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忠义千秋一孤城——在合川钓鱼城回望历史‖王俞德

作者:王俞德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10-27 14:04:01 浏览次数:2254 【字体:

忠义千秋一孤城

——在合川钓鱼城回望历史

王俞德

1259年7月上旬的一天,位于合州城东北、嘉陵江南岸的钓鱼山上钓鱼城上空风狂折树,黑云压城,炮声隆隆,飞矢如雨,杀气弥漫欲摧城。此时,御驾亲征尚属南宋管辖的四川地区的大蒙古国蒙哥大汗,面对已被其蒙古铁军围困半年有余而不克的钓鱼城,心急如焚却又一筹莫展。身经百战、攻无不克的蒙哥于是置身火线,执槌擂鼓,督导攻城。城上宋军开炮还击。在震天鼓声和弥漫硝烟中,突然一发炮石呼啸而至,正中猝不及防的蒙哥。这位成吉思汗之孙、大蒙古国第四位大汗,随即身亡。另有一说是,蒙哥在被护送北回途中,行路不远就殒命于金剑山温汤峡(在今重庆市北碚区境内)。

此役史称为合州之战,亦称钓鱼城之战,因“寿五十有二,在位九年”的蒙哥的战死,改写了世界中古史。蒙哥既崩,蒙古国内逐有汗位之争,导致蒙古大军从南宋和西亚战场全面撤军。钓鱼城因此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延续宋祚”的作用,在世界中古史上铸就了“缓解欧亚战祸,阻止蒙古向北非扩张,促成蒙古帝国崩溃”的丰碑,更因为影响世界历史走向的不朽传奇而蜚声中外。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780多年后的深秋,笔者在送爽金风与丹桂浓香中,自山麓乘景区公交车,从北线斗折蛇行,登临钓鱼城,实现了凭吊这座享誉中外的英雄城的愿望。

多年前,笔者曾游览吾乡富顺县西南怀德镇大成乡虎头村沱江之滨的虎头山的虎头城。是处乃是13世纪宋元之交因抗拒蒙古铁骑而作为富顺监战时治所,全监军民两三万人马,南倚沱江,北凭险峻,深沟高垒,与十万蒙军鏖战达十年之久。由此知悉,当时筑就的富顺虎头城、合州钓鱼城、泸州神臂城、宜宾仙侣城、长宁凌霄城,均为川中抗元名城。特别是合州钓鱼城抗元保卫战更是长达36年,创造了中外战争史上罕见的以少胜多、以弱御强的战例。由此,笔者便对坚守时间最长的钓鱼城充满向往。

合州,即今重庆市合川区。钓鱼城所在的钓鱼山位于合川城东北,处于嘉陵江、渠江、涪江之口。与吾乡虎头城相似,山即是城,城即是山,战时这座孤城也是一州。只不过吾乡当时行政级别是监,小于钓鱼城的行政级别州。登此城也,环顾三山耸峙,三江汇流,山水环抱,城垛森列,城中宫、衙、寺、营、码头俱备,秋风徐来,隐隐有鼓角金戈之声,顿生怀古之幽思。

钓鱼城遗址(图片来源:重庆市合川区人民政府网)

跨入瞭望台夹峙之间的大门,穿过“宋”字旌旗猎猎的校场,笔者在古军营遗址上的5个展厅间,逐一拜访这段烽烟滚滚的历史。

12世纪末13世纪初,人类世界陷入又一个动荡与剧变时期。此时,崛起于蒙古大漠以北的铁木真率其部落逐渐统一了蒙古各部落,于1206年建立大蒙古国,登大汗位,尊号为“成吉思汗”,即“世界的统治者”之意。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以蒙古铁骑与弯弓东征西战,对外扩张,所向披靡,扫灭欧亚数十国,建立横跨欧亚的庞大帝国。

1126年,北宋灭亡后,宋高宗赵构称帝,定都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史称南宋。南宋君臣偏安于江南半壁,虽风景不殊,而山河有异,却并未王师北上收复中原之志向与能力,一直屈服于北方强敌,先是奉表称臣于金,后又联蒙灭金。成吉思汗临终前定下“联宋灭金”的战略,1234年,南宋和蒙古联手灭掉金国后,宋蒙战争由此全面爆发。

钓鱼城遗址(图片来源:重庆市合川区人民政府网)

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即汗位后,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大都(今北京市),忽必烈成为元朝首任皇帝。随后,忽必烈颁旨:“大军见围襄阳,各道宜进兵以牵制之”,于此开始实施先攻襄阳、由汉水渡长江乘势定江南的灭宋战略计划。

宋蒙(元)战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肇始,直到1279年南宋彻底灭亡。南宋小朝廷总体上只有挨打的份儿。虽然如此,可以局部上也有创造中外战争史的奇迹——钓鱼城以一城之力成功抵御蒙古铁骑36年。

1235年始,纵横北方、兵强马壮的蒙古大军蜂拥南下,攻城掠地。1241年,蒙军入川,夺取成都。翌年,风雨飘摇的南宋小朝廷委派兵部侍郎余玠出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重庆府,主持全川防务。余玠主战不降,制订“依山为垒,设险守蜀”的战略,命四川各地凭江据险构筑寨堡式城堡以坚守。随后,相继在川南一带筑就了荣县大刀寨、威远凤凰寨、富顺虎头寨、合州钓鱼城等多座山寨式抗元城堡。

1243年元,面对蒙古大军狂飙突进的态势,余玠按“城塞结合、军政结合”的战略防御思想筑城钓鱼山,认定这是“城成蜀赖以安”的“全蜀关键”,将合州和石照县的治所迁入城中,屯兵积粮,广纳贤才,拉开了钓鱼城长达36年的守城序幕。经历代守将多次完善,钓鱼城以两重环城和南北一字城墙为核心,栈道兵道与八道城门互为依托,城内城外暗道相连,形成水陆结合,内外应、攻守兼备的多重纵深城防格局。且城内有良田可耕,泉井可饮,粮食及军备作坊一应俱全,其高度完善的山、水、地、城、军、民六位一体城池防御体系,成为世界军事要塞的光辉典范。

从1243年到1279年,在家国存亡之秋、风雨飘摇之时,南宋合州军民在守将王坚、张珏率领下,凭借钓鱼城天险,成功运用“婴城固守,浴血奋战”“以攻为守,主动出击”“耕战结合,坚持抗战”的战略战术,历经大小战斗200余次,抵御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蒙、元精锐之师,实现了“控制交通大动脉——嘉陵江”“屏蔽蒙、元大军出川通道”的战略目标,创造了守城抗战36年这一古今中外战争史上罕见的奇迹。特别是1259年7月的钓鱼城之战,击毙(伤)蒙哥大汗,使钓鱼城名垂青史。

迨及1271年,由于蒙古在中原地区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增,对宋作战的战略转移时机成熟。元朝建立是宋蒙战争转为宋元战争的起点。忽必烈先是将陕蜀行省由京兆迁到了川陕边境的兴元,在成都设置四川行省,随后对四川境内的南宋山城发动牵制性的攻击。此时,四川除沿江的几个山城以及川东部分州县外,三分之二的境土已被元军占领。元军以优势兵力,形成了对钓鱼城步步紧逼的围困态势。由于城中军民众志成城,浴血奋战,据险坚守,钓鱼城仍然挺立,让蒙军望城兴叹。

1273年,元朝攻陷襄樊,南宋防御体系崩溃。1276年,南宋太皇太后谢道清带5岁的宋恭帝出降,临安陷落。此后,已是南宋王朝孑遗在川东嘉陵江边的一座孤城的钓鱼城军民,仍坚持抵抗3年之久,并建皇帝行宫意图寻回幼帝重整旧山河,其忠勇大义气壮霄汉,令世人莫不慨叹而歌之。

然南宋王朝气数已尽,长城既毁,再无力扶起已经倾覆的大厦。18岁从军钓鱼山的张珏,胸有韬略,用兵如神,在1263年以战功升任合州知州,成为钓鱼城主将,人称“四川虓将”。在驻守钓鱼城的12年中,屡建奇功。1275年,擢任四川制置副使兼知重庆府,次年入驻重庆。1278年初,元军围攻重庆,因城破突围被俘,在押赴元大都途中自刭而死。

1276年底,王立继张珏驻守钓鱼城后,元军将领以先朝皇帝——蒙哥汗战死于此为由,决定要“屠城剖赤”,将钓鱼城紧紧围困。王立虽勉力坚守抗战,终因遭遇连年大旱饥荒,鱼城中弹尽粮绝,为使满城军民生命免遭涂炭,于1279年最终出降,献城归顺元朝。元世祖忽必烈也兑现了“不屠一民”的承诺,城中10万军民免遭杀戮。

南宋小皇帝投降、都城临安陷落,陆秀夫等大臣一路南逃,并先后拥立赵昰、赵昺为帝。就在钓鱼城出降的当年,南宋最后的军力与元军在崖山展开大规模海战,最终宋军全军覆没。此役既败,陆秀夫背着少帝赵昺投海自尽,自此南宋彻底灭亡,元朝一统天下。

至此,长达36年的钓鱼城保卫战落下帷幕,中华民族最终走上大融合之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而言,钓鱼城保卫战结束,顺应了历史发展大势,加快了元朝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钓鱼城古战场遗址护国门(廖国伟 摄,图片来源:重庆日报)

让笔者百思不解的是,南宋作为偏安一隅的小朝廷,君无大志,枕于安乐,又时常奸臣弄权,朝纲不振,忠直之士累受排挤而无力效国,可当丞相陆秀夫背着少帝赵昺投海自尽时,竟有许多大臣追随其后,十万军民跳海殉国。如此节烈之气与春秋大义,感天动地,令人扼腕长叹。反思距今100多年前当八国联军攻入大清王朝都城北京时,面外夷攻城的现场,竟有许多民众袖手围观。何至于此?我想,不过是腐败透顶的大清王朝民心丧失殆尽,所以当外敌攻城时,在民众的心里,那不过是让上人难以苟活者的家国,与己无关。历史的冰山一角所透露的现象,莫测而吊诡,也令人慨叹。

列宁说:“历史不是简单的重复,但却有惊人的相似!”钓鱼城在坚守36年后最终结局也如吾乡的虎头城如出一辙。1274年,时任知监王宗义为免元军屠城而主动投降,虎头城陷。只是虎头城前后只坚守了10年,比钓鱼城早5年归顺元朝。

钓鱼城不仅是山川形胜的风景名胜,也是意蕴丰富的人文遗址。

作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钓鱼城总面积2.5平方公里,地处三江汇流而雄峙江口,山下江水滔滔不舍昼夜,山上林木葱茏四季景异,城中流泉飞瀑蔚为壮观,自古为“巴蜀要津”。其“山、水、城合一”的自然美景令人赏心悦目。漫步碧水青山间的古道林间,“千寻峭壁江烟锁,半岭残诗树色封”的诗情画意,让人充满遐想;移步换形的美景和典故相伴的钓鱼台、嵯蝶鸡头的薄刀岭、惟妙惟肖的三龟石、天外飘香的古桂树、神奇莫测的鱼城烟雨、诗情画意的鱼山八景等,鱼山形胜,天地大观,四时不同,其乐无穷。

作为迄今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古战场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钓鱼城现存有总长8公里的城垣、8座城门,以及炮台、哨台、栈道、暗道出口、水军码头、兵工作坊、衙署遗址、军营、校场、皇宫、粮食加工场、天池、泉井等南宋军事及生活设施遗址;有远古遗迹钓鱼台、天泉洞、薄刀岭、三龟石,唐代悬空卧佛、千佛崖、弥勒站佛、护国寺,宋代古桂树、飞舄楼碑、佛号大字和“一卧千古”“山人足鱼”摩崖题记,清代忠义祠、“三圣”岩、“鱼山八景”石刻等名胜古迹;还有文天祥、刘克庄、杨慎、陈毅、郭沫若等历代名家吟咏以及抗日战争国民党军政要人的摩崖题记。其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内涵,令人叹为观止,流连忘返。

笔者出古军营,由北向南,经跑马道逐一参观了城内的遗址遗迹,并特意拜谒了位于城内西南端的供奉着建设和守城主将的忠义祠。

忠义祠建于明代弘治七年(1494年),最初只祭祀钓鱼城守将王坚、张珏,因而原名“王张祠”,后毁于战火。清代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重建,新增了余玠、冉琎、冉璞的牌位,并改名为“忠义祠”。

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合州吏目陈大文在忠义祠中增祭王立、熊耳夫人、李德辉,改祠名为“功德祠”。王立即最后一位守城主将,虽然作为南宋将领身经百战,收复过失地,在坚守钓鱼城期间也曾视死如归,日夜操劳,但他却是献城降元者。钓鱼城开城投降后,钓鱼城30余将官集体自杀以明志。因此,在当时及以后许多人看来,王立守城虽有功、投降却有过而忠义欠缺,不该入祠享祭。

李德辉作为当时元方在四川方面的负责人,暗中派自己的妹妹熊耳夫人进入钓鱼城诱降王立成功,兵不血刃占领合州,是元朝平定四川的关键人物。照现在的话说,李德辉是敌方头子,其妹熊耳夫人是打入我方的卧底,按正统的观念岂能入我“功德祠”?陈大文这么一整,不就是把守城功臣、投敌降将、敌方夺城主将和女卧底等敌我不分同置一祠予以祭祀吗?还有没得是非观念?还讲啥功不功德?

也许,陈大文在忠义祠中增祭王立、熊耳夫人、李德辉也有道理。当是时也,李德辉审时度势,预判夺取钓鱼城已是指日可待。若是武力解决,再加蒙哥曾遗言一定要屠杀全城军民为其报仇,那么破城之时必定因屠城而血流成河,荼毒生灵。在此孤城危若累卵之际,王立此时若选择血战到底,也可“留取丹心照汗青”,而他最终选择了不顾名垂青史而献城投降,却挽救了10多万军民的性命。在钓鱼城守卫战30多年以来凡是前来劝降诱降者无一例外地被守将所杀的背景下,熊耳夫人冒险进城劝降诱降,不论其何种居心,却也颇具不凡胆识与侠义情怀,最终也避免了屠城。他们或许是更为高远而广泛的忠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从这个角度,他们入功德祠享祭也说得过去。

时光荏苒,转眼百余年流逝。到了光绪七年(1881年),合州知州华国英再一次重修此祠,将王立、李德辉、熊耳夫人牌位移于别室,恢复为“忠义祠”,并撰文刻碑贬斥王立和陈大文:“中原,二三子尽瘁鞠躬,拼得蒙哥一命;把酒以浇故垒,十万众披肝沥胆,不料王立二心。”当代文豪郭沫若也写下诗句:“卅载孤撑天一线,千秋共仰宋三卿。贰臣妖妇同祠宇,遗退分明未可平”,其意与华国英一脉相承。

而今,笔者所见的忠义祠仍按清代光绪年间的格局布置陈列。正堂“忠义千秋”的牌匾下,陈列着钓鱼城守将余玠、冉琎、冉璞、王坚、张珏的牌位,正堂左室也供奉着王立、李德辉、熊耳夫人3人的牌位。在古朴庭院的扶疏巨榕下,我想:千秋功罪,留给时间与后人评说;忠耶义耶,理当守正和创新弘扬。

笔者沿步道行至城南,出护国门下山。途经水军码头时做了短暂停留,伫看脚下嘉陵江上涛走云飞,狼烟烽火、猎猎旌旗、鼓角声声愈发遥远,而满城穿透历史的忠勇气节却激越昂扬,让我游走了一天的脚步越发轻快有力,奔向游客中心,去开启踏实而平安的归途。

即将上车时,笔者回望隐约的古城墙,想起陈毅元帅早年题咏这座千秋忠义之城的诗句:

钓鱼城何处,遥望一高原。

壮烈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王俞德(富顺县中昊晨光化工研究院)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