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泸州忠山那些名胜和名人‖杨光英

作者:杨光英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2-05 13:55:40 浏览次数:700 【字体:

泸州忠山那些名胜和名人

杨光英

原来,我只到过忠山的西南医科大学(原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一个仲秋,第一次站在忠山之巅,听泸州知名文史专家赵永康老师介绍泸州忠山的历史文化后,我对历史底蕴深厚的忠山更是赞叹不已!之后,泸州文史研究员董代富老师又专门带我游了两次忠山,对忠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深厚的感情。

悠久的历史

山川钟灵,人文毓秀。没有哪一座山,可以像它那样具有横亘泸州老城,连贯枇杷沟和龙透关,西北似玄武和白虎相合,带动一条火龙,借助长沱两江交汇处的馆驿嘴,通江达海,当是两千多年古城发轫之地。它,就是忠山,在泸州所有的山中并不算高,但其名气和影响力却是泸州任何一座山都无法比拟的。

夏商时期,泸州属于梁州之地。梁州,是《禹贡》古九州之一,代指陕西、四川盆地、汉中及部分云贵地区,而泸州就在其中。所以它具备巴人气质,那是远古就延续下来、浸入到山水基因里了,而泸州这座忠山就是保存这种山水基因的见证。

忠山,古称堡子山、宝山、泸峰山,明代时更名“忠山”,是集自然风光、名胜古迹、人文轶事为一体的综合景区,为“泸州八景”之一(宝山春眺)。为何称“堡山”?泸州城三面环水,环绕泸州城的长江、沱江,是天然的护城河。从西南绵延数里到城西的忠山,横亘两江之间,遮断敌人进攻的道路,构成泸州城的天然保障,易守难攻。冷兵器时代,山上筑为堡寨,驻兵防守,所以叫“堡山”。

泸州古城选址,依山傍水,背靠忠山,傍长江、沱江而建。忠山的地理位置体现了其旧城格局中的风水性功能,当初也是驻兵防守和农耕之处,具备军事防备和生产性功能。

忠山一地,是寻常百姓游玩休憩的地方。登高怀远是中国人的爱好,春秋季节郊游,忠山具备的自然风景地貌和历史文化底蕴一直吸引着人们前往。本来名胜古迹众多,春游忠山,已成新俗。方圆数里,樟柏松楠一片葱茏,幽静秀丽;桃芍菊梅竞相盛开,美丽如画。清代赵藩题忠山诗云:“出城回瞰城如井,高阁凌云极清迥。烟波苍茫内外江,云霞明灭东西岭。”

在江山平远堂旁刻有明朝泸州人张骏写的《忠山赋》,它是对古代忠山最好的注解。明永乐十五年(1417),张骏高中丁酉科解元,披红挂彩,打马游街,从小市驿道穿行,写下:“小市驿而闾阎扑地,资江而舸舰迷津,余甘树老而晚渡之名未泯,紫金堆没而伯奇之迹犹存,驿市昌盛,人家百户之聚,鱼鳞万瓦,蜃采百缠,人不得顾,车不得旋,挥汗成雨,嘘气而烟……”可以想象当年泸州的繁华。张骏,是泸州小市驿在京城的第一位官员,他在《宝山赋》中极尽溢美之词由衷地赞美了忠山的历史、人文、美景:“山有所利,宝藏兴叹。惟此山峻极于天,扶舆清淑,笃生英贤。在周而降吉甫,则为帝室之良辅;于宋而生鸣复,则为学士之观瞻。光明俊伟之士,冠盖相望;文章才德之俊,朱紫相连。钟此山之奇秀,必于是而生焉……”

那些名胜古迹

忠山现有的名胜主要有:江山平远堂、奎星阁、两处门坊、忠山植树碑。

曾经的武侯祠——

赵永康老师站在武侯祠遗址前,讲起了诸葛亮。

诸葛亮想要天下大统,起兵北伐,但在南方不毛之地,却依然威胁着蜀国的统治。当年诸葛亮派赵云打先锋,攻占江阳,驻军小市五峰顶马鞍山。江阳,山城,作为益州的南方门户,极为重要,诸葛亮屯兵此处。传说,为抵挡瘴气,诸葛亮发明了曲药,为后世泸州酿酒打下了基础。

过去,在忠山之峰,有泸州地方官陈损之在宋庆元年间(1195—1200)建的武侯祠,祀诸葛亮及其子诸葛瞻、孙诸葛尚,故又称“三忠祠”。宋人刘光祖描述这座庙宇:“蜀人所至祠遗像,蛮徼犹知问旧碑。”宋代以后,泸州以武侯祠为中心,每年举行庙会。届时乡人“贡马相率,拜于庙前”,盛况空前。当时川南一带的少数民族,每年向朝廷纳贡经过泸州之时,往往要到庙前拜谒诸葛亮。

明代崇祯年间,四川提学副使何闳中视察泸州,到了武侯祠,联想到当时农民战争烽烟四起,八旗大兵压境,形势逼人,在生死存亡之时,希望能够有像诸葛亮那样的忠、武之士出来挽救国家,所以把“宝山”改名为“忠山”。

那时的武侯祠,与江山平远堂在同一位置,外有围墙,内植苍松翠柏,庙宇是古庙形制,与忠山半山腰的东岳庙门略相似。庙门前站有两个小石人,两石人背上分别刻有“守土守土,三分辛苦;遇隆则兴,松柏万古”字样。正殿中塑有诸葛亮、诸葛赡及诸葛尚的塑像,诸葛亮博衣褒带,羽扇纶巾,沉思飘逸,端坐于轮椅之上。四周墙壁上,题满了瞻仰者赞颂的诗句。可惜现在只有遗址了。

20世纪80年代,泸州医学院在忠山顶上礼堂正门石梯下修建了六柱六角的“武侯琴亭”,作为“武侯祠”遗迹纪念。

西南医科大学前身泸州医学院(董代富 摄,杨光英 供图)

江山平远堂——

建于南宋庆元年间的江山平远堂,是陈损之倡议修建,它与忠山老山门坊相邻,是观泸州长江和沱江及市内全景的上佳处。清代宣统元年(1909)夏,在赵藩等人建议下,由当时泸州地方官钟寿康筹集经费,在武侯祠旁重建了江山平远堂。“江山平远堂”的意思,就是只需平视瞭望,就能看到市貌江流及远山。光线好时能看清沱江对岸的五峰山、三华山、龙洞山;能见长江对岸的鹅堡山、少鹤山、四峰山。此堂现有一副对联:横额上大字“江山平远堂”,小字“平阳高文”;上联“沙鸟风帆云烟竹树旷怀无际对江山”,旁有小字“清赵氏祖文”;下联“琴棋书画诗酒弦歌清宴有时谢冠盖”,旁有小字“丙戊之秋叶蓉光书”。

泸州老八景之一的“宝山春眺”就是这里。周围樟楠密植、松柏参天,楼西北有徐缓安静的沱江逶迤而来,东南有波涛滚滚的长江浩荡而去。夏日,江风拂面,清爽舒适,许多人到江边乘凉。明代杨慎曾在诗中这样描写:“平远江山四望开,飒然风至似兰台。”虽因历史久远和自然损毁,其原建筑已不复存在,但许多历史古籍和诗词中都有相关的记载和描述,显示了忠山文化的源远流长。

泸州忠山名胜——江山平远堂(董代富 摄,杨光英 供图)

2022年,仿古重建的“江山平远堂”文化展馆正式开馆,面向公众开放,人们可以再度体验800年沧桑变化和“宝山春眺”永恒之美。新建的忠山江山平远堂,采用宋代歇山式建筑风格建设,为两层重檐歇山建筑,带外廊和观景台,用传统的红灰色结合,总建筑面积340余平方米。一楼主题是“红色忠山”,二楼以“亘古忠山”为主题,溯源忠山历史。登上二楼,俯瞰江阳半岛,山、江、城景致尽收眼底。现在,高楼和树木遮挡了一些……修缮后的江山平远堂不仅反映忠山历史风貌,还代表着泸州丰富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

登上江山平远堂二楼,向东可以眺望泸州老八景之一的“东岩夜月”。

三处山门坊——

忠山山门坊,是忠山标志性建筑。山门坊有三处:古迹山门坊、老山门坊、新山门坊,后两处现在还存在。

西南医科大学90岁的张医生回忆,古迹山门坊,在江山平远堂旁边,共6根立柱,中间两根是石柱,其余4根柱均是空心砖。正门两边扇面屏风呈八字形,双层门建筑,屏风顶端呈尖山形,“忠山”牌坊上方有石刻大菊花一朵,牌坊两侧有耳墙。

1965年重修忠山老山门坊,和古迹山门坊都在同一平台上,都面向东南。重建的忠山老山门坊,主基调是黑、灰、白色,没有了耳墙,变6砖柱为4砖柱,柱间没有了屏风板。山门坊在上方柱间的5个长方形版面里都是复古白板。山门坊上面楷书“忠山”二字,字体苍劲有力。山门坊上有泸州余安中书写的黄省初(清)的一副对联:“揽胜登临,到此地神仙洞府,丞相祠堂,俯仰古今,事业功名空转瞬;凭栏远眺,看无数商舶烟波,城楼灯火,后先忧乐,山林廊庙起遐思。”

忠山老牌坊(董代富 摄,杨光英 供图)

2001年建的新山门坊,位于220梯之巅,面向沱江,比老山门坊更高,在奎星阁旁显得华丽,“忠山”二字竖写涂红色漆,瓦色绿,红绿白色搭配,镶进石雕,秀美高雅,成为泸医景色的一个新景点。

忠山新牌坊(董代富 摄,杨光英 供图)

忠山植树碑——

沿忠山老石牌坊拾级而下至山腰左侧,有残存的《忠山植树记》石碑及《逐滇功德碑》各一块相连并立。前者为清代进士、内阁中书广东前山万同知县蒋茂壁撰,清甲午举人、知州陈铸书。盛赞杨森在泸州期间开展的植树运动。后者由泸人黄华撰并书,盛赞杨森的驱逐滇军之举。两块石碑字迹现均残缺不全。

植树碑(董代富 摄,杨光英 供图)

小碑上有“杨子惠(杨森)植树纪念”七个字,记录了民国师长杨森植树功绩。到1949年解放初期,忠山保存的成材树约6万株,是城市绿化的一道风景线。

滇军入川后,在泸州的合江大批屠杀辛亥志士,在泸抢劫百姓而遭人民唾弃,驱赶滇军符合四川民心。杨森是川军名将,通令女子放脚、不缠足,收复泸州,忠山植树,与江阳诗人唱和,修新马路等,给泸州人民留下了一段好印象。杨森的文学功底也不错,如今在合江见到的“法王寺”三字,就是由杨森将军题写的。

《忠山植树记》大碑记录了民国九年(1920),永宁道兼科长温曲先(是温筱泉举人的独子),根据公家颁布的植树节大力倡导植树,宣传植树的四大好处。民国十六年,温曲先再任泸县实业局长,从1920年他“建励行植树议”起,经过八年时间争取,到1928年,才得以“会同城文武将吏、法团绅耆、工商学之人士,大植树于县西忠山之麓”……红樟树是国家植物保护品种,忠山是四川红樟树育种基地。当时树已培封以万计,造福后人。

名人结缘忠山

泸州人杰地灵,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名人。周朝太师尹吉甫,蜀汉尚书令董允,晋代被誉为“‘忠规’奋烈,美志不遂”的江阳太守侯馥,元末红巾军元帅明玉珍,“夏王朝”右丞相刘桢,明末兵部尚书熊文灿,清末志士佘英、黄方等,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杜甫、苏东坡、范成大、陆游、文天祥、张船山、巴金、茅盾等众多文人墨客,以及朱德同志在泸州都留下了名篇,传诵千古。

忠山的意境,给予黄庭坚灵感——

北宋大诗人、大书法家黄庭坚,因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职,后来新党执政,屡遭贬。1098年5月,一叶扁舟载着53岁的黄庭坚,停靠在泸州城下的长江码头,他的目的地是戎州(宜宾)。路过泸州时,州官王献可对其才华十分仰慕,对他特殷勤。不仅泸州美酒让黄庭坚大饱口福,泸州山水更让他一消心中的块垒。在泸州域内待了6年之久,于是泸州境内的忠山、玉蟾、纳溪、拙溪等都成为他抒发情绪的地方。听闻宝山可眺望泸州全城,黄庭坚必须登高望远。在登临后,题写了“江山平远”四个字。《名胜志》记载:“在州城西,宝山之趾,有古榕树盘结夭矫,宋黄山谷为题榜。”

黄庭坚雕像(图片来源:华西都市报)

杨慎,多次登临忠山——

明朝大才子杨升庵谪戍云南30多年,曾多次往返川滇之间,对泸州的地理人文甚是喜爱,多次登临忠山,并常在江山平远楼登高揽胜,避暑纳凉。对泸州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名酒佳酿等,他曾留下无数感怀喟叹,留下赞美泸州的诗词280余首。他一生忧怀国事,在远戍云南期间,因久久等不来赦免的消息,眼看归乡无望,选择泸州作为自己晚年的安身之所,晚年流寓江阳十余年。“永不赦返”的诏令,使其身心倍受打击,他漫步长江边,眼望滔滔江水,将一生荣辱诉诸笔端,写就了著名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首词,可读出泸州这座城市的铿锵之韵、阳刚之美和英雄之气。

成都市新都区桂湖公园内升庵祠内杨慎塑像(蓬州闲士 摄,图片来源:四川方志图库)

杨慎对泸州最大的贡献,就是整理写就了“泸州八景”组诗,使得泸州古八景即江阳八景,从民间的流传进入到了一个更高的人文领域,到了清代以后更是被广泛传颂。此后,泸州古八景又得王士祯、赵藩、刘光第、黄炎培、章士钊、茅盾等诸多名家的先后品题。

恽代英,任教川南师范,组建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1年10月,应重庆川东道尹公署秘书长陈愚生邀请,26岁的恽代英和李求实从武汉乘船,顺江而上,一路风尘,迈进了泸县川南师范学校的校门,任教务主任。他提倡师生共同劳动,由校长带头,率领学生修建操场,曾带领学生到忠山西门植树。学校还成立了教育研究会、学生自治会,扩充了夜课学校,引导学生参加社会活动。1922年,恽代英任川南师范学校校长,发起“学校共有运动”,提出“师生平等”“择师运动”“经济公开”等口号。一系列改革,深得学生拥护。

《革命烈士恽代英》 杨红富 作(图片来源:文汇报)

1922年5月28日,在恽代英安排布置下,余泽鸿、张霁帆、曾润百、陈江、陈泽煌、李元杰6名学生,在泸州城西的忠山凉亭内,秘密召开青年组织成立会议,成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泸县支部。同年9月底,恽代英根据团中央指示,将泸县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扩展为地方社会主义青年团。

社会主义青年团泸县支部成立旧址(董代富 杨光英 供图)

朱德,开展革命斗争,关心医学发展——

朱德曾先后五次到过泸州,前后跨度50年,最长一次达5年之久,与忠山有着特殊的情缘。

1916年到1920年,朱德随蔡锷将军护法讨袁,由滇入川参加护国战争。1916年,朱德亲自指挥泸州纳溪棉花坡战役,一战成名,升任靖国军旅长兼泸州城防司令。驻防泸州5年,带兵镇压土匪,使百姓安居乐业。护国战争后,朱德常与诗友到忠山赏景赋诗,体察民情、思考革命、寄托忧思。

1917年,任靖国军旅长的朱德(图片来源:《祖国》杂志社)

1926年,朱德与杨闇公、刘伯承、吴玉章等人组织开展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著名的“泸顺起义”,忠山是重要屏障和抗敌战场。朱德、刘伯承等人领导革命先烈们浴血奋战167天,尽管起义最后失败了,但泸顺起义的枪声震撼了四川、鼓舞了人民,后世评价其为“南昌起义的一次预演”,奏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起义的先声”。

泸顺起义前刘伯承致刘湘信(四川省图书馆藏,蓬州闲士 摄,图片来源:四川方志图库)

1963年4月,朱德委员长来泸州医学院视察,为鼓励全校师生员工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多做贡献,挥毫为学校题词:“继承祖国医学遗产,学好现代医学科学,为广大人民服务”。从此,这一段话永远铭刻在历代师生的心中,激励一代又一代西南医大人奋发图强。现在,学校校名“西南医科大学”便是朱德委员长的书法集字体。

1963年,朱德到泸州医学专科学校视察并题词(张如宾 供图,图片来源:四川方志图库)

……

站在忠山之巅,我放声歌唱:“自古江阳美,山高水又长:一座城,两条河,山环抱……宝山春眺,望不够江城灵秀;余甘晚渡,看不尽山城风光。”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杨光英(四川泸县人,中学高级教师,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泸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龙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坚持业余创作30余年,公开发表作品数百篇。合著文集《逝水留香》《走读泸县龙桥》。出版个人散文集《心境向暖》《像溪水那样行走》)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