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古蔺唯一现存的廊桥——野鸡坡大岩口河沟头桥‖罗树

作者:罗 树 来源:蔺时刻 发布时间:2024-02-23 15:11:17 浏览次数: 【字体:

古蔺唯一现存的廊桥

野鸡坡大岩口河沟头桥

罗 树

古人用木料在桥面上修建屋顶,不影响通行,而能挡雨防晒,且四周通风。这种桥能见风景,是徒步休憩的好地方,更为负重涉远的背运者休息提供方便,古蔺人称为风雨桥。这种桥本身就是一种风景,又有人称呼为廊桥。

野鸡坡河沟头风雨桥(2016年 摄)

廊桥在江南一带不足为奇。而在古蔺山区,这种桥很少,据古蔺古稀老人蒋大仁先生介绍,古蔺县城现在的胜利桥,以前就是这种桥,后因流浪者在上面生火煮饭,就把这座桥烧了,后来在知名人士骆国湘主持下修成了石拱桥,时值抗日战争胜利,故名胜利桥。

7年前,笔者和朋友们去过德耀野鸡坡,就看到过这种桥,桥上是一些木质柱头撑起的屋顶。

德耀镇位于古蔺西部,距古蔺老县城12公里,距现在新开发的县城西区,仅仅是四五公里之间。以前说的“古蔺后花园”,今天变成了现在古蔺的“城郊”。德耀镇地名来自于“得要关”,“得要关”是清代载入地方志的一个地名,在古蔺算得上历史悠久之地。

古蔺现存唯一的廊桥,就在距德耀镇场七八公里的凤凰村五组,这里老地名叫野鸡坡,又因这里的主山分岔,形成数十个小山,风水先生呼其为“二十八宿”,今又有人直接叫“二十八宿”。野鸡坡位于德耀镇西北面,是公路未通年代时叙永水尾、桂花、香楠往德耀、龙美的必经之地,野鸡坡与大岩口下交界的河沟头上风雨桥,就成了这些地方往来的必经之路。

德耀镇野鸡坡二十八宿( 鬼多多 摄)

这座桥是石拱桥横跨在自西往东的野鸡坡唯一的一条河上,是桂花场到德耀关及龙美的必经之路。初看这座桥,似乎仅仅是桥面上瓦屋遮盖,一看石拱桥的工艺就知道修建的年代不是很远,似乎觉得没什么,就是一个避日挡雨的房屋罢了。

德耀镇十分重视历史文化保护和挖掘。偶遇下派到凤凰村当第一书记的马书记,马书记给我提起那座桥,说还存古碑,桥上梁木上也有文字。马书记说他是北京人,学习生活都在北京,北大毕业后到成都工作。这几年,组织上下派他在凤凰村工作,但对古蔺地方历史文化不太清楚,问及了很多人都没什么结果。感动于这样优秀的年轻领导的盛情,我决定抽时间去认真看看。

在没惊动当地领导的情况下,我一人前往凤凰村。7年前经过的地方已模糊了,问路时碰到一个下班的建筑村民。一提起这个话题,这位热心的朱开阳大哥就执意送我去看这座桥。

而今,到这座桥的地方已修成了水泥硬化的生产便道,桥体依然是7年前的样子。不过,桥面上的木屋结构已经上了油漆,我还以为是重修了。

野鸡坡河沟头风雨桥(2023年 摄)

陪同我看桥的朱开阳说,他是1965年生。他知道的这座桥,以前是木桥,桥面上是用木板铺成,上面也就是今天这个样子。现在看到的石拱桥,是1984年修的,修桥时他都接近20岁了。

桥侧有几块碑,一看就是不同年代的,最显眼的是碑首书写“大岩口柏龙桥维修积善”,内容是:“此桥建于八四年,又于二零一九年村镇两级形象工程修路于大岩口,剩桥面未修,常逢下雨,大水于两桥头冲于桥上,现桥面已冲坏,两桥头立柱已朽,众恕再集维修.......”

此碑文清晰。这座桥修于1984年,2019年形象工程修桥两边路,这次他们是捐资维修桥面上的廊房。

1984年的碑有三大块,可惜碑文风化严重,看不清楚修当年提议和捐资修石拱桥的名单了。不过可以推测,三大块碑上密密麻麻的名字,说明参与捐资的群众特别多,这也应该是当时当地的一大工程吧。

朱开阳找到碑文中的“一九八四”

1984年修建石拱桥时的碑文

三大块碑后面是一块“令牌碑”,碑的上面是半圆,此碑名“福寿桥”。碑文风化也很严重,能看清楚的不多。

同治五年碑(令牌碑)

福寿桥(序):

“盖闻:丹桂籍有云修囗百年崎岖之路造千万人……众善:朱廷仲,王廷贡出桥木一根,姜士启、闵宏才.......大清同治五年丙寅岁仲春月中浣日囗旦”

立碑时间“同治五年”是看得清清楚楚,这说明,至少在同治五年这里就修有桥了,至于是不是“风雨桥”,因看不清楚无法下结论。

移步走到桥上,马书记说的梁上的字虽然有些模糊了,但引起了我的兴趣。我请朱开阳大哥测量廊桥长度,请他和我一起辨领子(横木,即梁木)上那些字。

正梁:皇图*固 帝道遐昌

左三梁:中华民国十五年丙子岁己亥月壬子日甲辰时立

右:建桥经手两崖桥基朱廷扶许潘顺

下:总䉆(为?)首朱廷扶 子惠先粹先

朱㪟先 子朝囗

募报囗首王廷贡唐天囗

闵宏才 祝文藻

朱廷文 朱廷顺

张朝荣 朱先

碑文所写“桥修于1984年,2019年形象工程修桥两边路,这次他们是捐资维修桥面上的廊房”,显然是2019年后修的廊桥,那横梁上怎么和“同治碑”上的人名一样呢?且另一面横梁“左三梁”上又写“中华民国十五年丙子岁己亥月壬子日甲辰时立”?

根据木质及材料分析,此廊桥在同治时修“福寿桥”时是否有,则只有根据“同治五年”碑文解读了,但至少在中华民国十五年(1926)就建这座廊桥,也就是朱开阳所说“以前是木桥,桥面上是用木板铺成”那时的桥。而横梁上的字与同治年间的名字相符,只能有两种解释,一是同治五年修桥时就修成廊桥了,另外就是就是民国十五年(1926)修廊桥时为纪念先祖们的善举写上的。而在后来1984年修建石拱桥时,廊桥木材拆来放好,然后修好石拱桥后又重新修廊房。横木没遭到暴雨侵蚀而腐朽继续用,才成今天这样一个复杂的问题了。

推测不一定正确。在朱开阳大哥也是一头雾水的情况下,我决定继续找当地高龄老人们了解。

走了20多分钟的机耕道,到公路合路处遇到一个中年男子,他荐我找挨着村委会的何克秦一家。

几分钟就到了老何家,原来他母亲生于1929年,已经满过94岁了,是目前当地最高寿的老人。不一时,来了几个古稀老人,我们就在开始寒暄起来。

左起:王正相 胡良喜 赵廷翠 何克秦 赵士桂

胡良喜生于1956年,快到古稀之年了。说起这座桥,他说当时被洪水冲垮,当地人才组织重修的。他清楚地记得,石工掌墨师是江安范成德、范中华父子,木工掌墨师是黄贵忠,当地很多人都参与建设过。拱了两次才成功,第一次下尖桥就垮了,大家又捐钱捐木头作架子,补助大米200斤。上面的桥廊,是用之前的木料。至2020左右,上面的瓦己晒烂了很多,摇摇欲坠,引起了当地领导的重视,后组织修缮,刷上油漆,写上对联,成为今天所看到的景观。

几个古稀老人所说差不多,坊间传闻一致。

做好事、做善事,古人都会尽自己的能力去做,是中国人的传统。修桥是古人行善积德的行为,善良的野鸡坡人,从同治五年至今,他们已经经历了七八代人,而几次修建和维修河沟头桥,,而今还存的廊桥成为最好的见证。而他们最智慧的,没把以前的碑推倒,在维修中也没把有文字的梁木换掉,才使这座桥有如此完整的记录和丰富的故事。

来源:蔺时刻

作者:罗 树

来源: 蔺时刻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