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什么是蜀道?

来源:成都方志 发布时间:2024-01-13 14:41:57 浏览次数:1374 【字体:

什么是蜀道?

向思燚

千年前,诗仙李白发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旷世感慨,让后世之人记住了这条融合交流之路。

何谓“蜀道”?因何出现?为何而“难”?“道”向何方?答案在《蜀道难》中可见一斑。

什么是蜀道?

蜀道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上的蜀道,是指与四川毗邻的各省通往四川的主要道路,包括经水路走长江三峡的交通线路,以及以成都为起点的南方丝绸之路。

狭义上的蜀道,主要指古蜀道,就是秦汉至明清时期连接关中与成都平原,穿越秦岭和大巴山的一系列川陕道路。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为何有蜀道?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距今3000多万年前,板块运动让青藏高原不断隆升,地壳物质向东南流展,在四川盆地周缘造就了龙门山、大巴山、七曜山和大相岭等多条山脉。

层峦叠嶂的山脉把四川盆地团团围住,独特的地质构造成就了气候温和、物产丰饶的成都平原,但也让蜀地四面被高山峡谷阻隔。

四川盆地北部的秦岭 (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图片来源:新华社)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地石栈相钩连。”一条条凝结着先人非凡智慧与勇气的蜀道,突破群山和高原形成的自然屏障,向外界延展。

总长一千余公里的蜀道,就像一条坚韧的线,记述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沟通往来、走向统一的史诗。

蜀道难在哪?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蜀中与汉中两地,被绵延纵横的秦岭与大巴山阻隔,山之高,岭之长,峰之险,谷之狭,水之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赐予了蜀地山川之美,也造就了蜀道之难。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要想往来蜀中与汉中两地,就必须在崇山峻岭中穿梭,其曲折凶险,惊心动魄,早已在李白极具浪漫主义的表达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鸟道(图片来源:新华网)

蜀道怎么走?

两千多年来,蜀道基本形成并沿袭“北四南三”的格局。以汉中盆地为中间站,可将蜀道分为南北两段,一段为越秦岭道路,另一段为越巴山道路。

古蜀道示意图(图片来源:新华社)

一、蜀道北段

秦岭通道:从关中平原的长安地区,翻越秦岭进入汉中盆地的道路

方向:自西向东

关键词:越秦岭

起始地:起于关中,止于汉中

主要道路:4条

1.子午道:子午镇→子午谷→秦岭→石泉→饶风关→南子午镇→城固→汉中

2.傥骆道:周至→骆谷关→洋县→傥水→城固→汉中

3.褒斜道:郿县→留坝→褒城→汉中

4.陈仓道(也称故道):宝鸡益门镇→清姜河→略阳→勉县→汉中

二、蜀道南段

巴山通道:从汉中盆地,翻越巴山进入四川盆地的道路

方向:自西向东

关键词:越巴山

起始地:始于汉中,终于成都等地

主要道路:3条

1.金牛道:勉县→宁强→广元→昭化→剑门→绵阳→成都(金牛道还有条岔路,折往阆中→南充→重庆)

2.米仓道:汉中→巴中

3.荔枝道(也称洋巴道):汉中→万源→平昌→宣汉→开江→梁平→垫江→涪陵

蜀道的意义

蜀道是一条富庶之路。

李冰父子从金牛道走来,修建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成就天府之国。从此,蜀道将天府之国与关中地区、汉中地区联通,把中国古代最富饶的几个地区连接起来。

蜀道是一条统一之路。

米仓道上,萧何月下追韩信,至此登坛拜将;刘邦明修褒斜道,暗度陈仓道,占领关中,最终建立汉朝。

蜀道是一条精神向上之路。

大唐开国,19岁的玄奘沿子午道来到成都,在大慈寺受戒,随后踏上了漫漫西行的求法之路;安史之乱,杜甫从傥骆道举家逃往到成都,尝尽民生疾苦,挥笔写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伟大诗句,成就“诗圣”。

蜀道是一条对外开放之路。

“栈道千里,无所不通”。蜀道连接南北丝绸之路,让蜀地成为古代中外文化流动的核心地带之一。

今天的蜀道

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也是成都国际班列开行十周年。截至2023年底,中欧班列(成都)累计开行量超过1.2万列,运行时间从最初的22天缩短至最快10天。

成都国际铁路港(新华社记者 胥冰洁 摄)

新时代造路者用新技术新方法,超大桥梁、超长隧道打通了越来越多的“新蜀道”,构建起一张上天入地、通江达海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

如今,各类出川大通道已有40余条;公路通车总里程超40万公里,居全国第一;公路和客车都实现“村村通”;成都拥有两座国际机场,已开通国际航线140余条……

图片来源:新华社

3000余年来,无数的政客商贾、文人兵卒行进在蜀道上,无数荡气回肠的故事和传奇发生在蜀道上。千里蜀道如同强壮的动脉向外延展,连结数以万计的分支道路,穿行于高山深谷,连接了蜀地与外界,促进了文明交流,见证了中国历史的朝代兴替与政经融通。

【参考资料】

[1]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2]李久昌:《中国蜀道·交通线路》(第一卷)》.

[3]樊莉娜:《蜀道交通线路的形成因素》.

[4]纪录片《大蜀道》.

来源:成都方志

来源: 成都方志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