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宜宾南溪:数百年桂溪文化故事‖黄川模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3-10 10:30:47 浏览次数:512 【字体:

宜宾南溪

数百年桂溪文化故事

黄川模

500年的石桥和楹联,400年的文章,300年的诗作,涉及明代状元杨升庵、巡抚牟志夔等名人,宜宾市南溪区的桂溪河是怎样一处流淌数百年文化浪花的“桂花源”呢?

桂溪河贯穿的南溪古街景区(图源:宜宾文旅)

碧水弯弯桂溪河

民国《南溪县志·舆地》载:桂溪“发源本邑外西区之牛角岩。其地丛木深箐,乱水争流,下为深潭。由千邱塝溢出,循山岸曲泻,绕朝阳洞,约二十余里径(向)双溪桥,一自龙头铺小溪,径(行)麻母滩东下长腰山,曲折至双溪桥会焉,二水合流。经邑西五里许桂溪桥,斜绕城西岸,汇大江。”

桂溪河中下游地域,大致1929年属外西乡,1940年属桂溪乡,1992年属罗龙镇,2019年属仙源街道。

明清古桥桂溪桥

桂溪桥位于今宜宾市南溪区仙源街道石岭村,西经罗龙可达叙府宜宾,历来为陆路通道。桥左原有桂溪寺,桥东头原立桂香亭,亭柱有明正德状元杨升庵所题楹联。桥西头原立桂溪桥坊,南溪籍正德进士刘景寅书“关公桥”三字。此桥始建于明嘉靖四年(1525),继修于明天启元年(1621)春夏。1621年,南溪知县王硕辅(字斗瞻)捐俸倡修,耆民陈本洪等共成义举,并邀南溪籍进士牟志夔撰成《桂溪桥碑记》。康熙《南溪县志》初载此文。

桂溪桥(嘉庆《南溪县志》书影)

此桥为三孔石桥,桥长80米,宽6.7米,高16.3米。桥身十分坚固,自明天启初至民国中期300年完好如故,至今400年了仍可正常通行。桥墩造型独特,形如船舫,桥下溪水清可鉴影,鱼游上下,常有垂纶者沉醉于此。

禅院书香桂溪寺

桂溪寺在桂溪桥畔,明代为候馆(接待过往官员的驿馆),后倾圮。清康熙十八年(1679)重建,嘉庆三年(1798)乡人募资重新之,同年南溪文人包宽撰《桂溪寺重新记》,并题“桂溪禅院”四字于山门。1931年,始作小学校址。20世纪90年代初学校扩建,残存的古寺正殿才全部拆除。2013年,因城市拓展之需,此地的桂溪中心校、桂溪初中全部搬离,融入他校。

桂溪钓艇古八景

“桂溪钓艇”为南溪古八景之一。同治《南溪县志·形胜志》载:“县西五里许有大溪,源头活水,汩汩乎来,清可鉴影。游鱼泼剌其中,真纤鳞不隔也。昔两岸多丛桂,秋月花开,香闻数里。明新都杨升庵偕邑人刘景寅昆季,尝泛舟垂纶于此。”桂溪,以溪、桥、亭、坊、寺五者相映成趣,构成县城西郊官民游赏景区。明清以来历代文人常有诗文佳作歌咏此景,载于史册。20世纪50年代修公路时,桂香亭、桂溪桥坊即被拆除。如今,随着城市扩容、经济发展,桂溪桥虽还坚固可用,但已“隐退”江湖,独守晨昏了。桂溪河畔又点缀了宜宾国际高职园、碧湖大院、丽雅兰宸、宜源学府等单位建筑,河水最后流经国家AAAA旅游景区“南溪古街”(千米长街仿古建筑),才注入长江,因此,新时代的桂溪又重获新生,展现了新的风韵。

桂香亭联状元题

桂香亭联

明·杨升庵

泉引天墀流碧空,石驱东海神功,唯有英雄题驷马;

矫若游龙横巨浸,锁断西郊春色,不放烟波下五湖。

天墀(chí),天上宫殿的台阶。此联大意是:这桂溪河水呀清澈极了,简直是从天阶引下来的清泉,在一碧如洗的蓝天流淌。这河中的石头呀,好像神仙将它们从东海驱赶到此一样。这桥呢?就像成都的驷马桥,是留来让南溪的科举英雄们题写奋进誓言的。此桥矫健若游龙,横卧在桂溪这条大河上,将县城西郊的无边春色锁定,不放烟雾迷蒙的河面流到五湖去。

杨升庵(1488—1559),四川新都人,明正德六年(1511)状元,也是明代四川唯一状元。他一生对桂花情有独钟,曾在老家桂湖广植桂树。大约正德末或嘉靖初年,杨状元应南溪籍同科进士刘景宇之邀,同赏南溪“桂溪钓艇”景区,并撰此联。联语写景寓意,气魄宏大,确乎状元文才,同时对南溪读书人寄予深深的厚望。他在三十五年的流滇岁月中,数次取道南溪,会见或怀念南溪故人,并留下诗作。他的德行学识诗文楹联,永存南溪史册和百姓口碑。

桂溪诗文垂青史

桂溪桥碑记

明·牟志夔

出郭门向西,沃野平衍,四里许始有溪,发源龙湾。二十里数折,而溢于桂溪寺之趾,汇为巨浸,又数折而达于大江。相传,昔年丛桂扶疏,寺因之得名。因以为候馆,则所适郡城以上孔道也。

千岩万壑,若奔若束,至此开为大观。环视叠障摩天,层峦拔地,回互巃嵸,曾非一状。若乃红衬岭日,翠贮谷烟,幽岫呈姿,群籁吐响,景澄则天水一色,风生则莽卉齐芳。鳞游等于濠梁,渔唱埒于彭蠡。拱平盖、可卢、汉阳、桂轮,诸峰与之竞丽,为冠盖轮蹄之所辏焉。即花朝月夕、令节佳辰,倾城览眺,徘徊不能去。不啻冲接,往往骚人墨客之所赋咏,淋漓于琳宫、贝阙、纱笼、藓迹中。兹境真足称镇地之雄也。

寺之得溪,溪之得桥,相需以成其胜。桥亦以桂得名,袤二十四丈,广二丈有奇,崇四丈九尺。桥头立桂香亭。初建于中官吴贤,继修于耆民陈永伸、邓万高、殷仕玉等。而寺之门为堪舆家议迁者再。据今寺向,则桥列寺之左方矣。岁月既久,每夏涨,波涛汹涌,桥不任啮,中窦陷其一角,渐就倾圮。行者或以为苦。邑侯斗瞻王公经过其处,慨然太息,谋所以修之。适岁颇告稔,政通人和,首捐俸以为倡,一时乐义举,为捐施者纷相属也。于是耆民陈本洪、僧道厚,伐石鸠工,仆者竖之,损者易之,隘者扩之,阙者增之,视故址而加毖。始于天启元年正月十五日,成于五月十九日,咸公心计而指授焉,而以记属余。

余惟,事之废兴成毁,为人所造。桥之先,一荒烟蔓草渡耳。不有创者,其孰为兴与成?不有继者,竟归于废与毁,而漫以委于河伯之不仁。顾创焉者之踊跃,意气无难振,而继焉者之因循,故习率易狃也。以公悬鱼茹蘖之操,含膏饮醇之政,雷动风行之施,诸政体攸关,咸擘画其必到。是役也,在所必举,而期于底绩。异时担荷大任,以此诚一之念,运为普济,津梁宁有既也。余为之悉之,以传之永祀。

牟志夔(1574—约1648),四川南溪人,明万历十六年(1588)举人,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曾任甘肃巡按、福建副使、佥都御史、山西巡抚等职,明崇祯十七年(1628年)因案去职赋闲。1621年春夏,南溪知县王硕辅捐俸倡修桂溪桥,牟进士应邀撰文,将胜地美景、溪桥相得、修桥始末、官民义举等,娓娓道来,付诸史笔。传承至今,实为南溪明代珍稀文献之一。

桂溪钓艇

清·王大骐

烟波选胜桂桥溪,绿柳斜阳系钓丝。

欸乃一声和月白,摩挲三弄遏云迟。

籊杆已插珊瑚树,野老犹传蓑笠时。

恃有悬鱼励劲节,行将还汝旧鸬鹚。

王大骐,清康熙二十年(1681)到任南溪知县。籊(tì)杆,撑船的篙竿。此诗大意是:桂溪桥下,绿波盈盈;桂溪河畔,柳丝飘飞。明月东升,笛音清亮。渔船收网,野老挂蓑。一天最悠闲的时候到来了,好一幅烟村日暮的闲逸图画。诗人看到鱼,自然想到“悬鱼太守”的典故,想到当清廉好官,然后归隐江湖,以秉持令人安心的政德与官声。

桂溪钓艇

清·宋鉴

春涨水如泥,浮棹入桂溪。

平畴花错绮,路不辨东西。

红鳞次第降,以柳贯而携。

晒网日卓午,茅屋有鸣鸡。

一咏还一觞,仙乎仙乎兮。

归来系钓船,斜影夕峰低。

宋鉴,康熙五十七年(1718)到任南溪知县。诗人用诗记录一天桂溪垂钓的闲情逸趣和赏心乐事。正值春日,时花竞放。平畴绿野,铺锦罗秀。桃花水涨,桂溪鱼肥。诗人坐在船上,放眼四顾,心旷神怡。溪深鱼肥,柳条穿起。正午时分,闻鸡声,进茅屋,烹鱼置酒,一咏一觞,神乎仙乎。归来已是夕照暮烟,牛羊下山时分了。

桂溪夜月——调寄鹧鸪天

清·罗道达

两岸青山拥桂溪,月明清映雉城西。

波光潋滟晴云覆,秋气萧森晚树迷。

玉轮转,桂枝低,上下晶莹似火齐。

桥头剩有才人句,碧水幽香一笔题。

罗道达,乾隆时南溪知县,此为其《别拟仙源八景词——调寄鹧鸪天》之一。雉城:上有女墙的城墙。火齐:宝石名。此词写皓月当空时桂溪两岸的迷人美景。明月清辉之中,高耸的县城城墙西边,两岸青山簇拥着一条清清溪流。碧浪轻轻,波光潋滟,笼罩一层薄薄的晴云;晚树,在秋日凉风轻轻吹拂中,依然是那样繁盛丰茂,烟景迷离;皓月一轮,如白玉车轮,慢慢旋转;月光下的桂树,正当开花时节,芬芳飘逸。明月清辉中的桂溪,天上地下,一片晶莹,好个令人目眩神迷的宝石世界。桂溪桥的柱头上,遗留有明代大才子杨状元的锦绣佳句,将这一溪碧水、满城幽香一笔就说完了。

赋桂溪得雨溪声

清·包学松

山雨夜纵横,山溪风浪生。

翻盆添涧涨,出峡发滩声。

雷送千峰急,云分两岸平。

源疑逢左右,腔不合琴筝。

为藉滂沱遍,因之激荡成。

桃花冲水出,更忆武陵行。

包学松,南溪县嘉庆岁贡生,包宽之父。诗人笔下,雷轰,云乱,风大,雨狂。天若翻盆,大雨滂沱。山水横流,万流涌聚。溪水陡涨,溪声狂噪。暴风雨中的桂溪,完全失去平时的温柔娴静,妩媚多姿,而呈现出雄浑博大、威武雄壮的一面。

桂溪禅院

清·包本芳

一犬吠寒竹,数峰青到门。

溪烟肥碧霭,山月瘦黄昏。

石涸莲余子,霜干稻有孙。

留人丛桂里,还悟木樨源。

包本芳,包宽之子,包学松之孙,南溪县道光时诗人。稻孙,即再生稻。木樨,即桂花。翠竹蓊郁,望而生寒,山峰青翠,峰影倒映门上;因而连烟云也染上青碧的颜色。桂溪青烟袅袅,融进空中碧绿的雾霭;黄昏青天中一轮新月,疏影纤纤,清光明洁。秋意阑珊,荷尽无盖,只余莲子数枚;冷霜之下,稻尚有孙。诗人留在丛丛桂树浓荫之中,由“桃花源”忽然悟出:此处不就是清幽的“桂花源”吗?

宜宾市南溪区桂溪桥现状(黄川模 摄)

桂溪文化永传承

在宜宾市南溪区,桂溪作为水名,至少上千年历史;作为载入史册的寺名和桥名,至少500年历史;作为乡(公社)名(1940—1992),历经52年历史;而作为校名,1940年至今历经84年历史仍在使用。虽然,桂溪作为乡名1992年后就消失淡出了,但目前南溪区仍有以桂溪二字作为社区、小区、公交站、公司、中学等名称的。因为桂溪二字,传承着数百年的文化基因和密码,早已刻入历代南溪人的记忆和情结之中。

参考文献:

1.《南溪县志》.

2.《历代名人咏南溪》,罗应涛,中国文联出版社,2014年.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