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龙的传人:三星堆龙图腾‖思齐

作者:思 齐 来源:《成都日报》2024年2月12日第4版 发布时间:2024-02-25 14:22:48 浏览次数:741 【字体:

龙的传人:三星堆龙图腾

思 齐

2024年是甲辰龙年。龙,是十二生肖之一,亦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中国最早的龙形象,出自距今8000多年前的辽宁阜新查海遗址。此外,距今6000多年的河南濮阳的蚌塑龙,距今5000多年的红山文化玉龙、玉猪龙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远古时期龙图腾。商代、周代出土的青铜器上普遍刻有夔龙纹,还有各种雕琢精美的玉龙等。不过,在目前发现的所有遗址中,出土龙形文物最为集中的却是四川广汉的三星堆遗址。

祥瑞象征 从天而降的龙

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龙是一种能够腾云驾雾的神兽。而细数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龙的各种典故,不难发现龙的出现往往伴随着“上天下地”。例如叶公好龙,“于是夫龙闻而下之”,讲的是龙从天上下来的故事;画龙点睛,龙从寺庙的壁画中“乘云腾去上天”;古代皇帝去世称之为“龙驭宾天”,意思是天子离开人世,乘龙上天。《说文解字》中亦说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1986年2号祭祀坑发掘出土的1号青铜神树是同时期全世界最大的青铜单件文物,也是三星堆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神树由底座、树和龙三部分组成,树的底座呈穹窿形,三面镂空,象征着神山,在神山上矗立着高大挺拔的神树;树分三层,每层有三根树枝,树枝上分别有两条果枝,一条向上,一条下垂,果托硕大,全树共有九只跃跃欲飞的鸟;树干上嵌铸了一条造型怪异的龙,龙头朝下。

青铜神树上的龙造型怪异诡谲,莫可名状,刀状羽翼显得威风凌厉。铜龙的爪子、腹部和神树紧紧相连,非常吻合,从正面看是优美的S形,从侧面看也是同样的S形,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现代学者认为,三星堆青铜神树或许是对《山海经》中记载的神树“扶桑”或者“若木”的再现。神树是沟通天地人神的桥梁,其主要功能在于“通天”,树间攀援之龙或许是来往天地之间的驾乘。

出土于3号祭祀坑的青铜爬龙器盖也是一件典型的龙形器,其保存较完整。盖内径23.8厘米,外径25厘米,通高23.6厘米。盖钮呈花瓣状,盖面微内弧,子口、方唇,口沿处有九个等距分布的桥形小钮,用于扣合固定器身。这件器物上的龙形象栩栩如生,仍旧是头下尾上,头似虎,身似蛇,头上有长曲角和尖耳,张口露牙,前爪搭于器盖口沿上,肘关节处有倒钩,后爪及后半身残,后爪似搭于盖钮上。

青铜爬龙器盖

纵观三星堆青铜器中的龙图腾,青铜神树中的龙、青铜爬龙器盖、青铜龙虎尊,这些形象最为典型的龙形器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龙头在下、龙身在上,呈现出一种“从天而降”的姿态。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在古代,龙头朝上与龙头朝下分别有着不同的寓意。龙头朝上为“升龙”,寓意个人飞黄腾达、脱胎换骨;龙头朝下则代表着上苍俯瞰人间,寓意家族或者国家的福泽普照。上古时期的典籍《易经》中便说,“见龙在田,德施普也。”由此可见,古蜀文明和中原文明一样,都将龙视为一种祥瑞的象征。古蜀先民期盼见到龙从天上降临,认为这是一种吉祥的征兆,这也说明了当时的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交流密切,他们同样拥有对龙的信仰与文化认同,二者同属中华文明的重要一员。

8号坑出土的“握龙者戴鹿角帽立人像”,双手环握类似龙头杖的器物,龙头在下,龙身在上。

非凡想象 各种各样的龙

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中不乏典型的龙形象,但也有许多造型奇特的“龙”。这些“龙”的形象在中国此前的遗址中从未发现,为我们展示着古蜀人非凡的艺术想象力与伟大的创造力。

1986年出土的三星堆大立人华丽的服饰上布满了各种图案,有鸟纹、虫纹、目纹,其中最明显的是成组的龙纹。人像着多层衣裳,最外层的外衣是一件独特的独袖衣,只有右边有袖子,且为短袖,以较粗的带子环绕固定于后背肩胛处,并用带扣加以固定。在这件外衣的前胸、后背共有4条形制一样的龙纹,因此有人说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龙袍”。龙纹中的龙头呈长方形,张嘴露齿、长角弯曲、长身向上卷曲、有翼,符合三星堆龙的典型特征。比较特别的是龙的爪子,比例明显夸大了,且呈环握状,似乎是为了与青铜大立人的手部相呼应。

三星堆的青铜大立人出土后,由于其双手手形环握中空,两臂略呈环抱状构势于胸前,推测其双手应该是手持某种物品,有学者猜测是权杖或者象牙、玉琮。而近年来,一种新的观点认为,因为青铜大立人的左右手中心轴不在一条直线上,所以应该排除笔直状权杖、象牙等说法,其手持的可能是青铜龙(蛇)形器。

这种猜测并非凭空产生的,在三星堆新一轮的考古发现中,8号坑曾出土了一件“握龙者戴鹿角帽立人像”。这尊青铜人像以象牙为耳饰,头戴装饰有鹿角的尖帽,双手环握一个类似龙头杖的器物,龙头在下,龙身在上。根据后续的考古发现,这件器物是一件大型组合青铜器“倒立鸟足顶尊人像”的一部分。

1号祭祀坑出土的商青铜龙柱形器,是三星堆龙形器中极少数龙头向上的器物。这件文物柱断面呈椭圆形,柱顶斜平,下端四面有半圆形缺口,缺口相对的上方各有一圆形穿孔。柱顶有一龙,龙头上有镰形大耳一对,耳内内侧有犄角一对。龙口大张,龇牙咧嘴,两前爪趴于柱顶上,身尾下垂贴于柱侧,后爪紧紧抓住两侧,尾巴上卷,在和龙相对应的柱壁另一侧,有一简化的头向下的夔形饰,此器可能是某个大型器物上的构件。从这条龙的头部看,很像山羊,还有长长的胡须,故有人认为应该定名为神羊。但从器物整体来看,其前肢蹲踞在铜柱上,长长的躯体循铜柱的一端垂下,近尾处的后肢紧紧地攀爬在铜柱上,可见是龙的可能性更大。

众多龙形器中,造像最为独特也最令人费解的是“猪鼻龙形器”。这件猪鼻龙形器长1.2米,高38厘米,头宽(双眼之间)20厘米,身宽12厘米,整体是四分范对称的形式,头部、身部都各有范缝。整件器物呈长柱状,龙头上有一个宽宽的鼻子,一只长耳朵,正中一只独角,身部均匀分布着鳞片纹样及一连串羽毛状的图案,整体形态奇特而优雅。

这件长耳、独角、前所未见的圆管柱状器“一出坑”就引发了许多关注。在其“猪鼻”下,密密麻麻的牙齿造型极为特别——正是三星堆祭祀坑中此前多有发现的“牙璋”形态。此前出土的一批青铜小立人身上就装饰着这样的牙璋,7号坑出土的龙形器头上也有牙璋。中空的猪鼻龙形器,厚度只有三毫米左右,尾部有开口,开口两端存在人为留出的钉孔。考古专家据此推测,“猪鼻龙”可能是古蜀人的建筑构件,使用时将圆柱形木柱插入龙身,用铜钉将其固定连接。

大约在3000多年前,以三星堆文化为代表的古蜀文明,以鲜明的地域文化和传统的中原文化为基础,广泛吸收了周边以及其他地区的文化因素,呈现出独特而瑰丽的文明特质。有趣的是,在三星堆遗址中出土的龙形器物不仅数量众多,其龙的形象在同时期遗址中也最接近于现代。当我们的目光穿过这些庄严、神秘、仿佛具有无穷伟力的龙图腾,似乎也穿越了数千年的时空,直抵古蜀先民的精神世界。

敬告:本文已经成都日报授权转载,未经原发媒体成都日报授权,请勿转载!

来源:《成都日报》2024年2月12日第4版

作者:思 齐

供图:高 泓

来源: 《成都日报》2024年2月12日第4版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