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巴山蜀水造就了她,她造就了苏东坡

来源:红星新文化 发布时间:2024-03-24 14:56:23 浏览次数: 【字体:

巴山蜀水造就了她

她造就了苏东坡

巴山蜀水,人杰地灵。

自西汉文翁在蜀中开设中国最早的官办学堂以来,蜀中文风大盛,司马相如、扬雄、王褒……青史留名的文人学者层出不穷。经历千年熏陶,北宋时,崇文尚学之风已遍被蜀地,终于以“三苏”尤其是苏轼的出现臻至巅峰。

苏轼的成就既属偶然、亦为必然,除了时代背景、人生遭际等因素外,他出生与成长的地理空间——巴蜀地域及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也至关重要。巴蜀文化在造就苏轼之前,先造就了他的母亲:苏母程夫人。程夫人身上诸如坚韧、乐观、从容、旷达的巴蜀文化特质,最终通过苏轼的不朽诗文而彪炳千秋、光耀后世。

而四川人民艺术剧院即将上演的大型原创话剧《苏母》,即是对程夫人和她所承传之巴蜀文化的深深致敬。

青神苏母祠中,《苏母》剧组全体演员为苏母塑像献上花束

天府之国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蜀中人民自都江堰建成以来就享受着“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宽裕生活。《管子》上说,“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远离中原时常纷飞的烽火战乱、较为充裕的物质生活条件,是蜀中崇文尚学之风的物质基础。北宋时期扬文抑武,宋真宗亲作劝学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致使蜀中文风大盛。

苏轼后来在《谢范舍人书》一文中,曾描述过家乡眉州一带读书的盛况。

他说,西蜀在宋仁宗时代“释耒耜而执笔砚者,十室而九”,此为文化昌隆、读书至上的表述;“通义蜀之小州,而眉山又其一县,去岁举于礼部者,凡四五十人”,则由此可见看到眉山人读书仕进的比例之高。置身在这样崇文尚学的氛围之中,无论是可以考科举得功名的男子、还是不能科考的女子,都不可能不受濡染。“知书达理”、“耕读传家”,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不断发酵、弘扬和升华。

而以进士及第、官至大理寺丞的青神程文应,首开读书致仕之先声。紧随其后中进士的,则是眉山苏序的次子苏涣。同为当地的书香门第,程文应和苏序向来交好,本着门当户对的原则,程文应将自己的爱女许配给苏序的三子苏洵为妻。

眉山东坡乡,苏洵和程夫人的合葬墓(图据:ICphoto)

司马光后来在《武阳县君程氏墓志铭》中描述,当时“程氏富而苏氏极贫”。在话剧《苏母》中,这一幕以哥哥程浚极力劝阻妹妹嫁给苏洵来呈现。而程夫人的回答却是:

“我命中的夫君,天赐的爱人,须得是大才大志之人。”

巴蜀普遍向学的风气、从小识字读书的熏陶,令程夫人对未来夫家才志学养的看重,远甚于一般人眼中的家境贫富。没有程夫人的轻财重文,她未必会心甘情愿地于1027年嫁入苏门,后来的“三苏”或者便无从谈起。

四川位于中国地理位置的几何中心,恰好在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的交叉点上。《史记·天官书》上说,“中国山川东北流,其维,首在陇、蜀,尾没于勃、碣。”自然地理上的特点,也决定了文化地理上的特质。

四川盆地位置

以南北纵向来看,四川位于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交会处,是连接黄河流域与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以东西横向而言,四川是汉民族与藏羌彝少数民族的交汇点,是连接江汉平原与青藏高原的桥梁。巴蜀文化因而受到四面八方不同文化的影响,成为南北文化特征交汇和集结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复合体,也因此造就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文化特质。

这种勾连东西南北的先天区位优势和文化传统,在四川盆地中的居民身上形成一种开拓与自足、拼搏与闲适两者兼容、正反并蓄的集体文化性格。这种文化性格具体投射到程夫人,便表现为坚韧、乐观、从容、旷达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气质。

程夫人嫁到苏家之后,生活的重担从此就压到了她身上。都知道苏洵“二十七,始发奋”,常年在外游学,家里一切开支都由程夫人经营纱縠行生意来维持。有了苏轼苏辙之后,两兄弟的学费、苏洵赶考的路费、“三苏”游学的花费,全都需要程夫人来设法操持。《苏母》中,程夫人在女儿八娘面前坦承自己也很累,但八娘的回应却反映出程夫人的坚韧,“但你从没有倒下”。

一手纺纱、一手教子的程夫人

坚韧与乐观,往往如影随形。程夫人一力支撑着苏家,不仅是因为女性的强韧,更有对未来的乐观——这种乐观并非来自于不加判断的盲信,而根源于对苏洵知根知底的了解。当上至兄长、下至仆役都看低十年三考、次次败北的苏洵时,是程夫人给予了苏洵最大的信任和支持。没有不抱怨、不埋怨的程夫人,也就没有后来位列唐宋八大家的苏洵。

《苏母》中,当苏洵考试失败、在众人奚落的目光中回家时,程夫人成了他最重要的精神支柱,“我仰慕的是先生这个人,而非功名!”

因为程家家境殷富,程夫人若要向娘家伸手求资助,本是轻而易举。但无论生计如何窘迫、处境如何艰难,程夫人始终保持了一种从容自如的风度。程浚让她诉苦、为她撑腰,她却回答:哥,我不苦。

眉山三苏祠中,程夫人和女儿八娘的石像

尤为难得的是,即便自家从不宽裕,程夫人却仍能保持一份重义轻财的旷达。经营纱縠行的钱除了苏家的用度之外,她还拿来救济街市商户和因家贫无法读书的贫困学子。

身教重于言传。苏轼每日耳濡目染的,是这样一个母亲的风采。多年以后,当苏轼被贬黄州、处处碰壁时,来自于母亲身上的坚韧、乐观、从容和旷达,让他在人生低谷中仍然挥洒谈笑,从而凭借寥寥几阙诗文、几幅字画,直接登上有宋一朝甚至一千年来中国文化成就的顶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造就程夫人的巴蜀文化,最终在程夫人造就的苏轼身上大放光芒、辉耀后世。

《苏母》的主演、四川人艺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艺术总监、国家一级演员董凡,与巴蜀早已结下了不解之缘。1994年,长于天津的她第一次来四川拍摄电视剧《苏东坡》,仅仅一个月时间,回到天津的她就能在电视台春晚上用四川话表演小品。来四川之前,她一口辣椒都不吃,而现在连红汤火锅里面的汤都可以拿来下饭。除了语言和饮食习惯的融入之外,董凡出于对巴蜀文化的喜爱,专门找老师学过川剧,用川剧念白来朗诵李白、杜甫、陆游的经典诗词。

董凡(中)与演员们在排演厅

经典的四川方言元素,在《苏母》中也有相当程度的呈现。除了群像戏的人物表演趋向喜剧化之外,开场后的前几场戏尤其诙谐,不仅有“瘟猪子”、“跑得脱、马脑壳”、“这个经济条件好恼火哦”等经典四川方言用语与字字绮丽的美文台词形成对照,其笑谑气氛更与之后八娘离世、苏母伤悲等悲剧场景形成对比,造就出震撼人心的戏剧冲突感。

其实一直以来,作为四川本土的戏剧领军院团,四川人民艺术剧院都致力于传播巴风蜀韵、挖掘巴蜀文化、打造四川精品、讲好四川故事,令独一无二的巴蜀文化气质让国内乃至世界观众认知并感动。《抓壮丁》《家》《船过三峡》《尘埃落定》……一系列带有鲜明四川特色的剧作,早已名闻遐迩。

2018年,四川人艺创排的大型原创话剧《苏东坡》于成都首演。该剧自策划以来历时八年之久,六易其稿,一经演出就成绩不菲,先后四次获国家艺术基金、四川艺术基金、四川省重大文艺扶持项目等支持。两轮全国巡演,两万四千公里,剧组足迹遍布三十多座城市。

《苏东坡》剧照

四川人艺出品的原创话剧,基本都有一个共同点:立足于这方巴山蜀水,在生活当中汲取养分——就像苏东坡的性格综合了四川人特有的旷达乐观。执导此剧的国家一级导演查丽芳说,“我一看到剧本,就想要把四川的元素都融入进去,我们想要做一个属于四川的苏东坡。”主创团队于是决定在话剧中融入独具特色的川剧元素,而帮腔这样的川剧元素在全国巡演时也大受欢迎。

嬉笑踊跃是四川文化的典型特征

此次《苏母》仍然汲取了《苏东坡》的优势和长处,以巴蜀元素展现巴蜀贤母。除台词有方言韵味外,人物服装设计、舞台装饰、场景布景……均具有鲜明的巴蜀文化特色。对此,四川人民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罗鸿亮表示, “我们希望这个剧不光是聚焦苏母,还要把四川在北宋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等内容展示在戏剧舞台上,多维度地解读巴蜀文化艺术。一部优秀的舞台艺术创作,不仅需要一个好的题材,一个能够打动人、具有真实性的人物,还需要对现代社会有价值、有意义。只要我们怀着敬仰之心,就能够将'苏母’一角立于舞台之上。”

一部原创舞台剧的创作周期很长,《苏母》从酝酿到现在已经超过整整三年,厚积薄发、精益求精。当聚光灯照在苏母身上,她所代表和体现的博大精深的巴蜀文化,也将徐徐登场、由隐而显、由远而近、由虚而实。巴蜀文化的灼灼之光,因她而更加闪耀。

来源:红星新文化

来源: 红星新文化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