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国家蜀道重大项目首席专家马强谈蜀道

作者:田雨欣 来源:西南蜀道 发布时间:2023-08-05 17:08:57 浏览次数:1125 【字体:

国家蜀道重大项目

首席专家马强谈蜀道

田雨欣

近日,习近平主席视察了四川蜀道剑阁翠云廊,返京途中又视察了蜀道枢纽城市陕西汉中,并观看汉台博物馆展览的栈道模型,询问了褒斜栈道的情况,引发国人对蜀道的热切关注。作为国家社科基金蜀道重大项目首席专家,西南大学马强教授在答媒体记者问时,就国人们关心的蜀道几个问题作以简要解答。

一、何谓蜀道?

传统意义上的蜀道,指从周秦汉唐国都长安(今陕西西安)翻越秦岭、大巴山,经汉中盆地通往成都平原的古道交通网络。其中,蜀道秦岭段主要有故道(陈仓嘉陵道)、褒斜道(唐宋改道后在明清时期又称“连云栈道”)、傥骆道(又称骆谷道)、子午道与阴平道;经汉中盆地大巴山的古道主要是金牛道、米仓道与荔枝道,号称“北五南三”。因蜀道许多地段蜿蜒于秦巴山地的河谷险峡之中,须伐木架栈行走,故蜀道在明清诗人笔下又俗称“栈道”。栈道是战国时期就出现的一个地理语汇,就是指秦岭、大巴山之间的蜀道。

位于古蜀道上的剑门关鸟道(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二、蜀道是如何开凿出来的?

蜀道最早通行的是故道(陈仓嘉陵道),绝大部分地段是在先民沿着嘉陵江河谷自然踩踏基础上形成的,也就是王国维认为青铜器铭文《散氏盘》中的“周道”,至少在商周之际已经通行,故道迂回偏远,但基本上可以沿河谷地行走,交通成本较小。但蜀道的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金牛道诸多地段,须经过险江峡谷,无路可行,于是先民们发明了架设“栈道”这一交通形式,即在临江石壁上开凿栈孔,插木为梁,立水为柱,架设桥阁以通行,即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与其兄诸葛瑾通信中所说:“其阁梁一头入山腹,其一头立柱于水中”。当然这只是栈道的一种主要形制,其他栈道还有千梁无柱式、老虎嘴式(凹陷式)等。东汉初期,朝廷诏令拓展褒斜道,东汉时还在位于褒斜道南端出口之地开凿了一个人工山体隧道“石门”,据学者研究,系世界史上第一个人工开凿的山体隧道。“石门”东西两壁,镌刻有自东汉至明清历代大量题刻,其中著名的汉隶《石门颂》、魏碑《石门铭》就在石门摩崖石刻之中。据史志记载,这一隧道是采用“火焚水激”的办法开凿而成,即用木柴将山石烧红,再泼上冷水致使岩石炸裂,再开山凿洞。但秦汉三国时期的这种“栈道”近水架设,一旦山洪暴发,很容易被洪水冲毁,大致从元代开始,栈道修建有所变化,某些路段由插柱架桥的“栈道”改为以土石为主的“碥道”,即在山上开挖土石成道,盘山而上。因为避开洪水冲毁而将“碥道”盘旋升高,有的路段甚至高至山顶,因此险峻程度相较之秦汉三国栈道有过之而无不及。

三、蜀道的历史作用

蜀道是中国古代沟通中原与西南地区的交通大动脉,对于王朝中央统治西南地区有重要的政治、军事、经济意义。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及其在国家反分裂、捍卫国家统一进程中,蜀道也曾发挥过十分重要的历史作用。如清代乾隆年间平定大小金川叛乱战争中,清廷曾多次下诏维护川陕蜀道交通畅通,以保证运送粮草军饷运输。在清代,蜀道还是内地通往川藏的交通要道,中央使臣入藏及其西藏宗教领袖达赖、班禅等去北京觐见清帝,都要取道蜀道一线行进,蜀道在维系西藏与中央王朝的关系方面同样有重要的交通意义。雍正十二年,果亲王爱新觉罗·允礼护送达赖喇嘛归藏即取道陕川蜀道过川入藏,著有《奉使纪行诗集》、《西藏行纪》。同时,蜀道还是连接西北丝绸之路与西南丝绸之路的重要纽带,蜀道自陕西宝鸡向西北可经陇山、天水、兰州,连接西北丝绸之路西行至河西走廊去青海、新疆,向西南可经散关、益门镇沿连云栈道经汉中、广元进入川滇,连接西南丝绸之路进入缅甸、印度。

蜀道主要交通线路示意图(图片来源:李久昌《中国蜀道·交通线路》第一卷,三秦出版社)

四、何谓蜀道文化

蜀道文化这一概念是我在20世纪90年代发表的论文《蜀道文化述论》(《成都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中提出的一个交通文化概念,认为蜀道并非只有交通史意义,还衍生出一系列文化现象,大体包括蜀道的选线智慧、蜀道开凿的工程技术,由于蜀道开拓与交通而出现的历史名人古迹、蜀道书法、军事战争、人口移民、宗教传播与造像、蜀道文学(蜀道游记与诗歌)、蜀道旅游等。蜀道上的栈道工程技术是中国古代山地交通的一大发明创造,而栈道则将秦岭、大巴山之间诸多无法通行的险江峡谷地段连接沟通起来,完成了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超越。历史上蜀道作为军事行旅通道多次发生军事战争,以三国时期与宋金、宋蒙战争最为典型,遗留下大量的关隘、要塞等古战场遗迹与历史人物故事。蜀道文学主要由蜀道行旅赞歌与行旅游记构成。蜀道诗在中国文学史上源远流长,从汉代民谣《孤云两角》到曹操《秋胡行》王粲《行路难》到六朝时期阴铿、萧纲等人的乐府诗《蜀道难》,再到唐宋时期大量出现的蜀道诗发展到鼎盛,王维、李白、杜甫、岑参、白居易、元稹、刘禹锡、李商隐、韦庄、文同、苏轼、陆游、吴泳、范成大等都有蜀道诗传世。明清时期,蜀道诗数量更加繁多,直至晚清民国,蜀道诗犹有其流风余韵。在蜀道游记中,清代方象瑛《使蜀日记》、王士禛《蜀道驿程记》、张邦伸《云栈纪程、李德淦《蜀道纪游》都是文学与史学价值并重的著名游记。

五、蜀道的现代文旅价值

蜀道历史悠久,历史文化积淀十分丰富。我在20世纪90年代首先提出“蜀道文化”这个地域文化概念,认为蜀道并非仅仅具有古代交通史意义,而是一个历史文化遗产的富集地带,包括中国古代山地道路工程技术、中国古代行旅文学、中国古代书法史、中国古代军事遗产、古代移民通道、秦巴山地生态环境变迁等综合要素。蜀道还是一条极具开发潜力的文化旅游地带,其文旅内涵包括蜀地古史传说遗迹、三国文化古迹、古代军事著名关隘如剑门关,百里古柏翠云廊、白水关、天雄关、阳平关、大散关、武休关等,都是现代蜀道保护与文旅开发的重要资源。秦巴山地作为中华生物重要基因库,明清时期以森林为主的生态环境破坏很大,应加强对蜀道历史时期生态环境及变迁的研究,重视对当今蜀道地带生态环境的保护。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西南蜀道

作者:田雨欣

来源: 西南蜀道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