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文史英华】两个巴中人的时空相握(一)‖赵剑锋

作者:赵剑锋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10-25 15:47:38 浏览次数:355 【字体:

两个巴中人的时空相握

(一)

赵剑锋

龙门山、米仓山、大巴山延长线的交汇处褶皱带呈弧形包围圈,在巴河映衬下,一朵酷似莲花的城廓矗立其间。因东有巴东,西有巴西,其居“三巴”之中,故谓之巴中。

巴河,在中国大江大河的雄伟谱系中漫不经心地流着。巴河,古称北水,唐宋以迄于清,称巴水、巴江,民国始称巴河,系巴中人的母亲河,沿着米仓山余脉流入渠江,后汇入嘉陵江,并入长江。

夕阳下,安宁、静谧的巴河,不与世争、不与人说,不急不缓地在一个名叫“晏家沟”的地方回旋流淌。无数年前,晏氏先祖便在这里繁衍生息,至今,仍有晏氏子孙在此安居乐业。

出了晏家沟,巴河蜿蜒而下,折向东南,进入巴城。

清光绪十六年九月十七日(1890年10月26日),一个小生命在巴河边呱呱坠地。那日三江口晏家沟喜鹊盈门、秋阳艳丽,漫天霞光给村庄镶了一道金边。于是,其父美堂先生便寓情于名,给这个小生命取字为“阳初”。晏阳初的名字便由此而生。

出了巴城,巴河一路小跑,再往下十数里,便在曾口一处大拐弯的地方慢了下来,它把一路的劳顿在此做了个安身,一条三四百米长的河面,躺在一个名叫“曾溪口”的腹地,微风吹过,波光粼粼,像美人脸上荡漾的幸福的小酒窝。而苗勇的故乡,就在这里。

也就是说,晏阳初踏过的巴河,也是苗勇踏过的巴河,两个人在不同时间踏进同一条河流,相同的是名字,不同的是流水。

"一"

希腊额拉吉来图有言:“世无今也,有过去有未来,而无现在。譬诸濯足长流,抽足再入,已非前水,是混混者未尝待也。”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再次明确了流水的哲学意义:“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他们都形象地表达了关于变的思想,“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因为当人第二次进入这条河时,是新的水流而不是原来的水流在流淌。

所以巴河上的流水,是他们共同的流水。只要不断流,我以为,这流水就是一种流水。哲学意义上的变,早已成定数,人文意义上的变,却是另一种“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逝者如斯,不舍昼夜”。承认时间的伟力,接受岁月的嬗变,这是辩证法最大的魅力。

君生巴河边,同生巴河畔,同饮巴河水。两个跨越时空的人,因同一条巴河,因共同的乡音,从地理意义上勾连在一起了。

"二"

1903年,13岁的晏阳初过了巴河,便踏上赴阆中天道学堂学习西学的救世之路。

从天道学堂毕业后,晏阳初又进入成都博美华美学堂学习。后来,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香港大学。再后来,远渡重洋,先后进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耶鲁大学双料常青藤大学。

学成归国后,晏阳初誓志不当官不发财,一生只为劳苦大众。20世40年代,他与爱因斯坦等十人共同获得“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

这位从巴河畔走出的少年,足迹遍布世界,最终成为享誉全球的世界平民教育之父……

同样出生于巴河畔的苗勇命运曲折。本来父母都是教师,父亲还是本乡小学校长,可在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就“挨整”被下放到了农村。加之兄弟姊妹多,在生存下来的五兄妹中他排行老二,自幼聪慧,小学毕业就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城关中学火箭班,一切看上去是那么的美好。

但命运却偏偏在这个时候拐了个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学子,读书的最大目标就是“脱农”,考中师和中专就是“脱农”的最佳途径,也是当年中学优等生的不二之选。于是,初中毕业时本可直上高中考大学的苗勇,便在父母“软硬兼施”下,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进了巴中师范学校。

幸运的是,在缺衣少食的年代,苗勇父亲的最大爱好就是喜欢收集报刊杂志,要让子女在这有限的文字里汲取营养、开阔眼界、陶冶情操。

苗勇读小学四年级(10岁左右)时,偶然间在父亲收集的一本已记不得名字的杂志上,看到晏阳初是世界平民教育家。当时懵懂的他,对什么是平民教育家还不大清楚,只知道这人是个“大人物”。

平民教育家的称谓意味着什么,年幼苗勇也并不在意,他在意的是晏阳初的籍贯:四川巴中。

少年苗勇为家乡有这么一位大人物而自豪,为巴河边有这么一位大人物而沾沾自喜。

14岁时,仍是青葱少年的苗勇进入巴中师范学校读书,得知巴城有一个晏阳初旧居,便怀着“朝圣”的心情去拜谒,发现所谓的晏阳初旧居不过是一间紧锁的破旧瓦屋,门前挂着一个一尺来长的木牌,上面写着“晏阳初旧居”几个字而已。

槫檩相危倾,夕阳染幽草,眼前的这般景象能撑起一个世界伟人的卓越名号?脑子里自然而然地生出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而以后的经历似乎更加印证了他的疑问。他每每与人谈及,说巴中有一位享誉世界的平民教育家,听的人大多摇头,说没有听说过,对晏阳初的贡献更是一无所知。

由此一来,苗勇脑海里的问号更大了。

17岁时,苗勇考上大学,同样也出了巴河。室友经常聚集聊文事谈家乡的名人,山东曲阜的说有孔子,乐山的说有郭沫若,内江的说有张大千,眉山的说有苏东坡,当问苗勇巴中有哪些名人,苗勇实在说不出他酷爱的家乡处在大山中的名人,只好将信将疑说出“晏阳初”。

晏阳初?听到这个陌生的名字,大伙一脸茫然,都说他在“冲壳子”(糊弄人),他们从来没听说过此人。众口一词,苗勇瞬时失去了“底气”,觉得晏阳初是不是真的浪得虚名?

巴中以外的人不知道晏阳初也就罢了,更让苗勇惊讶的是,连巴中人都不知道晏阳初是何许人。甚至有一次,他与一名在巴中小有名气的文人摆龙门阵提起晏阳初,好半天那老乡才惊讶道:“闹了半天,晏阳初是教书的啊,我一直以为是哪里一个比较出名的木匠。”弄得苗勇哭笑不得。

出于“刨根问底”的好奇,苗勇便开始收集有关晏阳初的情况。随着资料收集的日积月累,苗勇对这位老乡渐生敬意,拿他自己的话说:“真是不了解不知道,知道真相吓一跳,越深入了解,越令人感动,越令人仰望。”——晏阳初毕生从事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的探索和实践,是第一个将中国本土发明创造的平民教育理论、乡村建设经验传播到国外,并生根发芽取得成效的教育家,是中国认可、欧美认可、第三世界国家认可的名副其实的世界伟人。

一衣带水,渐渐地,苗勇在巴河的流水里照见一个世界伟人高大的身影。

"三"

从学校毕业后,苗勇回到了巴中,先是在家乡的镇里教高中语文,后来又从政,一头扎进中国最大的红军碑林——川陕苏区将帅碑林建设中,慢慢地,又在县城里当了局长(主任)、常委,再后来,又到了省城……

光阴荏苒,时光如梭。虽说工作岗位不断变化,但苗勇业余时间始终笔耕不辍,30多年来,先后著有《山民》《山韵》《丰碑》《小曲乱弹》《见证天使》《散落的文字》《直面地震工会旗帜高高飘扬》《历史不会忘记》《曾溪口》等文学作品16部,获四川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梁斌长篇小说奖、参评第九届茅盾文学奖等省以上文学大奖12次之多。

但苗勇仍是当初那个少年,晏阳初的名字与事迹始终在心头萦绕,一如当初。

埃德加·斯诺说:“晏阳初是一位有才干的学者,一位有独创的教育家、一位勤奋的作家、一位能激励人心的中英文演说家,也是一位有生气的知识分子,在保守的亚洲是很少见的。他有敏捷的思路,有创造力,有发明才能和想象力。他还是个组织者,是个实干的思想家,活跃的执行者。”

面对这么多形象、真实、饱满的褒义词,苗勇一头扎进晏阳初的世界,在他光辉灿烂的一生中,品味他人格的高尚、思想的宏大。在这些大词的背后,苗勇将晏阳初的人格与精神概括为三点:讲好中国故事的先行者、世界乡村教育建设的领军人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者。

于是,作家苗勇最终还是动了书写晏阳初的心思。

"四"

有人说,“百年以来,中国知识界对于农村改造的热情投入与远见卓识,没有人超过晏阳初。”“中国人在世界上最有名的,一个是孔子,一个就是晏阳初。”

写好晏阳初,便成了作家苗勇的使命。

他开始寻找关于晏阳初的所有线索,民间的,官方的,国内的,国外的。

从湖南,到上海,到香港;从河南,到河北,到北京;从泰国,到菲律宾,到印度。

晏大慧,晏阳初的族系后辈,他不仅对晏阳初一生有一定了解掌握,还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为此,晏大慧挨了不少批斗。他与苗勇是忘年之交,很多关于晏阳初的资料和信息,均出自他手。

在收集资料过程中,苗勇遇到了很多预想不到的麻烦。由于晏阳初在国内走了20多个省份和世界上50多个国家,足迹遍地,涉及的人和物几乎难以找到,大多数都是通过史料辨识和舍取的。这些史料由于一些过去的政治因素,分散而又不详。在有效的、能够使用的材料里,又要避开敏感话题和有学术争议的部分。所以要完成一部关于晏阳初的浩瀚大书,需要写作者能够打通人物史实和艺术加工的任督二脉,才能真正还原一个立体的、饱满的、有血有肉的晏阳初。

苗勇最终选择了传记文学的体例来完成《晏阳初》一书的使命。

苗勇说:为了避免一些不可知的麻烦,我宁可将其作为小说来写,既可以打通纪实和小说的文体通道,也可关照虚构和非虚构之间默契和互文。

"五"

传记文学是虚构和非虚构真诚合作的一种写作文体,这里所说的虚构是根据场景、人物、对话等的需要进行合理化的想象虚构,绝非无中生有凭空捏造的虚构。史料部分的绝对真实性,让写作者必须将手头的已知信息粘牢坐实,所以苗勇利用休息时间把资料室、图书馆、史志办跑了个遍。

苗勇采访了很多学术界的名人,如晏阳初研究者宋恩荣(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史研究室主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常务委员,全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副会长暨学术交流委员会理事长,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台湾文化研究分会副会长,香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杂志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日本广岛大学教育学部客座研究员);温铁军(中国“三农”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原院长);潘家恩(西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大学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张艺英(西南大学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西南大学副教授)、扈远仁(四川省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四川省晏阳初研究会会长)等近100人。除了晏大慧提供大量原始情况和资料,还有晏阳初的亲侄孙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名誉院长、晏阳初博物馆名誉馆长晏鸿国等给予了很大的帮助。

在他们那里获得了晏阳初更多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哪些浓墨重彩写?哪些一笔带过?在苗勇心里有了一个既能安心写作又能公开出版的标尺。

功夫不负有心人。七八年下来,手头有了一些书籍资料:《晏阳初文集》《晏阳初传》《告语人民》(晏阳初和美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合写)……还有许多介绍中国平民教育和世界乡村改造运动的史料、回忆录及2000余条史志资料……这给苗勇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未完待续)

赵剑锋,诗人,作家。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成都市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副主任。在《诗刊》《星星诗刊》《诗选刊》《诗歌月刊》等国内50余家报刊发表诗歌、散文300余首(篇)。著有诗集《剑照偏锋》《剑煮红颜》《众生相拥》等多部专集。多次获国内诗歌大奖。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赵剑锋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