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南溪古城文化探析‖涂安华

作者:涂安华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7-10 11:24:26 浏览次数:712 【字体:

南溪古城文化探析

涂安华

我国古代以“得水为上”“沿河设城”作为城址选择的通则。长江作为中国第一大江河,无论是其长度、流域面积还是水量,都是其他河流无法企及的,这就为沿江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打下了基础。南溪古城也不例外。从最初修筑于唐代的土城墙、只具有单一军事性质的“奋戎城”,过渡到宋代由政区治所的迁入以及成为市民的生活空间,从而实现和促进了由过去单一军事性质的“城”向多功能“城”与“市”合为一体的“城市”衍生转换。一座集政治、军事、商贸、文化、娱乐、消费于一体的多功能城市,历经元、明、清、民国直至当代,载负着多变的历史,风雨兼程一路走来,初步实现了由传统模糊的城市概念,到当代才具备真正现代化城市概念的全新确立,步履维艰。一座城市发展史,既是一部文化史、更是一部心灵史。吸取古人智慧,珍视文化遗产,鉴往知来,任重道远。为实现南溪城市的持续发展,充分利用“临水而建,因水而兴”的地域优势,把南溪水城建设得更加美好,成为一张真正具有唯一性、特色化综合竞争实力的城市名片而不懈奋进。

唐筑“奋戎城”,明砌石城墙

自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改犍为郡为戎州(今宜宾)后,就显露出唐王朝对南方少数民族实施以军事主导的治理方略。安史之乱后,唐王朝跌入了由盛转衰的历史。进入唐代后期,南诏国与唐王朝的关系处于时降时覆战乱不定的状态,给社会造成极大破坏。鉴于此,为进一步奠定戎州的西南军事重镇地位,朝廷除在戎州城增强军事力量,又于乾符二年(公元875)在仙源坝(今南溪街道古城)修筑土城墙的军事据点,名“奋戎城”,成为捍卫戎州城北、东、南三面方位的屏障,起到“奋起捍卫戎州”的军事目的。

一座土城墙于一千年前在长江北岸仙源坝诞生了,只有烽火硝烟味、没有市井烟火味的“奋戎城”。

北宋乾德中(963—968),南溪县治所由长江北岸涪溪口迁入奋戎城。从此,历史拐了一道弯,一座市井烟火的城市悄然形成。

岁月无声,潮落潮涨。战争、水患,时常威胁和破坏着脆弱的土城墙。迨至明代天顺年间(1457—1464),时任南溪知县的邓寿椿,慨然捐献自己的养廉银,当地绅士亦争相解囊,把土城墙改建成了坚固的石头城墙,结束了数百年土城墙的历史。从石缝里坚韧挺出的古榕树,记住了这个好官的名字:邓寿椿。

星换斗移,江山易主。清代历任南溪知县对城墙多有增高加固粘补。时值乾隆盛世,全国掀起一股修筑城池的高潮。南溪亦分别于乾隆元年(1736)、十二年(1747)、尤其是二十九年(1764),时任知县的崔光仪,大兴土木,将原来的七道城门增设成九道,同时增高加固城墙,增加垛口,城周达3公里多,九座城楼焕然一新,飞檐翼角,给气势壮伟的城楼增添了灵动的韵律。这次城市改造,首次完善了由唐至清数百年南溪古城布局,形成了“五水抱龙城,九门迎青山”具有较高山水城市景观美学价值的风貌。此后直至清末,城市的发展都没有大的变动,只是在城墙上增设炮台和粘补加固而已。

“九”“五”尊崇与楼匾文化

在帝制时代,九、五之数,是皇帝专用之数,所以皇帝又叫“九五之尊”。但我国历朝历代对城池城门城楼数目并没有明文规定,各地修筑城池,多是依据当地实际地形地貌,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如重庆城十七道城门,按九宫八卦数,开九闭八以达到纳生气而旺城运的目的。古代这些城市布局,不能简单斥之为迷信。比如北京城和故宫的布局设计,今天在世界城市建设史上都堪称经典。阆中城的“金城玉带水”布局以及成都古称“龟城”的风水传说,还有不少著名的古村落,几乎都遵循风水选址布局的原则。除去迷信成分的外衣,这些城市、古村落布局的背后,无不体现出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智慧生存的法则。

再如叙州府是六门,宜宾县七门、兴文县四门、筠连县四门、屏山县五门,而江安县城门由最初的五门(另载六门)增设成九门,最终减两门成七门,不排除亦受风水因素的影响。南溪城门截止到重庆城以上,与亦是九道城门的江津县并列为长江上游城门之最。南溪城楼的题匾文化亦博大精深,独具特色。综上,是历代官方对修筑城门数目并无硬性规定的明证。

南溪县城面积并不算大,为何要设九道城门?从城市建设方面论,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或许崔知县在七门的基础上增设成九门,是为了配五水之数成“九五之尊”之数!五水是指:长江、西郊桂溪、贞溪、北城护城河、东郊大溪。这种九道城门的巧妙布局,与五水完整和谐融为一体,形成了“五水抱龙城,九门迎青山”的南溪城池独特“得水为上”的城市“易象符号”,寄托着古人对城市的安全保障、兴旺昌隆的美好愿望。还有一个有趣现象,按理说要给九座城楼题匾额,应该九座城楼都要题。奇怪的是题了八座城楼的匾额,甚至望赢门还题了两张匾额,唯独广福门虚而不题。这种反常现象,是否隐曲地表明朝廷虽没有明文规定城门城楼数目,但只要利用任何形式哪怕是隐喻与皇帝专用的“九五之尊”有嫌疑,都可能招致杀身之祸!或许与明代建文帝出家在广福门的广福寺(原址在今南山厂内)的县志记载有关联亦未可知。总之,聪明的崔知县以及后任的知县们都深知这条规则,明哲保身,不敢越雷池半步。这也许是全国古城楼匾额文化的一个孤例,值得进一步探究。

流寓文化和移民文化

明、清易代,四川连续半个多世纪的战乱给人民带来空前灾难,富庶的天府之国变得满目疮痍,破败荒芜,全川人口锐减到历史最低点50余万。据传,南溪县城康熙三年(1664),仅有7户人。按一户5口算,40人都不到。当时的四川,真是一幅“兵燹之后瘟疫行,瘟疫之后虎豹猖。白骨露于野,千里无人烟”的惨象。为改变四川战后人少地多的状况,清政府实行移民政策,始自顺治四年(1647),真正大规模的移民,实自康熙十年(1671)迄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约一百年。入川移民以江西、湖广两省最多,以致民间广泛流传“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之说。

经过近百年艰苦奋斗,得水运之利,南溪经济文化得到较快发展,涌现出了一些在省内和全国都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如被称为四川引进碑学第一人的“字妖”包弼臣、清官守贫的曾继光等。以及后来的清末民初的让梁启超都惊叹的“硕学通儒”董清峻、阳翰笙的老师“川南文豪”钟致和、“五粮液”创始人酒圣邓子均等。他们奠定了南溪城市文化的底色:“诗书江城,文酒仙乡”。

从唐代至近现代,不少著名文人墨客流寓南溪,如边塞诗人岑参、诗圣杜甫、花间派主将韦庄、苏轼三父子、黄庭坚、陆游、范成大,杨升庵、张问陶,以及近现代的刘光弟、黄炎培等,留下不少吟咏南溪的优美诗篇,为南溪留下一笔丰厚珍贵的文学遗产。

从清中叶至清末,集聚南溪城市建筑特色和移民文化多元风貌的,当属名闻遐迩的“九宫十八庙”。这些移民会馆,不仅发挥着睦族联宗、增进乡谊的作用,而且崇文重教,商儒并举,促进了当地经济繁荣、文化兴盛。在五方杂处中逐渐走向多元一体、和谐共荣,移民文化与巴蜀文化发生交流与融合,从而为形成新的四川文化特色作出了贡献。

八景环城的诗意栖居

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和合”文化,最大化追求的是人类族群“上与天和,下与地和,中与人和,己与心和”的大和合境界,尤重居住空间与周围环境从安全实用到艺术化处理的关系构成。

南溪古城周长3公里多,坐落在长江北岸二级阶地仙源坝上。从清代长江水系城市总体看,行政级别较高的府城的城周集中在6—14里,其中以7—9里最多;而行政级别较低的县级城市的城周集中在3—9里,其中3—4里的城市占绝大多数,而南溪古城城周适中,尤其注重与周围山峦和水系的地貌构成“借景”“对景”甚至巧借“天象”朝晖夕阴,云雨烟岚,充分营造出具有川南诗情画意江城特色的意境美。“瀛洲锁地户(长江东南下水方),一湾开天门(长江西南上水方)。九门迎青山,五水抱龙城(南溪历史上曾名‘龙源戌’)”的城市与山水浑然一体,呈现出气象阔大的奇异景观。九门城楼的匾额内容,与城周景观构成了彼此呼应的极富生命感的文脉流动。如从“望瀛门”内看出去,葱翠的龙腾山跃入眼帘,尺度宜人,与城门恰好形成“框景”效果,宛如一幅山水画,让人更能体察到明代名士杨名描写龙腾山的佳句“龙峰曲曲抱江城”的贴切和传神。又如萃金门城楼匾额“九曲黄河听琴楼”的“听琴”二字,与对岸“南溪八景”之一的“琴山松风”构成“借景”效果,化实为虚,阵阵松涛仿佛琴声入耳,产生无限诗意遐想。还有处于古城中轴线南端临江的“文明门”城楼匾额“文治覃敷,奎壁联辉”,用原出《易经·乾卦·文言》“见龙在田,天下文明”里的“文明”二字命名城门名,不但切合传统文化方位学南方属火主文明之象的含义,还与江南镇兴盛文运的文峰塔(镇南塔、映南塔)构成“借景”呼应,强化了传统社会“以北为尊,向明而治”的儒家文化主题,甚至将位于东北方的城门取名“皇都门”,在全国府、州、县级的城门名字里很难见到用“皇都”二字,其玄奥之处,实喻指清王朝龙兴之地发源于白山黑水的东北方。再如西门城楼匾额“西成有庆”,化用《易经·兑卦》九四爻小象辞:“四九之喜,有庆也”。为何四九就有喜呢?原来在阴阳五行里,四代表金的生数,九代表金的成数。在五行里,金既代表西方,又代表秋季。秋天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丰收令人喜悦,故言有庆。

总之,南溪古城楼的匾额,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与城市的自然环境彼此映照,巧妙呼应,文因景生,景因文传。

千百年来,南溪古城,不但给人们带来祥和的生活,更以雅洁的文化浸润着人们的心灵,以优美的诗化环境给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莫大的怡情享受。怎样把功能性城市转换提升成文化性城市,怎样将冷冰冰的物理生存空间注入更多的人性化温度以人为本,这是21世纪人类文明不能回避的问题。世界,终究属于情感的世界!经过一千多年岁月浸染的南溪古城,残存的1090米石砌古城墙,完好幸存的“文明门”“广福门”“望瀛门”三座古城楼,迎风雨,沐阳光,阅世变,于2013年荣列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这是南溪人的自豪,是历史对它的回馈,更是文化向它的致敬。

这座古城,随着岁月流逝,它深厚的历史文化将呈现出更加独特的价值魅力!三百年前的某个春天,知县王大骐登上文明门城楼,写下了一首值得玩味的《登城》诗。

登城一望水连天,浪滚桃花卷地帘。

西漾桂轮摇夜月,东浮瀛阁起晴烟。

文琴有意冥中合,白鹭无心碛上眠。

身坐落霞思不浅,晚风岸泊楚江船。

今天,我们快速劳碌的生命节奏,能否在人生旅途上缓一口气,放慢脚步,走进“身坐落霞思不浅”轻盈如梦的黄昏,欣赏“晚风岸泊楚江船”的闲适?!我们在喧嚣的城市里享受着现代生活,居家在高楼大厦君临大地。也许,渐渐失去了思想的深度。

南溪古城,能留给我们一些什么样的思考呢?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涂安华(宜宾市南溪区史志研究学会理事长)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