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三件青铜器同展 以“成都”之名

来源:《成都日报》2023年6月5日第8版 发布时间:2023-07-18 11:53:11 浏览次数:803 【字体:

三件青铜器同展 以“成都”之名

公元前316年,秦国的张仪、司马错、都尉墨带兵,从石牛道进军,先灭掉蜀国,一鼓作气又顺道灭了巴国,在两地分设蜀郡与巴郡。张仪在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是创立了“连横说”;而对于成都来说,他最大的功绩则是与第一代蜀郡守张若一道,筹划组织了第一座成都城的修筑。成都城始筑于公元前311年,也被认为是成都城市史之始。然而“成都”之名最早何时出现?一直都是一个谜团。

戴金面罩铜人头像 商代

在金沙遗址博物馆举行的“吉金万里——中国西南地区青铜文明展”上,首次同台展出的三件刻有“成都”铭文的青铜器,为成都的得名时间提供了有力的实证。

这三件青铜器分别为最早发现“成都”铭文,出土于四川雅安的虎头纹“成都”铭文青铜矛;唯一一件出土于成都地区的“成都”铭文矛;以及出土于四川青川的“九年吕不韦”铭文戈,其正面刻铭“九年相邦吕不韦造蜀守金东工守文居戈三成都”,背面铸文“蜀东工”。

三件有“成都”铭文的青铜器齐聚一个展柜。它们不仅为研究巴蜀青铜兵器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更为后人追溯成都城市称谓的历史,提供了实物证据。这三件兵器都出土于四川省的不同地点,说明当时成都已经是一个重要的城市和地名,被广泛使用和认可;这三件器物都与军事、政治相关,反映了当时成都在西南地区的战略地位和影响力,见证了成都在先秦时代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发展;这三件兵器都是珍贵的文物,经过2000多年的沧桑,仍然保存完好,铭文清晰可辨,它们是成都2000多年来城名不改的有力实证。

虎头纹“成都”铭文青铜矛,将成都得名前推200年

1985年,在四川雅安荥经县同心村船棺葬出土了“成都”矛,它长21.9厘米、宽3.1厘米,銎径2.8厘米,弧形窄刃,刺身呈柳叶状,圆弧形脊,中空至尖。时代为战国晚期,弓形双耳间骹面铸饰一浅浮雕虎像。其一面为虎的头顶和前躯,另一面为虎头的下颚。虎首前端的骹面阴刻铭文“成都”二字,刺身脊上另阴刻一“公”字。此矛因铸“成都”二字,故称“成都矛”。这一青铜矛出土时,曾轰动一时。

荥经县同心村出土的“成都矛”

在这支矛被发现前,关于“成都”城市称谓的最早由来是西汉,在战国墓里发现了“成都矛”,说明当时已经有关于“成都”的说法了,将成都历史向前推了200年。而虎头纹的青铜矛,则在向世人展示着古巴蜀人的“尚武”精神。

战国青铜矛,是战国时期一种常规长兵器,在青铜矛的正反两面、中部和骹部,有多处小片的规则花纹。战国至秦汉时期,荥经曾是“南丝绸之路”上的一个边关重镇,是西南地区与中亚、西亚物资交流的商品贸易集散地。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荥经不仅是中央政权控制西南夷的桥头堡,还是防御西南夷的军事要塞。考古人员推测,这把“成都矛”应是在成都生产加工,后运到荥经供军队使用。

出土于成都的“成都”铭文矛,完善和补充了“成都造”的历史

时间来到2016年12月23日,在蒲江飞虎村盐井沟船棺墓群,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和蒲江县文物保护管理所考古人员在M32号墓挖出一柄附着淤泥的青铜矛。随着出土文物清理保护工作的展开,矛身中部被掩埋在淤泥中的“成都”二篆书刻字赫然显现。

这件矛的时代为战国晚期,弧形刃,柳叶形刺身,圆弧形脊,弓形双耳间骹面铸有纹饰,一面为虎纹,一面为手心纹。虎纹前端的刺身脊上阴刻“成都”二字,手心纹前端的刺身脊上阴刻“公”字。此件矛与荥经同心村船棺葬出土的“成都矛”形制相似,在成都属首次发现。这一发现再次印证了:至少在战国晚期成都的城市称谓就已存在并被当地人广泛运用,也见证了那时成都制造业的欣欣向荣。

蒲江县飞虎村大型船棺葬墓地出土的“成都矛”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成都蒲江就不断发掘出战国船棺。直至2006年12月,出土的战国船棺已达10具,其中有9具就出现在盐井沟。而蒲江“成都矛”出土的墓葬位处交通要道,富有战略资源,考古专家推测,结合此前发现的船棺葬墓附近盐井丰富的情况,船棺葬墓主人可能是当时管理盐业的官员。

蒲江县飞虎村墓地为战国晚期至秦的大型船棺葬墓地,墓地经过严格规划,应为家族或聚落公共墓地,墓地在文化因素上以巴蜀文化为主,含有较浓厚的楚文化和秦文化元素。而当时,在该墓葬中随着“成都矛”一同出土的,还有各种珍贵器物,以及形态和颜色皆保存较好的10竹篓粮食和种子。墓中发掘出的木梳、木几案、两件铁斧木柄、铜弩机臂弓、铜矛柲杆等漆木质及竹质器、草编器保存也十分完整,皆为考古新发现。精致华美的蜻蜓眼玻璃珠与两枚巴蜀印章出土于墓主人腰部附近,足见其尊贵地位。出土的11枚刻有神秘图案符号的“巴蜀印章”,为解密“巴蜀文字”提供了研究实物。

蒲江“成都矛”的发现,打破了“成都矛”全国仅一件的纪录。作为冶金考古方面的专家,四川大学教授李映福认为,“成都矛”对于研究古蜀历史文明有着重要意义。“成都矛的出土和展出,向人们阐释了‘成都’城市名称的来历,为人们了解成都的历史脉络提供了重大的实证材料。”

对于两件成都矛的制造和使用历史,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左志强表示:“青铜矛上的‘成都’二字是矛铸造好之后刻上去的,可以确定的是,成都是两把矛的置用地,而通过矛上鲜明的巴蜀符号和造型可以推测,它们有极大可能性就是在成都制造的。”

据历史文献记载,战国时期,许多能工巧匠迁入蜀地,成都一时成为重要制造中心。左志强表示,尽管成都市内之前也曾发现过刻有“成都”铭文的铜戈、漆器等,但“成都”铭文青铜矛的出土还是第一次。可以说,蒲江“成都矛”完善和补充了“成都造”的历史。

秦灭巴蜀后,将蜀国改为其治下的蜀郡。秦昭王时期,大约公元前250年左右,李冰被任命为蜀郡守,正是他主持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让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勤劳百姓,用自己的汗水和创意,在此后2000多年的时间里,为成都带来了一个又一个繁荣美丽的时期——汉代的“列备五都”,唐朝的“扬一益二”……历年来各类“成都造”文物的出土,则让我们对古代成都的繁荣印象更为直观:不仅兵器上刻有“成都”,还有不少生活器具、工艺品上也发现过“成都”的字样。

1975年12月,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竹简上就有“成都”二字。1936年,云南昭通石门坎汉墓出土的三件铁锸,也铸有“蜀郡”篆文。1954年,云南鲁甸一汉墓封土发现一件铁锸,其上有“蜀郡”“成都”铭文等。

“九年吕不韦”铭文戈,最早有明确纪年、铭刻“成都”二字的实物

1987年,在四川广元青川县白水区(现沙洲镇),一农民在田间劳作时发现一件颇似镰刀的物件,后被文物专家认定为战国晚期,公元前238年的青铜戈。

该青铜戈全长26.5厘米,援长16.8厘米,宽3.6厘米,胡长15厘米,阑长16.3厘米,内长10厘米,宽3.3厘米。援中部有凸棱,阑侧四穿,内一穿,援、胡、内有斜刃。内部两面均有铭文,共23字。正面刻铭为“九年相邦吕不韦造蜀守金东工守文居戈三成都”,背面铸文为“蜀东工”。短短一行字,透露出丰富重要的信息:这件铜戈是秦王政九年(公元前238年),由“相邦”吕不韦监造。相邦即相国,比丞相职务更高。根据秦国规定,丞相负责全国政务,铸造兵器自然由他监督,因此要刻上其名。通过铭文,我们看到了一个完善、严格的秦国军事系统缩影。

据史料记载,也是在秦王政九年,与吕不韦关系密切的嫪毐作乱,秦王政对嫪毐处以极刑,并罢免吕不韦。这种“吕不韦戈”,迄今在国内仅发现4件,而广元青川的这件,极可能是吕不韦在世时监制的最后一批铜戈,因此也是国家一级文物。

这件铜戈铭文的记录符合秦兵器铭文的格式:某年、相邦某、工师某、丞某、工某,可认定为国都所造。国都所制造的兵器上款识多在中央官吏监造后,直接刻上工师某、丞某、工某等,地方官作坊制造的兵器上款识多在纪年后刻地方官吏(郡守)监造。而“九年相邦吕不韦戈”上既有中央官吏监造,又有地方官吏蜀守的铭文,这充分说明了铜戈的重要性,凸显了成都的历史地位。

“九年相邦吕不韦”铜戈上铭刻“成都”二字,说明“成都”一名至迟在公元前238年已经存在,是迄今发现最早有明确纪年、铭刻“成都”二字的实物资料,它以实物的形式证明文献记载真实可靠,这对成都得名的由来,对成都城市发展史的研究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此外,“九年相邦吕不韦”铜戈在青川发现,说明秦并巴蜀以后,秦国开始了对“天下粮仓”蜀地的经略,进一步巩固了秦国在秦楚之争中获得的战略地位,使秦国日益富强,才终于有了天下归一的盛景。

延伸阅读

青铜,古称“金”或“吉金”,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西南地区古代先民创造的青铜文化,以浓郁的地域风格和民族特色著称,在其鼎盛时期代表了当时亚洲青铜文明的高峰。“吉金万里——中国西南地区青铜文明展”正在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展出。该展汇集中国西南地区32家文博单位先秦至秦汉时期以青铜器为代表的精品文物294件(套),为我国目前规模最大、展品数量最多、文物等级最高的西南地区青铜文明专题展。

先秦至秦汉时期,西南各地先后进入青铜时代,孕育出灿若星辰的古代青铜文明,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展览从中国西南地区的宏观视角出发,选取了各地区的最具代表性的遗址,如川渝地区的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涪陵小田溪墓地、城坝遗址、茂县牟托大墓、盐源老龙头墓地等,云南地区的晋宁石寨山墓地、江川李家山墓地、晋宁河泊所遗址、昌宁大甸山遗址、牡宜遗址等,贵州地区的赫章可乐遗址、威宁中水遗址、普安铜鼓山遗址等,广西地区的罗泊湾汉墓、合浦汉墓群等,其中不乏历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和近年来的考古新发现,是“考古实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重要见证。

此次展览展出的展品,涵盖铜器、金器、玉器、海贝等多种器类,其中一级文物超过百件,有88件/套文物为首次外展。三星堆铜扭身跪坐人像、小铜立人像,中国境内发现最早的三轮马车实物模型之一,目前四川地区首次发现的铜纺织工具等,这些考古新发现中出土的珍贵文物,不仅是发掘出土后首次面向公众展出,更证明了西南地区各地与中原文化相融合,汇入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

敬告:本文已经成都日报授权转载,未经原发媒体成都日报授权,请勿转载。

来源: 《成都日报》2023年6月5日第8版

来源: 《成都日报》2023年6月5日第8版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