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文史英华】朱熹和曹学佺,究竟是谁创作了《温江道中》‖黎明

作者:黎明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7-03 15:21:04 浏览次数:293 【字体:

朱熹和曹学佺

究竟是谁创作了《温江道中》

黎 明

温江离省近,民俗向称饶。

处处是流水,时时当度桥。

沤麻成白雪,酿酒比红蕉。

底事归心发,惊闻估客桡。

——《温江道中》

《温江道中》这首诗见于一些史籍中。近年来,关于它的作者问题有一些争论:一种观点认为系明代曹学佺所作,另一种观点认为是南宋朱熹所作。笔者认为,《温江道中》系明代曹学佺作品。考证如下。

一、从版本和成书年代论证,《温江道中》是明代曹学佺的作品

(一)日本内阁文库所藏曹学佺《石仓全集》收录《温江道中》

在记载有《温江道中》的古籍文献中,目前已知成书年代最早的是明代学者、诗人曹学佺的文集《石仓全集》,全称为“曹能始先生石仓全集”,又作“曹大理集”,今存日本内阁文库所藏《石仓全集》,合61册109卷,为明刻本。该书第二十二册第二种《蜀草卷上》第12页即有此诗。

日本内阁文库藏曹学佺《石仓全集》刻本《蜀草》卷之上所收录的《温江道中》

日本内阁文库所藏《石仓全集》,在日本国立公文书馆编著《簿册情报》中书名为“曹大理集”(实际上本书封面题为“石仓全集”,卷首题为“曹能始先生石仓全集”)。《书志事项》注明为“明刊本”。这是我们所能见到的最完备的曹氏文集。《明史》志七十五《艺文志四》记载“曹学佺《石仓诗文集》一百卷”,日本内阁文库藏本卷数与之大体相合,对于研究曹学佺著述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这是一部集成本,各卷并非一体编排、刻印。实际上,由于曹学佺著述颇丰,其在数十年宦海沉浮中不断创作,陆陆续续增刻诗集、文集,比如《石仓文稿》《石仓三稿》《石仓四稿》《石仓五稿》《古稀集》等,直到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自缢。所以,有学者认为曹氏是“随写随编随刻,只有一个《石仓》的总名,没有一个更详细的规划”①。由是现存的明代刻本的曹氏篇幅较大的集子,呈现出集成本(或拼凑本)的面貌。比如,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所藏《曹大理集》,学者考证亦系拼凑本②。

日本内阁文库藏曹学佺《石仓全集》刻本首页

从抄本到刻本,关于《石仓全集》成书年代的考证。

日本内阁文库所藏《石仓全集》缺乏一种编印书籍的整体性设计,或文集、或诗集、或诗文并在一卷,加起来61册。那么问题来了,这个集成本,是不是如日本内阁文库《簿册情报》中注明的系明代刊印的呢?考查各册版式,每页皆9行18字,字体、边框样式皆一致,显然刻印所用之板相同,即卷首注明的“本衙藏板”。从这个意义上讲,虽系集成本,但并不是把各个板式不同刻本汇总起来装订在一起,而是汇集了不同时间内、同一板式刻印的各本集子。既非统一编辑刻印,又用相同板式刻印各卷,显然非后世书商所为,应系明末作者和书商合作刻印。这便与《石仓全集》的成书年代有关,即著述丰富的曹学佺,在大约40年间将不同时期的作品编辑整理付梓,或诗集,或文集,或诗文形式并在一起,由此形成多部板式相同而编排并不一致的集子,造成了《石仓全集》明刻本的状貌。

曹学佺的诗文集屡遭禁毁,甚至板亦被毁。清代后“历百余年闽中旧家亦无有全集完好者”,其曾孙曹岱华殚心20年,亦只收集到“诗若干卷、文若干卷”③。国内所藏各本卷数亦少。从这个意义上讲,日本内阁文库所藏的相对完备的107卷本,乃明末清初之时漂洋过海流传至日本④,有幸保存至今。

其实,日本内阁文库所藏《石仓全集》的实物年代如何,并不影响关于曹学佺作《温江道中》并收录入其诗集这一事实的判断,因为,我们还可以研究《石仓全集》及各集子的成书年代。比如司马迁《史记》现存最早的版本系宋代刻本,何曾见过汉代的抄本呢?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史记》成书于汉代的基本判断。原因是有迹可循、有史可考。

日本内阁文库所藏《石仓全集》有落款为“南京吏部右侍郎同郡叶向高撰”“莆中洪宽书”的序《曹大理集叙》。叶向高是明朝万历、天启年间的大臣,曾任文渊阁大学士、首辅,《明史》有传。其担任南京吏部右侍郎,大约在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至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之间⑤。叶向高为曹学佺作序,也应在这段时间内,否则断然不会落款官职为“南京吏部右侍郎”。洪宽,亦是晚明文人⑥。其抄录叶序,亦必在晚明。

叶向高所作之序,题名为“曹大理集叙”。文中也多次以“大理”指代曹学佺。这一时期,曹学佺任南京大理寺寺正的闲职⑦。“曹大理”即是当时对曹学佺的尊称。《曹大理集叙》中,已提到曹学佺自己汇编的集子。比如:“徂岁北行,大理寄一帙于途,余读之而喜”。“一帙”即一卷,应系手抄本。显然,至少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后,曹氏已有手抄本集子并开始筹备编印。他请好友叶向高作序、洪宽书写。后来,曹学佺担任四川右参政、四川按察使,隆武年间任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衔,其诗文全集便不会沿用“曹大理集”名称,而是以自己所建石仓园为名,采用“石仓集”或“石仓全集”这一名称。

嗣后,曹学佺又不断整理、汇编和刊刻自己的诗文集。比如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他请徐��撰《石仓集序》,序文中提到在此集之前,曹学佺还刻过《蓟门》《金陵》《芝社》《入蜀》等集⑧。明末黄虞稷的《千顷堂书目》就记载有曹学佺的《石仓全集》。曹学佺的创作几乎覆盖整个晚明的历史轴线。他的全集也在不断增加和完善。这期间,应该出现了多种完备程度不一的《石仓全集》。

关于《蜀草》的成书年代。

福建师范大学陈庆元在《日本内阁文库藏曹学佺〈石仓全集〉编年考证》一文中,对该书所收录的各个集子成书年代进行了统一考证。其中关于收录《温江道中》一诗的《蜀草》卷上,判断创作时间为:作于万历三十七年己酉(1609)四月至三十八年庚戌(1610年)七月⑨。这一时期,曹学佺在四川担任右参政。曹学佺生前,即已将《蜀草》形成集子。日本内阁文库藏本《石仓全集》第五册《石仓文稿》卷一第105页收录有曹氏自撰的《蜀草小叙》,明代沈守正《雪堂诗集》卷三收录《答曹能始示蜀草》。从这些材料看,曹学佺生前已形成诗集《蜀草》并在自己的圈子里传看。明代天启《成都府志》(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明代天启年间原刻五十八卷本)卷五十还收录曹学佺《蜀草》里多篇诗作,有《移竹》《蜀府园中看牡丹》《百花潭吊杜工部同舒尚孺宁寿卿》等。由是,《蜀草》的成书年代,不会晚于明代,甚至不会晚于明朝天启年间。

日本内阁文库藏曹学佺《石仓全集》刻本《石仓文稿》卷之一所收录的《蜀草小叙》

美国华盛顿大学图书馆藏本钱谦益《列朝诗集》(顺治刻本)丁集十四所收录的《温江道中》

乾隆十一年(1746年),即曹学佺去世100年后,清政府追谥曹学佺为“忠节”⑩。乾隆十九年(1754年),其曾孙曹岱华将所藏先祖的诗稿付梓,刊刻《石仓诗稿》。这部古籍卷二十《蜀草》12页,亦收有《温江道中》。

(二)钱谦益《列朝诗集》清初毛晋汲古阁刻本收录《温江道中》,列于曹学佺名下

钱谦益所编《列朝诗集》,又题名为“绛云楼选列朝诗集”,其中《丁集》第十四,收录《温江道中》,列在“曹南宫学佺八十三首”之下。

关于这部书的版本问题,现存的本子也不少,主要有稿本和印本两大体系。稿本有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本、天一阁博物馆藏本、台北国家图书馆藏本。其中,北大本疑似天启年间汇编的初稿,天一阁本写于崇祯末年,国图本写于顺治三年之后(印本诞生之前)。印本有顺治九年毛晋汲古阁刻本、宣统二年(1910年)神州国光社铅印本。

现存的顺治年间毛晋汲古阁刻本《列朝诗集》,有美国华盛顿大学图书馆藏本,81卷26册,有钱谦益的自序,卷首有“毛氏定本”“汲古阁”印章,此本应即钱谦益学生毛晋所印之原本。另外,台北国家图书馆、哈佛燕京大学图书馆也藏有顺治年间毛晋刻本。台北国图本为81卷32册,哈佛燕大图书馆本为81卷60册。与华盛顿大学图书馆藏本所不同的是,这两本没有序,但多了一个《列朝诗集诠次》,位于第一册正文之前。台北国图本有“毛氏定本”“汲古阁”印章,而哈佛燕大图书馆本没有,其时代或晚于国图本和华盛顿大学图书馆本。以上三种印本只是装订册数不同而已,板式、分卷完全一致(卷首皆题“本府藏版”)。三种印本均收录有《温江道中》(曹学佺名下),都在丁集十四的33页。

哈佛燕京大学图书馆藏《列朝诗集》顺治刻本丁集第十四收录的《温江道中》

台北国家图书馆藏钱谦益《列朝诗集》(顺治刻本)丁集十四收录的《温江道中》

《列朝诗集》于康熙年间遭到禁毁,所幸尚有版本保存至今。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钱谦益的族孙钱陆灿曾汇集《列朝诗集》的小传为一编,单独刊行。至宣统二年(1910年),国光社出了铅印本,由于有顺治间刻本为证,所以并不以此为据。

(三)《温江道中》不见于朱熹的各种诗文集,将作者注为朱熹的史料,仅见于乾隆、嘉庆、民国三种《温江县志》

朱熹的著作十分丰富,《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一百卷、《续集》十一卷、《别集》十卷等均不见《温江道中》。目前已知的材料,只有乾隆、嘉庆、民国三种《温江县志》显示《温江道中》为朱熹所作。考虑到嘉庆、民国二志对前志的延续,这里重点探讨现存最早的《温江县志》,即乾隆《温江县志》。

乾隆时期温江知县冯中存编修《温江县志》,其成书年代一般定为乾隆十六年(1751年)。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开篇有冯中存撰文的序,落款有“皇清乾隆十六年岁次辛未春月吉旦”的时间叙述。十分凑巧的是,日本内阁文库亦藏有一部乾隆《温江县志》,记录为乾隆十六年(1751年)刻本,4卷本,封面题为“重修温江县志”。卷首第1页右上方钤有“秘阁图书之章”印。这部典籍,应系乾隆《温江县志》最早的刻本。原因是,本子有6处帖条。比如,第11页贴有红条,上书旁注:“此处不应作两行写”“此处亦不应另作一行写”,又13页红条旁注“天子字何故不双抬”等。另外,一些位置还有校对修改的痕迹。显然此本系定本之前提供给出书者的书样。因此,这个本子很可能早于冯中存的定本若干月。但无论多早,亦不能超过冯氏序文落款的乾隆十六年(1751年)。

这个版本卷之四第53页收录《温江道中》,注明作者为“宋朱熹”。与《石仓诗稿》《列朝诗集》等不同的是,《温江县志》有两个字的差别。即“民俗向称饶”的“向”字,《温江县志》作“尚”字,“时时当度桥”的“度”字,《温江县志》作“渡”。其实这种差别也是版本变化的正常现象,许多古诗均有类似问题。

乾隆《温江县志》成书前,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温江知县王瑚主持编纂过一部《温江县志》(11)。由于此书已散失,不能确定是否该书中亦收录《温江道中》,是否仍注为朱熹所作。因此,无法以此为据。另外,天启《新修成都府志》(查阅有天启年间刻本,48卷本,美国国会图书馆藏)、雍正《四川通志》(查阅乾隆年间四库全书抄本),亦无《温江道中》。

日本内阁文库藏本乾隆《温江县志》卷之四关于收录的《温江道中》

还需补充说明的是,清代《温江县志》存在为地方“贴金”、附会、记录马虎等现象。比如,称南宋状元、词人张孝祥为温江人,并且煞有介事地在《艺文》中收录张氏的作品;又比如,对明代温江进士的科第年份记录严重失实、对明代进士、举人姓名的记载不全面、不充分等。这些问题,当然是作者的局限性造成的,不能苛求古人,但既有这些问题和不足,用《温江县志》来考证古诗作者出处等学术问题,难免失之偏颇。

从以上古籍文献版本和成书年代的对比不难发现,《温江道中》最早见于明代刊刻的《石仓全集》中,且表明该诗作者为曹学佺的典籍《石仓全集》《列朝诗集》,其存世版本、成书年代均大大早于《温江县志》,因此,从版本学和史料学的角度考察,《温江道中》的作者系明代曹学佺更为准确。

二、从文辞内容和创作风格论证,《温江道中》是明代曹学佺的作品

(一)朱熹的时代,温江离“省”很远

“温江离省近”,一个“省”字也告诉我们,此诗断然不作于宋代。宋代当然有省,可这个省是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衙门,并称为“三省”(12)。另外还建立了诸如秘书省、殿中省、内侍省等,这些皆是中央机构。宋代地方有哪些机构呢?省级单位称作“路”,在成都地区设立“成都府路”(13),设立了安抚使司、转运使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等衙门。再往下,便是府、州、军、监一级衙门和县的衙门。未见有省。宋诗里当然也提到有“省”,可是这个“省”往往指京城的官署。地方的官署有其简称,比如安抚使司称作“帅司”,转运使司称作“漕司”,提点刑狱司称作“宪司”、提举常平司称作“仓司”等,未见有称作“省”的。有人说,这个“省”或指蜀王府,可是宋代四川地区哪有蜀王府呢?如果硬要说宋代地方官署也称作“省”,未免太过牵强附会了。

宋代地方管理体系示意图

行省制度,创始于元代。元朝廷将全国分为中书省直辖区、宣政院辖地,以及10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明代初年,沿用元朝制度仍设立行省,洪武九年(1376年)废除行中书省这一政权机构,分设各省的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比如四川承宣布政使司、湖广按察使司、江西都指挥司等,“省”仍是地方一级政权的概念,且在文化意义上的区划的概念不断加强。自洪熙元年(1425年)后,明朝廷逐步向各省派出巡抚。宣德以后逐渐形成定制(14),巡抚开始成为掌管一省军民两政的最高官员。巡抚的设立,更加强化了“省”的概念和巡抚驻地省城的概念。

明朝人的诗文中,常用“省”来指代省级区划和省城。比如,高启有七言律诗《送沈左司从汪参政分省陕西汪由御史中丞出》(15)、李攀龙有五言律诗《登省中楼》(16)、高叔嗣有五言律诗《送管平田先生颁封秦府归省》(17)等。明代各种史料文献中也常用“省”来指代“省城”。比如《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之二十八“抚臣王三善进省,随即出城,督率各将官攻克宅溪。”明代郑善夫《少谷集》卷二十收录《答湛甘泉》一文,提到:“素翁正月离省,下闻中途尚有辞”。明代李贤等撰《大明一统志》卷八十二崖州感恩县条目下:“有黎母山诸蛮环居号黎人去省地远”。崖州感恩县本系粤省之一部分,此处“去省”的“省”,显然指省城。

如果硬说“温江离省近,民俗向称饶”的“省”指官署,那么从文意上讲,甚有不通之处。距离官署的远近与人民是否富裕没有必然关联。但“省”解释为省城,则文意豁然通畅:接近省会这样的大城市,受其经济辐射,有利于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和贸易,由是富饶。

所以,朱熹所处的时代,温江距远在临安府的“省”尚且遥远,一个长江头,一个长江尾。曹学佺的时代,温江的确“近省”。朱熹断然不能在诗作中胡诌。从诗文释义的角度进行论证,《温江道中》显然非朱熹所作。

(二)从曹学佺入蜀经历、诗作风格看《温江道中》

曹学佺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万历四十年(1612年)两次入蜀,在蜀地游历甚广、著作颇丰。遇到才思最盛、感怀最多之时,几乎每天都在创作。他的诗题有《庚戌七夕》《初八夜月》《初九》《初十》等,其诗作仿佛日记一样,充分反映了他的经历和感受。在《蜀草》中,这一点表现得同样明显。作者到成都后,前往参谒了文庙,参观了严君平卜肆、武侯祠、支矶石、金沙寺、薛涛井等,在百花潭凭吊杜甫、在锦江上泛舟、陪同王相如游览峨眉山、到蜀王府赏牡丹,凡此种种,均表现在他的诗作中。他也曾到过成都周边许多州县,因此留下《温江道中》《蜀州道中》《蜀州署中》《双流》《新津》《夜泊彭山江口》等(18)。

《温江道中》与曹学佺其他游历诗歌的文辞风格、选材取向十分一致。

从诗歌风格看,都是那种清新、质朴的语言风格,甚至一些词句有着明显的通俗化倾向。比如《温江道中》有“温江离省近”,《蜀州署中》有“外州住几日,转忆锦官家”,《双流》有“才到县西门”,《郊行》有“今岁农功好,郊行亦可欢”。这些直白的语言,即使没有多少古文功底的人也可以看懂。

从选材取向看,都体现了对自然地理、土产风物、人民生产生活的关注,让人感受到一种“地理家情怀”。比如,说自然地理的,《温江道中》有“处处是流水,时时当度桥”(写温江河道密集),《蜀州道中》有“蜀州亦平野”“官柳上千行”(写崇庆州平原地貌、柳树密布),《夜泊彭山江口》有“岷峨相向看”“水疾二郎滩”(写远山近滩)。比如,说土产风物和人民生产生活的,《温江道中》有“沤麻成白雪,酿酒比红蕉”(写到麻的生产和酿酒);《蜀州道中》有“农夫收白秔”(写农业生产,秔即粳稻);《郊行》有“新茅添屋角,晚稻泊林端”(写农民修葺房屋、稻谷丰收),新津有“客自荆吴外,民其邛蜀间”(写人口结构)。

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温江道中》与曹学佺其他诗作风格和选材取向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也可从一个侧面论证《温江道中》出自曹氏手笔。

事实上,上述诗歌的特点,正体现了曹学佺的独特之处:即他不是一个通常意义的读书人或仕宦,他对地方历史、地理、文化、民俗、艺术等有着浓厚兴趣,其所著《蜀中广记》一百零八卷,分名胜、边防、通释、人物、方物、风土、诗话、画苑等十二门(后人又单独拿出《名胜记》进行刊刻)。他还曾选刊历代诗作,编印《石仓十二代诗选》。他对民风民俗、人民生产生活的关注,体现了一种人本思想。应该看到,曹学佺是晚明一位才学出众、成就突出、气节凛然的大学者,他“配得上”《温江道中》,承认《温江道中》的作者是曹学佺而非朱熹,不应当觉得“掉了身价”。

笔者认为,宣传一地的历史文化,应建立在信史的基础上。只有建立在信史基础上的宣传,才是站得住脚的。如果站在想象和附会的基础上进行宣传,怎么可能让人信服而产生对这座城市的热爱呢?

延伸阅读

曹学佺简介

曹学佺(1574—1646),字能始,一字尊生,号雁泽,又号石仓居士、西峰居士,福州府侯官县洪塘乡人,明代官员,著名学者、诗人、藏书家、书法家,为“闽中七子”之首。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进士,曾任户部主事、南京大理寺左寺正、南京户部郎中、四川右参政、四川按察使、广西右参议、太常寺卿、礼部侍郎兼侍讲学士、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衔。清兵入闽,自缢殉节。一生著述30多种1329卷。其中,《蜀中广记》是研究四川历史文化的重要著作,代表作还有《周易可说》《诗经质疑》《宋诗选》《石仓是十二代诗选》等。

注释:

(1)陈庆元《日本内阁文库藏曹学佺〈石仓全集〉编年考证》,《文献》杂志2013年第2期。

(2)方宝川整理《曹学佺集》卷首,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年5月出版。

(3)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曹岱华编《石仓诗稿》乾隆十九年刻本陈治滋撰《重刻曹石仓先生诗集序》。

(4)陈治滋序还提到:“其书版之在石仓者,遭海寇焚掠,片简无存。”可见曾有海寇掠夺此书。有遭焚毁者,亦有被掠夺者。

(5)关于叶向高任南京吏部右侍郎的时间,《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三百九十五。

(6)现存有洪宽于万历三十七年六月所作《陆士衡文赋》楷书册页,并在曾鲸的画作《吴允兆像轴》上题款,落时间为“万历丁未(1607年)”,钤有“洪宽之印”。

(7)《福州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发表陈庆元《曹学佺年表》,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至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曹学佺任南京大理寺寺正。

(8)《福州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发表陈庆元《曹学佺年表》“万历三十九年”条目下。

(9)陈庆元《日本内阁文库藏曹学佺〈石仓全集〉编年考证》,《文献》杂志2013年第2期。

(10)四库全书抄本《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三百二十六:“曹学佺,字能始,侯官人…本朝乾隆四十一年赐谥忠节”。

(11)乾隆《温江县志》卷首收录有康熙二十五年成都知府佟世雍、温江知县王胡所作的两篇序,讲述了康熙县志编修经过。

(12)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一。

(13)宋代王存《元丰九域志》卷七“成都府路”条目下。

(14)夏燮《明通鉴》卷二十六载:“宣德中,以关中、江南等处地大而要,命官更代巡抚不复罢去。正统之末,南方盗起,北寇犯边,于是内省偏隅遍置巡抚。”

(15)明代陈子龙《皇明诗选》卷十“高启”条目下.

(16)明代陈子龙《皇明诗选》卷八“李攀龙”条目下。

(17)明代陈子龙《皇明诗选》卷九“高叔嗣”条目下。

(18)本段落《蜀州道中》等诗作,均出自《石仓全集》第二十二册《蜀草》卷上、卷中。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黎明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