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文史英华】两个巴中人的时空相握(三)‖赵剑锋

作者:赵剑锋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10-27 13:52:09 浏览次数: 【字体:

两个巴中人的时空相握

(三)

赵剑锋

十一

传记文学的书写,不光是交代传主可歌可泣的光辉事迹,还要透过文本看到这个人、这个时代照耀周遭生命的光辉,写作有思考、有主张,有弘扬的主题、有歌颂的脉络,心中有天地、笔端有分量,写作要有担当意识,要有“普世价值”,要突破“内心小我”的文本照应,与民众命运与时代命运捆在一起,真正做到“文章合为时而著”。

思想暗线铺垫的几个关键词,也是该书成功的关键:

爱国:在《晏阳初》一书中,“爱国”成为一个具有不竭动力的固化热词而贯穿始终,这里的爱国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晏阳初的爱国,二是知识分子群体的爱国,三是史文轩的爱国。

晏阳初的爱国:当他以优异成绩考入港大时,索特校长看着呆呆的晏阳初笑了笑说:“晏先生,要领取这笔1600美元的奖学金,还有一项规定,得奖的人必须是英国公民,请问,你愿意加入英国国籍吗?”晏阳初断然拒绝改变国籍,从而放弃了1600美元奖学金的巨款。20世纪50年代后,晏阳初虽一直在美国生活,但终生未放弃中国国籍。1985年、1987年,晏阳初两度应邀回国访问时,他已是95岁和97岁高龄了,但仍向党和国家表示:“我真诚地希望能对新中国的建设力尽绵薄,作一点贡献”,并在菲律宾国际乡村改造学院为中国培育了大量乡村改革建设人才。在他为平教会奔走、演讲、募捐等系列事业的时候,他为共产党、国民党、军阀势力都做过很多的平民教育,他摒弃党争,只一心为国、为平民和苦力效劳。在他年老时,还多次对侍奉在身边的儿女说,坚持自己的一半骨灰一定要运回祖国安葬。如今,他的一半骨灰安葬在巴中塔子山晏阳初博物馆。

晏阳初(中坐者)在香港大学肄习时与同学的合影(图片来源:南方教育时报)

知识分子群体的爱国:晏阳初凭着他的卓越的口才,执着的精神,高尚的人格,让这些优秀的高级知识分子,心甘情愿地加入平民教育运动中来,形成了一个蔚为壮观的高级知识群。这不光是在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奇迹,就是全世界也是一个奇迹,就是今天看来,都依然让人感叹不已。从1924年10月傅葆琛赶到北平平民教育总会出任乡村教育部主任之职算起,后来有孙伏园辞去《北京晨报》副刊主编职务,到平民教育总会创办《农民报》,并亲自出任主编;晏阳初凭着自己的真诚和韧性,为平教会罗致了大批优秀人才:研究调查部主任冯锐,是美国康奈尔大学农学博士、原南京东南大学教授兼乡村生活研究所主任;城市教育部主任兼总务处主任的冯茂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行政博士,原是北京政法大学教授;平民文学部主任陈筑山,国会议员,早年留学日本,后任国立法政专科学校校长,了解到平民教育的影响后,辞去校长,投身平民教育;平民教育科干事瞿世英,是第一个获得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回国后,曾任法政大学教授兼教务长,后来到平民教育总会,成了晏阳初最忠实的助手;视听教育部主任郑锦,哈佛博士熊佛西,乡村工艺部主任刘拓,黎锦纾博士,陈志潜博士,李景汉博士……一大群优秀人物齐聚在平民教育会,为后来平民教育的迅猛发展提供了最有力的知识储备。这是人类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一群以祖国富强为己任的学者,怀着悲天悯人的决心,来到农民中间,用他们的信念、勤奋和智慧,开启民智,开启一个国家的未来。

史文轩的爱国:史文轩爱中国,也爱中国的百姓,但他更爱他自己的祖国。当战火燃烧到自己国家时,他毅然决然地投入保家卫国的战斗中去,直到献出自己宝贵的、年轻的生命。读到这个地方,每个读者的心里都是震动的、感动的,都会潸然泪下!

淳朴:晏阳初在《九十自述》说:“‘三C’影响了我一生。”“三C”就是指“孔子(Confucius)、基督(Christ)和苦力(Coolies)。”这里的苦力,就是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就是匍匐在大地上耕种的老百姓。晏阳初倾其毕生精力服务于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这是丰富厚重的遗产,既是广泛、持久、富有成效的实践活动,也是具有极大的理论支撑的世界财富,他从淳朴的社会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反哺于淳朴的平民世界。《晏阳初》一书,语言朴实,因为他说话的对象是平民老百姓,那种淳朴是大巴山老百姓的淳朴,也是定县老百姓的淳朴,更是第三世界平民的淳朴。

公平:在一个时局动乱、战火纷飞的年代,还是有公平和正义的。当晏阳初拒绝改变学籍领取奖学金时,香港大学担心失去这么一位优秀的学子,1913年9月,专程派香港大学的副校长艾里厄爵士约见晏阳初,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晏阳初成了港大的一名新生。虽然港大有那么奇葩的规定,但为了人才,他们还是秉持公心,接受了晏阳初。在耶鲁大学勤工俭学,晏阳初在唱诗班得到的一份价值不菲的工作也使我们看到了公平的力量,晏阳初从上千的报名者中挑选出来加入唱诗班,在他之前,还从来没有一个东方的学生进入过耶大的唱诗班。在晏阳初眼里,耶鲁大学的确是一个没有种族歧视和民族偏见的十分公正的学府。最重要的是,晏阳初在平民教育中,恪守公平信条,将公平贯穿始终,他说“平民教育”的“平”字,就是“公平”“平等”“道德人格平等”“社会机会平等”的意思。他的平民教育中,无论是工人农民,还是贩夫走卒,不论年龄,不分长幼职业,只要愿意学习,都可以公平、平等获得免费学习的机会。在他亲自编写的《平民千字课》课文中,他这样写道:你是人/我是人/不分贫与富/不分尊与卑/同是中国人/人人该平等/是不分贫与富卑尊同/中国该平等……他服务的是这个世界千百年最底层的群众。从1918年算起,他一生为劳苦大众服务70余年。他重申了人的尊严和价值,用实际行动证明“人皆可以为尧舜”。他让平民百姓公平地享受教育,让社会公正地善待每位百姓,以期用教育的公平求得社会的公平。

晏阳初(图片来源:封面新闻)

十二

联合国称晏阳初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晏阳初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平民教育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平民教育的世界意义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普世价值”。晏阳初利用组织各种传媒手段,进行全球传播。讲好中国实践,传播好中国声音。应该说晏阳初人生的成功,有大部分的力量来自他精彩的演讲。晏阳初自13岁起便开始接触西学,研习英语,英语功底深厚,英语写作、英语口语驾轻就熟,有时我在猜想:晏阳初的演讲,是否夹杂着浓厚的巴中口音,是否在世界语的环境里具有中国口音?

从耶鲁大学毕业十年后回母校受奖,他在被选为“20世纪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世界伟人”的大会上,面对几千人,他也没有忘记上台宣讲“平民教育理念,以期取得更大范围内的世界影响”。晏阳初一路行走,一路演讲,走到哪里,就演讲到哪里。

《农民报》刊文出事后,宪兵队大肆抓人,晏阳初靠精彩的演讲和说理,迫使当局放人(陈兴亚,任国务院咨议兼京师宪兵司令)。与少帅张学良的几次对话,不卑不亢,通过精彩的演讲阐明自己的想法。

晏阳初的演讲具有深刻的感染力,他的一生都在用演讲来打动人。晏阳初在平民教育中,始终保持独立,从不参与任何党争,以保持平民教育的生命力。但由此一来,经费困难便成为平民教育运动的家常便饭。1925年夏,晏阳初应邀参加在檀香山召开的第一届太平洋国际交往讨论会。在十多个国家的一百多个代表的大会上,晏阳初作了题为《中国·建设力量·平民教育》的演讲,这是他平生第一次在国际会议上宣扬自己从事的平民教育事业,引起轰动。大会主席韦尔伯评价说:开了两星期的会,讨论了六十个不同的问题,晏阳初的演讲是最有价值的,“我们了解并懂得了在中国正在进行的一项轰轰烈烈的全民识字运动,中国的平民教育,与太平洋各国的关系至为重要”。韦尔伯当即决定前往中国平民教育实验区进行考察。美国国内多家报纸刊载了晏阳初的演讲词。《檀香山晨报》头版报道说:“太平洋会议在发现中国平民教育运动是近年以来太平洋各国间极大历史事件,并决定设立国际公正报道机构。”晏阳初的演讲在岛上广为流传,许多华侨主动前来拜会。会议结束后,晏阳初受当地华人之邀,独自留在檀香山演讲中国的平民教育,当地华人华侨纷纷捐款,主动要求“对祖国的平民教育运动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檀香山停留的两周时间里,晏阳初演讲超过四十次,募集资金两万多美元,有力解决了平教会资金的燃眉之急,并在国际社会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晏阳初明白平民教育要达到6个目标(劳动者的体力、专门家的智能、教育者的态度、科学家的头脑、创造者的气魄、宗教家的精神)后,通过激情演讲,成功动员了一大批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归国留学生支持和参加平民教育运动。如当时国务院总理熊希龄及夫人朱其惠,社会改革家、中华教育改进社干事陶行知,中华职业教育社会长黄炎培,教育部前副部长袁希涛,南开大学校长张伯岑,复兴运动领导人胡适,东南大学教授、著名白话文语言学家陈鹤琴,美国康奈尔大学农业经济学博士、东南大学教授冯锐,耶鲁大学森林系和康奈尔大学乡村教育系博士、曾和晏阳初在法为华工服务的傅葆琛等。在晏阳初这种风骨和风格感召下,定县试验顶峰时期聚集了500多位知识分子,其中60余位归国博士、大学教授,上演了举世闻名的“博士下乡”故事。

1935年,从事乡村建设运动的同仁合影于邹平。前排左一为梁漱溟,右二为晏阳初(图片来源:新京报)

十三

《人民日报》评论:“他一生所倡导的事业,正在使越来越多的贫苦人民走上富裕的道路。他一生有许多机会获得高官厚禄,他都弃如敝屣;他一生经手的钱财无数,却从没将一分用于自己的私利;他一生忙碌地奔走在各国政要之间,却一直轻视唾手可得的名誉。他的心里只装着他的事业,装着全世界苦难的民众,他用一颗悲天悯人的慈悲之心,躬耕力行,至死不渝。”晏阳初先生将毕生精力都献给了平民教育事业与乡村建设工作,他这种一生只干一件事、干就干好的精神以及他两袖清风、清廉如水的高贵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在北京时,张学良以出八百万大洋支持平教为条件,邀请晏阳初任东北的行政院长,然而晏阳初拒绝了。1937年,晏阳初接到湖南省政府邀请,说蒋介石要晏阳初帮助动员三千万民众抗日,随后他被任命为这一行动的首席执行官。晏阳初主持撤销了这个省三分之二的县的腐败领导,召集了五千个学者和科学家代替他们。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基层政治改造和官员反腐的生动案例。

晏阳初一生经手了无数钱财,募集了大量资金,仅1931年就在美国募捐资金50万美元,这些钱全部用于了平民教育,他自己从来没有贪占一分。“小钱不占,大钱不贪”。1948年,晏阳初通过艰辛努力,美国通过了一个援助法案,杜鲁门称这是他“收到的第一个帮助中国民众的计划”,其资金为27500万美元。晏阳初将这笔钱按照捐赠者的意愿全部交给国民党,用于台湾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计划。晏阳初临死时,家中没什么钱财。他说:“我们作为一个民间组织,多年来一直靠募捐得来的资金维持事业,从来舍不得多花一文钱”。

十四

《晏阳初》一书,除了传主本身自带光环外,他周遭人物的活灵活现也为本书增色不少,人物的活脱与人物的对话十分相投。虽然书中人物随着时光渐次远去,但我们拂去尘埃,才发现他们在晏阳初的时代深嵌于每个鲜活的整体事件中,我们通过人物语言的对话场景,将人物形象和人性格抽丝剥茧,腾放出原本的光来。

鲁迅说过:“如果删掉了不必要之点,只摘出各人的有特色的谈话来,我想,就可以使别人从谈话里推见每个说话的人物。”能够让读者从“各人有特色的谈话”中来“推见每个说话人”,这便是成功的语言描写。苗勇在书中的语言描写,主要体现在人物的独白和人物之间的对话(两人或多人)。每个人物都是个性化定制,生动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对话语境里展示人物说话的艺术性。

有时为了推进情节发展,让人物站出来替作者说话,这也是苗勇在安排人物对话时的一种匠心体现。这种机警的安排,能拉近读者的感情,引起读者共情。

沈从文说,人物自己才是说话的人,是自己为自己代言,所以有了人物自说自话,什么地位说什么话,什么角色说什么话,什么时候说什么话,什么样的时空背景、场景说什么样的话。对话要贴到人物的面上。只有作者随时紧贴着人物神情和语言,人物才不会蹈空,才不会浮躁和浮夸,才不会空泛和空洞,才不会轻飘和轻滑,失去人物的本色和诚意。

苗勇安排的人物对话有方言俚语,有哲学意味,也有幽默风趣。书中的人物对话可以让作者获得更大的自由,把更多贴近文本的意愿充分表达出来,实现作者和自己对话或者说实现作者和自己的思想对话。

十五

还有就是《晏阳初》一书的场景描写也十分成功。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场景描写是苗勇在《晏阳初》一书中刻画人物、烘托氛围、展开情节、表现主题的主要手段。有的是寥寥几笔,有的是长篇大论,有的是情景交融。

苗勇早年写诗歌、散文,近年来写报告文学、写小说,成绩斐然,可谓涉猎广泛,对各种文体轻车熟路,语言转换更是驾轻就熟。所以,苗勇在洋洋50万长篇文字的宏大体量中,景中藏情、情中见景,“情中见景秉笔书”便是如此,营造“情景交融”至美意境,让读者在浓得化不开的“情”中体悟到心旷神怡的“景”。

“这个春天,在定县,抒情是有形的、有声有色的。”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九月蟋蟀在床……十月中旬,天高气爽,太阳已没有了夏日的毒辣,风从收割过的庄稼荡涤过来,竟有了些慵懒的气息。欢腾了一个春夏的鸟儿们失去了庄稼的依傍,那留恋的叫声,在定县广袤的原野里久久回响。”

苗勇的场景描写是将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述方法糅杂之后综合运用,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等描写对象的集中表现。不光有劳动场景、战斗场景,还有家庭场景以及各种会议场景等,他都能将昔日远去的未及可考的场景变成一幅幅生动而充满感染力的图画呈现给读者。

(未完待续)

赵剑锋,诗人,作家。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成都市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副主任。在《诗刊》《星星诗刊》《诗选刊》《诗歌月刊》等国内50余家报刊发表诗歌、散文300余首(篇)。著有诗集《剑照偏锋》《剑煮红颜》《众生相拥》等多部专集。多次获国内诗歌大奖。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赵剑锋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