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特辑】看宋朝人过中秋‖邓训晶
看宋朝人过中秋
邓训晶
中秋节,始于宋朝。宋朝之前,也有中秋节,但不流行,也没有形成节日。自宋朝开始,正式定为官方节日,放假一天。
宋朝文化高度发展,中秋节,无论达官贵人还是黎民百姓,都同喜同乐,并形成了很多节日习俗:赏月观花、美酒佳肴、歌舞狂欢。《东京梦华录》记载:“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节日的喜庆充斥着整个社会,宋朝上下都洋溢着节日的欢乐。
宋朝时期,酿酒业发达,酒文化盛行。八月正是新酒上市,中秋节是团圆佳节,亲朋好友欢聚一堂,怎能少了美酒,把酒助兴宴亲朋,话团圆叙亲情。饮酒怎能少了丝竹之乐,宫廷中秋宴,觥筹交错,丝竹声声,悠扬缠绵,令人如痴如醉。民间中秋宴,虽比不上皇宫气派,但也一样“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
《月下把杯图》中国画 马远(传)(南宋) 天津博物馆藏(图源:光报日报)
那时中秋夜,盛况空前。夜幕降临,明月升起,家家户户在院中桂花树下摆上月饼、瓜果、美酒……丹桂飘香,沁人心脾。人们虔诚而隆重地焚香,有仪式感地开始拜月。祈求神月保佑,全家团圆,生活美好,愿“蟾宫折桂”。古代秋闱正在中秋,学子渴望金榜题名,渴望“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拜月之后,人们开始赏月、饮酒、吃月饼。此时月亮皎洁,最宜观赏,如果登高望月,就更有韵味。那时的月饼是什么样的,看看苏东坡是怎么说的:“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默品其滋味,相思泪沾巾。”小饼即月饼,吃着酥酥脆脆的小饼,味道非常好。但吃着小饼,诗人想念起了月亮下遥远的故乡,远方的弟弟子由,竟有些伤感。这首小诗流传很广,是最早把“饼”和“月”联系起来的诗句,慢慢的就有了“月饼”这个名字。拜月后把月饼切成块,全家分食,寓意团团圆圆。
月饼(二毛供图,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赏月吃月饼还不够,会玩的宋朝人还有一个很有意思游戏——放花灯。《武林怀旧》记载:羊皮小冰灯数十万盏,浮满水面,灿若繁星。试想,月色溶溶,亲人相伴,点燃各式花灯,放在水中缓缓前行,随着美轮美奂的花灯流动,暗许心愿。月光下衣袂飘飘,人影交错,小孩在人群中穿梭,那是多么热闹的场景,那个画面浪漫的像一幅带着诗意和光影渐变的画卷。
中秋夜人们载歌载舞,彻夜狂欢。很多文人在中秋之日,喜欢约会诗友,以月为题,饮酒作诗,各种不同的情怀,借月抒发。欧阳修、辛弃疾、王安石……无数诗人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赞美中秋美景。但1076年的中秋,有一词横空出世。与此词相比,所有的中秋词都逊色无光。那就是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是一首冠绝古今之词。
中秋不仅有团聚的喜悦,有无尽的诗意,还有刻骨的思念。一轮明月照着天各一方的人,却赏着同一轮月亮,引起诗人无尽的遐想。那年在密州为官的苏东坡,与弟弟子由已经7年没有见面。在那个中秋之夜,万家团圆的时刻,苏东坡与同僚们欢饮达旦,共度佳节。已醉了的苏东坡,不由得倍加思念弟弟,乘兴写下这首千古绝唱。皓月当空,把酒问天,亲人遥隔,孤高旷远,此情此景令他感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他希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东坡的这首词,跌宕起伏,情韵兼胜,浪漫飘逸。所以胡孖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今日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从这轮照过宋朝人的明月中,看见了宋朝人的中秋,那么浪漫多情,真想与他们千年共婵娟!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邓训晶(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有近千篇散文随笔诗歌刊发于《解放军报》《四川文学》《中国建设报》《新民晚报》《扬子晚报》《华商报》《华西都市报》《天津日报》等报刊)
供稿:内江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
配图:方志四川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