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文史英华】三苏文艺创作解读(二)‖翟晓楠

作者:翟晓楠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2-04 13:47:51 浏览次数:464 【字体: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3年第3期

三苏文艺创作解读(二)

翟晓楠

苏词:豪放与豪放之外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苏轼词现存345首,虽不及他诗歌数量的八分之一,但就文体变革而言,苏词的贡献要超过诗文。清代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甚至评价:“东坡之词,尤出诗文之右……此老平生第一绝诣。”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柳词擅长长篇慢词,但多为平铺直叙,缺少韵味,内容也多是男欢女爱之作,好用市井俗语,因而格调不高,缺乏雅致之趣。苏轼则鲜明地提出词“自是一家”的主张,破除了以往诗尊词卑的观念,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

在两宋词风转变过程中,苏轼是关键人物。而在具体创作实践中,苏轼全面继承前人词作优秀传统,扩展了词作的题材范围,丰富了词作的思想内容。

苏轼通判杭州期间,是他学习研究传统词作的重要阶段,尤其是柳永的婉约词对他影响最大。小试牛刀的苏轼此时在词的创作上虽还有不成熟的地方,规模也大都是篇幅较小的小令或中调,但已显露出不凡的气度。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以后苏轼又相继移知密州、徐州、湖州等地,这使苏轼广泛接触基层生活,感触更加深刻,词作也愈发成熟,尤其是在密州期间所作《江城子·密州出猎》,与当时词坛流行的婉约词风形成强烈反差,开启了豪放词的先声。后来历经“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苏轼,虽历经磨难,但却迎来了词作的黄金时代,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词作,基本创作于贬谪黄州时期。黄州时期的苏词显示出儒释道三家思想的融合与处世态度的旷达超迈,因而达到后世难以企及的艺术高峰。

“以诗为词”的创作主张

汤衡《于湖词序》说:“元祐诸公,嬉弄乐府,寓以诗人句法,无一毫浮靡之气,实自东坡发之。”苏轼认为诗与词虽然属于不同的韵文形式,但二者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是一致的。他称赞蔡景繁的词是“古人长短句诗”(《与蔡景繁》),批评秦观学柳永词风的“消魂当此际”之句(黄昇《花庵词选》)。

强调词的韵味,扩大词的表现功能

苏轼开创了具有男性豪放气质的词作,使词变得可以和诗一样表现作者的理想抱负和人生追求,而非单纯的男欢女爱。如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起于“老夫聊发少年狂”,结以“西北望,射天狼”,营造出驰骋沙场、为国尽忠的理想形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接近李白乐府诗的写作风格;《念奴娇·赤壁怀古》抒发历史兴亡的千古之叹;《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显示出人生逆境下的旷达情怀。苏轼的这类豪放词作,实现了人生态度与艺术审美的统一,具有余音绕梁的韵味。

开拓词境

苏词境界广阔深远,不仅有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也有向外部世界的进取。儿女柔情、英雄事业、宦游事业、亲情友谊在苏轼这里全部可以用词来表现。面对去世多年的亡妻苏轼发出“不思量,自难忘”(《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独白;站在黄州赤壁之上他呼喊出“人生如梦”的感慨;面对贬谪时光升腾起“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夜归临皋》)的想象。

在苏轼笔下,自然风光的描绘,田园生活的刻画,也可以借助词来进行。他的“山雨潇潇过,溪桥浏浏清。小园幽榭枕苹汀。门外月华如水彩舟横”(《南歌子·湖州作》)铺展开一幅清新秀美的水乡画卷。苏轼以其创作实践为词境开疆拓土,使词突破了题材的藩篱。

王灼《碧鸡漫志》云:“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在宋代词风转变的环节中,苏轼可谓是其中关键的一环,他强化了词的文学性,扩充了词的题材,提升了词的地位,开创了豪放词风,南宋大词人陆游、辛弃疾、张孝祥等人,都在词风上继承了苏轼,沿着苏轼开辟的道路继续推进。

佳作赏析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章楶(jié),字质夫,是苏轼的同僚兼好友。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章楶正任荆湖北路提点刑狱,治所离苏轼贬所黄州很近,因而两人常有唱酬、书信往来。就在这年四月,章楶写了一首咏杨花的《水龙吟》,苏轼看过好友寄来的词作后,当即依照章词原韵的次序和作一首,因而留下了这篇名作。

本词上阕写杨花的形貌和情态,首先抓住杨花“似花非花”、随风散落的特点进行描写,苏轼将杨花赋予人的生命,把杨花想象成多情的美人。“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三句承接上面的“坠”字,写杨花离枝坠地、无处可归的样貌。杨花如同多情美人此时正被离愁别绪折磨肚肠,娇媚的眼眉被春梦情思笼罩,要在梦境中寻觅自己的情郎,但这一场寻觅之梦又被突如其来的黄莺声打破。

下阕上承“非花”意绪,从“不恨”与“恨”两个对立面写杨花的归宿。“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苏轼以落红陪衬杨花,残春之时,无论是杨花还是万紫千红,都将随风消逝凋零,就在眼前的那一池碎萍上。原来漫天飞舞的杨花在一夜风雨过后,都化作了池面上漂浮的点点浮萍了。如果杨花代表春天,那么春光也如同杨花一样,三分之二已经归于尘土,三分之一已经随流水而去了。最后三句是全篇的点睛之笔,飘忽不定、随风而散的杨花在作者眼中竟是离人眼中的点点泪水,这正好照应了上阕“怨妇”的拟人化形象,将咏物抒情的主旨推向顶峰。

这首《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比喻清新脱俗,感情真挚饱满,想象大胆夸张,语言酣畅淋漓,读之令人回味无穷,是苏轼咏物抒情词的代表作。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翟晓楠(眉山三苏祠博物馆文博馆员)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