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三线建设一代人的回忆||禾夫
三线建设一代人的回忆
禾 夫
在我国广袤的大地上,有一段历史,它不仅仅是国家战略布局的深刻印记,更是无数普通人用青春与汗水书写的壮丽篇章——那就是三线建设。这段历史,它不仅是国家工业布局的一次重大战略调整,更是几代中国人共同记忆中不可磨灭的篇章。对于亲身经历过的那一代人而言,是生命中最宝贵的记忆之一,它如同一首激昂而深沉的歌,回荡在岁月的长河中,讲述着坚韧、牺牲与奉献的故事。
《三线建设》(油画)张峻明 作(图源:中国美术家协会)
时代的呼唤。时间回溯至20世纪60年代,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为了应对可能的外部威胁,保障国家安全和工业发展,党中央和毛主席作出了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是一场规模空前的工业迁徙与建设运动,旨在将我国沿海和东北地区的工业力量向内地转移,构建起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家国情怀的抉择。对于那一代人而言,三线建设不仅仅是一项工作任务,更是一次关于家国情怀的抉择。数百万工人、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及其家属,怀揣着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背井离乡,从繁华的都市、富饶的平原,涌入偏远的三线地区,用双手和智慧,在崇山峻岭间筑起了一座座现代化的工厂、科研机构和军事设施,为国家的安全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好人好马上三线 备战备荒为人民(朱丹摄于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汗水与智慧的结晶。对于参与三线建设的一代人而言,那是一段充满挑战与艰辛的日子。在三线建设的工地上,条件之艰苦超乎想象。山高水远,交通不便,物资匮乏,生活艰苦。但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建设者们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从最初的简陋工棚到后来的现代化厂房,从手工操作到机械化生产,每一个进步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与汗水。他们用最质朴的方式,诠释了什么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那个物质匮乏、条件艰苦的年代,他们住的是简陋的工棚,吃的是粗茶淡饭,面对的是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技术上的重重困难。但正是这样的环境,锻造了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他们夜以继日地工作,克服重重困难,用汗水浇灌希望,用智慧破解难题,最终在这片原本荒凉的土地上,建起了一座座工业新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攀枝花钢铁基地到六盘水煤田,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到成都、绵阳等地的军工科研基地,从成昆铁路线到重庆常规兵器基地,一座座现代化的工厂和科研机构拔地而起,为国家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些“藏在深闺”的国之重器,不仅增强了国家的国防实力,也促进了内地经济的发展,改变了许多地区的面貌,为国家的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攀枝花建设场景(图源:攀枝花晚报)
永不褪色的岁月。岁月如梭,转眼间几十年过去了。如今,那些参与三线建设的老一辈建设者,也已逐渐老去,但那段三线建设的岁月却永远镌刻在他们的心中,他们时常会回忆起那些艰苦卓绝的日子,回忆起并肩作战的战友,回忆起那些简单却充满温情的生活片段。那些关于青春、梦想、奋斗与牺牲的故事,成为了他们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三线建设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它教会了我们什么是责任与担当,什么是牺牲与奉献。
三线精神的力量。三线建设不仅仅留下了丰富的物质遗产,更重要的是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精神风貌。这种精神如同薪火相传,激励着后来者不断前行。在当今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更应铭记那段历史,传承那种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大三线》剧照(《大三线》剧组 供图,图源:四川日报)
三线建设一代人的回忆,是一段充满艰辛与荣耀的历程。它见证了国家工业布局的深刻变革,也铸就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于担当的精神品格;三线建设一代人的回忆,是一段关于信仰、责任与牺牲的故事。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只要心中有梦,脚下就有路;只要团结一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三线建设的记忆如同璀璨星辰,永远照亮着后人前行的道路。让我们共同铭记这段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发展环境,在回望中汲取力量,在传承中续写辉煌;让我们以三线建设一代人为榜样,继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为实现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来源:三线观点
作者:禾 夫
配图:方志四川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