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文史英华】西秦会馆的总建筑师——杨学三||宋良曦

作者:宋良曦 来源:自贡方志 发布时间:2024-10-05 17:20:02 浏览次数: 【字体:

西秦会馆的总建筑师——杨学三

宋良曦

自贡西秦会馆现存的建筑风貌,实为清道光七年至九年扩建时的形制。当时的设计者和督造人杨学三,是自贡建筑业的一代宗师,他不仅给自贡留下了西秦会馆这样精美的建筑,宏阔的内江文庙也是他设计并主持修建的。

杨学三,号省斋,又号金花,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生于富顺县庙坝乡之杨家咀村。出身书香门第、官宦人家。其父杨廷芊,为清乾隆进士,官授四川南溪县教谕。杨学三少时入私塾,不喜读书,唯对建房造屋之学入迷,常用香烛之木柄及土木器物搭各类建筑,反复把玩。稍长,精通绳墨而无师承。近邻州县举凡有宏伟建筑起造,往往越县界、州界来聘请他去设计和督造。凡他设计和主持修造的建筑,无不工巧绝论,奇妙惊人。当地良巧匠师,亦无不折服。据《杨氏三可祠胜利族谱》记载,杨学三步入中年时,已成为川南一带极负盛名的建筑师了。

道光七年,西秦会馆年久失修,房屋已倾塌殆尽,面目全非。自流井地区陕西籍盐商的同乡会组织西秦大会,在会首张继儒倡议下,多次筹议决定重修并扩建西秦会馆。陕籍盐商及本地一些商人踊跃捐资,共集资白银达四万余两。此次重修和扩建西秦会馆,工程浩繁,设计要求甚高,全馆压卷之作正殿与龙亭均系新建。因此,遴选总设计和督造施工的人选成为举足轻重之事项。经张继儒等再三思量,决定聘请当时在川南一带已属首屈一指的建筑师杨学三总承此举。

杨学三成竹在胸,慨然应允,择吉动工,大兴土木,开始了为时三年的重修扩建工程。在工程进行时,因在井盐生产和营运中本地盐商与陕盐商积怨颇多,矛盾甚深,故对工程的实施多方干扰,设置障碍,制造麻烦。如本地盐商策动当地人不卖石头与木料与陕商,致使陕商从威远大量购进煤炭,夯实为地基,又从外地运进大批石材木料,以作立柱、地面、石雕饰件等。本地盐商还策动本地泥木石工联名致书杨学三,要求承担一半工程,自愿各效其能,实欲掺杂其间,暗掣其肘。杨学三心中有数,亦欣然同意。就在这样微妙的关系和本地盐商的种种厄难中,杨学三指挥若定,从容调度,排除干扰,使工程有序地进行。

然而就在西秦会馆新建正殿举行上梁仪式的前夕,本地盐商竞指使工匠偷偷地将正梁截短五六寸之多,欲使上梁时让杨学三当众丢丑。谁知此一鼠窃狗偷之行为,已被杨学三早已防范的徒弟发现并报告了杨学三。杨学三闻报,悄然将计就计,庚即在另一工棚内造好一根正梁,秘密换下已截短的大梁。并预造四根精美的火把,对徒弟面授了机宜。到举行正殿上梁典礼之时,富商显宦,士绅名流,纷纷到场,冠盖云集,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当司仪高呼上梁时,只见杨学三的大徒弟出列禀告:“大梁被锯短一截,不足长度,奈何?”杨学三道:“无妨,无妨,可用旋抽补柱之法矣。”即刻便由杨学三的徒弟,点燃四根火把,高举手中,沿大梁左旋右跳,杨学三口中念念有词:“长,长,长!”随即大喝一声:“足矣!”徒弟们停止了跳动。紧接着杨学三便指挥上梁,但见丝毫无差,惊得全场人目瞪口呆,以为鲁班之再世。而指使工匠锯短梁的本地盐商则有口难言,无地自容。西秦会馆竣工后,出自对杨学三技艺的由衷敬佩,本地工匠备盛筵招待杨学三。席间,愿出重金购买那四只火炬,并向杨请教所谓旋抽补柱法,杨学三笑而不答。

为纪念西秦会馆完工,杨学三亲手制作了镂刻精美,玲珑别致的香筒一对。不久,清庭诏谕各省承办皇会,征集奇珍异器。西秦会馆的会首将此对香筒进献。道光皇帝见到,爱不释手,赞叹不已,特垂御览赞曰:“杨金花可入巧圣宫矣!”自此,杨学三的名气声誉则更加远播。西秦会馆内,更为他设牌位立祀,奉若神明了。他精心设计,新筑的西秦会馆,据《重修西秦会馆碑记》记载:“壮丽倍前……共费金四万有奇,殿宇崇闳,体制严肃,廊庑整秩,金碧交辉”,成为了自贡地的标志性建筑。

经杨学三匠心独运修葺和扩建的西秦会馆,占地面积为3150平方米。其总体布局采用我国古代建筑群沿轴线南北方向纵深发展、对称布置的形式,总体方正,强调对称,成为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平面。西秦会馆坐南向北,在长86米的地基中轴线上,布建主要殿宇厅堂,周围则用廊、楼、阁、轩以及一些次要建筑环绕和衔接,形成有纵深、有层次、有变化的建筑群体,这正是中国古代标准的对称性封闭式建筑的主要特征。

建筑是立体的画,无声的诗;建筑是历史的雕塑,城市的年鉴。在自贡盐业发展历史上,西秦会馆是不可多得的文物,在中国古代建筑中,西秦会馆是耀人眼目的明珠,在中国会馆演进中,西秦会馆是弥足珍贵的精品。它如同一位历史的老人,俯览了盐都的事象;又如同一部城市的年鉴,记录了盐场的盛衰;更如同一块强力的磁石,吸引着海内外游人终年如织。

百里盐场,曾经是名工巧匠荟萃之地,是他们以自己的心智和技艺,先后在盐都大显身手,同其它工匠、盐工、盐商一道创造了盐都的文明,世代人民永远铭记着他们所做出过的卓越贡献。

来源:自贡方志

作者:宋良曦

来源: 自贡方志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