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文史英华】深耕文化土壤 广播思想之光——《文化土壤论》的文史价值和实用推广‖冯俊龙

作者:冯俊龙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6-11 13:08:54 浏览次数:199 【字体:

深耕文化土壤 广播思想之光

《文化土壤论》的文史价值和实用推广

冯俊龙

文化有哪些表现形式?文化与文明有什么区别?文明的发源地在哪里?文化如何影响人?文明如何传承?著名文化学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经长期在新华社工作、西南财经大学流通经济学博士生导师何大新教授集大半生心血,系统研究人与文化、人与文明之间的关系,其扛鼎之作《文化土壤论》,历经十年修改创作、三年艰苦编审,终于问世,目前已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文化土壤论》 何大新 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这部著作纵古论今,横贯中外,用理论和实践知识作支撑,深入浅出地阐释了文化形态和文化根源,剖析“文化土壤”概念,指出“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人是动物,是由古猿演化而来的高级动物;而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人是植物。有什么样的文化土壤,就有什么样的人”,强调“人是从土里‘长’出来的”,说明“文化土壤是文化的母体,是文化的根”。

在中国发展处于将强未强的关键时期,何大新教授用广博的文史知识、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多维的社会经验,提醒并引导今天的我们应该怎么做。他认为,“保护地球才是人类文化的最高点”。(引自《文化土壤论》,下同)

这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这是一部以“文化土壤”为中心话题的通俗社科读物,是一部经过科学考证、资料翔实的文史丛书,也是一部全景式指导和推广如何“优化文化土壤,夯实振兴中华文化基础”的实用百科全书。这部书集中了古今中外人类发展,特别是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意识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经深入研究而系统梳理,溯源世界文明发展史,解析人类发展历程,让读者全面了解人和人、人和自然、人和社会如何相处的书。

人类诞生需要特定的环境,人类社会进步需要相应的土壤,这就是何大新教授要阐释的“文化土壤”的要旨所在。但是,《文化土壤论》不是枯燥单调、故弄玄虚的学术论文集,而是一部通俗易懂、妙趣横生的人类发展历史叙事集。

曾有过在农村、机关、大学工作经历,又在新华社长期工作,现为西南财经大学流通经济学博士生导师的何大新教授,可谓人生阅历非常丰富,而且他思如泉涌、笔下生风,不但纵横古今,并且具有全球视野,站在人类发展新高度,将上古至今的人类发展历史条分缕析,最后指出了在人类未来发展趋势中应该抱有的正确心态。

人类发展依托的是文化,文化是“文”和“化”的组合。“‘文’是文化内容,是发动机;‘化’是影响过程,是表现形式,是影响半径。”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文化,就能‘化’出什么样的人。”文化是人类创造、积淀、发展、改变过程中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成果。文化土壤是生成文化的“根”。

何大新教授在《文化土壤论》中指出:“先有文化土壤,后有文化;某种文化产生后,又成为催生新文化的土壤。不同的文化土壤,孕育出不同的文化,有什么样的文化基因就会生成什么样的文化形态。”他从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说起,论证了“先有文明,后有文化”,文化涵盖“生存文化”“社会文化”“意识文化”三个层次,“三个层次的文化几乎具有同样的分量,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它们相互影响、彼此互生。文化的重要意义“标志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高度”,体现着“国家的品质、民族的性格和国民的素质”。

文化出现之前,文明已经存在。“文明是某一区域内一个群体在一定历史阶段内文化发展状态的总括。”“文明说的是历史的进程,文化讲的是历史的质量。”搞清楚了文明与文化的关系,自然就可以比较轻松地理解“文化土壤”对人类发展影响的重要性。

世界上所有的文明发展史,都受不同的文化土壤影响。

《文化土壤论》分别从文化起源、文化土壤的形成,全景式阐释了文化土壤的特征,更是对中华文化形成的文化土壤特征进行了详尽解读,逐一论证了文化土壤与民族、宗教、神话、哲学、语言文字、风俗习惯、伦理道德、文学艺术、城市、科技、经济、政治、军事、教育以及传统国学、个人尊严等的关系。可以说,只要认真读过这部字数近38万字的皇皇巨著,就可以快速地全方位了解古今中外人类发展历史,对人类文明发展过程有深刻理解,并对人类未来发展有不同寻常的见解。这是《文化土壤论》对社会贡献的文史价值。

哪些人需要读这部书

对人类发展过程充满疑惑,对社会矛盾想深入了解,渴望人类社会愈来愈美好的社会各阶层,都可以读这部书。

在一般人的认知里,特别是在目前社会普遍流行碎片化阅读的时期,涉及“人类发展”“人类未来”这样的话题,似乎太遥不可及,或者深奥晦涩,主动关心或者认为自己没有资格和能力关心的人不少。《文化土壤论》这样的书名,作者又是享受国务院津贴的著名学者、博士生导师,好像其内容更是深不可测。恰恰相反,《文化土壤论》虽然是国内外学术界第一部从文化土壤角度阐述文化基因与民族、宗教、哲学、伦理、文学、语言文字和科技、经济、政治、军事等诸多文化形态之间关系的专著,但更是一部通俗性、趣味性、可读性极强的人类历史文化发展普及性读物。

何大新同时兼具学者的严谨、教授的善教、记者的灵敏、农民的质朴、医生的胸怀、作家的深邃、诗人的浪漫,在他笔下流淌的文字也就具有了智慧和灵魂。只要对社会具有责任感的文明人,都能读懂这本书。而且,这样的书完全可以作为个人提高文化修养、增加谋生技能、对社会普施良善的工具书,应该反复读、经常读。

家族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族的传承是文化的传承。无论什么样的家族,都会在千百年之后与其他家族相互融合,影响社会。个人作为家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素质决定家族未来的发展,个人素质也就深刻影响社会整体。《曾国藩家书》因为涵盖修身养性、如何做人做事,传递勤俭、好学、睦邻、明理等普世价值观,使曾氏家族数百年来人才辈出,对后世影响至深。世上没有单一来源的文化,也鲜有单一血缘的民族。《文化土壤论》从人类发展的高度,解读文化土壤如何培育出有利于人类向上、向善发展的人才,这是超越了家族、种族、民族,给全人类撰写的“世界家书”。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影响一个人成功的因素,有地理环境,有个人能力,还有性格行为。但是,很多人忽视了文化土壤对一个人的影响。文化土壤不仅影响一个人,还会影响一群人、一个区域的人。希望无数人改变,就有必要改良这些人所处的文化土壤。认识到改良文化土壤的重要性,就要知道如何改良文化土壤的方法。

改良文化土壤首先要“自知”。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强”;自己强大起来,才能“自信”。这一切的获得,从认识自己开始。如何认识自己?从了解自己的历史开始。

“最伟大的‘记者’是历史,它太冷静、太长寿,没有谁能够左右它。”《文化土壤论》是系统阐释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是作者精心从人类文明发展史、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中提炼出来的精髓。反复阅读,我们不但能知晓自己民族的文化发展历史,也能知道别国文化发展历史,更能清晰地明白我们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中所处的位置。了解人类文化发展史,小到可以有机调整个人人生前进方向,减少取得成功的障碍;大到可以利用自己的成功,去影响更多的人,为振兴民族、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贡献。这是《文化土壤论》实用推广的必要。

这部书会给人类社会带来什么

凡是对人类社会发展抱有积极心态的社会各阶层,阅读过这部书之后,都能从自身发现不足,从而萌发积极心态而着手改变。人类在思想之光普照下不断自省,世界将变得越来越和谐美好。

世界因为多种原因发展并不均衡,每种文化的延伸和发展,都带有自己的目的与欲望。造就不同文明的文化土壤,对世界文明产生不同的影响。

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是人在无力对抗自然时产生的美好幻想。随着思想的不断解放,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物质的不断丰富,文化土壤也在不断改变。不断改变的文化土壤又不断孕育不同的思想,这些思想改变着人,社会就不断发展变化。历史发展从“无农不稳”到“无工不富”,再到“无商不活”,直到今天的“无文不兴”,何大新教授指出:“一个国家或民族要繁荣昌盛,从根本上说先要发展文化和教育。”发展文化和教育的目的,自然是以强国富民为重要目标。

中国处于晚清衰败时期,屡次试图改革求变。同时期的日本,也如清帝国一样,处于变革的阵痛之中。最后的结果,满清改革失败,清帝国坍塌,统治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终于终结,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也没有彻底成功,军阀混战致使中华民族继续沦入战争的深渊;日本军国主义大行其道,明治维新取得空前成功。但是,肆意膨胀的侵略野心,使“改革成功”的日本同样陷入苦难的泥淖,人民饱受痛苦。

在中日两国不同的文化土壤里,生成不同的制度,孕育出不同的思想,培育出不同的人才,产生不同的结果,人民最终沦为制度的受害者,接受文化土壤结出的恶果。这让今天的我们不得不正视历史,重新审视文化土壤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在不同的人眼里有不同的历史”,是“某些人‘看重历史’并非看重历史本身,而只是看重自己的历史观,试图以历史为论据去装扮自己的观点。”正确的历史观才能培育出具有正确认知的人,有正确认知的人才能造就正常的文化土壤。中日在19世纪诞生的文化土壤,实在可以作为今日镜鉴。

《文化土壤论》上篇(共八讲)从“纵”的角度谈论文化、世界主要文化圈、中华文化形成的土壤特征,以及文化和文明的碰撞、困惑、发展趋势、保护与共存问题。下篇(共十六讲)则从“横”的角度论述文化土壤与各种文化形态与社会重大领域之间的关系,公正客观地评价了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价值、影响,毫不客气地指出其中的不足,并对应该如何矫正缺陷和良性发展指出了方向。这对如何改良我们的文化土壤善莫大焉。

最难能可贵的是,《文化土壤论》的作者何大新教授说:“中国人需要认真研究和学习西方人的做法,虚心接受他人的优点和长处,但不能简单盲目听信西方人的说教。”而且,“不能因为爱国,人家的长处就不是长处,人家的优点就不是优点,人家的伟大就不是伟大。”如此清醒的头脑,如此清晰的认识,正是中国知识分子保持独立思考习惯使然,也是中华民族希冀世界和谐共生、人类和平发展闪耀出的思想之光。这也是这部《文化土壤论》存在的价值所在。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冯俊龙(文史学者,作家,评论人)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