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英华】岑参咏成都||林赶秋
岑参咏成都
林赶秋
从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南大门入馆,经过用青花碎瓷镶嵌的“草堂”影壁,顺红墙夹道的“花径”徐行数十米后,有一个精巧别致的院落,其门额上书“浣花祠”三字。所谓浣花,指的是浣花夫人任氏。大历三年(768)七月,任氏保卫成都之战告捷,岑参正准备从嘉州(今乐山市)刺史任上罢秩东归。因杨子琳败还泸州,江路断绝,岑参东归不成,遂改为北行。他自南溪县(唐时属戎州,今属宜宾市)陆行赴赵化镇(唐时属泸州富义县,今属自贡市富顺县)登船,溯沱江北上,来到成都,下榻于少城北边的旅舍。此后,他再也没能走出蜀地半步。因为大历五年(770),岑参不幸卒于成都,享年仅55岁。
清代三十六诗仙图之岑参
除开籍贯职位的简介,元代西域人辛文房为岑参立的传,几乎全剩赞扬之辞:“参累佐戎幕,往来鞍马烽尘间十余载,极征行离别之情,城障塞堡,无不经行。博览史籍,尤工缀文,属词清尚,用心良苦。诗调尤高,唐兴罕见此作。放情山水,故常怀逸念。奇造幽致,所得往往超拔孤秀,度越常情。与高适风骨颇同,读之令人慷慨怀感。每篇绝笔,人辄传咏。至德中,裴休、杜甫等尝荐其识度清远,议论雅正,佳名早立,时辈所仰,可以备献替之官。”“献替”是“献替可否”或“献可替否”的略语,泛指臣子向君王劝善规过、建议兴革。
于天宝八载(749)、天宝十三载(754)两度出塞,屡次为军府幕僚,往来城障烽尘间,出生入死,成就了岑参那些脍炙人口的边塞诗。杜子美之后,辛文房之前,陆放翁也曾大为激赏:“公诗信豪伟,笔力追李杜。常想从军时,气无玉关路。至今蠹简传,多昔横槊赋。零落财百篇,崔嵬多杰句。工夫刮造化,音节配韶頀。”为岑氏诗集写跋时,陆游还回忆道:“予自少时,绝好岑嘉州诗。往在山中,每醉归,倚胡床睡,辄令儿曹诵之,至酒醒,或睡熟,乃已。尝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诸如此类的事实表明,唐兴以来,罕见此类作品,每定稿一篇,人辄传咏,绝非拍马溢美。
唐代成都府及彭州、简州、蜀州、邛州示意图
岑参从小就“博览史籍”(本自大历二年进士杜確《岑嘉州诗集序》“徧览史籍”一句),所以在豪壮奇伟的边塞诗之外,他还有不少清雅高尚的咏史之作,例如《先主武侯庙》《文公讲堂》《杨雄草玄台》《司马相如琴台》《严君平卜肆》《张仪楼》《升仙桥》《万里桥》《石犀》《龙女祠》这10首五言古诗,围绕10处古迹,咏史怀古,兼及民俗,颇值得垂注。
这一组诗写的全是成都史迹,可以毋庸置疑,但作于何年何月,却无法落实,不过有人将其系于大历元年(766)。这一年,岑参从长安赴嘉州任刺史,曾短暂经停成都。这一年,荆州的小老乡戎昱在成都和岑参碰过一次头,并以“死忠粉”的态度写诗《赠岑郎中》:“童年未解读书时,诵得郎中数首诗。四海烟尘犹隔阔,十年魂梦每相思。虽欣披雾逢迎疾,已恨趋风拜识迟。天下无人鉴诗句,不寻诗伯更寻谁?”杜甫等《为补遗荐岑参状》所谓“时辈所仰”,此事可为一证。
“先主与武侯,相逢云雷际。感通君臣分,义激鱼水契。遗庙空萧然,英灵贯千岁。”这六句总题《先主武侯庙》。唐时,“先主武侯庙”在成都府成都县之南,其前殿祀三国蜀先主刘备,后殿祀三国蜀武乡侯诸葛亮,此即杜甫所谓“先主武侯同閟宫”。庙前有老柏,黛色参天;庙后有古墓,巍然如山。“先主与武侯,相逢云雷际。感通君臣分,义激鱼水契”四句,简而言之,就是“君臣已与时际会”的意思。鱼水情深的君臣早已骨枯魂散,但他们的英名则贯穿千岁、流传至今。
“文公不可见,空使蜀人传。讲席何时散,高堂岂复全。丰碑文字灭,冥漠不知年。”这6句总题《文公讲堂》。文公讲堂,唐人颜师古谓之“文翁学堂”。跟先主与武侯一样,文翁其人也早已消逝不见,但其建校办学的功业仍在蜀人中间传颂。“讲席何时散,高堂岂复全。丰碑文字灭,冥漠不知年”4句与“遗庙空萧然”差相仿佛。
“吾悲子云居,寂寞人已去。娟娟西江月,犹照草玄处。精怪喜无人,睢盱藏老树。”这六句总题《杨雄草玄台》,可以卢照邻“寂寂寥寥扬子居”一言以蔽之。子云居,在成都县治之东、成都府治之西,内有一“草玄台”,即唐人卢求所谓“草玄亭”,相传扬雄在此起草《太玄》。
“相如琴台古,人去台亦空。台上寒萧条,至今多悲风。荒台汉时月,色与旧时同。”这6句总题《司马相如琴台》。人去,台荒,只有秋风依旧、月色依旧。举少以概乎多,可仿上一首句式这样表达:吾悲司马公,寂寞人已去。娟娟汉时月,犹照弹琴处。与岑参同年病逝的杜甫也专门写过这个琴台,其地当在今通惠门内金河街、同仁路南口原金花桥一带。
“君平曾卖卜,卜肆芜已久。至今杖头钱,时时地上有。不知支机石,还在人间否?”这6句总题《严君平卜肆》。“杖头钱”故事晚出严氏之后,只因君平卖卜“日阅数人,得百钱,则闭肆下帘”,唐人遂爱挪用此典来形容他的萧散。岑诗之外,王绩《戏题卜铺壁》亦云:“不应长卖卜,须得杖头钱。”
“传是秦时楼,巍巍至今在。楼南两江水,千古长不改。曾闻昔时人,岁月不相待。”
这6句总题《张仪楼》。秦时楼至今在,两江水长不改,然而秦时人(张仪)却不可见,因为岁月不相待。
“长桥题柱去,犹是未达时。及乘驷马车,却从桥上归。名共东流水,滔滔无尽期。”
这6句总题《升仙桥》。看似在写桥,其实在写人——司马相如。其名无尽期,换句话说,便是“英灵贯千岁”。
“成都与维扬,相去万里地。沧江东流疾,帆去如鸟翅。楚客过此桥,东看尽垂泪。”
这6句总题《万里桥》。“江水初荡潏,蜀人几为鱼。向无尔石犀,安得有邑居?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这6句总题《石犀》。李太守指李冰。他做石犀,下镇江水,泛溢不近张仪楼;又造七桥,上应七星,万里桥即七者之一。楚客指岑参自己,独在异乡,东归无期,故而垂泪。历代对李冰的评价,数这首《石犀》最高。
“龙女何处来,来时乘风雨。祠堂青林下,宛宛如相语。蜀人竞祈恩,捧酒仍击鼓。”这6句总题《龙女祠》。此祠在今青龙街、西府南街一带。龙女的来历是这样的:某年某月某日中午,一队女骑前后簇拥着一乘牛车,长驱直入柳公绰伯父、成都令柳子华视事问案的厅堂。不一会儿,一个号称“龙女”的美姝走下车来,被左右扶卫着登上台阶,同子华相见,她说:“宿命安排我与君为配偶。”于是二人饮酒作乐,步入洞房。从此往复为常,远近皆知。后来,子华罢官,不知所终,传说是到了龙宫,娶了水仙……
敬告:本文已经成都日报授权转载,未经原发媒体成都日报授权,请勿转载!
来源:《成都日报》2024年8月6日第8版
作者:林赶秋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