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闪耀在三星堆的文明之光丨三星堆何以生动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 发布时间:2023-07-28 13:55:36 浏览次数:501 【字体:

闪耀在三星堆的文明之光

成都平原,鸭子河畔,当青铜时代的风吹过这片沧桑的土地,“三星伴月”熠熠生辉,留下独具一格的文明印记。

这里曾流传着“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的古老传说,金乌栖息于通天神树,在叩问苍穹间飞渡千年时光。

7月26日下午,正在四川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三星堆博物馆,了解历史文化遗址发掘研究、文物保护修复等情况。跟随总书记的脚步,我们一起敲响古蜀之门,拂去岁月尘埃,通过重现于世的吉光片羽,感悟灿烂文明曾经的模样。

探寻文明之源

从1929年村民燕道诚偶然发现的那坑玉石器,到上世纪30年代美籍教授葛维汉写下的《汉州(广汉)发掘简报》,再到新中国成立后冯汉骥教授推测的这一带“很可能就是古代蜀国的一个中心都邑”,直至1986年两个祭祀坑的“一醒惊天下”……三星堆遗址的发现,使真伪莫辨的古蜀史成为了信史,重构了中国青铜时代的文明版图,把四川地区的文明史向前推进了2000多年。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如果说三星堆遗址再现了古蜀国的祭祀场景,那么古礼体系作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组成要素,则在崇礼尚义的进程中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不论是安阳殷墟的甲骨文,还是刻有“宅兹中国”的西周何尊,不论是牛河梁遗址的“庙坛玉佩,祭祀神话”,还是良渚遗址的“仪式道具,傩礼崇拜”……向历史更深处追溯,华夏文明之源灿若满天星斗。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知所从来,方明所去。2022年5月,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作出重要阐述。今年6月,在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察时,总书记强调要实施好“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做好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阐释。

“我相信,我们的文明史更悠久。传到现在,要继续往下传。”泱泱中华,万古江河,总书记的目光所及,是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见证文化之交

有人说,一部三星堆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古蜀文化的交流史。

一方面,三星堆抽象的青铜造像、神秘的符号图案,体现着古蜀文化鲜明的地域特色,成为中华文化多样性、丰富性的生动写照。另一方面,历史留下的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揭示着三星堆与中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文化对话”。三星堆出土的带翅青铜龙,既有独特的风格,也与华夏龙的形态颇为相似,反映了古蜀先民对“龙的传人”的文化认同,印证了古蜀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

放眼更宏阔的世界历史坐标,三星堆作为北纬30度的“东方传奇”,也为世界读懂中国打开了一扇瑰丽窗口。三星堆文物自1993年首次“走出国门”亮相瑞士洛桑奥林匹克博物馆以来,不断扩大海外“朋友圈”,引来全球各地对中华文化的一次又一次关注。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今天,我们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世界向东看,看到了中华文化兼容并蓄的开阔气度、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更看到了一个大国领袖胸怀天下的大视野、大格局、大情怀。

守护文物之光

“躺了千年,盼望与你相见;看了千遍,守望古蜀桑田。”可以说,三星堆遗址每一次惊艳世人的“苏醒”,都关乎文物与考古人的“双向奔赴”。

20世纪的勘探挖掘掀开冰山一角,让三星堆成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近年来,三星堆考古再“上新”,6座坑出土编号文物上万件,让“三星堆考古最新发现与解读”跻身“2021年度中国历史学十大研究热点”。

守正创新,方能古韵新生。从科技感十足的“考古方舱”到AI辅助文物修复完成模拟拼接,三星堆遗址的多学科研究与保护成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考古学的生动实例。近年来,三星堆博物馆持续发力文化数字化,从古代到当代,从地下到“云端”,科技赋能历史文物以“赛博永生”,在古今对话中寻找“何以中国”的时代答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

考古,是连接古文明与新时代的桥梁,透过历史一隅,我们得以窥见漫长岁月里,符号如何演化为文字,部落如何壮大为国家,我们的祖先如何“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传承中华文脉,守护文物之光,我们能照见多远的过去,就能预见多远的未来。

策划:杜尚泽

撰文:邝西曦

编辑:韩文鋆

校检:吴玥

图片来源:新华社

摄影:鞠鹏、谢环驰、李涛

视觉:赖向东、李琰

延伸阅读

三星堆何以生动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7月26日下午,正在四川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三星堆博物馆,了解历史文化遗址发掘研究、文物保护修复等情况。

位于四川广汉鸭子河畔的三星堆遗址,随着其发现和考古工作的展开,一幅早期古蜀文明的画卷逐渐展现,也生动实证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发现: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李白在《蜀道难》中的诗句,饱含着对“你从哪里来”的追问。

1927年,一位四川广汉农民在淘浚沟渠时发现玉石器,揭开了三星堆的神秘面纱。

1986年,三星堆发掘两个“祭祀坑”,出土了青铜大立人、纵目面具等2000多件珍贵文物,古蜀文明的璀璨与神秘震惊世界,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2020年,三星堆考古发掘重启,新出土青铜器、金器、玉石器等各类文物1.7万多件,极大丰富了三星堆文化的内涵。

三星堆博物馆展出的青铜人头像(总台央视记者 范凯 摄)

三星堆遗址的分布范围约12平方公里,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代周初。核心区域是面积约3.6平方公里的三星堆古城址,这里就是古蜀国在夏商时期的都城。

随着三星堆遗址不断“上新”,一个沉睡数千年的文明,渐渐醒来。

探寻: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眉尖上挑,双眼斜长,眼球呈柱状向外突出,双耳向两侧展开,面露神秘微笑,从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纵目面具,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千里眼”“顺风耳”。

三星堆青铜纵目面具(总台国广记者 李晋 摄)

一件件造型奇异、工艺复杂的文物,让人惊叹于古蜀先民的浪漫想象力和非凡创造力,甚至引发了对“天外来客”的遐想。

从2013年起,三星堆两次入选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在三星堆的出土文物中,青铜尊、玉琮、玉璧、玉戈等与黄河流域一致,印证了三星堆遗址所属的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青铜人像、金面具、金杖等又彰显出古蜀文明的异彩纷呈。

三星堆博物馆展出的金面罩(总台央视记者 范凯 摄)

文物无声,却见证并述说了中华文明早期的开放与交流、包容与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他要求实施好“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做好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阐释。

随着良渚、石家河、三星堆等长江流域重要遗址的发现,学术界对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了新的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并非局限于黄河流域,而是多元一体,恰似满天星斗。

新生:“火出圈”的三星堆

2021年,伴随着三星堆遗址新一轮考古发掘成果发布,三星堆文物电音“神曲”《我怎么这么好看》刷爆网络。

近年来,三星堆文化频频“火出圈”,让三星堆文物真正“活起来”。

考古发掘过程全程录像并进行网络直播,打造全国第一个开放式文物修复馆,运用虚拟技术将两件国宝级文物“合体”复原,利用动漫、电影、小说、网游等各种文化载体讲好三星堆故事,陆续推出创意十足的文创产品……

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馆内,三星堆文物修复人员正在对出土文物进行清理(总台国广记者 李晋 摄)

三星堆文物,在古老与现代、传统与流行的文化碰撞中,抖落千年尘土,走入大众生活,焕发出新的时代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7月27日开放的三星堆博物馆新馆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等,让游客实现古今对话,更生动地了解三星堆的文物与历史。依托三星堆遗址创建的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将成为展现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文化地标。

目前,整个三星堆遗址区只发掘了千分之二。三星堆的主人是谁?古蜀文明是否拥有自己的文字?古蜀先民从何而来,古蜀国为何突然消亡?

在这里,还有更多的文明之谜等待破解。

监制丨申勇 赵雪花 龚雪辉

主笔丨侯艳

记者丨马喆

播讲丨黎春

音频制作丨杨琛视觉丨陈括

责任编辑:赵汗青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

来源: 人民日报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