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纪录片《司马相如》:从历史人物探寻中华文化发展脉络||饶曙光
纪录片《司马相如》
从历史人物探寻中华文化发展脉络
饶曙光
近日,成都市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制作的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司马相如》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频道播出。该片分《非常之人》《非常之功》两集,通过专家访谈、原作诵读、情景再现等多种方式,展现司马相如的人生轨迹。纪录片从成长经历、婚恋故事、文化成就、政治功绩等不同方面,探寻司马相如如何作为“非常之人”,又如何成就“非常之功”的课题。
观众一般会对知名历史人物形成一定的“前理解”。所谓“前理解”,即在新的理解之前,个体对某种观念或事物所持有的自我解释状态。人物传记类影视作品如果能唤起人们对历史人物的“前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激发观众的共鸣,加深他们对历史人物的接受度和认知度。所以,尊重观众的“前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对历史人物进行新的解读和更深入的开掘,成为影视创作的重要考量。在纪录片《司马相如》中,创作者不可避免地涉及司马相如与卓文君这段为人熟知的爱情故事。但在进行具体的艺术处理时,创作者并未将其作为纪录片创作的重心过多着墨,而是作为司马相如人生历程中的一部分予以介绍,把讲述重点放在司马相如在其他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上。片中既有对司马相如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文化价值的阐释,也有对司马相如政治才能和功绩的分析。创作者以客观的创作态度展示一代赋圣辞宗的人生经历、性格特征、人格魅力,在重点突出与全面介绍之间找到平衡。
在展现司马相如的政治成就时,纪录片着重介绍了司马相如促进“西夷道”“南夷道”开通的故事。公元前130年、公元前129年,司马相如两次出使西南,分别以《谕巴蜀檄》《难蜀父老》的文章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平息巴蜀士民怨愤之情,回应政界的反对之声,促进民族融合,保障国家稳定。正是以“西夷道”“南夷道”为基础,一条连接古老中国和东南亚乃至南亚、西亚经济文化的西南丝绸之路逐渐形成。在讲述这段历史故事时,创作者复盘了司马相如所遭遇的各种困难以及应对困难的方法,凸显他在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纪录片《司马相如》不仅注重对历史人物经历的深入挖掘,还积极探索其与时代主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古今对话间为现代观众铺设了一条探寻中华文化发展脉络之路。如片中通过原作诵读的方式呈现司马相如的经典作品,并详细阐释作品的背景、意义、内涵,以及它们与当下的勾连之处。创作者还讲述了司马相如与成都石室中学的渊源,阐释这所中学将司马相如当作著名校友的缘由,从另一个侧面探寻司马相如这个历史人物在当代的痕迹,让其与观众、时代产生更深的情感互动。此外,该片还将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融入创作中,利用AI技术创制AI音乐、AI视效、AI动画,丰富纪录片的表现形式,从技术层面实现现代思维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
纪录片《司马相如》围绕司马相如这一历史人物,完成了一次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交流。该片不仅仅是对一位历史人物生平的简单回溯,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来源:《光明日报》2024年7月3日第15版
作者:饶曙光(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