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城坝遗址‖肖仁杰

作者:肖仁杰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7-21 15:29:48 浏览次数:362 【字体:

本文 载《巴蜀史志》2023年第2期

城坝遗址

肖仁杰

深秋霜降赏红叶,于四川东北腹地,却是大雪时节之后才会屡屡霜降。绿色的山川、河谷、平坝和缓丘,在冬至日前后被铺满薄如冰晶、粉如霜的浅白,近看晶莹,远看苍茫,让盆地变了颜色,有北方的苍凉,更有甚于北方的寒冷。源于大巴山的巴河、州河相汇处,渠江始流,起点往下十几千米,三面被渠江环绕的土溪镇城坝村约5万平方米的坝子,也在冬至前后被清晨的薄霜铺满地,于绿色蒸腾之上覆盖了一层白色薄纱,让这个冬天别具风情。

城坝清晨霜降的样子,是在坝子上生活了数十寒暑的考古学家拍摄的,他们记录了2022年城坝百年最高温时清晨如同晚霞火烧云的样子,也记录了2022年冬至日前绿中染白,苍茫、辽阔却又生机盎然的城坝的样子。考古学家也在这个冬天找到了坝子承载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的证据,让这个坝子在国家大遗址、达州的巴文化遗址之一、宕渠城遗址、国内罕见的水陆关口遗址、川内首次发现的两汉地方档案和冶炼遗址等基础上,距今近2500年的历史往上可溯距今五千年甚至万年的历史,让这个坝子进入了文化、文明探源的行列。这个冬天,城坝遗址霜降之时虽苍茫大地,但不碍绿意沸天。

渠江侧的城坝遗址,在战国中晚期至魏晋时期800余年里,是川东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因它是秦时宕渠道、汉时宕渠县、刘蜀宕渠郡治所所在地,秦汉魏晋时它几乎管辖整个川东北。只因它的原住民板楯蛮于先秦时期与秦昭襄王掰过手腕,为族群赢得“以巴氏为蛮夷君长,世尚秦女”的“一国两治”羁縻政策,以至于秦灭巴蜀之后,依然于此间实行本民族大姓统治。楚汉争霸时,坝子的居民板楯蛮随阆中范目“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平定三秦,为大汉定鼎作出杰出贡献。汉高祖刘邦时不再视之为蛮,以赋税賨钱、賨布为族称,在两汉被“号为神兵”,维护着大汉的统一。魏晋时期,居住于坝子的人们依然以汉初高祖给予的“板楯七姓”为骄傲,支撑着賨人北上,并在动荡的十六国时期建立成汉政权,成就城坝賨人最后的荣光。

传说武王伐纣时,“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中的巴师便是板楯蛮;传说道教形成之初,曾向賨人学习“鬼道”;传说平定三秦后,賨人思乡,汉高祖给予优待,只为不让他们“锦衣夜行”。板楯蛮、賨人早已于巴山蜀水间如风一般逡巡,留下传说,种下传奇。两汉古城与山水间的平坝便也在板楯蛮、賨人的牵引下,在渠江岸相遇、相知、相许,成就今日城坝之名。考古学家在这个坝子寻找出土文物与遗迹的主人,在这个冬天的霜降之日,发掘了传奇,还原了传说。

城坝遗址是先秦时期巴人分支板楯蛮传奇崛起之地,而今在东周船棺墓里出土的錞于、钲、编钟青铜乐器组合,是继涪陵小田溪后第二次出土的巴人成套乐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文物工作者于坝子村民的床底、废品收购站和文物贩子手中聚全了一套相同的乐器组合,当然还有兵器、炊具、工具等青铜器,由此坝子被定位为巴文化遗址,人们也因此对坝子所承载的巴文化寄予野望。时光恒定地一路向前,终于在几十年后给予惊喜。錞于、钲和编钟青铜乐器组合作为巴人王族用器,象征着乐器主人在巴人中的至高地位,说明乐器主人所代表的这支巴人在川东巴人中的核心地位,证明出土乐器的坝子是巴人王族之地,印证《华阳国志》所载“长老言,宕渠盖为古賨国,今有賨城、卢城”的可能性。城坝遗址是板楯蛮的主要聚居地,是古賨国国都所在,巴文化的重要大遗址都在这东周船棺墓中找到了线索。

城坝遗址是两汉賨人融入中华一统的家园,也是冯焕、冯绲、冯氏家族留名史书的根源。郭家台城址内出土的几十枚“宕渠”文字陶瓦当,将两汉宕渠故城锁定于渠江侧。宕渠城城墙在西汉、东汉两次修筑的考古印证,回应了《后汉书》所记冯绲“增修其城”的史实,回溯宕渠城在冯绲任车骑将军时的鼎盛时光,留下宕渠城又名“车骑城”的传奇。现今所见的古宕渠城面积约5万平方米,地上、地下残存城墙虽被不同绿植填充,但其不规整的近方形城市形状于卫星地图中还很清晰。考古学家于古城西南角发掘、揭露的街道、城门、城壕、大型房址,乃至门洞道路正中的砖石下水管道,乃至街道正中三道车辙印迹,仿佛古宕渠城在西汉、东汉、魏晋时期筑城、增修、维护的画面于时光隧道中扑面而来,又于时光中静止。立于古城西门,入目所见虽只具形,但那人人如龙的两汉时光仿佛就在身边,那“犯大汉者,虽远必诛”的时代强音仿佛依然回响。

宕渠城西北渠江岸边,在目前国内唯一的水上关口遗址中出土的竹木简牍中,我们看到了官员的任命、户籍的再迁、税收的数量、进关所持之物、户籍名册、家信的温暖,我们看到了识字课本“仓颉篇”残本、九九乘法表、练笔的习字简,我们看到了预测吉凶的“式盘”。坝子所出土的竹木简牍是四川境内第三次出土简牍,它区别于青川汉墓出土的秦律简,区别于成都老关山汉墓医简,它是宕渠城的地方文档。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体会到两汉时光中宕渠城人的日常生活,历史于此鲜活起来,仿佛置身于“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盛世光景中,賨人依然在从宕渠城北门出城到津关,再从津关登船沿渠江北上南下,北上南下的人们依然从津关上岸入宕渠城。时光重叠中,这个坝子仿佛依然人声鼎沸,不过是相同的身影身着不同的服饰而已。

津关区出土的砖石结构的可登临的楼观或阙的基址,区别于渠江对面的不具登临实用性的东汉石质墓阙。6处石质墓阙为渠县赢得“中国汉阙之乡”之誉,其中就有与坝子极大关联的冯绲父亲冯焕的墓阙,想来冯氏家族于坝子繁衍生息、南下北上时,家族归处却是坝子对面。想来坝子里的高官富豪们大多作如此想,于是坝子对面便有了6处或是更多处的汉阙。坝子里的砖石阙可登高,能守望,是宕渠津关的门户;坝子里的砖石阙可警示,能标榜,是津关的标志性建筑。实用砖石阙与石质墓阙于渠江两侧对立,坝子是人生来处,坝子对面是人生归处,佐证“汉阙之乡”盛名不虚。

《华阳国志》载“宕渠设铁官”,于是位于坝子西北的大型建筑基址中便出土了陶鼓风管、锻炉、炼渣和陶范等各种与冶炼相关的部件与关联物。人们口口相传城坝有48口车子井,考古学家便找到50余口陶质或木质井圈的汉代水井。宕渠城人们的日常生活在竹木简牍中鲜活起来,宕渠城的生产建设在冶炼区掀开口子,在水井里泛起涟漪。就这样,史书中关于宕渠的零星记载,传说中关于城坝的点点记忆,在考古学家的铲子下,一样样变成实物,一样样还原历史,一样样重书历史。

2022年的冬天,霜降之日,城坝西岸渠江边,新石器陶器、石器、水井的出土,让这个坝子犹如获得新生。坝子的历史往前,再往前,万年的人类文化史,五千年华夏文明史,原来城坝亦在其中。此后,这个坝子不再仅仅局限于巴人历史、賨人传奇,它亦可能是华夏大地文化、文明的源头之一。霜降催冬至,立春不会远,想来城坝值得我们给予更多的期待,因为城坝已给了我们太多的惊喜。

宕渠城城墙被人们称为“皇城埂子”,城坝村的人们自然是要居住在“皇城”之内,川东散居的生活方式在此为之一变。城坝村目前依然有3口汉代水井被村民辟作家用水井使用,不说它是少见的活态文物,只论历史于此有停顿之嫌,便体会了时光有时也不是万能,它在某一瞬也能被驻足。而今,最熟悉坝子的人除了村民,就是年年寒暑皆在的考古人了,他们在揭露城坝历史之余,记录了城坝的四季,便有了2022年夏日和冬日的不同风景,有了城坝于时光之中定格的画面。一弯江水坝,万年历史悠悠往;一座东周墓,巴人王族悄然存;一座宕渠城,中国早期城市史;一处津关,汉简行文记宕渠,楼观独立映汉阙;一片冶炼区,《华阳国志》扑面来。考古学家穿梭于时光之中,考古人让城坝时光停驻。

城坝遗址三面环江,包容是江河的特性。城坝遗址一面靠山,恒久是大山铸就。城坝以江河湖海的胸怀承载川东北万年时光,成就巴人历史。城坝以恒久远的遗迹、遗物再现渠江流域板楯蛮、賨人历史,再述中华文明一统的历程。2014年至2022年连续考古发掘,让平行岭谷间江水畔的坝子在江水潺潺的历史长河中有了一席之地。2022年的冬天,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又让这个坝子有了一望无际草原般的深沉辽阔。

冬至时节,苍茫大地文化兴起,文明赓续。白露虽为霜,但人间绿意仍徜徉。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肖仁杰 (渠县历史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