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三千年前的“双城记”——从“三星堆”到“金沙城”》自序:惊世“小双城” 其实“很中国”‖易旭东

发布时间:2023-11-29 14:39:00 浏览次数:521 【字体:

《三千年前的“双城记”——从“三星堆”到“金沙城”》自序

惊世“小双城” 其实“很中国”

易旭东

“20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

具有与内容相适应的完美形式。

“小双城”。三星堆火爆“出圈”,金沙城持续“霸屏”。

中国考古界乃至世界范围内的世纪难题,三星堆文明长期饱受各种争议。观点让人匪夷所思,三星堆不敢深入研究,真相被隐瞒。论点颇有市场,满足“吃瓜”群众对猎奇的所有想象。

不负责任的“网文”火上浇油,三星堆真相隐瞒之说甚嚣尘上,诸多考古的“小白”,被这种颇具诱导性的“高解”给洗脑,作为三星堆不敢深入研究,真相被隐瞒的理论依据。

论据活灵活现,最为常见的是古埃及人在4000多年前,不远万里来到成都平原开枝散叶,创造了三星堆文明。为制造“神秘”“传奇”,甚而将西亚文明、玛雅文明也给无缝链接。几番论证的“伪研究”后,得出三星堆文明一旦被研究透彻,就会从根源上否定华夏文明的正统性。结论貌似无懈可击,让中国考古界、三星堆文化研究者,最无奈地背上了重重的黑锅。

真相不会被埋没,如同历史不会缺席。

古有“三星堆人”的太阳崇拜,今有成都平原城市群的人过传统的“太阳节”。

“惊世”三星堆,“横空”金沙城,其实“很中国”。

地理上的“小双城”究竟多大

考古是穿越回去的天使。

城市是寻找回来的世界。

2022年8月,在8号“祭祀坑”中又新发现一件带翅膀的“四翼小神兽”,在顶部有一个巴掌大的屈身倒立小铜人,紧贴镂空花纹,双手奋力地支撑在器盖边缘,脚趾、小腿、臂膀肌肉饱满。镂空花纹托举一方平台,平台上昂首挺立一尊小神兽。神兽背上,背着一个一棵神树的模型。头部造型,脑袋圆润类似老虎,还有一口锋利的牙齿。

与此前发掘出土的四脚神兽差异显著。

古蜀人对真实动物的抽象再造,极富想象力的镂空立兽器盖,直观地显示出古蜀人对青铜尊这一祭祀礼器特有的理解和使用方式,进一步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提供生动例证。

在8号坑还发现唯一一件羽翼镂空青铜鸟。

2022年8月24日下午,又在8号祭祀坑成功提取出一件“大型立人神兽”。

截至目前,出土众多动物造型青铜器中最大的一件,重量近150公斤。

“壮”得一枝独秀。大口、立耳、卷发、细腰、长尾、小粗腿……

从1986年三星堆第一次发掘至今,出土的神兽都是娇小型的“选手”,大约长20至30厘米。而“大型立人神兽”长度、高度都是1米左右,体型非常庞大。从未出现过的新器型。

古蜀人把神树、神兽当作一种神灵的存在。

头上有人。庞大“选手”头顶上有犄角,犄角上站了一个身穿长袍,身形较瘦的人,宛如一个领导或骑手,正在驾驭或者控制这只大神兽。神兽胸口,还有一棵直接铸造在上面的神树。

“大国工匠出品”。承载着古蜀人对生命的渴望、对万物生生不息的崇敬。

姿态冷艳、神秘、梦幻,迅速走进大众视野。

流光溢彩、充满异域风情的金权杖,极度夸张的青铜纵目面具、造型瑰丽的青铜神树、伟岸、神秘、肃穆的青铜大立人像,彰显着古蜀国的赫赫神威、至高无上的王权、神权……

三星堆几乎每一件文物出土,都能迅速在网络上“霸屏”。

中国文化传统并不仅是“史官文化”,三星堆、金沙城的横空出世,令人目眩神迷,一种系统性的陌生、惊讶,逸出了传统的历史文化的认知框架,无论学界,还是观众,在这些国宝面前,都可能会更谦卑、敬畏:中华文明原来在成都平原,还有众多我们“知其然不知所以然”的神奇,不仅极大提升中华文明的丰富程度,甚至世界都从更开阔的维度来看待中华文明。

神秘壮阔。古蜀文明与华夏文明、良渚文明并称中国上古三大文明。围观三星堆、金沙城,就是一起自我确证的过程,也是中华文明以更深沉、更自信、更豪迈的姿态走向未来的过程。

地理上的“小双城”究竟有多大?

视角不同,答案自然也就天壤之差。

尽管“小双城”在传统的历史叙事中缺乏高光时刻,但最近10年却成为滋养中国历史、世界历史研究的沃土。从世界青铜文明的角度考察,远比在民族国家历史叙事中的地位更重要。

对古蜀人,与大部分现代人的想象不同,蜀道难并非就难于上青天,崇山峻岭、大江大河并不总是天堑险途。古蜀文明形成了开放、交流的传统,四川盆地文明的生态、经济与文化,聚合生发,而非孤立分化,与古埃及、古罗马地理上相隔数千公里,但物资交换顺畅、文化交流不断。巴蜀文明看似独立,但古蜀人、古巴人构建起一个横跨亚欧大陆的文化区块链。

一个世界青铜文化的网格系统。

与世界的神奇“互动”。三星堆、金沙城两个遗址与大约同时期其他世界文明,种种“巧合”“撞款”“互动”,既彰显联通黄河与长江文化,也表明人类文明的绚烂多彩与互鉴共鸣。

制品精湛。三星堆、金沙城出土的文物,多用于宗教、祭祀活动。

“小双城”时代,一个充满先祖情怀、宗教幻想与浪漫之思的岁月。

祭祀仪式盛大,神权色彩浓郁。

“青铜世界”,超越以往行政区划、地理概念的具有文化、生态意义的“世界”,不仅有人,而且有物,不仅有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和交流,也有人与物之间的联系和冲突。巴蜀文明的世界性,不仅体现为空间的广阔性,还表现为要素的多元性、联系的复杂性。“小双城”遗址不再仅是人类青铜文明巅峰展现的舞台,更成为世界人类社会与外部自然“天人合一”的样板。

“青铜伦理”的视域下,“世界”并不仅是一个地理空间,还是一个土地共同体与文化区块链;存在于世界之中,有人类,还有矿产、山水与交通,即丰富多样的产业链、供应链。

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必须有基本“内核”。“内核”中有两点非常重要:悠久的从古至今没有断代的历史;多文明起源的大一统的文明古国。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具备。

世界上曾出现过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希腊、古罗马等文明古国。但是,最终都没有延续下来。现在世界上的很多国家,历史都比较短暂,他们很多都是一些年轻的国家。

“小双城”文明的发现,不仅是区域性考古发现,既改写中国青铜时代的历史,也是中华文明对于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具有和世界级的考古发现同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重要地位。

昭示长江与黄河流域同属中华文明母体,证明中华文明起源的多样性。

创新与面对“读不懂”的质疑

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从来不缺乏精彩故事。

举世无双。巴蜀文化的延续性很强,从夏商周到明清、直到今天,一直就存在一个相对独特的文化传统、经济单元,中国历史变迁的主体,除了民族融合之外,就是独特的制度与文化。

“青铜伦理”重塑、呈现的“历史世界”,人与自然相互作用、有机联系并协同进化的世界,一个复杂、多元和混合的世界。青铜文明的世界历史发展,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复杂变化而出现的多向度、复杂的曲折运动,迫使人们必须积极地探索历史文化的多元维度、世界历史的丰富内涵,充分考虑人类史之外存在于自然史之中的“三维时空”。

“世界”不仅是“我们”,也是“你们”“他们”;没有“我们”“你们”,“他们”照样生息繁衍;而没有了“他们”,“我们”“你们”要么坐井观天,要么坐以待毙。

自然进入历史,人类回归自然。

只有将世界当成一个有机的动态整体认识、探讨,人们才能真正懂得世界在如何运行,人类为什么要敬畏、亲近自然,在小生境中把握大世界的运行,理解“无限”“永恒”的真谛。

一项前沿性的跨学科史学研究。

环境史学,与传统史学与“新史学”相比,兼顾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两大领域。与以往的历史学家、文化学者不同,除了需要调动视觉器官外,还要调动视、听、嗅、尝等其他器官,全方位接近和感知所研究的范围,也不满足于阅读史料文献,还要从出土文物,甚至地志、民俗、传说中,寻找历史文化的蛛丝马迹,人类社会发展的真谛。

环境史学绝非仅是环境运动或环境思想史,而是文化与自然在人类演化过程中,不停歇的相互作用的历史。思想史的记忆,往往伫留于数个光彩绚烂的伟大人物,人民群众黯淡于光芒的阴影之下,直至最终为史家遗忘。我们的社会思想因此而成为寥寥个别生命的组合,成为他们彼此之间的冲突与妥协,而一种集体性的思考却在史家的选择当中,幻化为历史星空的碎片。

“还原历史”通常由两个方面组成。首先,书面记录,如书籍、报纸、期刊、日记、信件、文稿、会议记录等;其次,遗迹、遗址或遗骸。如陶器、钱币、瓦罐、青铜器、界址与工具、器皿的碎片等。前者,历史上的人们有意识地选择,用以传递给后代为目的的记录,借助于石块、纸片、玻璃等来实现。后者,无意识的传承,可能存在洞穴、坟冢之中,甚至散布在民间。

本书记叙“小双城”,需要清楚文物、文献与史志记叙的首先是撰写的时空,而不是描述的时空;需要以“探古”的态度看待文物、文献与史料的新闻价值,构建记叙时空的“点与线”。

“点与线”就是用遗址、文物、文献与史料说话,需要强大调查能力、扎实文笔的支撑,与历史学、调查新闻的逻辑相通,对被虚构的“误说”“戏说”曲解的历史真实,是一种拯救。

用文学质感来记叙。在新征程中,非虚构记叙有着更现代的叙事精神,强调作者对历史和现实的再现和见证,遵循“真实”铁律,并用独特的视角、学者的严谨、文学的技法,展示或寻常,或沉重,或无常,或戏剧,或荒诞,或残酷的烟火人间,通过一句记载、一件文物,一个场景,甚至一项工艺,探索并逼近历史的真相。历史因精神而生动,人因精神而伟大。

“接受的历史”,有很强的排他性。业已形成的思维定式,“接受的历史”的行为模式,人们就会拒绝接受历史真实性的记叙。“记叙的历史”与“接受的历史”的尖锐对立,恰恰说明两者都有存在的必然性。只是我们习惯了“容易读懂”——不加分辨地接受大众传媒、社交平台,除了电影、电视剧外,新媒体对历史的传播力量更为强大,危害同样更为强大。

正本清源,守正创新,必然要面对“读不懂”的质疑。

传统套路,就写貌似深奥的学术论文,或喜闻乐见的科普文章,甚至在页末、文尾加上注释、出处。那些在网上流传最广的,肯定是能让读者心里感慨:“写得好,写出我心里想的。”读“双城记”除了读出“释疑解难”,能不能还读出点原本没想到的东西。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作为作者,还要敢于表现手法上创新,将史志与文学融合、文物与艺术联动、文化区块链与产业供应链互助,努力向现代“阅读前沿”靠近,向未知的深处开拓一点。

“容易读懂”不是记叙历史的标准。哪怕读两次还没有完全“懂”,仍能有收获。比如,看语言、句型中的创造,适合手机屏幕阅读的短句;传统史志还能写成“新闻特写”等。一读便懂,是新闻通稿、科普文章、穿越小说。对“写得烧脑”,能让你感到读史志读得“恼火”,也算起到作用。烧脑,说明文物的信息把你的脑子激发、搞热,一种压迫性的能量性思考。

较长时间以来,历史真实有时处在“不及物”的状态,非虚构记叙恰恰是对于文化自信、历史真实与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一种恢复。资讯发达,不用看专业网站,单从微信朋友圈、抖音与视频,即可得到颇多“畸变”的历史文化信息。我们所处的土地、城市,各种“畸变”的历史奇闻异事层出不穷,一次又一次提示我们对历史文化的正本清源、守正创新重要性的认识。

非虚构记叙就是去掉“误说”历史文化背后的金光。

好的非虚构记叙定要跨越“歪说”历史文化的沼泽。

《三千年前的“双城记”》上册 易旭东 著 2023年11月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

抒写“大双城”的“中国故事”

建构三星堆、金沙城的“历史”,包含四个层次的历史:考古现场、文献史志、历史再现、传播接受。传播接受的历史,未必是“记录的历史”“真实的历史”。重要的是“历史再现”。

非虚构“记叙”,有时会大大超过“历史”对历史的阐释。

“真实”“记录”的历史,不一定为人信服,某些曲意“传播”的历史,甚至可以成为“接受的历史”的唯一模式。“非虚构”阐释历史,有时会大大超过“历史”对历史的阐释。

“破圈研究,跨界写作。”

“戴着镣铐跳舞”的跨界非虚构写作,更需熟谙史志后的推象力,来撬动文物板结的现实表征,记叙我们习焉不察的生活,推翻之前来势汹汹的猜疑或成见,捕捉到转瞬即逝的历史真相。

不仅史实是真实,那些被人遗忘的光荣与梦想也是真实。史志可以敲定史实,但三星堆、金沙城却比史志更能让我们触摸到真实的温度。不仅实话构筑真实,猜疑、谎言也可反证真实。

也许没有绝对的真实,只有不同声部、音调的声音,正是从不同维度、层面,或真或假,或真实或想象,带着各种色彩的声音,方式不同的逐渐勾勒出真实的轮廓、触听到时代的心跳。

还原法和比较法。还原和比较本身,相互区别又相互融合。

高级的分析方法,用历史的、流派的、风格的还原和比较。

方志与地志,历史与地理之母。从历史人文、方志地理、宗教精神与文物解读,展示了一个优雅、沉静、时尚、灵性、诗意的三星堆、金沙城,同时也是最接近历史真实的“小双城”。

需要钩沉索隐、甄别异同的功力。不要被现实素材所淹没,不能只是做现实素材的搬运工,须有一个艺术的转化。写作上经历的工序,一道也不能少,更需要轻盈、飞扬的艺术处理。

“还原历史”,既需要“历史”的理论观照,也需要“历时”的文献检验。我抓住史籍、文献中的“只言片语”,攥紧方志、地志的“零星记载”,强调整体性、多样性和有机联系性,文物论证,绳贯珠联,置于历史的长河中,进行多方面阐释、论证,“还原”一个更为真实地从“三星堆”到“金沙城”的历史时空,试图以“个人之见”匡正流行的误说、歪说。

中国古史“层累的造成”,而经过历史长河的经年冲刷,身上早就沉渍斑斑,也成了“层累”的历史,与本来面目业已相去甚远。先秦史特别明显。在稀缺的史籍、文献中,摘抉隐微,商榷正伪,将“小双城”身上积淀已深的历史污垢逐层剥去,在“历史还原”的方法论上,将“小双城”从认识论的“夹缝”中拉出,具有更多的年代质感、文化向度与经济维度。

“中国式”改革贯穿于中国历史“国际化”的始终,创新是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周易》中已有“变易”的思想。《汉书•礼乐志》载:“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

以“文化视域”作为研究“小双城”的视角。

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线性文化空间”,绵延万里,自西至东,“天下之中”的远程交流体系。成都、重庆、武汉、杭州四个城市,极为深厚的文化底层与内在交流。

以“双城记”的视角,“采访”古籍史志,走访事件发生地,将史志事实与考据事实“融合”,深入挖掘成渝双城的特色文化符号,通过“情感体验、内心感悟、历史质询与真相推断”,结合出土文物;与同时期的中原文明、西方文明相比较,记录成都之变、再现“双城”之美,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文化精髓,多手法全景式地呈现巴蜀文化的“前世今生”。

徜徉在三星堆、金沙城遗址,仿佛时空交错,悬空皓月一如商周余晖,依稀青铜钟鸣声顺风而来,抬头可见上古太阳神鸟,郁郁葱葱的林木间,宛如声声啼归的杜鹃……

21世纪,是历史的终结,还是历史的回归?

其实,历史从未终结,只是来到“大双城”的转折点。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正以螺旋式甚至腾飞式的“回归”现代,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史志地理、历史人文背书,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古蜀人史诗般的奋斗,打造了成都平原光荣的历史。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回望巴蜀文明,勤劳智慧的先民垦荒务农、冶铸青铜,筚路蓝缕地创造了“小双城”文化。责任与使命,继承古蜀人与时俱进、不畏艰苦、开拓进取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地理、文化、经济等维度上,把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在巴蜀大地的新征程中抒写“大双城”的“中国故事”。

“霸屏”的三星堆、金沙城,正在持续带给我们惊喜。

新路标。仍有很多未解之谜,值得研究,期待更多发现。

考古发现对复原古蜀国当时整个神庙的礼仪空间、宗教体系、社会结构、哲学思想与宇宙观,都能提供新的支撑,向读者提供面对21世纪社会发展的基本知识、现实思考。

考古告诉人们历史,把未知的事情变成已知。

作者简介

易旭东,著名纪实作家,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特聘资深研究员。曾在多家报纸任副总编辑,天府文化学者、北宋人物史研究学者。在国内外报刊发表纪实作品600多万字。著有《成都传•雪山下的公园城市》(上下册)、《三千年前的“双城记”—从“三星堆”到“金沙城”》(上下册)。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易旭东(知名纪实作家,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特聘资深研究员,天府文化学者、北宋人物史研究学者,四川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副会长,成都传统文化保护协会副会长。在国内外报刊发表纪实作品450万字,近50篇作品获各种奖项)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