从县西南边境流过。境内的客家人多于清康熙至乾隆初年由涪江下游迁入。县内客家人主要分布于西部,以天福、槐花、板桥、常乐、明月、吉祥等乡镇较为集中,大姓有陈、孔、张、钟、黄、李、廖、巫等。另外芝溪河下游的吉祥镇也有少量的客家移民分布。

在大英县,涪江从县东北流过,其支流郪江横贯县境,在郪口镇境内汇入涪江。本县客家人多于清初迁入,主要分布于涪江和郪江两岸,如象山、蓬莱、石门、隆盛、郪口、回马等乡镇境内。另外在县南卓筒井镇周边,因为清代盐业的兴盛,也有少部分客家人定居于此。

在遂宁市船山区,客家人最早于清康熙末年从川东巴县、璧山、荣昌等地迁入境内。沿江的桂花、新桥、永兴、仁里、龙凤等乡镇,客家人分布较为集中。县内客家人中,广东客家移民多散居乡里,福建客家移民主要集中于近城的坝区,大姓有谢、林、吴、陈等。在安居区,涪江支流白安河与琼江河在此交汇。本区的客家人也于清初迁入,沿河居多。白马、石洞、安居、东禅和三家等乡镇,是本区客家人较为集中的地区。

渠江是嘉陵江另一条重要支流,沿岸也多有客家人分布。巴中市位于渠江上游,所辖的巴州、恩阳、通江、南江和平昌各县,属于大巴山区的范围。清道光《巴州志》卷1《风俗》云:“国朝康熙、雍正年间,秦、楚、江右、闽、粤之民著籍插占。”境内客家人多是从仪陇、南充、广安等地迁入,人数不多,较为分散,以粤北客家移民最多,赣南客家移民次之。在恩阳,渔溪、茶坝和观音井等乡镇有客家人分布。在巴州,清江、永宁、龙背、凤溪等乡镇因近河而交通便利,也集中了一部分客家移民。在平昌县,巴河和通江河在此交汇。本县的客家多集中于南部的西兴、龙岗和岳家,以及北部的丘家、泥龙和笔山等乡镇。在通江县的唱歌、麻石、至诚等乡镇,以及与陕西相邻的山区,也有一定数量的客家人分布。

在达州市所辖的万源市和宣汉县,渠江支流州河从中流过。在两地境内,清代时有闽、粤客家移民迁入,但分布较散。在达川区、通川区和开江县,湖南移民和土著较多,客家人多散于沿江各场。

在渠县,州河与巴河在县内的三汇镇合流为渠江。境内客家人多系清代中叶自渠江下游迁来,多集中于沿江的东安、龙潭、三汇、天星、李渡等乡镇,以及与大竹县接壤的华蓥山区。在营山县,渠江支流流江河从县境流过。该县从清代起,便以湖南移民和土著居多,客家移民较少。境内客家人多散居于河流沿岸。

在大竹县,有东河、西河和柳河等渠江支流流过。该县地形与邻水县同属“三山两槽”的地理格局。该县客家人多系清代康熙以后,从邻水、仪陇、广安等地迁来,其中大部分居山,少部分居坝。在县南,客家人主要集中于清水、庙坝、高穴、妈妈、高家、张家等乡镇;在县东、客家人主要集中于明月山脉的白坝、观音和铜锣山脉的中和等乡镇;在县中部,客家人主要集中于铜锣山区的乌木、团坝等乡镇;在县北,石桥镇也有部分客家人聚集于此。本县的客家人,来自粤北、粤东、闽西、赣南的皆有,但以粤北客家移民数量最多,大姓有夏、曾、刘、陈、范、周、林、吕、王、杨、雷、赖等。

在广安市广安区、前锋区和华蓥市,渠江从三个区县间流过。民国《广安州新志》卷11《氏族》记载:当地移民“(清代)惟湘、鄂特多,黄麻、零、永尤盛。”闽、粤赣客家人数量较少,分布不广,较为集中于县东北龙台、肖溪等乡镇一带。

在岳池县,渠江从县东南境流过,嘉陵江从县西境流过。县内客家人多于清代中叶,陆续由嘉陵江下游迁入。当地客家人多散居于四境,较为集中的地区有城区周边、兴隆、北城、乔家、罗渡等乡镇。本县的客家人中,来自福建龙岩州的客家移民较多,有郭、廖、刘等大姓,广东客家移民数量则较少。

在邻水县,渠江支流芭蕉河、白水河、大洪河等流经该县。华蓥山、铜锣山、明月山贯穿全县,县内地形呈现出“三山两槽”的特征。该县的客家人主要于清康熙中叶以后迁入,大部分集中在山地和近山的丘陵地带。在县西华蓥山脉一线的柑子、龙安、观音桥、城北、西天、合流与坛同等乡镇,客家人较为集中。在县中部铜锣山脉一线的冷家、长安、梁板、风垭、三古和九峰等乡镇,也有客家人分布。在民国及以前,本地曾有客家方言岛存在。在明月山脉,客家人主要集中于兴仁、石滓、八耳和凉山等乡镇。在槽地中的九龙和丰禾两镇,也有部分客家人聚居。该县的客家人中,来自粤北的客家移民最多,其次为闽西和赣南客家移民,再次为粤东客家移民。

(选自《四川客家志》第二篇《人口篇》第二章《四川客家人口区域分布》)

来源:巴蜀客家研究微刊

来源: 巴蜀客家研究微刊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