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汉风流韵 姜城的千年传奇‖黄伟

作者:黄伟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5-08 14:51:41 浏览次数: 【字体:

汉风流韵 姜城的千年传奇

黄 伟

从古蜀王国到开明王朝治下到青衣羌国,从汉嘉郡到芦山县,从历史深处走来的芦山河流域,在经历“4·20”芦山强烈地震后,从灾难中崛起,在重建中涅槃……

青衣羌国

古蜀文明的延续

芦山河畔,有人类居住的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期。

芦山河,这条距成都西南约130公里的支流,养育着这里的人们,诞生了青衣羌国。

芦山县城全景

“青衣羌国”的诞生,版本有很多。

一种说法是,秦代,羌族迫于秦穆公的霸道,从青、甘、陕地区向四川迁徙。其中一支“青衣羌族”至芦(山)天(全)宝(兴)一带,建国于芦山,号“青衣羌国”。

另一种说法,蜀之先祖蚕丛氏常着一身青衣巡行蜀地四方,他教民耕种,辅民桑蚕,为人们带来了安定富足的生活。他死后,人们为纪念他,把这里的河流称为“青衣江”,而周围居住的人民,就叫作“青衣羌人”。

芦山曾有古蜀王杜宇察看耕作的传说。

据《华阳国志》记载,杜宇在成都平原建国后,认为自己的成就会比之前的蚕丛、柏灌与鱼凫3个君主高。因此,他积极开疆拓土,使得国土领域往四方都有扩展,向西扩展到今芦山、天全一带。

芦山河流域,正好在古蜀王国的边界上,《华阳国志》有证:(杜宇王朝时的古蜀国)“以熊耳、灵关为后户”。

那时,灵关是古蜀国的西南边关,传说杜宇曾越过镇西山到芦山一带巡视边关,倡导农耕,并指导当地百姓种了些示范田。

在古蜀文明长达1800年的历史中,开明王朝是其所经历的最后一个历史时期。作为这个王国的边陲重镇,雅安境内出土了大量古蜀时期的文物。如今,在芦山河流域内,还有一个叫“城址头”的地方,证明着开明王与安阳王的历史传奇。

《雅安地区文物志》记载,铜头村民口中的“城址头”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古蜀开明王城”。

据《雅安市建制沿革史》记载,东晋咸康年间(335—342),李寿引獠人入蜀,占据汉嘉郡,青衣羌人“退居二郎山,夹金山区”。这是关于青衣羌人最近也是最后的记载,正好印证了青衣羌人在宝兴境内定居的事实。

姜城遗址

芦山河流域的姜维情结

芦山河,也成就了芦山的汉代文明。

据芦山县博物馆负责人介绍,现在的芦山旧城,是明正德年间(1549—1565年)在姜城的基础上拓宽的。

“姜城,也是芦山的别称。”“姜城遗址从文管所一直延伸到原芦山中学内。”据《芦山县志》记载,姜城在县城南门外,即龙门、清源二水之间。遗址犹存,大致自姜城坎起到南门内外公园后坎皆是。世传蜀汉大将军平襄侯姜维,曾建土城于此,以御羌氐,故名。

《雅州府志》记载:芦山县旧城,在龙门、清源二水之间,蜀汉姜维建,周围二里,世名姜城。

现芦山中学内的老城墙遗址尚存。如今,芦山中学已经“搬家”,汉姜古城内还能一窥当年的遗址。

据史料记载,“姜城”是蜀将姜维的封地,又是“古青衣羌国”的中心,在宋代还建有辉煌的姜庆楼,可惜毁于一场大火。

“姜城遗址”处,现为“4·20”芦山强烈地震纪念馆。纪念馆集纪念、展示、宣传、教育、研究等多功能于一体,设抗震救灾厅、科学重建厅、幸福生活厅3个大厅,集中展示“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重建新路,真实记录和反映了“4·20”芦山强烈地震从抗震救灾到灾后恢复重建的全过程,是灾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基地、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基地和展示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窗口等“三基地一窗口”的重要展示地。此馆与姜公庙、姜维墓、平襄楼、姜侯祠大殿、“汉姜侯祠”牌坊等,构成了汉姜古城的主要景点。

一直以来,在芦山人的口中,姜城是三国蜀汉时期姜维所建,但关于芦山县与姜维的渊源,史书上并没有明确记载。但不管怎样,芦山人还是更相信姜城为姜维所建。在芦山,与姜维有关的文物还有姜公庙、姜维墓、平襄楼、姜侯祠大殿、“汉姜侯祠”牌坊等,同时,还有在历代芦山人中口耳相传的佳话。

如今,每年的油菜花节,芦山人都会用“花灯”来祭祀姜维。

千年传承

“满城尽是汉文化”

芦山河流域,作为古蜀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南丝绸之路的重镇,文化底蕴深厚,素有“汉代文物之乡”美誉,芦山也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称。

芦山县城新区

沿着河流,从飞仙关往芦山县城驶去,犹如进入醉人的文化长廊。色彩斑斓的民俗彩绘、以仿古建筑风格为主的房屋、汇聚众多国宝的东汉石刻馆、琳琅满目的根石雕刻作品……散发着艺术芬芳,让人目不暇接。位于县城南街的汉姜侯祠内,平襄楼、姜公庙大殿、姜城遗址、古城墙……引领我们穿越时空,去感受三国名将姜维的豪情。瑰丽的汉代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八月彩楼会、独特的民风民俗……均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珍贵的历史价值成为芦山璀璨的文化符号,构成芦山城市建设的文化基因。

这里汉文化文物众多,樊敏阙是四川现存有明确年代记载的最早的东汉时期地面文物;王晖石棺是四川现存有明确年代记载的蜀汉地面文物;平襄楼是四川唯一保留的纪念蜀汉英雄姜维的元代地面建筑文物;“八月彩楼会”是全国唯一的纪念蜀汉英雄姜维的大型民俗活动。

王晖石棺

1942年12月15日,郭沫若收到成都工商导报记者车辐(车瘦舟)寄来的王晖石棺拓片,如同电击般地惊叹起来,“诚哉艺术足千秋,相逢幸有车瘦舟……”并即兴题诗《王晖石棺》于拓片之上。次日,郭沫若意犹未尽,又写了一首《咏王晖石棺玄武象》,“西蜀由来多名工,芦山僻地竞尔雄。”

王晖石棺上的雕像

汉代的芦山,是汉王朝西蜀边陲重镇,是蜀郡西部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民族交往的枢纽地带,青铜器、汉砖、石刻、樊敏碑、平襄楼……芦山县境内的地面、地下的文物遗存之多,有专家感叹:“在芦山土地上随便挖一锄,挖出来的都是秦砖汉瓦。”

1987年全国文物普查,芦山上表文物总计220处。古遗址14处,古墓葬73处,古建筑50处,石窟寺及石刻9处,近现代史迹26处,近现代代表性建筑3处,其它52处。尤其在历经了2000多年的风雨飘摇,我国汉代石兽尚存无几的情况下,芦山汉代石兽占国内汉代石兽遗存的半数以上。

2006年,雅安成功竞评“CCTV2006年中国十佳魅力城市”,芦山的汉代文化成为雅安的一张文化名片。

芦山河流域,素来享有“汉代文物之乡”美誉。无论地面还是地下,芦山可谓“满城尽是汉文化”。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黄伟

供稿:雅安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芦山县地方志编纂中心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