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摩诃池简史‖向以鲜

来源:传文达艺(原载《散文》2024年第1期) 发布时间:2024-03-19 14:22:45 浏览次数:551 【字体:

摩诃池简史

向以鲜

在我的理想中,城市一定要有奔腾的河流与静谧的湖泊。前者代表诗意的交流与交通,代表远方与梦想,显示白昼的力量;后者代表隐秘之美、涵养之美,代表着一座城市的夜晚、夜晚中的反光和偶尔的鸟鸣——唐宋时代的成都,正是这样一座河湖交织的内陆城市。

有史可稽的成都城市史,至少可追溯至2300多年前的周赧王四年(前311)。蜀地史学家常璩在《华阳国志》中记载,以合纵联横闻名天下的张仪被派至成都,在一只神秘乌龟行迹的引导下,与其儿子蜀郡守张若一起,筑出迥异于洛阳那般方正的成都城:东边为太城,西南北三个方面为少城,外围周长四十三里,高七丈,规模已经相当庞大。从后世的相关文献记载推测,秦代成都太城南侧大致位于现在的文庙后街,其北端在西玉龙街一带,东侧位于盐市口周围。少城西南侧位于通惠门至下同仁路,北至文武路及红光路。

《华阳国志》(蓬州闲士摄于崇州市街子古镇华阳国志馆,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值得注意的是,具体负责筑城的地方长官张若,在修筑成都时,对于取土一事十分重视,为珍惜成都的土地资源,并没有就地取材,而是选择在城北较远的学府山(凤凰山)空闲之地取土,形成的土坑也没有回填,而是改造成一个小型的湖泊,名为万岁池(北莲池)。如此一举多得,既节省劳动力成本,也可拦蓄天然雨水,还可观赏垂钓。张若开了一个好头,从此以后,成都历代筑城人在处理开挖土石方的问题上,大多借鉴了张若的办法,为成都平添一方天光云影。常璩在书中继续写道:“城北又有龙坝池,城东有千秋池,城西有柳池,西北有天井池,津流径通,冬夏不竭,其园囿因之。平阳山亦有池泽,蜀之渔畋之地也。”

在成都众多的人工池塘湖泊中,摩诃池尤为壮丽和耀眼。

摩诃池的挖掘始于隋炀帝开皇二年(582)。准确的历史记载出自一个北方人之手。卢求,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古文大家韩愈弟子李翱的女婿。卢求在唐宣宗大中九年(855)以西川节度从事的身份入蜀,成为节度使白敏中的副职,在其授意下撰成《成都记》(又名《蜀中著作记》)五卷。可惜,这部重要的成都史后来散佚,仅有部分保留在杜光庭的《续成都记》和宋代的《太平御览》《太平寰宇记》及《益州名画录》中。

摩诃池(蓬州闲士 摄,图片来源:四川方志图库)

卢求第一次写下了摩诃池的初始历史:

隋蜀王秀(隋文帝杨坚第四子)取土筑广子城,因为池。有胡僧见之曰:摩诃宫毘罗。盖胡僧谓摩诃为大,宫毘罗为龙,谓此池广大有龙耳,因名摩诃池。

这段话除了明确记载摩诃池建设的主人(蜀王杨秀)、建池的缘由(筑广成都子城)和摩诃池命名的词语来源(摩诃宫毘罗),还透露出一个有意思的信息。那就是隋唐之际,成都早已成为一个相当国际化的都市,游历其间的不仅有来自其他州县的人,还有大量来自异域的商人和僧侣。在《成都记序》中,卢求又将当时中国商业最为繁华的扬州和益州(成都)进行比较:

大凡今之推名镇为天下第一者,曰扬、益,以扬为首,盖声势也。人物繁盛,悉皆土著,江山之秀,罗锦之丽,管弦歌舞之多,伎巧百工之富,其人勇且让,其地腴以善熟,较其要妙,扬不足以侔其半。

在卢求看来,扬州的富庶热闹虽排在成都之前,但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而成都综合实力远在扬州之上。成都具有极强的包容性,从官吏到百姓,对外来文化始终秉持开放和接纳的态度。摩诃池,以一个西域(很可能是天竺)僧人一次偶然的感喟而获得命名,正是成于此种地域文化背景之下。摩诃池,也显示出池面的辽阔与壮观。中国和印度文化中均对于巨大事物潜存神往:佛教经典中很多冠以“摩诃”一词,比如《摩诃摩耶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等,要表达的意思,总离不开宏伟和永恒的指向。

成都摩诃池到底有多大呢?隋唐时代的摩诃池水面大约在五顷(五百亩)左右,至前后蜀臻于极盛,其水面占地约为十顷(一千亩)。离五代较近的北宋早期诗人宋祁来成都当太守时,写过两首《过摩诃池》,其一为:

十顷隋家旧凿池,池平树尽但回堤。

清尘满道君知否,半是当年浊水泥。

雖然其时摩诃池已经开始衰败淤积,池水变得混浊不堪,湖畔的树木也凋零殆尽,道路上布满了尘埃。但是,摩诃池的基本规模还在,那十顷隋家旧池,依稀述说着当年的无限风光。

摩诃池(蓬州闲士 摄,图片来源:四川方志图库)

年长宋祁半个多世纪的山东人张咏,在其《益州重修公宇记》中指出,蜀王杨秀所筑摩诃池,“因附张仪旧城”。这句话说了两层意思:一是摩诃池的核心区域位于成都子城而非太城,在秦子城的基础上,将成都的城市规模拓展了将近一倍;二是沿袭张仪张若的城建方式,将土坑变成水池。杨秀还将离湖不远的东城楼重葺为一座六角阁楼,取天女散花的佛经故事,名为散花楼,为了独赏摩诃美景,列为皇室重地,不许一般百姓涉足。

随着隋朝的解体,到了百年后的开元七年(720),诗人李白已经可以自由出入昔日蜀王杨秀的禁苑,并作《登锦城散花楼》,这也是迄今所知最早以诗歌写及摩诃池及周边景物的作品:

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

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

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

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

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

阳光照耀的散花楼高耸入云,阁中楼梯旋转而上,层层金窗绣户以供游人眺望,处处珠箔银钩尽显精美奢华。从十年前(2013年)成都体育馆改扩建时的考古发掘遗迹来看,当年的摩诃池畔的行道上,遍布用鹅卵石青砖构成的莲花图案,亦可以推想当时的盛景。

摩诃池(蓬州闲士 摄,图片来源:四川方志图库)

但是光靠天上落下的雨水,并不足以让广大的摩诃池保持丰沛干净的水体。为了彻底解决摩诃池水源问题,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剑南节度使韦皋决定开通解玉溪。解玉溪的沙很坚硬,可以解玉,其水源来自郫江北段,自西北斜向东南贯穿成都,经大慈寺旁流入检江(南河)。凿通解玉溪后,溪水直接注入摩诃池中,湖水面积也得到进一步拓展。六十多年后的唐宣宗大中七年(853),节度使白敏中为摩诃池再开一条水源,让金水河(禁河)引流江注入摩诃池。清人李元在《蜀水经》中记载:“流江又东为金水河, 入成都县城, 汇为摩诃池, 又东酾(疏导)为解玉溪, 又东穿华阳县城而出,入油子河(府河)。”

经过治理后的摩诃池水非常清洁,可以直接饮用。五代人孙光宪在《北梦琐言》中就记载:“韦皋镇蜀,常饮于摩诃之池。”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八九十年后。咸通十一年(870),南诏军队进逼成都,陈重兵于成都城外。据欧阳修《新唐书·南蛮传》载:“蜀孺老得扶携悉入成都,阊里皆满,户所占地,不得过一床,雨则冒箕盎自庇。城中井为竭,则共饮摩诃池,至争捽溺死者,或筥沙取滴饮之。”困守城中的百姓拥挤在狭窄的街巷闾里之中,井水喝干了,就只有抢着去喝摩诃池水,甚至为抢水闹出人命,而池水难免浑浊,只好以沙子过滤饮用。

李白写下散花楼诗的44年后,广德二年(764)深秋,杜甫和严武一同来到摩诃池,泛饮其上。杜甫写下《晚秋陪严郑公摩诃池泛舟》一诗:

湍驶风醒酒,船回雾起堤。

高城秋自落,杂树晚相迷。

坐触鸳鸯起,巢倾翡翠低。

莫须惊白鹭,为伴宿清溪。

此外,杜甫另有一首名为《陪郑公秋晚北池临眺》的五排诗,诗中的“北池”,应该指的也是摩诃池。

元和二年(807),武则天的曾侄孙武元衡为西川节度使,成都摩诃池成为其最热爱的社交场所。武元衡的《摩诃池宴》向我们描绘了春日池宴的场面:

摩诃池上春光早,爱水看花日日来。

秾李雪开歌扇掩,绿杨风动舞腰回。

芜台事往空留恨,金谷时危悟惜才。

昼短欲将清夜继,西园自有月裴回。

人生太短暂而摩诃池太美,让人看不够爱不完,更何况还有美丽的才女诗人薛涛相伴。七年之后的元和十年(815)正月,武元衡在京师死于山东藩镇李师道所派刺客之手,薛涛特为写下《摩诃池赠萧中丞》,追忆两人的湖上时光:

昔以多能佐碧油,今朝同泛旧仙舟。

凄凉逝水颓波远,唯有碑泉咽不流。

时间又过去了一个甲子,乾符二年(875),收复交趾的晚唐名将高骈出任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为抵御吐蕃与南诏的军事骚扰,高骈对成都的城防从南北方向进行大规模改造,在秦代子城的基础上向南扩建罗城,城墙高一丈七八,城基宽约两丈。同时在城墙之外引郫江入城西,绕过城北流向东南,形成一条自西向北再向东的子城护城河。高骈是成都两江合抱形势的开创者,他在治蜀期间,对摩诃池名胜亦情有独钟,曾即暮春之景吟成《残春遣兴》:

画舸轻桡柳色新,摩诃池上醉青春。

不辞不为青春醉,只恐莺花也怪人。

唐哀帝天祐四年(907),朱温以梁代唐,花甲之年的王建称帝于成都,史称“前蜀”。登基次年,王建将摩诃池改名为龙跃池——意思很明白,他也是一条真龙,现在终于腾跃出世了。据宋人张唐英《蜀梼杌》记载,王建历时三年,环池筑宣华苑,延袤十里,中有重光、太清、延昌、会真殿,清和、迎仙宫,降真、蓬莱、丹霞、怡神亭,飞鸾阁瑞兽门,土木之功穷极奢巧。同时,摩诃池也再次被划为皇家禁苑。王建龙跃十二年后便驭了上宾,光天元年(918)六月,其子王衍即位,继续扩展池水及周边设施,改名为宣华池。庄宗李存勖同光三年(925),后唐灭前蜀,宣华苑亦毁于兵火。

后唐长兴四年(933),孟知祥被封为蜀王。次年称帝成都,史称后蜀。孟知祥为帝仅逾半载即病逝,其子孟昶即位,再次扩修摩诃池,并恢复原名。至此,历经三百多年的摩诃池水,面积达到了全盛的上千亩。这片广大的池水尤为后蜀花蕊夫人所钟爱,她在《宫词》中数次写及摩诃池的人间仙景:“长似江南好风景,画船来去碧波中”,“展得绿波宽似海,水心楼殿胜蓬莱”。我们从《宫词》中得知,摩诃池畔还有一项特别的水利设施——转动的水车将池水提升起来,从皇宫寝殿的屋顶倾泻而下,形成消暑的人工檐雨:

水车踏水上宫城,寝殿檐头滴滴鸣。

助得圣人高枕兴,夜凉长作远滩声。

后蜀时的摩诃池还是皇家马球场所在:

小球场近曲池头,宣唤勋臣试打球。

先向画楼排御幄,管弦声动立浮油。

孟昶与花蕊夫人一起纳凉时,也禁不住摩诃池的诱惑,填出一首《玉楼春·避暑摩诃池上作》:

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暖。

帘开明月独窥人,欹枕钗横云鬓乱。

起来琼户寂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

屈指西风几时来,只恐流年暗中换。

苏东坡在很小的时候,就从眉山的一个九十岁的朱姓老尼口中知道了这首词,多年以后仍未忘记。

到了宋代,玉砌雕栏朱颜改,辽阔的前朝摩诃池,自然也受到了冷落。从前面所引宋祁的诗可以看见,由于自然力(河流的变道)与战火的影响,摩诃池在北宋时即已荒废,至于南宋湖水面积缩小一半,回到了最初筑湖时的规模。陆游入蜀的第三年春天,写下《摩诃池》诗:

摩诃古池苑,一过一消魂。

春水生新涨,烟芜没旧痕。

年光走车毂,人事转萍根。

犹有宫梁燕,衔泥入水门。

他在自注中说:“蜀宫中旧泛舟入此池,曲折十余里。今府后门虽已为平陆,然犹号水门。”摩诃池还是很美,但陆游所见已大不如前,好些地方已填为平地。蜀守范成大也写到摩诃池,用的是前朝旧名,《晚步宣华苑》:

乔木如山废苑西,古沟疏水静鸣池。

吏兵窸窸番更后,楼阁崔嵬欲暝时。

有露冷萤犹照草,无风惊雀自迁枝。

归来更了程书债,目眚昏花烛穗垂。

比起陆游,范成大更为写实,一片“废苑”,一只“冷萤”,一枝“昏花”,透露出多少萧瑟和荒凉。

令人感叹的是,摩诃池史开始于一位蜀王(杨秀),也终结于一位蜀王。明朝洪武十一年(1378),明太祖第十一子朱椿封为蜀王,在蜀宫旧址的大致范围内,以土石方残忍地填平绝大部分摩诃池,至洪武十八年(1385),以八年时间筑成占地五六百亩的巨大王府,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皇城”,只有西南方向还残存着一小片摩诃池水域。明代学者曹学佺在《蜀中名胜记》中记载:“今此池已为蜀藩正殿,西南尚有一曲水光。涟漪隔岸,林木蓊翳,游者寄古思焉。”恢宏的蜀王府,后经张献忠战火,全部损毁一空。到了清朝康熙四年(1665),蜀王府废墟变为考试贡院,据说只有西北角一带还能看见些许水景。民国三年(1914), 四川军政府将最后一点水光抹掉,贡院成了警卫队演武场。

一泓池水,半部城史。闪耀了1400多年的摩诃池,至此彻底落下帷幕,隐入漫漫的历史长夜。

来源:传文达艺(原载《散文》2024年第1期)

作者:向以鲜(诗人,随笔作家,四川大学教授,达州市文学艺术院文学顾问。著有学术专著《超越江湖的诗人》《迷宫与玄珠》《盛世的侧影:杜甫评传》《中国石刻艺术编年史》,诗集“我的三部曲”“旋律三部曲”及长篇历史剧《花木兰传奇》等。获教育部人文社科奖、纳通国际儒学奖、四川文学奖、《诗歌报》首届探索诗特等奖、天铎诗歌奖、《成都商报》中国年度诗人奖、首届杨万里诗歌奖、李白杯诗歌奖等。作品收入海内外多种诗歌选集。20世纪80年代,与同仁先后创立《红旗》《王朝》《天籁》和《象罔》等民间诗刊)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传文达艺(原载《散文》2024年第1期)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