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文史英华】应景亦可动心弦——赵义山【双调·折桂令】四川省散曲学会即将成立志感赏析‖何希凡

作者:何希凡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3-26 14:26:10 浏览次数:360 【字体:

应景亦可动心弦

——赵义山【双调·折桂令】四川省散曲学会即将成立志感赏析

何希凡

从古至今,人们似乎达成了一个共识,即应时应景的写作向少佳作。这大概是说凡为应时应景而写,一是容易被事先设定的写作意图所绑架,极难彰显作者的个性与灵犀;二是难以有从容的思考和斟酌。然而,对于功深才隽的作者,即使应时应景,也未必不能出彩,乃至未必不能传世。最为人们熟知的例子,莫过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这是作者年仅16岁的应考之作。“赋得”二字便是科场应考对诗题与须缴清题意、起承转合分明、对仗精工、全篇空灵浑成等诸般严格束缚的标志,但作者岂是平庸之辈,这样的束缚遇到白居易的天才诗笔,即使应考,也做成了千古流传的杰作。以至于最初以“米价方贵,居亦弗易”相调侃的老诗人顾况,当读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二句不禁大为嗟赏:“道得个语,居亦易矣”。

赵义山先生为四川省散曲学会成立所作的【双调•折桂令】暂时未能遇到顾况那样独具慧眼的大诗人,但在我这样的一般读者看来,其应景功能只更多体现在学会成立的时效性和专业性上,而其在文学艺术上独到的审美创造远远超越了应景的需要,既体现了曲作者独特的文学史观、深刻的文体感知以及从容淡静的人生状态,又是作者超卓独拔之才学的天然妙合。

图片

2024年3月22日晚,中华词曲比较与文体演进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四川省散曲学会成立大会文艺晚会结束后,赵义山教授(右八)与部分演出人员合影(张恒月 摄)

“继诗词散曲堪怜,字字家常,句句民间”。散曲作为兴盛于元代的重要诗体,它继唐之诗、宋之词之后为中国文学带来了再度辉煌,与唐诗宋词共同形成了俯仰千秋的三峰鼎立。而在作为元散曲研究大家的赵义山先生对中国文学史的整体观照中,散曲较之前二者更接地气,更富人味,更其鲜活劲健,更能接通雅俗和庙堂民间。到了今天,它甚至较之古代的其他诗体更能打通古今。所以作者特别强调“散曲堪怜”。作者对散曲的文学史地位判断和独特的文体感知,不是学者的坐而论道,不是理性的说教,而是生动的清词妙句对读者形成的审美召唤。

“大蒜含辛,小葱起味,麻辣新鲜。豌豆苗掐来嫩尖,蒙山茶只取明前。”以我对散曲风味的浅薄感知,“大蒜”“小葱”不仅是对散曲独特风味的传神写照,也暗含了散曲原本起源于北方的“胡地”性质,所谓“北曲”是也。诚然,“豌豆尖”蒙山“明前茶”确实更显四川特色,也契合学会的地域属性,但“麻辣新鲜”绝不止于四川风味,而是散曲独特风味的整体标志。较之在文人手中越做越雅的诗词,散曲实在是独彰个性、独具风味与人味而不可替代、令古今读者喜读乐诵的诗体。自然,“大蒜、小葱、豌豆尖”“麻辣新鲜”也不只是散曲的风味凸显,更是散曲生活化、民间化乃至口语化的语言特色标志,读着这些句子,真令人口舌生津、齿颊留香。

“对月开轩,闲话桑田。笑对云霞,莫叹华颠。”我们有了散曲这种珍贵的精神消遣资源,不论你属于庙堂还是民间,不论你是哪个阶层,我们都可以沉醉在这种独特的诗意境界里,谈风月,话自然,“笑对云霞”,既然诗心不老,精神舒张,何必去悲叹霜雪满头老之将至呢?这是何等令人舒心惬意的诗意享受!散曲生动地揭示了我们大家都应该持有的人生态度和生命认知。结尾这四句都是契合散曲文体的通俗语,但又是经过诗意浸染的通俗语,是没有诗学修养的人绝难道出的通俗语。作者已臻化境的语言表达也让我们感到,散曲用语并非民间俗语按照规矩的堆放,而是经过作者心灵创造和诗意提升,富有质感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经营。

一首旨在对特定事件作应景祝贺的散曲,能够给予我们如此丰富深刻的文学史感知和文体认知,能够让我们激赏到至美至纯的生命状态乃至对我们形成珍贵的艺术和生命启示,我以为关键在于作者没有粘滞于应时应景,标题的“志感”一词就有别于一般的“志贺”“志庆”,也就决定了这首散曲的重心是“感”,而老生常谈的“感”是不足以引起阅读兴味的,只有当“感”承载着人人司空见惯而惟作者心中独有的意味,作者的诗笔才足以撬动读者心中原本封冻的冰河,从而能够春水奔腾。所以,不论哪一种文体的写作,读者的笔底一定要有超越同质化的陌生化审美开掘,这一切,不是每个人向壁虚造方能取得的,而是需要学养、才华、思想和艺术灵犀的合力铸就。

甲辰正月二十一于嘉陵江畔之退思斋

延伸阅读

【双调·折桂令】

四川省散曲学会即将成立志感

继诗词散曲堪怜,

字字家常,

句句民间。

大蒜含辛,

小葱起味,

麻辣新鲜。

豌豆苗掐来嫩尖,

蒙山茶只取明前。

对月开轩,

闲话桑田。

笑对云霞,

莫叹华颠。

作者简介:

何希凡,著名文艺评论家,西华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四川省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先后被评为四川师范学院优秀教师,西华师范大学师德标兵,西华师范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全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四川省优秀教师。

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和研究以及川籍地方作家作品评论,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争鸣》《江汉论坛》《当代文坛》《名作欣赏》《文艺报》等报刊发表文学研究学术论文100余篇,发表跟踪式文学评论50余篇。著有《在文化的光芒与阴影下》等。为省内外各部门撰写辞赋、碑记近30篇,撰写楹联数百副,撰写专题片解说文本10余部。在《传记文学》《四川文学》及有关报刊发表散文多篇。参与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参编《20世纪中国文学史》《巴蜀文化大典》《元曲大辞典》《历代词分类鉴赏辞典》。获四川省人民政府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何希凡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