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谁的书刀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6-17 19:46:40 浏览次数: 【字体:

谁的书刀

一把书刀,从蜀地而生,向中原而去。它是古代文人的随身之物,也是传统教育的真实缩影。

西汉景帝末年,大名鼎鼎的文翁被任命为蜀郡太史,他怀着期盼的心情踏上了南行之路。当他踏上金牛道,攀援绝巘危峰,横跨恶水激流,一路越剑门、过栈道,历尽千难万险到达蜀郡时,看到的景象却有些揪心。

文翁眼中的蜀地颇有些夷狄之境、化外之邦的景象,说白了就是没有教化。《汉书·循吏传·文翁传》记载:“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见蜀地辟陋有蛮夷风,文翁欲诱进之,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张叔等十余人亲自饬厉,遣诣京师,受业博士,或学律令。”他通过类似察举的程序,从自己手下德才兼备的官吏中选定优秀学员十来名,亲自担任教师,在短时间内突击强化训练,然后送往京城长安,让他们跟随五经博士学习儒家经典、律令等。“减省少府用度,买刀布蜀物,赍计吏以遗博士。数岁,蜀生皆成就还归,文翁以为右职,用次察举,官有至郡守刺史者。”为了培养这些官吏,文翁努力压缩蜀府开支,用节省的经费购买蜀地特产,让学员作为礼物带去京城送给太学中的博士。几年之后,这些蜀生学成归来,成了文翁的好帮手,其中有些还做到了郡守刺史。这就是著名的文翁化蜀。

这段记载里有一个有趣的细节,文翁太守颇通人情,用公费为学员们准备了伴手礼,考虑不可谓不细致。那两千年前的蜀地特产是什么呢?汉书的作者特意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记载,那就是书刀与蜀布。学者们研究普遍认为蜀布就是蜀锦一类的丝织品。而书刀,西晋学者晋灼为《汉书》作注时说明:“刀,书刀;旧时蜀郡工官作金马书刀者,以佩刀形,金错其拊(柄)。”这是一种产于蜀地,专属于文人的刀。

“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

1957年,在天回崖墓中就出土了一把这样的金错刀,现藏国家博物馆。

在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以前,简牍是古人书写的重要载体。现代人书写时笔下发生误差,可以用橡皮或涂改液抹掉,而古人发生笔误时,只能用削刀将原字从简牍上削去,重新再写。汉字删除的“删”,右边就是一把削刀,左边是用简牍编成的“册”。在竹木简上刻字或削改的刀,古称削,汉人称书刀。《释名·释兵》:“书刀,给书简札有所刊削之刀也。”这种书刀曾经是文人的必需品。一把精美、锋利、称手的书刀,是写出好文章的必备利器。我们在文翁石室授经讲学图画像砖上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六位门生手捧简册,凝神静听,下方右侧一人腰间就佩带一把书刀。

书刀和竹简、毛笔以及专门磨书刀的砺石,组成了汉代的文房四宝。所以,文翁为学生们选择这样的伴手礼,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而西汉初年民风尚未开化的蜀地,却独独出产专供文人使用的最精美的书刀,也是一种有趣的现象。

其实这种现象也并非无法解释。巴蜀并入中原版图之后,一条金牛古道连接着两地,蜀地的粮食、漆器、织锦、工艺品等大量物资源源不断地向中原输出,这是一种持续的经济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便会融入许多外来的文化和风俗。这在之后的历史发展中尤为明显。书刀便是蜀地经济受中原文化影响的一个佐证。

汉代是书刀盛行的年代,皇帝往往用书刀赏赐臣下,其中以蜀地广汉郡的金马书刀最负盛名。这种书刀由工官督造,特供皇室贵族及高官使用,以错金秀美著称。因为一面常有错金的马形纹样,被称为“金马书刀”。错金是汉代常用的一种金属装饰工艺,是以镶嵌或涂画方式把黄金装饰于青铜或铁器的表面,使得纹饰和文字更加精美和突出。东汉时期,出身于广汉郡的著名文史学家李尤以专写各类铭文著称。他为自己家乡特产的金马书刀写过一段铭文:“巧冶炼刚,金马托刑,黄又错镂,兼勒工名。”意为金马书刀以钢铁冶炼而成,其上有错金的马形纹饰,并刻有制作者的名字。

历史上能够完整保存下来的书刀少之又少,蜀地金马书刀尤其珍贵。天回山错金铁书刀是现在发现的最精美的东汉书刀。这把书刀环柄直身,长18.5厘米,宽1.5厘米,上面装饰错金凤鸟纹和隶书铭文24字“光和七年广汉工官□□□服者尊长保子孙宜侯王□宜□”,可见刀为光和七年(184年)广汉工官所制。只是上面的错金图像不是马,而是多只金丝镶嵌的凤鸟纹,形态、大小各异,镶错工艺精湛。从铭文上还可看出,这把书刀是一件定制产品,明显地寄托了主人对子孙后辈的期望。

广汉工官这个铸造地,其实也大有来头。在当时,这应该是个著名的工艺品制造地。山东大寺古墓中也曾出土广汉工官制造的“卅湅”书刀。朝鲜乐浪王盱墓内也出土过广汉工官制造的漆耳杯。在公元前18年,广汉工官还爆发过一次万人起义,虽然很快被镇压下去,但在历史上,“广汉工官”这4个字已经值得大书特书。

历史学家罗振玉《贞松堂吉金图》卷下著录有4件金马书刀,其中3件都明确标明出自广汉工官,而且均采用“卅湅”锻造工艺制成,也就是三十炼的钢材。炼的数量是钢的品质体现,汉代工匠们对炒钢反复折叠锻打,减少夹杂物并使成分分布得更加均匀,从而得到不同炼数的优质钢材,顶级者即百炼钢,所谓百炼成钢。作为文具,三十炼的钢已属精品,再加上高超的错金工艺施加纹饰,无怪乎金马书刀能够获得社会上层的青睐。

在汉代时,成都的冶铁技术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西汉实行冶铁官营后,根据产铁与否在郡、县、侯国设大小铁官。蜀郡临邛(今邛崃市)、武阳(今眉山市彭山区)和南安(今乐山市)都设有铁官,成都是当之无愧的四川盆地乃至西南地区冶铁中心。那时成都的冶铁工艺水平在天回山崖墓出土的这把东汉错金书刀上得到了生动体现。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书生梦想中的功业是像东汉的班超那样,投笔从戎万里封侯。男儿佩刀也应似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不过也有爱好和平者,那个善写铭文的广汉老乡李尤就是这样的人,他还写过一篇《错佩刀铭》:“佩之有错,抑武扬文。岂为丽好,将戒其身。”这可能是那个时代刀笔文人祈望以文止武最恰当的表达方式了。文人的功业仰仗于笔和书刀。圣人执此“删诗定礼”,教化万民,史官用之臧否人物,论千秋功罪。小小一柄书刀,却参与了多少历史书写。

时光流逝,与书相连的刀并没有完全消失。现代喜爱纸质书的读书人,案头仍然会有一把书刀,大多为木质,这是专为毛边书准备的。印刷的书装订后不切开,页与页相连,看书时,用书刀裁一页,看一页,此中乐趣颇有古意,也算是书刀的另一种转世。

刀笔小吏:山东沂南汉代画像石中的官吏,头上簪笔、手捧简册、腰佩书刀,就是我们常说的“刀笔小吏”的典型形象。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成都市金牛区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