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巴山蜀水造就了她,她造就了苏东坡

来源:红星新文化 发布时间:2024-03-24 14:56:23 浏览次数:420 【字体:

巴山蜀水造就了她

她造就了苏东坡

巴山蜀水,人杰地灵。

自西汉文翁在蜀中开设中国最早的官办学堂以来,蜀中文风大盛,司马相如、扬雄、王褒……青史留名的文人学者层出不穷。经历千年熏陶,北宋时,崇文尚学之风已遍被蜀地,终于以“三苏”尤其是苏轼的出现臻至巅峰。

苏轼的成就既属偶然、亦为必然,除了时代背景、人生遭际等因素外,他出生与成长的地理空间——巴蜀地域及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也至关重要。巴蜀文化在造就苏轼之前,先造就了他的母亲:苏母程夫人。程夫人身上诸如坚韧、乐观、从容、旷达的巴蜀文化特质,最终通过苏轼的不朽诗文而彪炳千秋、光耀后世。

而四川人民艺术剧院即将上演的大型原创话剧《苏母》,即是对程夫人和她所承传之巴蜀文化的深深致敬。

青神苏母祠中,《苏母》剧组全体演员为苏母塑像献上花束

天府之国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蜀中人民自都江堰建成以来就享受着“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宽裕生活。《管子》上说,“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远离中原时常纷飞的烽火战乱、较为充裕的物质生活条件,是蜀中崇文尚学之风的物质基础。北宋时期扬文抑武,宋真宗亲作劝学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致使蜀中文风大盛。

苏轼后来在《谢范舍人书》一文中,曾描述过家乡眉州一带读书的盛况。

他说,西蜀在宋仁宗时代“释耒耜而执笔砚者,十室而九”,此为文化昌隆、读书至上的表述;“通义蜀之小州,而眉山又其一县,去岁举于礼部者,凡四五十人”,则由此可见看到眉山人读书仕进的比例之高。置身在这样崇文尚学的氛围之中,无论是可以考科举得功名的男子、还是不能科考的女子,都不可能不受濡染。“知书达理”、“耕读传家”,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不断发酵、弘扬和升华。

而以进士及第、官至大理寺丞的青神程文应,首开读书致仕之先声。紧随其后中进士的,则是眉山苏序的次子苏涣。同为当地的书香门第,程文应和苏序向来交好,本着门当户对的原则,程文应将自己的爱女许配给苏序的三子苏洵为妻。

眉山东坡乡,苏洵和程夫人的合葬墓(图据:ICphoto)

司马光后来在《武阳县君程氏墓志铭》中描述,当时“程氏富而苏氏极贫”。在话剧《苏母》中,这一幕以哥哥程浚极力劝阻妹妹嫁给苏洵来呈现。而程夫人的回答却是:

“我命中的夫君,天赐的爱人,须得是大才大志之人。”

巴蜀普遍向学的风气、从小识字读书的熏陶,令程夫人对未来夫家才志学养的看重,远甚于一般人眼中的家境贫富。没有程夫人的轻财重文,她未必会心甘情愿地于1027年嫁入苏门,后来的“三苏”或者便无从谈起。

四川位于中国地理位置的几何中心,恰好在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的交叉点上。《史记·天官书》上说,“中国山川东北流,其维,首在陇、蜀,尾没于勃、碣。”自然地理上的特点,也决定了文化地理上的特质。

四川盆地位置

以南北纵向来看,四川位于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交会处,是连接黄河流域与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以东西横向而言,四川是汉民族与藏羌彝少数民族的交汇点,是连接江汉平原与青藏高原的桥梁。巴蜀文化因而受到四面八方不同文化的影响,成为南北文化特征交汇和集结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复合体,也因此造就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文化特质。

这种勾连东西南北的先天区位优势和文化传统,在四川盆地中的居民身上形成一种开拓与自足、拼搏与闲适两者兼容、正反并蓄的集体文化性格。这种文化性格具体投射到程夫人,便表现为坚韧、乐观、从容、旷达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气质。

程夫人嫁到苏家之后,生活的重担从此就压到了她身上。都知道苏洵“二十七,始发奋”,常年在外游学,家里一切开支都由程夫人经营纱縠行生意来维持。有了苏轼苏辙之后,两兄弟的学费、苏洵赶考的路费、“三苏”游学的花费,全都需要程夫人来设法操持。《苏母》中,程夫人在女儿八娘面前坦承自己也很累,但八娘的回应却反映出程夫人的坚韧,“但你从没有倒下”。

一手纺纱、一手教子的程夫人

坚韧与乐观,往往如影随形。程夫人一力支撑着苏家,不仅是因为女性的强韧,更有对未来的乐观——这种乐观并非来自于不加判断的盲信,而根源于对苏洵知根知底的了解。当上至兄长、下至仆役都看低十年三考、次次败北的苏洵时,是程夫人给予了苏洵最大的信任和支持。没有不抱怨、不埋怨的程夫人,也就没有后来位列唐宋八大家的苏洵。

《苏母》中,当苏洵考试失败、在众人奚落的目光中回家时,程夫人成了他最重要的精神支柱,“我仰慕的是先生这个人,而非功名!”

因为程家家境殷富,程夫人若要向娘家伸手求资助,本是轻而易举。但无论生计如何窘迫、处境如何艰难,程夫人始终保持了一种从容自如的风度。程浚让她诉苦、为她撑腰,她却回答:哥,我不苦。

眉山三苏祠中,程夫人和女儿八娘的石像

尤为难得的是,即便自家从不宽裕,程夫人却仍能保持一份重义轻财的旷达。经营纱縠行的钱除了苏家的用度之外,她还拿来救济街市商户和因家贫无法读书的贫困学子。

身教重于言传。苏轼每日耳濡目染的,是这样一个母亲的风采。多年以后,当苏轼被贬黄州、处处碰壁时,来自于母亲身上的坚韧、乐观、从容和旷达,让他在人生低谷中仍然挥洒谈笑,从而凭借寥寥几阙诗文、几幅字画,直接登上有宋一朝甚至一千年来中国文化成就的顶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造就程夫人的巴蜀文化,最终在程夫人造就的苏轼身上大放光芒、辉耀后世。

《苏母》的主演、四川人艺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艺术总监、国家一级演员董凡,与巴蜀早已结下了不解之缘。1994年,长于天津的她第一次来四川拍摄电视剧《苏东坡》,仅仅一个月时间,回到天津的她就能在电视台春晚上用四川话表演小品。来四川之前,她一口辣椒都不吃,而现在连红汤火锅里面的汤都可以拿来下饭。除了语言和饮食习惯的融入之外,董凡出于对巴蜀文化的喜爱,专门找老师学过川剧,用川剧念白来朗诵李白、杜甫、陆游的经典诗词。

董凡(中)与演员们在排演厅

经典的四川方言元素,在《苏母》中也有相当程度的呈现。除了群像戏的人物表演趋向喜剧化之外,开场后的前几场戏尤其诙谐,不仅有“瘟猪子”、“跑得脱、马脑壳”、“这个经济条件好恼火哦”等经典四川方言用语与字字绮丽的美文台词形成对照,其笑谑气氛更与之后八娘离世、苏母伤悲等悲剧场景形成对比,造就出震撼人心的戏剧冲突感。

其实一直以来,作为四川本土的戏剧领军院团,四川人民艺术剧院都致力于传播巴风蜀韵、挖掘巴蜀文化、打造四川精品、讲好四川故事,令独一无二的巴蜀文化气质让国内乃至世界观众认知并感动。《抓壮丁》《家》《船过三峡》《尘埃落定》……一系列带有鲜明四川特色的剧作,早已名闻遐迩。

2018年,四川人艺创排的大型原创话剧《苏东坡》于成都首演。该剧自策划以来历时八年之久,六易其稿,一经演出就成绩不菲,先后四次获国家艺术基金、四川艺术基金、四川省重大文艺扶持项目等支持。两轮全国巡演,两万四千公里,剧组足迹遍布三十多座城市。

《苏东坡》剧照

四川人艺出品的原创话剧,基本都有一个共同点:立足于这方巴山蜀水,在生活当中汲取养分——就像苏东坡的性格综合了四川人特有的旷达乐观。执导此剧的国家一级导演查丽芳说,“我一看到剧本,就想要把四川的元素都融入进去,我们想要做一个属于四川的苏东坡。”主创团队于是决定在话剧中融入独具特色的川剧元素,而帮腔这样的川剧元素在全国巡演时也大受欢迎。

嬉笑踊跃是四川文化的典型特征

此次《苏母》仍然汲取了《苏东坡》的优势和长处,以巴蜀元素展现巴蜀贤母。除台词有方言韵味外,人物服装设计、舞台装饰、场景布景……均具有鲜明的巴蜀文化特色。对此,四川人民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罗鸿亮表示, “我们希望这个剧不光是聚焦苏母,还要把四川在北宋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等内容展示在戏剧舞台上,多维度地解读巴蜀文化艺术。一部优秀的舞台艺术创作,不仅需要一个好的题材,一个能够打动人、具有真实性的人物,还需要对现代社会有价值、有意义。只要我们怀着敬仰之心,就能够将'苏母’一角立于舞台之上。”

一部原创舞台剧的创作周期很长,《苏母》从酝酿到现在已经超过整整三年,厚积薄发、精益求精。当聚光灯照在苏母身上,她所代表和体现的博大精深的巴蜀文化,也将徐徐登场、由隐而显、由远而近、由虚而实。巴蜀文化的灼灼之光,因她而更加闪耀。

来源:红星新文化

来源: 红星新文化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