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中秋特辑】月圆之夜 心之归处‖李阑希

来源:方志新津 发布时间:2024-09-17 17:10:18 浏览次数: 【字体:

月圆之夜 心之归处

李阑希

在历史长河中,中秋不似热闹的春节、元宵,也不似肃穆的清明、端午。她如同一位温婉的佳人,穿越千年时光,依旧以她独有的风姿,照亮着华夏儿女的心田。“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儿时的我们,对中秋之月充满了好奇与幻想。月亮如同一盏巨大的明灯,照亮了整个夜空。在遥远的古代,中秋节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节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义山笔下的嫦娥,是否也会思念着人间的温暖呢?

图片

中秋节最早的记载可追溯到《周礼》,其中提到了“中秋”一词,其普及是在汉代,到了唐代初期,中秋节已成为一个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中就有“八月十五中秋节”的记载。到了宋代,中秋节已成为普遍的民俗节日,明清时期,成为与新年、清明、端午并重的四大节日之一。据清道光版《新津县志》记载:八月十五日,中秋,各陈饼果疈瓜供月,合家团圆聚饮,作赏月宴。可见,中秋在彼时,核心文化内涵就是团圆和庆贺。

图片

除清道光版《新津县志》外,新津社科联2012年编纂的《新津民俗志》也提及中秋: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一年四季之秋季中日,天高云淡,爽气凌空,花好月圆,大地秋成。古代帝王们在这一天夜间有祭月的礼制,经过历代演变,逐步形成赏月的风俗,谓之“中秋节”,亦称“团圆节”。节日夜晚,人们供“兔儿爷”,品月饼,赏明月,思故乡,念亲人,文人雅士则吟诗作画、月下抚琴。

图片

祭月是古人过中秋的重要仪式,历史久远。祭月仪式通常在家中的庭院或楼顶平台上进行。是夜,银辉轻洒,万籁俱寂,天地间仿佛只余下这一轮满月,静静地悬于浩瀚苍穹之上。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桂花香,与远处偶尔传来的丝竹之音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幅动人心魄的画面。

图片

祭月台上,一张古朴的圆桌早已备好,上面摆放着各式供品:月饼、桂花酒、石榴、丰水梨、柚子、葡萄......在一堆供品里,兔儿爷算是中秋祭祀的主角,甚至连嫦娥和“月光菩萨”的风头都被它盖过了。

图片

为什么中秋供兔儿爷呢?月中玉兔的神话家喻户晓,月球上环形山的阴影略微像兔,月亮的盈亏循环,被古人和起死回生联系起来。汉代神话里,玉兔为西王母制作不死药,而在很多传说的画像中,玉兔经常出现在西王母座下。西王母让玉兔负责捣药,而不是其他的动物,也有一定的想象依据:兔食百草,古人很容易将它和采药关联起来。因此,“采取神药若木端,白兔长跪捣药虾蟆丸”的形象就这样奠定下来了。

图片

古时新津人过中秋节,除了拜兔儿爷,还要吃月饼。人们为什么要在中秋吃月饼,有这样一个传说。据《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四川卷之成都市新津县卷记载:相传,宋代有个皇帝游到嘉州(今乐山市)正逢中秋,嘉州官员请了人用面粉制成一种圆形的甜饼给皇帝品尝。皇帝一边赏月,一边吃圆饼,忍不住称赞:“好月呀,好饼!中秋之美食也!”经皇帝封赠,从此,就把圆饼喊成了月饼。每年中秋佳节,嘉州一带的老百姓就用月饼来招待回家的亲人。新婚夫妇及在外做事的人,也特地备上月饼回家看望亲人,渐渐成俗。直到现代,很多年轻人也会把中秋节亲切地称为“月饼节”。

图片

图片

随着一阵悠扬的钟声响起,祭月仪式缓缓拉开序幕。家中的长辈手持香烛,缓步走向祭月台前,他们虔诚地跪拜,口中默念着古老的祝词,将心中的愿望与祈福化作一缕青烟,缓缓升向夜空。小娃们则围在一旁,瞪大眼睛,满是好奇与期待,他们或许还不懂这其中的深意,但那份对家的依恋与对月的向往,却已深深烙印在心底。

图片

图片

此刻的月亮,似乎更加明亮,更加温柔。它静静地倾听着人间的低语,用那柔和的光芒,抚慰着每一个漂泊的心灵,给予他们力量与安慰。人们相视一笑,无需多言,那份默契与理解,已足以跨越一切距离与隔阂。祭月仪式结束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着美味的月饼,其乐融融。

中秋之夜,寻常百姓祭月赏月品美食,而文人雅士怎能少了诗的陪伴?李白举杯邀月的豪放,苏轼把酒问青天的豁达,杜甫月是故乡明的惆怅,辛弃疾飞镜又重磨的决心......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在这团圆之夜,以诗寄情,以酒会友,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佳作。月下吟诗,杯中酒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更是对美好生活的珍惜与铭记。

图片

中秋之月,照亮了古人的思念,也温暖着现代人的心灵。夜幕降临,百姓家的灯火渐次亮起,而最温柔的,莫过于那从窗户缝隙中溢出的淡淡月光。它如同最细腻的织锦,轻轻覆盖在每一座城市、每一个村庄、每一户人家的屋顶之上。家中,圆桌已备,佳肴满桌,亲朋好友围坐一起,笑语盈盈,共赏明月。孩子们兴奋地在桌边跑来跑去,偶尔还会调皮地偷尝一口桌上的美食,然后嘻嘻哈哈地跑开。长辈们则坐在中间,慈祥地看着孩子们嬉戏打闹,眼中满是对晚辈的疼爱。大家分享彼此着生活点滴,孩子们讲述着学校里的趣事,从老师的新发型到同学的搞笑事件,每一个细节都让他们笑得前仰后合;大人们则聊起了工作、家庭上的话题,时而感慨万分,时而开怀大笑。家人们一边聊天,一边轮流为彼此倒酒、夹菜,孩子们也学着大人的样子,举起手中的饮料杯,用稚嫩的声音大喊“干杯”......

图片

此刻我们不如给想念的人打个电话吧,说:“我正在看月亮,你也看月亮,那样,我们的目光,就会在月亮上相遇了”。

(参考文献:清道光版《新津县志》、《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四川卷之成都市新津县卷、《新津民俗志》2012年版)

来源:方志新津

撰稿:李阑希

来源: 方志新津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