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英华】关中诗人杨鸾在乐山||向传君
关中诗人杨鸾在乐山
向传君
杨鸾是清中期关中诗人的代表,与刘绍攽、胡釴、吴镇并称为“关中四杰”,又因与吴镇(字士安)齐名,被关中诗坛称为“二安”。杨鸾曾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至十八年(1753年)任犍为知县。在犍期间,他修葺书院,兴学课士,平衡盐税,为犍为作出了贡献。同时,他还为乐山创作了一些诗歌,为乐山的历史增加了人文厚重感。
1
早年事迹
杨鸾(1711—1778年),字子安,号迂谷,别号可诗老人,室名邈云楼,陕西潼关人。出生于书香世家,曾祖父杨端本,顺治十二年(1655年)进士,授临淄知县,是清前期较为知名的诗人。祖父杨枢,邑廪生。父亲杨瑞鳝,进士,官延川训导。
杨鸾出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自小聪慧伶俐,天赋异禀,由其母亲口授古文诗词,随即就能成诵。14岁时入县学,跟从交河王兰生学习,后又拜于关中诗人屈复门下,所获甚多,颇有助益。
雍正十三年(1735年),杨鸾拔贡,并至京师游太学。乾隆元年(1736年)高中举人。这一年,杨鸾年仅25岁,可谓年少得志,意气风发。乾隆三年(1738年),他在华州以教书为业。
乾隆四年(1739年),杨鸾参加己未科会试、殿试,一举考中进士,为第三甲第135名。他虽然先后高中举人、进士,但并未因此顺利踏入仕途,以至于其后10年,一直淹留于家乡。
2
犍为任官
乾隆十四年(1749年),杨鸾赴京城谒选。《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卷16《履历折(乾隆朝)》有杨鸾选任犍为知县的履历奏折,其中写道:
臣杨鸾,陕西同州府潼关厅人,年三十九岁。由乾隆四年进士候选知县,今掣得四川嘉定府犍为县知县缺,敬缮履历,恭呈御览。谨奏。乾隆十四年十月二十八日。
乾隆十五年(1750年),杨鸾正式到犍为任知县。这一年,他已40岁。杨鸾在犍为任官3年,其间修葺书院,兴学课士,劝农开垦,平衡盐税,使得居民生活日渐富足,为犍为作出了贡献。
嘉庆十九年(1754年)版《犍为县志》(下文简称嘉庆《犍志》)卷3《建置志》记载:“印清书院,县城西,旧为真武观,在龙池中,故以龙池名。乾隆十五年知县杨鸾、三十六年知县王嘉谟修葺。”
同书卷9《艺文志·文·重修印清书院碑记》又记载:按《邑志》,旧有五龙书院,一名凤凰台,即今城西北隅文昌宫也。乾隆十五年,邑侯杨公鸾迁此地,延师课训,题其额曰“龙池书院”。
通过以上记载可知,杨鸾任犍为知县后,修葺龙池书院,并题写“龙池书院”匾额,又延请老师在书院教授学子知识,考核学子学业。
杨鸾问字图
王梦祖撰写的《迂谷先生墓志铭》记载了杨鸾在犍为的事迹,其中写道:
癸卯,铨犍为令。川中山水绵亘,地多荒芜。先生下车,即劝开垦。垦田日多,居民日富。值上有升科之例,始行报税,人享其利,无所累。凡盐课市价淆混者,概为均平,无甘苦多寡之弊。而士守正学,俗从古道,依稀见弦歌之化云。
这里记载了3件事情。第一,杨鸾任犍为知县后,不久就倡导犍为百姓开垦荒地,种植粮作物,犍为居民因此日渐富足。等到上级征收赋税的时候,才上报赋税,因此人们得享其利,没有牵累。第二,犍为以往的盐税市价不一,有失公平,杨鸾平衡盐税,革除了盐税多寡不一的弊病。第三,犍为士民“守正学”,犍为风俗“从古道”,使犍为依稀呈现出“弦歌之化”。
杨鸾还重农宣教,事必躬亲。他不但清正廉洁,而且修身养性,持以自律。他在《送友人赴铨》中勉励自己:“宜以刚柔济,兼之冰雪清。自能书上考,一起为苍生。”由此可见,他始终以救济天下苍生、抚慰黎民百姓为己任。
3
为乐山留下的诗歌
杨鸾任犍为知县的时间,处于他诗歌创作的早期,但他作为一位诗人,自然也为犍为留下了一些诗歌。清嘉庆《犍志》卷9《艺文志·诗》只记载了他的一首诗歌——《贞女杜玉凤》。笔者查阅杨鸾的诗文集《邈云楼诗文集》,又发现了《子云亭》《九日》两首诗歌,其中写到子云亭、紫云城、玉津这些犍为的地名,对于研究犍为历史人文也有着一定价值。《古诗一首为杜贞女作》出自杨鸾诗集《邈云楼集·邈云续草》,又见于清嘉庆《犍志》卷9《艺文志·诗》和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版《犍为县志》(下文简称民国《犍志》)卷6《人物志》,诗歌标题作“吊杜贞女”,在此以诗集为是,全诗如下:
我昔来玉津,问津孝女渡。
其事类曹娥,其风激童孺。
乃知间气钟,不随流俗锢。
杜氏有贞女,聘作杨氏妇。
夭桃尚未花,所天委朝露。
婉娩闺中息,秉心慎礼度。
髧彼惟我仪,千秋识幽素。
井中水不波,瑶池冰愈冱。
白发堂上姑,白杨山足墓。
杜鹃夜夜啼,哀音凄若诉。
峨峨怀清台,恻恻柏舟赋。
丹凤五色云,飞来华表柱。
感此增太息,锦江日东注。
寄谢锦里人,持身凛跬步。
据民国《犍志》记载,此诗作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杜玉凤是乐山杜恭行的女儿,许聘犍为儒童杨巇为室。未婚,杨巇就去世了。杜玉凤时年17岁,毁容啮指,以节自誓,守贞15年后去世。杨鸾的这首诗歌,赞扬了杜玉凤守节不移的品行。
诗歌《子云亭(俗讹为紫云城)》不见于历版《犍为县志》的记载,而见于杨鸾的诗集《邈云楼集·邈云续草》,全诗如下:
子云著书地,人说紫云城。
白凤今何处?满堤芳草生。
江流新雨过,石壁晓岚清。
寂寞堪千古,无劳忆旧名。
子云亭,是犍为古八景之一的“云亭晓烟”所在地。嘉庆《犍志》卷2《方舆志·山川》记载:“子云山,县南二十五里。汉扬雄尝徙居于此。山腹有子云洞,其巅有池。宋宣和间,邵伯温官蜀转运,自洛阳迁居蜀中,初亦寓此。至淳祐中,余玠筑城其上,并置戍,因改名子云城。元至元十二年,速哥徇嘉定下流诸城,子云、泸、叙皆降,城废。”同书《方舆志·古迹》又记载:“子云亭,乾隆间,知县宋锦率众重修。”
同样出自《邈云楼集·邈云续草》的诗歌《九日》,则歌咏了犍为的山水美景。根据诗歌内容,此诗当作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重阳节,全诗如下:
玉津三载滞归装
见说登临引兴长
白雁来时霜欲下
黄花开日酒初香
人经旧雨交情熟
天放新晴节候凉
记取嘉州好风景
清歌声里度重阳
那年,杨鸾已在犍为任官3年。他游览山水名胜,不禁诗兴大发。“记取嘉州好风景,清歌声里度重阳”,反映了诗人愉悦的心情,赞美了嘉州美好的风景。
杨鸾《邈云楼集》书影
杨鸾还创作有一些歌咏乐山美景的诗歌,如《苏溪人家见董思白书一绝云“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燕子不归春欲晚,一汀烟雨杏花寒”因次其韵》诗云:
苏溪烟水尚漫漫
为忆清词频倚阑
惆怅感春人不见
晚风蝉噪又秋寒
诗歌中的“苏溪”,是指乐山的苏稽。杨鸾在苏稽人家看到董思白题写的诗歌,其实是出自唐代诗人戴叔伦的《苏溪亭》一诗。“燕子不归春欲晚”,原作“燕子不归春事晚”。其余诗句均一致。诗歌中的“苏溪亭”,原本在浙江义乌。董思白(1555~1636年),名其昌,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人,明朝后期大臣、书画家。或许是因为董其昌在游历苏稽时,认为《苏溪亭》一诗契合苏稽景象,于是将诗歌题写在这里。杨鸾见到董其昌的题诗后,和其韵而另作一诗,增加了苏稽的人文内涵。杨鸾还为乐山创作了《峨嵋》《题嘉州江亭》《忆嘉州》等诗歌。现将诗歌抄录如下:
峨 嵋
沫水人家西复东
野田高下稻花风
清时醉饱身无事
来看峨嵋翠扫空
题嘉州江亭(时遇歌者李郎)
偶向凌云泊晚舟
江边亭子正淹留
数星渔火和烟宿
一岸芦花作雪秋
对酒尚能歌伏骥
凭阑真欲话眠鸥
相逢幸有何戡在
莫唱阳关起客愁
忆嘉州
此身不拟负嘉州
载酒凌云忆旧游
望里秦山空北向
意中锦水忽东流
痴情欲化辽阳鹤
噩梦犹惊滟滪舟
却过故乡成怅怏
天涯何处更登楼
4
离犍后的事迹
乾隆十八年(1753年),杨鸾卸任犍为知县。此后,他的仕途可谓历经坎坷。次年,前往湖南,署任醴陵知县。二十年(1755年)调任长沙知县。二十二年(1757年)因事被罢官。此后长达4年的时间里,他都未能复官,从此开始游览山河,结识四方友朋,既开阔了眼界,也磨炼了诗艺。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杨鸾南下游历杭州、扬州、南京等地。二十五年(1760年),又北上至京师,与旧友相会。二十六年(1761年),杨鸾欲携家眷返回故乡,恰逢陇右好友的甘州书院之聘,因而游历当地一年。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杨鸾官复湖南长沙。二十八年(1763年)调署华容,二十九年(1764年)又调署邵阳。在湖南为官期间,他恪尽职守,悉力改善当地的经济状况。如邵阳苗瑶杂居,向来难以治理,但杨鸾通过谆谆化导,循循善诱,数月之后,狱讼不兴,公堂闲寂,他又劝农耕、兴水利,得到居民一致拥护。他还在湖南传播学识,促使当地的文化进步。他汲汲于后进,培养了德才兼备的刘权之、朱绂、李钧简等后辈,备受称扬赞颂。
杨鸾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杨鸾辞官归乡,隐居于华州。此后,他和家乡好友诗酒唱和,甚为愉悦,又曾担任古萃书院山长,培养后进之才。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杨鸾因病去世,享年67岁。对于他的仕宦生涯,他的好友刘绍攽在《邈云四编序》中评价:
子安为令,三仕三己,人皆惜其遇,余独谓天之生人,必有所以用之,苟漫不经意之人,虚生虚死,不妨听其浮沉进取,酣嬉人间富若贵,意气轶路,光华满墟。
杨鸾仕途上的穷困,丰富了他的人生经历,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和无尽潜力,从而成就了他在诗坛的崇高地位。他的诗歌、文章主要辑录在《邈云楼诗集》和《邈云楼文集》之中。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向传君
供稿:乐山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