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建筑】顺庆民居建筑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3-15 13:50:29 浏览次数:448 【字体:

顺庆民居建筑

清末民国时期,顺庆县城和乡场房屋多系穿木结构瓦房,沿城壕及场头场尾,有简陋草棚。城内临街面和城内巷里有少许一楼一底两层楼房。临街铺面为店堂。店堂后有堂屋、卧室、厨房、厕所等。有的商号是临街开店,后屋开设机房或作坊。富豪人家住四合院。除堂屋、左右厢房外,堂屋正对面为朝门。室内有天井,中放花草盆景,有的房后还辟有花园。房内设置贫富差异较大。富豪家房宽,设有宗堂、厅室、卧室、厨房、厕所,粮仓、储藏室、猪牛圈等,朝门内外还有佣人、长工住的小屋。

在农村,贫苦人家多住草棚、篾棚,低矮狭窄,多数仅能容下床铺。稍好一点的人家住草房,多为三柱落地,李家等地多为版筑土墙代壁。竹木捆扎屋架,稻草或麦草盖顶。有的草房以芭茅或高粱、玉米秸秆捆扎成墙,不挡风寒。中等人家多住木质穿斗结构的瓦房。乡间瓦房多为四排三间,曲尺结构。中为堂屋,堂屋后和左右厢房是卧室、厨房。牛栏、猪圈一般挨近厨房修建。瓦房中有正房厢房组成的三合院与四水到堂的四合院,大多是清代建筑。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城内修建住房多为砖木结构,以平房或一楼一底,或两楼一底居多。只有居室而无生活配套设施。60年代,一度推广鹅卵石加水泥砌墙的“干打垒”建筑。70年代初,所建住房多为砖混结构。一般都是三间一厨或两间一厨。有挑篓式阳台,室内墙壁皆用石灰粉刷。70年代后期,改用内墙涂料,80年代中后期,修建的住房一般都分有客厅、居室、厨房、厕所等生活配套设施。条件较好的厨房、厕所皆使用瓷砖贴墙,地面铺“马赛克”。客厅地板铺地板砖或做水磨石地面,内墙使用涂料或贴内墙纸。郊区农村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后,出现“建房热”。新建农房多为砖混结构。

木结构四合院*

顺庆城区现尚存最早民居建筑,是明清和民国时期的木结构四合院建筑。

明清时期,顺庆城区的城市民居四合大院(也称祠堂),有的分布在大街,如大南街、西湖街、大东街、大西街、禹王后街、紫竹街、小北街、什字街、成衣后街等处。较有名的四合大院,有药王街的谢家祠堂、仪凤街的钟家祠堂、西湖街的谭家祠堂、成衣后街的陈家院子、仪凤中街的赵家朝门、川主街的孙家大院子等;有的分布在小巷,如文昌巷、联科巷、牛角巷、华光巷、长生巷、二道巷、兴业巷、杨家巷、紫云巷、钟家巷等处。较有名的是吉庆巷潘家院子等。

这些四合院民居,院子内一般都有1到4个天井不等,四合院的建筑格局,多数是平房环围四周而建,少数则是一楼一底的院落,镇楼(修楼)都在正屋。上楼是柏木趟梯,楼板是厚实的杂木板或柏木板铺成;门窗檐额上,有花草虫鱼、福禄寿喜等图案,雕刻精美;院内坝子间,有水缸养莲养鱼,还有花坛盆景,也有的栽有灌丛乔木之类,令院内环境宁静而优宜。在临近嘉陵江水码头的上渡街、迎恩街、新城门一带,有数家药商栈房,其建筑也是四合院式。并且多为东西长,南北窄,设有厅堂、正房(卧室)、楼舍、书房、游廊、天井、厨房、后院、药仓,一应俱全。药商们开栈房,不是为了经营旅店,而是用它来吸引招徕货主、买主,联络各方药商。所以,这些药栈既是药材买卖、转运、储藏的地方,也是交易洽谈,会见宾朋的场所。外形上庄重大方,布局讲究,彩绘精致;内部不但有敞亮的天井,还有宜人的花园和雅致的书斋。

木板壁房*

临街面为店铺,后面为生活住房的一种用木板和木门为墙的民居。顺庆区木板壁房,主要分布在大南街和一些小街小巷处。多为明末清初至民国时期所修建,建筑材料一般都是从广元、苍溪、剑阁等地,通过嘉陵江水道运来的木料,也有从南充境内大山中砍来的大树。木板房民居,前面为店门,进门右侧或左侧,建有一溜木柜台,柜台高有1米多,柜台根据门面大小而决定长短,长有五六米、六七米不等,短则三四米。在柜顶和台面有上下木枋挖槽,用一块一块、编号活动的短木板拼接镶嵌为柜台壁;在正门的开阔处,是上下门枋挖槽,仍用一块一块活动的长木板,镶嵌为正房门壁。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缺少木料,被调换成了砖墙房壁。新世纪初,城区改造,大南街一带的木板壁房彻底消失。

石库门院落*

民国期间,顺庆城区民居建筑,受上海民居建筑风格的影响,在民居设计和建筑时,既兼顾传统建筑风格形式,又引进学习外来建筑风格形式,兼收并容,在城区街巷里,修建起一座座中西结合的石库门院落。石库门院落,一般都分布在城区的巷子里。这些石库门院落,一是分布在长生巷、金马巷、奎星巷、兴业巷(孔迩街至大南街)、文昌巷,以及西湖街、解放街(正南街)这个片区;二是分布在杨家巷、钟家巷、官井巷,以及紫竹街这个片区。石库门民居建筑,即外门门框用石料所做。这种石条砌的朝门(外门),有平房院落,也有一楼一底的院落。无论大院子,或是小院子,大多的院落朝门,都离不开用石条做门框。每个院落占地大多在三四百平方米,也有五六百平方米的,还有上千平方米的独家小院落。这种民居,为中上经济收入者建造和入住。朝门门体庄重结实,黑漆对开双扇门,显现出传统民居和西式建筑相融的气息。石门柱两边石枋刻有楹联,拱形石门额上刻有横额。西湖街有两个石库门院子,其中谢家祠堂的拱形门额上,就刻有 “入则孝”,取自孔子《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以显其居家宗旨和传家要义。此外,还有长生巷马家报馆石库门院落等。

中式朝门民居*

顺庆城区的中式朝门民居,也是民国时期的一种建筑形式。这些中式朝门民居,分布在小街小巷的四面八方。这类中式朝门民居,正面朝门用青砖砌两边门柱,前后伸展呈人字形房顶,为小青瓦盖顶的门楼,且有屋檐。也有的朝门是土墙加片瓦和青砖砌成镂空镂花墙头的。这些民居分布在顺庆城区仪凤街至杨家巷,都是一楼一底的全木结构房屋,墙壁均为木板镶嵌,楼板是用柏木板或杂木板铺成。木楼梯栏杆和木走廊栏杆,都有雕刻雕花;两边是厢房住屋,院子里栽有树木,置有花坛,摆有圆形陶瓷水缸养荷养鱼,环境清雅幽静。

公馆建筑*

民国时期,顺庆城区建有不少公馆。这些独门独院的大小公馆都是政府官员、军政要人和经商发财者居住的住宅。公馆住宅为砖混结构、中西结合式建筑。军政要人公馆有平城街的鲜英公馆(鲜英是国民政府南充十一行政区督察公署专员),黑漆八字大门,半圆拱门额,公馆中间是花园,两边是一楼一底的房子(1949年后为南充丝三厂幼儿园)。外小北街街口、靠禹王后街处的蒙善伯公馆(蒙善伯是国民党军队中将),1000多平方米的穿斗木质结构的平房公馆建筑,2007年修建滨江大道时被拆除。兴顺街(今模范街嘉陵江大桥头)大商人张协兆公馆,大门门额刻有“吉第”二字,黑漆双扇门,砖砌围墙,形成深宅大院,院内有花园、水池。上渡街红砖楼盐商公馆,是几座一楼一底砖楼住宅,为欧式罗马大窗户的西式公馆房。此外,还有大北街公馆房(即市图书馆处)、内小北街街口公馆房,均为一楼一底的砖混结构住宅。

砖木结构小楼房*

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初,顺庆城区出现一种新型的民居建筑。这种新型建筑民居,既保持了民间的传统建筑所使用的木材作为建房用料,用上好的柏木和牢实的杂木,或做房屋梁柱,或铺楼板,或造楼梯,或为门窗之类。又利用泥沙做的新型砖块,或红砖,或青砖砌成墙壁。青砖缝用白色勾细线条,红砖墙缝则是褐色沟纹。这种砖砌墙壁,结实规整,典雅别致。顺庆区城区砖木结构小楼房,有模范街修建的美丰银行红砖楼,典型的西式建筑,门口置有泰山石敢当。此银行为英国人经营。1950年川北区花纱布公司成立后,于此作为办公楼。80年代南充地区百货公司驻在这里。90年代初,地区百货公司改制为斯丽斯百货公司,修建斯丽斯商场时,红砖楼房屋被拆除。仪凤街(今南充市三医院处)的青砖楼房,掩映在大黄桷树里。1950年,这里曾做过川北革命大学校址。仪凤街原南充地区防疫站办公地,为杨姓大富人家砖楼,外观雅致,内里凉爽。在米仓路有栋青砖墙勾白线条的走马转角楼,后为妇孺医院所在地。

20世纪50年代,小西街至人民南路小学处,修建了一批工人住宅,多为一楼一底,或两楼一底的砖木结构楼房,已于90年代扩建改造街道时拆掉。

吊脚楼*

这是一种根据地势顺坡而建的民居形式,地基不直接建在地面上,而是靠木柱、石柱支撑悬空修建的房屋。吊脚楼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四面全悬空,仅靠竹梯或木梯上下进出的全吊脚楼;另一种是一面与地面相连,其它三方悬空的半吊脚楼。顺庆区早年的吊脚楼属后者。顺庆区的吊脚楼,多分布在沿江、沿河地带。沿嘉陵江江岸,如龙王街、上渡街、兴顺街、中河街、下河街、川主街一带(即今顺庆区滨江路上游段的香榭春天和下游段的阳光威尼斯一线);沿桓子河入嘉陵江口,上溯至老西桥处相连的表方街一带也有分布。顺庆区吊脚楼,其格局一般是一通3间。堂屋(即客厅)临街,歇屋(即卧房)居中,灶屋(即厨房)临江。除堂屋与其他地面房屋没有多大差别外,歇屋和灶屋的地面均由木板铺成。灶屋的木板地面开有一个1米见方的矩形洞口,用短木梯与河岸的石梯相连,可下到嘉陵江边挑水饮用。1956年夏天,顺庆区城区遭受特大洪水淹没,大多数吊脚楼被洪水摧毁。21世纪初期,修建滨江大道时,中渡口一带残存的部分吊脚楼被全部拆除。西桥河边的吊脚楼,21世纪初兴修西河防洪长堤时被拆掉。

苏式民居建筑*

20世纪50年代初,川北行署驻地南充市,受苏联影响,南充市城区五星花园周围的苏式建筑,有人民电影院(今仁和酒店)楼群,主楼高五层,两边有骑楼;有银行大厦,楼高三层,呈放射形状;南充地区百货公司楼(今成都百货南充店处),楼高两层,为四方墩马蹄形;南充地区招待所(后改为果州招待所),为五层高楼板房,楼为尖顶,两边分叉成两排八字形木楼,1953年建成。21世纪初,该处房地产变卖后修建宇豪酒店;南充地区食品公司大楼(今五星大厦)为苏式红砖楼房(建于20世纪50年代,最早为南充市人民医院)。

1958年至1959年,顺庆城区修建了一批苏式民居建筑,主要分布在三公街、人民中路一带。在这带街区最有名的苏式建筑是四季来商场(市百货公司)和人民旅馆(附设有人民餐厅)。两边街道是三层高的木楼板木楼梯楼房,墙壁为米黄色,底下一层一般是商场,上下两层住人,厨房也在底层,厕所在楼房的两头。墙壁为砖砌,盖的是小青瓦,做有天花板(看上去整洁,还可挡灰尘),开设有西式玻璃窗,木楼梯等梯步边沿,都是镶嵌的铜条铜边,经久耐磨。

除此,还有南充市委大院正中高三层的苏式木板办公楼,最早为川北行署办公地,2004年拆除;有南充行署二院(今锦绣北湖小区)高三四层的苏式木板办公楼;有南充师范学院(今西华师大行署校区)内的苏式小木楼,为川北区党委胡耀邦办公处,有苏式的川北行署礼堂;还有南充报社一楼一底的苏式木板小楼(今报业大厦处),外墙为青砖勾白线条,顶覆青瓦,内墙刷粉壁,均有天花板。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南充市顺庆区地方志办公室

图源:微顺庆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