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文史英华】眉山苏氏家风家教解密(二)——是父是子‖周云容

作者:周云容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1-16 15:38:54 浏览次数: 【字体: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3年第3期

眉山苏氏家风家教解密(二)

周云容

是父是子

“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为政清廉”的家风训导,“奋厉当世、循理无私、厚人薄己、浩然正气”的家庭教育,是三苏道德文章开启的“第一课”,更是三苏人格“脊骨”形成的丰厚滋养,是苏氏家族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和精神支点。

守道崇德

苏氏家族注重子孙志气节操的培养,把修身立德作为家庭教育的第一要务。

苏洵不善治产业,但有书数千卷,亲自辑录、校对,并告诉苏轼兄弟说:“读是,内以治身,外以治人”(苏辙《藏书室记》);还说“以为士生于世,治气养心,无恶于身,推是以施之人,不为苟生也”(苏辙《历代论并引》)。“治身”“治人”“治气”的训诫,就是强调注重立身修德。

程夫人常以古人名节教导苏轼兄弟。她曾指导苏轼读《后汉书·范滂传》。范滂是东汉末年因“党锢之祸”被杀害的名士。范滂临刑前与母亲诀别,范母从容言道:“名节声誉与富贵长寿岂可兼得?”书读至此,程夫人十分感慨。一旁的苏轼问母亲:“我若将来成为范滂这样的人,您赞同吗?”程夫人抚摸着儿子的头,深情地回答:“你能做范滂,难道我就不能做范滂之母吗?”

苏轼一生能够“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元·脱脱《宋史·苏轼传》),足见父母以德行教育子女的做法,具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读书游学

苏氏的家教,遵循“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道。苏洵少年时,就喜欢游历,自述说:“少年喜奇迹,落拓鞍马间。纵目视天下,爱此宇宙宽。”(《忆山送人》)他经常将自己游历见闻讲给苏轼苏辙听,携兄弟俩遍访蜀中名士,拜访益州太守张方平、雅州太守雷简夫,以此丰富他们的阅历,引导他们师范于贤达。

常言道,纸上得来终觉浅,人不出门身不贵。游学对于人生成长的重要性,苏辙自有一番切身感受。他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说,自己19岁之前交游狭窄,虽诸子百家之书无所不读,但仍不足以激发志气,故而离开书斋,游名都,览山川,与当朝名卿士大夫广泛交游,乃知“天地之广大”“天下之巨丽”“天下之文章聚乎此”。

苏轼、苏辙的读书游学活动,伴其仕宦一生。苏轼“身行万里半天下”,苏辙也是宦游多地,还曾出使辽国。二苏的万里之行,使他们遍游名山大川,接触各地的风土人情,吸纳不同的地域文化。这为他们的宦海生涯和文学人生,提供了丰富的阅历和精神滋养。

耕读传家

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苏辙《示诸子》诗云:“老去惟堪一味闲,坐令诸子了生缘。般柴运水皆行道,挟策读书那废田?兄弟躬耕真尽力,乡邻不惯枉称贤。裕人约己吾家世,到此相承累百年。”此诗可见,“耕读传家”是苏氏家族一大传统。“般柴运水”“挟策读书”“兄弟躬耕”,从不嫌废田耕。乡亲们对苏氏子弟称道为“贤”。“裕人约己”乃苏家传承百年的家风。

苏轼亦有诗曰:“我昔少年日,种松满东冈。”(《戏作种松》)“我昔在田间,但知羊与牛。川平牛背稳,如驾百斛舟。舟行无人岸自移,我卧读书牛不知。”(《书晁说之考牧图后》)少年时代,苏轼手植松树数万株,还一边放牛,一边读书。元丰年间,苏轼贬谪黄州,生计艰难,友人为其向郡守请得城东山坡上五十亩荒地,开始躬耕东坡,“东坡居士”的名号响彻寰宇。绍圣年间,受党争影响,苏轼苏辙贬谪岭南,苏氏子弟进取无门。二苏告诫儿孙们耕读传家,以为根本。苏轼有诗描绘子侄耕读之场景:“六子晨耕箪瓢出,众妇夜织灯火共。”(《过于海舶得迈寄书、酒。作诗,远和之,皆粲然可观。子由有书相庆也,因用其韵赋一篇,并寄诸子侄》)苏过随侍父亲谪居岭南时,过着“小儿耕且养,得暇为书绕”的生活(苏轼《将至广州用过韵寄迈迨二子》)。

耕读是一种基本的生存方式,更是一种家计家风的传承密码。

因材施教

苏轼的祖父苏序对苏涣、苏洵因材施教的故事常被后人津津乐道。苏涣聪颖好学,是个标准的读书苗子。苏序对他是精心培养,“教训甚严”,终于在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25岁就考取进士;苏洵从小“游荡不学”,到27岁依然学业无成,苏序对他依然是“纵而不问”,坚信他总有一天会醒悟。

知子莫如父。苏序对苏洵的自信来自他对苏洵的了解。苏洵对科考的声律句读之学极其厌烦,但颇有大志,且“为人聪明,辨智过人”(宋·曾巩《苏明允哀词》),随着阅历的增加,他自会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在屡试不中之后,苏洵决意不再沿着老路(通过科举考试以求仕进)走下去,“绝意于功名,而自托于学术”(苏洵《上韩丞相书》)。一生未考中进士的苏洵,最终成为文章大家,跻身唐宋八大家之列。苏洵也感慨说:“知我者惟吾父与欧阳公也。”(宋·欧阳修《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

苏洵对苏轼、苏辙的培育,显然也是承传了老一辈“因材施教,顺其天性”的理念和方式。他曾作《名二子说》,依据两个儿子不同的性格和志趣,分别命名为“轼”“辙”,体现了他因人而异、各安生理的差异性教育思想和方法。

寓教于名

苏氏家族将对子孙的希望寄托于他们的名字中。“苏轼”的名字就是一典型。苏轼,字子瞻。轼,本意是古代马车轿厢前端供人凭倚的横木;瞻,就是望的意思。苏洵是希望儿子能站高眺远,树立远大的志向,日后功成名就。同时,车轼突出在外面,故苏洵又说:“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苏洵《名二子说》),告诫他此生要注意掩饰自己内心的情感和主张,为人处世宜内敛低调,不可锋芒毕露。纵观苏轼后来的人生际遇,是不是极合“轼”之名实?

苏氏子孙姓名,也不是随便取的。苏轼的子侄辈均以带走之旁“辶”的汉字命名,寄寓着孩子们能循道疾行的期望,而孙子辈,则多以带竹字头“⺮”的汉字命名,取其竹的节概之义也。

苏辙晚年作《六孙名字说》,以此说明他六个孙子的名与字的由来及其含义,借以勉励诸孙进德修业。如苏筠,字坚。筠,本指竹子的青皮,亦指竹子,其质地坚实。希望他能像竹子一般坚实,始终保持高尚节操。苏筑,字进。“进而不止,虽山可成”,为人为学要如筑山一样,只有不断累积一筐一筐土的微小之功,才能有所成就。

这实际上是一种寓教于名、终身管用的家教方式。

题砚教子

苏轼12岁时,与小伙伴在家玩凿地游戏,得到一块鱼形的石头,试着将其作砚台用,容易发墨,却无贮水的地方。苏洵却说:“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并给苏轼说:“是文字之祥也。”(苏轼《天石砚铭并叙》)砚是文房四宝之一,得“天砚”,正是苏轼崛起文坛的祥瑞之兆,以此激励苏轼奋力向学,也让苏轼有了强烈使命感和远大抱负。对砚台形体之不足,苏洵说是重德不重形,引导苏轼以德立身。

苏轼也延续父亲的做法,用“题砚”的方法鼓励子侄学习上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长子苏迈将初仕地方,临行前,苏轼赠别礼物是一砚台,并为之作铭曰:“以此进道常若渴,以此求进常若惊,以此治财常思予,以此书狱常思生。”(《迈砚铭》)告诫儿子,用这方砚台来学习圣贤之道时,须时常有如饥似渴之心;用来求取上进时,须时常出新令人惊奇;用来管理财富时,须时常想着给予他人;用来书写狱讼公文时,要常想着给人以生路。苏轼借一方砚台从治学、仕进、治财及为政诸方面提醒儿子——时刻都走人间正道。

绍圣年间,苏轼贬谪岭南,临别前赠次子苏迨也是一方砚台,并写下《迨砚铭》,告诉苏迨,好的砚石生于沟壑深溪之中,得之不易,极为珍贵,以此鼓励苏迨刻苦治学。

一方砚台,传承着苏氏家族读书治学的家风和为人处世的准则。

誉儿成癖

激励教育不是现代教育才有的重要方法。苏氏家教很早就应用这一方法,并很看重其教育功效。

苏轼十来岁的时候,父亲令他仿照欧阳修的《谢宣召赴学士院仍谢赐对衣、金带及马表》,练习谢表写作。他的仿写文语出惊人:“匪伊垂之带有余,非敢后也马不进。”说的是做人做事不可居功,是一个表自谦的句子。苏洵看后,十分高兴,鼓励苏轼说:“此子他日当自用之。”(宋·赵令畤《侯鲭录》)这种谢表写法,这句自表谦逊的用语,你日后定能用上。父亲的表扬,苏轼深受鼓舞,更强化了他学逮要义、摹而出新的意识。果如苏洵所言,苏轼多次得到官职任免,曾多次入学士院,多次得到皇帝赏赐,当然也就多次写谢表。

苏辙的孙子苏籀(zhòu)在《栾城遗言》中记载,苏轼幼年作《却鼠刀铭》,苏辙作《缸砚赋》,苏洵对此大加称赏,“命佳纸修写,装饰钉于所居壁上”。把两个儿子所写文章装裱好,挂在家里的壁头上展示,以示欣赏与鼓励,大大激发了孩子的表现欲和成就感。

苏轼、苏辙亦爱称赞子侄。苏轼夸自己儿子苏迈“文采甚可观”(《与孙志康二首》),“传家诗律细,已自过宗武”(《夜坐与迈联句》),说苏迈作诗水平已超过杜甫的儿子宗武;给友人说,苏迈写的文章能让他“为数日喜,寝食有味”(《答刘沔都曹书》)。孙子苏符,很小就会作诗,苏轼亲热地唤他“作诗孙”。苏辙也夸赞儿子苏迟“澹然有诗人之思”(《和迟田舍杂诗九首并引》)。

得到文坛盟主级父辈的赞赏和勉励,无疑对子孙们是莫大的鼓舞,茁壮成长的内生动力被激发出来。“誉儿虽是两翁癖,积德已自三世种。”(苏轼《过于海舶得迈寄书、酒。作诗,远和之,皆粲然可观。子由有书相庆也,因用其韵赋一篇,并寄诸子侄》)誉儿成癖,实在是苏氏极为高明的家教之法。

言传身教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言传身教,是最好的家教,既口头传授,又以身作则地去做。

苏轼祖辈忠信孝友,乐善好施,无不以自己良好的品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下一代。苏洵编修《苏氏族谱》并作《苏氏族谱亭记》《族谱后录》,记载父祖辈的嘉言懿行,规范族人行为,对苏家良好家风的传承与发扬光大起着重要作用。苏轼的行事风格与祖父苏序极为相似,颇有祖父遗风。

苏洵和程夫人是苏轼兄弟的第一任老师。苏洵27岁“始发愤,闭户读书”,苏轼兄弟从小能饱读经史百家,自然是受了父亲的垂范影响。三苏父子共同探讨“古今成败得失”,同题作文,如《管仲论》《六国论》。苏轼兄弟也承袭了父亲的教子方法,经常和儿子们相互探讨、唱和。以此,苏氏家族读书治学的家风代代相传。

母亲程夫人“不残鸟雀”“不发宿藏”的“身教”,更是对苏轼兄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苏轼仁慈宽厚的民本思想、非义不取的财富观念的形成与毕生恪守,跟母亲的言传身教有着密切联系。

严慈相济

苏家的教育有温情的一面,也有严苛的一面。

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花甲之年的苏轼晚上做了一个梦:“夜梦嬉游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计功当毕《春秋》余,今乃粗及桓、庄初。怛(dá)然悸寤(wù)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钩鱼。”(苏轼《夜梦》)梦到自己幼时正在嬉戏游玩,父亲来检查功课,按计划原本应该把《春秋》读完,但是却只读到写鲁桓公、鲁庄公的部分。《春秋》是按鲁国十二位国君的顺序记录历史的,鲁桓公、鲁庄公排在第二、三位。吓得苏轼从睡梦中惊醒,坐起之后就还像挂在钩上的鱼一样惊恐不安。可见当年苏洵对苏轼教育的严苛。

苏辙也回忆说:“我性本疏懒,父母强教之。”(《次韵子瞻和渊明饮酒二十首》)正是严父教育,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三苏祠的古井边,有一棵千年黄荆树。相传,这棵黄荆树就是当年苏洵亲手栽植的。眉州有句俗话:“黄荆条子底下出好人。”意思是说,孩子如果顽劣淘气、读书不努力,父母就要用黄荆条子打屁股。打肯定是伤不到筋骨的,但是痛得人直跳,能让娃儿长记性。当然,如今教育孩子已不兴体罚或者变相体罚。至于苏轼兄弟小时候挨没挨过黄荆条子的教训,不得而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水井边上这棵黄荆树,对童年时代的苏轼苏辙是有较强威慑力的。

这就是所谓严管厚爱,“深爱而行精虑”(苏辙《古今家诫序》)。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周云容(眉山三苏祠博物馆文博副研究馆员)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