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文史英华】直叫人生死相许——《金陵城西楼月下吟》诗歌背景‖马睿

作者:马 睿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3-16 14:17:23 浏览次数:1120 【字体:

直叫人生死相许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诗歌背景

马 睿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金陵夜寂(一作静)凉风发,独上高(一作西)楼望吴越。白云映水摇空(一作秋)城,白露垂珠滴秋月(一作沾衣湿秋月)。月下沉(一作长)吟久不归,古来(一作今)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一作还、遥、却)忆谢玄晖。

——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卷二一

今 译

金陵的夜晚寂静凉风四起,我独自登上高楼眺望吴越。白云映在水中摇动着空城,露珠晶莹低垂欲坠映秋月。在月亮下面沉吟久久不归,自古能与我相接者少又稀。顿时懂得了“澄江净如练”,让我对谢玄晖念念不忘。

诗歌背景

对一个人念念不忘,就会有时时刻刻与他在一起的冲动。而能令你念念不忘的人,一定给过你“特别的感觉”。李白对谢朓就是如此。

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王士祯《论诗绝句三十二首·其三》),他不但熟读谢朓诗,化用谢朓句,生要相随,死欲相依。纵观中国文学史,也实属罕见。

谢朓(464—499),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南齐著名诗人。他出身贵族,祖父谢据是东晋名相谢安的兄长,父亲谢纬是散骑侍郎,母亲是刘宋的长城公主。谢朓早年饱读诗书,深受随王萧子隆、竟陵王萧子良赏识,又曾为齐明帝萧鸾起草诏书,32岁出任宣城太守。回朝后,升任尚书吏部郎。后因不肯参与始安王萧遥光谋反,被诬死狱中,年仅36岁(萧子显《南齐书》卷四七《谢朓传》)。

刘宋著名诗人谢灵运是谢朓的从叔,二人合称“大小谢”。他的山水诗清新流丽,脍炙人口。外放宣城后,皖南的灵山秀水使他的诗变得更加清新自然,情味隽永,故梁武帝说:“不读谢诗三日觉口臭”(吴聿《观林诗话》),沈约也称叹:“二百年来无此诗也!”

李白是谢朓的异代知音,常以“谢朓传人”自居。他不止一次地说“诺谓楚人重,诗传谢朓清”(《送储邕之武昌》)、“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不止一次地悲叹“谢朓已没青山空”(《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玄晖难再得,洒酒气填膺”(《秋夜板桥浦泛月独酌怀谢朓》)。

因为李白对小谢诗熟稔于心,就常把谢诗中的词语、典实、意境甚至全句用于创作。比如,谢朓《观朝雨诗》云:“朔风吹飞雨,萧条江上来。”李白就说:“我吟谢朓诗上语,朔风飒飒吹飞雨”(《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云:“金波丽鳷鹊(zhī què),玉绳低建章。”李白就说:“天上何所有?迢迢白玉绳。斜低建章阙,耿耿对金陵”(《秋夜板桥浦泛月独酌怀谢朓》)。

“我们读李白山水诗,对照读谢朓的山水诗,不仅感觉得:谢诗如山水大画幅,李诗则如山水画长卷;谢诗如逸人七弦琴,李诗则如英雄交响乐;谢诗如南飞的鸿雁,李诗则如海运的大鹏”(李戎《从李白尚友谢朓说开去》)。

齐明帝建武二年(495),谢朓外放为宣城太守。

1958年“大炼钢铁”之前,由于上游植被茂密,“芜湖—江宁段”的长江水清澈见底,远远望去犹如一匹白练。当谢朓看到白日西沉,灿烂的余霞铺满天空,宛如一匹散开的锦缎。清澄的长江流向远方,仿佛一条明净的白绸。遂写下千古名句“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诗人独具艺术慧眼,通过敏锐的感受,细心的观察,在平熟的景色中发现人们常常忽视的特定的细微精致,所以犹如晨风拂面,给人以清新的感觉……谢朓山水诗的语言,主要受乐府民歌清新明快语言和佛经偈颂平白浅易语言的影响;也吸收了魏晋及刘宋以来文人诗绮丽语言风格,形成了浅易明快而又清绮自然的语言风格。他的诗绝非不炼字炼句,但运词造句,力避艰深奇险,趋向浅易明快中出清绮”(詹福瑞《试论谢朓清丽山水——兼论谢朓对谢灵运诗风的变革》)。

李白一生,尤爱此句。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李白初游金陵,一见此景,立即就有了:“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解道”是懂得的意思,李白把“静”改为“净”,更具有流动感(葛景春语)。这正是李白之作耐人咀嚼、使人神远的原因,也是李白能够超越谢朓的原因。

“此诗首二句点名登楼的时间是秋‘夜’,是‘独’自一人,目的是眺望东南的‘吴越’。吴越一带山水秀丽,是历代名士隐居之地,‘望吴越’正表现出李白向往的心情。而‘夜寂’‘凉风’‘独上’则渲染了孤凄的氛围。次二句写登楼所见之景,‘白云’‘白露’两个‘白’字,极写月夜的皎洁纯净。‘空’字也渲染了月夜的沉静。城本不会‘摇’,但水波摇动,云影摇动,使诗人感到似乎空城在摇动。月本不会‘滴’露珠,但在高楼见月光皎洁,使诗人感到晶莹的露珠似乎是从月光中滴下的。‘摇’‘滴’两个动词使静止的画面有飞动之感。显示出诗人对景物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神奇的想象力。五、六两句抒写古今知音难觅的感慨。末二句直接表达对南齐诗人谢朓的仰慕之情。全诗结构巧妙,层层深入,驰骋古今,挥洒自如,足见诗人才华高超”(郁贤皓《李太白全集校注》第三册第895—896页)。

李白好漫游,其足迹几乎遍及大半个中国。面对名山胜水,或者阻风遇雨,他常常会想起谢朓。如登上华山落雁峰时,他曾仰天叹道:“此山最高,呼吸之气,想通天帝座矣。恨不携谢朓惊人诗来,搔首问青天耳!”(冯贽《云仙散录》)。

当他船过新林浦,为风雪所阻,他又想到谢朓的《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书怀寄友人云:“明发新林浦,空吟谢朓诗。”

他甚至爱屋及鸟,对谢朓作过太守的宣城也产生了特殊感情。他一生七游宣城,寻访谢朓遗迹,写下了许多怀谢诗。

在宣城时,谢朓常在敬亭山上游览、作诗。李白也爱独坐敬亭,在那里怀念他的异代知己:“我家敬亭下,辄继谢公作。相去数百年,风期宛如昨”(《游敬亭寄崔侍御》)。

宣城敬亭山(图片来源:宣城市人民政府网)

谢朓曾在敬亭山麓、宛溪之上送别好友范云,后人就建了一座谢公亭。李白来游此亭,见风景依旧,人事已非,不禁感慨道:“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

思而不见,便与之神游,可见仰慕之深。

真知音,不仅会对其优点赞誉有加,也会对其缺点直言不讳。

李白对谢朓的诗歌成就五体投地,对他的政绩却不以为然,他说:“过客沈吟以称叹,邦人聚舞以相贺,佥曰:‘我赵公之亭也。’群寮献议,请因谣颂以名之,则必与谢公北亭同不朽矣!白以为谢公德不及后世,亭不留要冲,无勿拜之言,鲜登高之赋。方之今日,我则过矣”(《赵公西候新亭颂》)。

谢朓任宣城太守时,喜爱当涂青山的幽美景色,就在山中筑室居住(陆游《入蜀记》)。

谢朓在宣州陵阳山建了一座高楼,供诗友登览聚会,这就是有名的“北楼”,又称“谢公楼”。李白多次登临,怀古感今道:“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秋登宣城谢朓北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遂成千古传名句。

宣城谢朓楼

据《江南通志》载,唐懿宗咸通(860—872)年间,宣州刺史独孤霖建“叠嶂楼”。宋、明、清之季又多次重建,其间登楼吟啸的诗人极多,遂使宣城有“谢公城”“谢朓城”“谢公郡”“小谢城”等别称。清光绪初,又在谢朓楼原址修建“古北楼”,上额“叠嶂楼”,下额“谢朓楼”,规制较前大。抗战初期,被日军炸毁。故址在今宣州市府山头体育场及烈士陵园一带,楼下的三十余通碑刻被砌于烈士纪念碑下的阶台之内。

方志尚载历代因谢朓而建于宣城的亭阁共有六处:

“谢公亭”,《海录碎事》载,谢朓置,范云为零陵内史,在此送别,但谢朓原构之新亭早废。此亭始建于唐,废于清初,故址在今宣城市北街三汊河西岸;“绮霞阁”,始建于唐,名取谢朓“徐霞散成绮”句,毁于元初。故址近谢朓楼,在今宣城市体育场北端;“列岫亭”,始建于宋,名取谢朓“窗中列远岫”句,已废,故址近谢朓楼,在今宣城中学内;“澄江亭”,始建于宋,名取谢朓“澄江静如练”句,已废,故址在今宣城市北宛、句两水汇合处;“云齐阁”,始建于明,名取谢朓“合沓与云齐”句,已废,故址在宣城市北六里的敬亭山;“怀谢亭”,始建于清初,近谢朓楼,并与楼同时毁于日军炮火(李子龙《读李白集散记》)。这些遗迹,自然都屡屡留下李白的身影。

“李白集中有直接咏及谢朓(及谢公亭)的诗16首,除了《题东溪公幽居》作于天宝初在长安时,诗中用典曰‘宅近青山同谢脁,门垂碧柳似陶潜’,其余15首中,有11首作于宣州(宣城郡),作时则在天宝十二载(753)前后来游皖南期间;另有4首作于金陵,其地既与宣州为邻,写作时间也似在天宝季叶南游之际。试以编年方式排列,李白咏谢朓的诗就会在这一特定时期、特定地域频频出现,因而大大增强了感情力度,以至使人觉得谢朓乃是李白来皖南时期的精神寄托”(薛天纬《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关于李白情系谢朓的解说》)。

李白不仅生前寻觅谢朓,死后也欲永伴。在历史上,李白墓共有4座:

第一座在采石矶。

据宋人赵令畤( zhì)《侯鲭录》卷六记载:“李白坟在太平州采石镇民家菜圃中,游人亦多留诗。”程大昌《演繁露》亦云:“采石江之南岸田畈间有墓,世传为李白葬所,累甓围之,其坟略可高三尺许。前有小祠堂,甚草草,中绘(李)白像,布袍裹软脚襆头。”

此墓即白居易所说的“采石江边李白坟”(白居易《李白墓》),但这是一座衣冠冢,它来源于李白“骑鲸捉月而逝”的传说:李白的尸体飘到江边,被当地村民打捞起来,草葬于菜圃中。后人迁葬龙山,此地就只留下了衣冠。出于对李白的怀念,人们对此说宁信其有,不信其无,因此,此墓保存了一千多年。

墓在采石镇神霄宫内。据《采石志》记载:神霄宫在古镇的菜巷内,旧名“唐贤坊”(今采石公立小学)。衣冠墓原在小学操场间,后因开辟场地,移于操场西北隅,曾有碑存。神霄宫是宋宁宗嘉泰元年(1201)道士秦德智建。明太祖洪武年间(1368—1398),道士陆永昌重建。明永乐、正统、嘉靖及清代均有修葺。

衣冠墓旧有“暮云亭”,为宋理宗绍定年间(1228—1233)采石防御使王明所建,宋代汪绶有《暮云亭记》,清代毁于战乱。清朝文学家张偬有《神霄宫谒太白暮云亭》诗云:“何代珠宫建,空亭额暮云。衣冠犹汉制,邱陇入樵群。人忆江东句,天垂北斗文,巍然遗像在,香火孰殷勤”。

1962年,因采石小学学生在操场推铅球,导致墓碑断裂。为保护文物,政府决定迁墓。工作人员在翠螺山先后选3个冢址,最后定在三台阁原址以南的半山坡下:墓冢座北面南且临江,位于三元洞的东北方,而在太白楼、怀谢亭之北。水光山色,环境幽雅,宛如仙境。文革中,宋代残碑不翼而飞,今碑系当代草圣林散之先生所书(马鞍山市政协文史委《李白衣冠墓第二次迁移记》)。

第二座在龙山。

李白死后50余年,宣歙池等州观察使范传正找到了他的两位孙女,她们说:祖父李白遗愿欲葬在青山,永伴谢朓。但因家境贫寒,只得暂殡龙山(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

龙山在当涂县东南十二里,以蜿如蟠龙而得名。东晋桓温曾与僚佐于九月九日宴集于此,当时孟嘉也在座,风落其帽,他浑然不觉。桓温命人作文嘲之,孟嘉亦作答,遂传为佳话。李白曾有诗云:“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九日龙山饮》)。谁曾想,龙山之月把李白一留就是55年。

第三座在青山。

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正月二十三日,李白好友范伦之子、宣歙池等州观察使范传正与当涂县令诸葛纵根据李白遗愿,将他改葬青山。新坟“西去旧坟六里,南抵驿路三百步,北倚谢公山,即青山也”(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至此,李白永伴谢朓的心愿终于实现,与这位异代知己永结为邻。

青山,又名青林山,在当涂县东南三十里,左带丹阳湖,右隔青山河与龙山相望,峰峦叠翠,林壑幽美。青山南北径6公里,东西径7.5公里,环周36.7公里,实由三座山峰组成,北为主峰青林山,南为谢家山(又名包子山),东南为万佳山。东晋大司马桓温墓在青林山北,故又称“桓墓山”。谢朓曾筑室于包子山南,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奉旨改为“谢家山”。李白墓正在谢家山(包子山)之西北(距谢家山约15里)、青林山(桓墓山)之南(李子龙《读李白集散记》)。

山中的谢朓宅,自南齐以来已废。至唐时,已是“荒庭衰草遍,废儿苍苔积”(《姑孰十咏·谢公宅》),显得十分荒凉。

范传正,字西老,南阳顺阳人,户部员外郎范伦之子。他先考中进士,后又以博学宏辞及书判皆登甲科,历任集贤殿校书郎、渭南尉,拜监察、殿中侍御史。自比部员外郎出为歙州刺史,转湖州刺史,历三郡,以政绩出众,升为宣歙池等州观察使(刘昫《旧唐书》卷一八五《范传正传》)。

青山的李白墓背山面水,前祠后墓,既壮丽又肃穆。墓为圆形,四周以青石垒起,前立五尺墓碑,上刻“唐名贤李太白之墓”八字,传言为杜甫手书。可能是文气所汇,旧说墓上曾生芦似笔,有竹散点如星,人称笔芦、星竹,有诗云:“龙管凤笙遗韵事,笔芦星竹借文章”(陶安《李翰林墓》)。

第四座在青莲。

四川省江油市青莲镇名贤祠内,有一座李白衣冠墓。

清同治八年(1869),由彰明县令何庆恩(号恺棠)主持兴建(清同治版《彰明县志》卷四九《陵墓志》之“李白衣冠墓”条)。

据史料记载:“太白固有墓,墓并不在蜀。而彰明人曰‘此固其桑梓地也’,辽海元鹤,尚千年而一归,安知汗漫九垓之余,不冀及幼时游钓所乎?且神即未必恋此而反之,吾人之心有不安者,于是相议为衣冠墓,具章服为唐制。敛以《诗集》,筑于仙人旧馆之右,环植花木。树之碣曰:‘唐翰林学士李太白之墓’。前建飨堂二楹,门廊庭庑毕具,堂之中设龛,题木主如墓碣,众志也”(清同治版《彰明县志》卷五二《金石志》之“名贤祠碑”条)。

每当清明前夕,当地干部群众、老师学生及文人骚客,都会前来扫墓。久而久之,遂成当地民俗。

李白永伴谢朓,后人亦效仿李白。

有“词赋相如手”之称的晚唐诗人贾嵩(赵嘏《贾嵩赋》)为永伴李白,也选择青山作为埋骨之地。贾墓距离李墓仅十余里,后人诗云:“八韵与五字,俱为时所先。幽魂应自慰,李白墓相连”(郑谷《吊水部贾员外嵩》)。

清同治八年(1869),彰明县令何庆恩主持重修李白衣冠墓时,恰逢四川总督骆秉章去世不久。他生前曾率军在彰明一带围剿李永和、蓝朝鼎起义军,当地人认为“微制府骆公,吾邑其涂炭矣”。骆秉章虽以军功显赫,却是进士出身,曾充翰林院庶吉士,生前尤爱李白之诗。为铭记骆秉章保全一县之功,遂将其灵位配祀李白(清同治版《彰明县志》卷五二《金石志》之“名贤祠碑”条)。

1982年清明,著名书法家、诗人林散之先生为夫人盛德粹写了一篇《墓记》:“翠螺山色阳晴变,扬女潮声近近连。身后一抔(póu)平静土,共君永此伴青莲”。林散之先生是马鞍山市和县人,故居与采石矶隔江相望。他生前曾数十次登临采石矶,拜谒李白。每当他站在李白墓前,透过滚滚长江遥望家乡,心中早已将采石矶视为家乡。

因林散之先生曾有“归宿之期与李白为邻”之遗愿,马鞍山人民遂于1996年将其墓迁至采石矶,永与李白为邻。

一千三百多年来,四座李白墓前凭吊者络绎不绝。而显赫一时的李隆基、李亨、杨玉环、高力士、李林甫、杨国忠……他(她)们的高陵大墓,要么成了狐穴兔窟之所,要么化作樵牧刍耕之地,罕有祭祀。相比之下,不啻天壤!

所谓“特别的感觉”,就是除了他,任何人都给不了的感觉。未见之前梦寐以求,已见之后欣喜如狂。与他在一起,仿佛拥有了全世界,由衷地感到踏实和满足。甚至愿意永远陪伴在他身边,生生死死,千秋万载。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

名家点评

“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皆吐吞日月,摘蹑星辰之句。故李白登华山落雁峰云:“恨不携谢朓惊人诗,搔首问青天。”其服膺如此。

——田雯《古欢堂杂著》引刘克庄语

清气袭人。

——[日]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卷二

浅语自妙,“白云”二句写景神好,……末二句所谓“英雄识英雄,美人怜美人”也。

——严羽评点《李太白集》载明人批语

“澄江静如练”等句因(李)太白偶然拈出,千古耳食得声耳。

——方东树《昭味詹言》引钟惺评谢朓《冬绪羁怀示萧谘议虞田曹刘江二常侍》语

(谢朓)此等高秀绝尘,直开三唐诸公妙境,宜(李)太白之临风以为“惊人”也。

——叶矫然《龙性堂诗话·初集》

(谢)玄晖不惟工发端,撰造精丽,风华映人,一时之杰。(李)青莲目无往古,独三四称服,形之词咏。

——王世贞《艺苑卮言》

经典名句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对比阅读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送储邕之武昌》《秋登宣城谢脁北楼》《姑孰十咏·谢公宅》《谢公亭》《游敬亭寄崔侍御》《酬殷佐明见赠五云裘歌》《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新林浦阻风寄友人》《寄崔侍御》《三山望金陵寄殷淑》《答杜秀才五松山见赠》《登敬亭北二小山,余时送客,逢崔侍御并登此山》《秋夜板桥浦泛月独酌怀谢朓》《赵公西候新亭颂》《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过彭蠡湖》《留别金陵诸公》《早夏于将军叔宅与诸昆季送傅八之江南序》《夏日陪司马武公与群贤宴姑熟亭序》《游敬亭山》《题东溪公幽居》《望九华山赠韦青阳仲堪》《月夜江行寄崔员外宗之》《赠宣州灵源寺仲浚公》《别韦少府》《江夏寄汉阳辅录事》《梦游天姥吟留别》《秋浦歌》《玉阶怨》《邯郸才人嫁为厮养卒妇》《古风五十九首·其一(大雅久不作)》《独坐敬亭山》《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清溪行》《自梁园至敬亭山,见会公谈陵阳山水,兼期同游因有此赠》《渌水曲》《题宛溪馆》《过崔八丈水亭》《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赠升州王使君忠臣》《金陵三首》《鼓吹入朝曲》《侍从宜春院,奉诏赋龙池柳色初青,听新莺百啭歌》《望庐山瀑布二首·其二(西登香炉峰)》《宿白鹭洲寄杨江宁》《秋夜宿龙门香山寺,奉寄王方城十七丈,奉国莹上人、从弟幼成、令问》《鸣皋歌送岑征君》《雨后望月》《月夜金陵怀古》《浔阳紫极宫感秋作》《落日忆山中》《鲁东门泛舟二首》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马 睿(中国李白研究会会员,西南商报社副书记)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