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龙的传人:三星堆龙图腾‖思齐

作者:思 齐 来源:《成都日报》2024年2月12日第4版 发布时间:2024-02-25 14:22:48 浏览次数: 【字体:

龙的传人:三星堆龙图腾

思 齐

2024年是甲辰龙年。龙,是十二生肖之一,亦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中国最早的龙形象,出自距今8000多年前的辽宁阜新查海遗址。此外,距今6000多年的河南濮阳的蚌塑龙,距今5000多年的红山文化玉龙、玉猪龙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远古时期龙图腾。商代、周代出土的青铜器上普遍刻有夔龙纹,还有各种雕琢精美的玉龙等。不过,在目前发现的所有遗址中,出土龙形文物最为集中的却是四川广汉的三星堆遗址。

祥瑞象征 从天而降的龙

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龙是一种能够腾云驾雾的神兽。而细数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龙的各种典故,不难发现龙的出现往往伴随着“上天下地”。例如叶公好龙,“于是夫龙闻而下之”,讲的是龙从天上下来的故事;画龙点睛,龙从寺庙的壁画中“乘云腾去上天”;古代皇帝去世称之为“龙驭宾天”,意思是天子离开人世,乘龙上天。《说文解字》中亦说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1986年2号祭祀坑发掘出土的1号青铜神树是同时期全世界最大的青铜单件文物,也是三星堆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神树由底座、树和龙三部分组成,树的底座呈穹窿形,三面镂空,象征着神山,在神山上矗立着高大挺拔的神树;树分三层,每层有三根树枝,树枝上分别有两条果枝,一条向上,一条下垂,果托硕大,全树共有九只跃跃欲飞的鸟;树干上嵌铸了一条造型怪异的龙,龙头朝下。

青铜神树上的龙造型怪异诡谲,莫可名状,刀状羽翼显得威风凌厉。铜龙的爪子、腹部和神树紧紧相连,非常吻合,从正面看是优美的S形,从侧面看也是同样的S形,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现代学者认为,三星堆青铜神树或许是对《山海经》中记载的神树“扶桑”或者“若木”的再现。神树是沟通天地人神的桥梁,其主要功能在于“通天”,树间攀援之龙或许是来往天地之间的驾乘。

出土于3号祭祀坑的青铜爬龙器盖也是一件典型的龙形器,其保存较完整。盖内径23.8厘米,外径25厘米,通高23.6厘米。盖钮呈花瓣状,盖面微内弧,子口、方唇,口沿处有九个等距分布的桥形小钮,用于扣合固定器身。这件器物上的龙形象栩栩如生,仍旧是头下尾上,头似虎,身似蛇,头上有长曲角和尖耳,张口露牙,前爪搭于器盖口沿上,肘关节处有倒钩,后爪及后半身残,后爪似搭于盖钮上。

青铜爬龙器盖

纵观三星堆青铜器中的龙图腾,青铜神树中的龙、青铜爬龙器盖、青铜龙虎尊,这些形象最为典型的龙形器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龙头在下、龙身在上,呈现出一种“从天而降”的姿态。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在古代,龙头朝上与龙头朝下分别有着不同的寓意。龙头朝上为“升龙”,寓意个人飞黄腾达、脱胎换骨;龙头朝下则代表着上苍俯瞰人间,寓意家族或者国家的福泽普照。上古时期的典籍《易经》中便说,“见龙在田,德施普也。”由此可见,古蜀文明和中原文明一样,都将龙视为一种祥瑞的象征。古蜀先民期盼见到龙从天上降临,认为这是一种吉祥的征兆,这也说明了当时的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交流密切,他们同样拥有对龙的信仰与文化认同,二者同属中华文明的重要一员。

8号坑出土的“握龙者戴鹿角帽立人像”,双手环握类似龙头杖的器物,龙头在下,龙身在上。

非凡想象 各种各样的龙

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中不乏典型的龙形象,但也有许多造型奇特的“龙”。这些“龙”的形象在中国此前的遗址中从未发现,为我们展示着古蜀人非凡的艺术想象力与伟大的创造力。

1986年出土的三星堆大立人华丽的服饰上布满了各种图案,有鸟纹、虫纹、目纹,其中最明显的是成组的龙纹。人像着多层衣裳,最外层的外衣是一件独特的独袖衣,只有右边有袖子,且为短袖,以较粗的带子环绕固定于后背肩胛处,并用带扣加以固定。在这件外衣的前胸、后背共有4条形制一样的龙纹,因此有人说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龙袍”。龙纹中的龙头呈长方形,张嘴露齿、长角弯曲、长身向上卷曲、有翼,符合三星堆龙的典型特征。比较特别的是龙的爪子,比例明显夸大了,且呈环握状,似乎是为了与青铜大立人的手部相呼应。

三星堆的青铜大立人出土后,由于其双手手形环握中空,两臂略呈环抱状构势于胸前,推测其双手应该是手持某种物品,有学者猜测是权杖或者象牙、玉琮。而近年来,一种新的观点认为,因为青铜大立人的左右手中心轴不在一条直线上,所以应该排除笔直状权杖、象牙等说法,其手持的可能是青铜龙(蛇)形器。

这种猜测并非凭空产生的,在三星堆新一轮的考古发现中,8号坑曾出土了一件“握龙者戴鹿角帽立人像”。这尊青铜人像以象牙为耳饰,头戴装饰有鹿角的尖帽,双手环握一个类似龙头杖的器物,龙头在下,龙身在上。根据后续的考古发现,这件器物是一件大型组合青铜器“倒立鸟足顶尊人像”的一部分。

1号祭祀坑出土的商青铜龙柱形器,是三星堆龙形器中极少数龙头向上的器物。这件文物柱断面呈椭圆形,柱顶斜平,下端四面有半圆形缺口,缺口相对的上方各有一圆形穿孔。柱顶有一龙,龙头上有镰形大耳一对,耳内内侧有犄角一对。龙口大张,龇牙咧嘴,两前爪趴于柱顶上,身尾下垂贴于柱侧,后爪紧紧抓住两侧,尾巴上卷,在和龙相对应的柱壁另一侧,有一简化的头向下的夔形饰,此器可能是某个大型器物上的构件。从这条龙的头部看,很像山羊,还有长长的胡须,故有人认为应该定名为神羊。但从器物整体来看,其前肢蹲踞在铜柱上,长长的躯体循铜柱的一端垂下,近尾处的后肢紧紧地攀爬在铜柱上,可见是龙的可能性更大。

众多龙形器中,造像最为独特也最令人费解的是“猪鼻龙形器”。这件猪鼻龙形器长1.2米,高38厘米,头宽(双眼之间)20厘米,身宽12厘米,整体是四分范对称的形式,头部、身部都各有范缝。整件器物呈长柱状,龙头上有一个宽宽的鼻子,一只长耳朵,正中一只独角,身部均匀分布着鳞片纹样及一连串羽毛状的图案,整体形态奇特而优雅。

这件长耳、独角、前所未见的圆管柱状器“一出坑”就引发了许多关注。在其“猪鼻”下,密密麻麻的牙齿造型极为特别——正是三星堆祭祀坑中此前多有发现的“牙璋”形态。此前出土的一批青铜小立人身上就装饰着这样的牙璋,7号坑出土的龙形器头上也有牙璋。中空的猪鼻龙形器,厚度只有三毫米左右,尾部有开口,开口两端存在人为留出的钉孔。考古专家据此推测,“猪鼻龙”可能是古蜀人的建筑构件,使用时将圆柱形木柱插入龙身,用铜钉将其固定连接。

大约在3000多年前,以三星堆文化为代表的古蜀文明,以鲜明的地域文化和传统的中原文化为基础,广泛吸收了周边以及其他地区的文化因素,呈现出独特而瑰丽的文明特质。有趣的是,在三星堆遗址中出土的龙形器物不仅数量众多,其龙的形象在同时期遗址中也最接近于现代。当我们的目光穿过这些庄严、神秘、仿佛具有无穷伟力的龙图腾,似乎也穿越了数千年的时空,直抵古蜀先民的精神世界。

敬告:本文已经成都日报授权转载,未经原发媒体成都日报授权,请勿转载!

来源:《成都日报》2024年2月12日第4版

作者:思 齐

供图:高 泓

来源: 《成都日报》2024年2月12日第4版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