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蜀女多才 薛涛秀冠‖谭继和

作者:谭继和 来源:《成都日报》(2022年7月26日) 发布时间:2022-10-07 11:00:16 浏览次数:417 【字体:

题 记

薛涛自入乐籍到卒于碧鸡坊的50余年之间,正是西川幕府游宴唱和最为兴盛的50年,也是唐代成都文坛最为繁华的50年。薛涛的崛起对于中华文学及唐宋时期巴蜀文化的繁荣意义十分深远:她不但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而且也促进了蜀文学自汉朝以来的第二个爆发期。薛涛是唐朝之前留存诗作最多的一位诗人。她与鱼玄机、李冶、刘采春并称唐朝四大女诗人;她与卓文君、花蕊夫人、黄峨联袂成为蜀中四大才女。在诗歌创作之外,薛涛更成为唐代边地和睦、民族团结的历久弥新的象征。就连薛涛留下的“薛涛笺”,也在无意中促成了成都在三月三日上巳节祭祀薛涛的民俗……在近年推选的“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中,薛涛是唯一一位入选的女性。

蜀女多才 薛涛秀冠

谭继和

薛涛,字洪度,中唐代宗大历年间生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幼随在蜀为官的父亲薛郧来成都生活,长于成都,终老于成都,卒于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她性慧敏工诗,八九岁就懂声律,能与父唱和。16岁及笄,诗名已“闻于外”。薛涛历事韦皋、刘辟、高崇文、武元衡、李夷简、王播、杜元颖、郭钊、李德裕、段文昌等11镇节度使,韦皋、武元衡先后聘她为军镇幕府“军中校书”,故诗人学者多敬称她为“女校书”。薛涛是唐代女诗人中诗作最多的代表者,她在世时,就已是“享誉当时”的著名女诗人。她对中国诗史、妇女著作史、竹文化史、中国文化史都有杰出的、独具特色的奉献。

才女在蜀

蜀地女性意识的文学确立。薛涛是其中佼佼者

早在晚唐至明代就出现“才女在蜀”的共识,并多举薛涛为例。如五代后蜀何光远《鉴戒录》认为“宋产歌姬,蜀出才妇。薛涛者,容姿既丽,才调尤佳”。明人何宇度《益部谈资》认为“蜀之文人才士,每出皆表仪一代,领袖百家”,这说的是男士“文宗在蜀”现象,天下文宗从司马相如开始多出在西蜀。而女士也不弱,何宇度认为“香奁之彦”“才情岂在人下”,并以薛涛、花蕊夫人、卓文君为例,说明“才女在蜀”不弱于男士“文宗在蜀”,这也是蜀文学的一个规律性现象。

薛涛画像 赵蕴玉 作

历史上,蜀中才女有四大类型,对文化中国和中国文化史都作出了大小不同的贡献。一是政治家类型,如武则天对文化中国大一统作出了突出贡献。王昭君也是蜀女(冯梦龙称她为“成都姑娘”),她的和亲壮举,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团结。二是特殊才干类型:女企业家,如“巴寡妇清”“名显天下”。女将军,如唐代浣花夫人、明代“总兵官”秦良玉。女医学家,如清代曾懿。三是女扮男装、奋进求学、考中进士的花木兰式才女,如前蜀黄崇嘏。明代徐渭专门以她的故事为蓝本创作了杂剧《四声猿》中的《女状元》一出,还感叹自己的夫人才华和颜值不如蜀女。四是女文学家、女诗人类型,此类最多,卓文君、薛涛、花蕊夫人、黄娥等,都工于咏诗书,在文学上有极高成就。这四种类型都有可歌可泣、可敬可学的故事和事迹,能为今人增长智慧,培育人才,丰富精神家园,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薛涛在蜀中女文学家中占有秀冠第一的地位。不仅因为她是唐代女诗人诗作“数量之最”,也不仅是因为她“能篇咏,饶词辩”“诗思俊逸”(《宜和书谱》)、“诗达四方,名驰上国”“言语巧偷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更主要还在于她文心高尚,吟竹诗见其托物寄志的高尚修身气节,筹边诗见其忧国忧民、鸣国家之盛的高尚报国情怀,在“心志诗”上起了站立时代潮头的作用。在唐诗文化史上,她在中唐男女诗人群体中占有翘楚地位,是中唐女诗人的魁首。

文心高尚

薛涛在唐诗发展史上独领风骚,为蜀文化奔腾融入主流文化注入鲜活生机

薛涛笔下的竹,是薛涛自身志向、节操和不幸命运的一面镜子。同时,在并非华丽的词藻下却饱含着华夏竹文化的精髓。在中华竹文化发展史上,她占据着传薪火、开新路的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她上承华夏老祖宗的“淇水绿竹”文化和竹林七贤文化的薪火,下则开启宋以后淡雅飘逸竹韵诗和文人墨竹画的新路。在宋代竹文化标识性人物文同、苏轼身上,更可以领悟到薛涛爱竹、敬竹、崇竹、拜竹审美情趣和神韵的影响。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的优雅竹居、诗意生活的美学观,其中就包含着薛涛创吟诗楼,追求诗意书香生活理想的文脉基因,更是传统的诗意“水竹居”成都林盘仙居(竹林茅舍、小桥流水)优雅生活方式在心灵享受上的艺术反映。同时,以他们为代表的巴蜀吟竹诗人们,从古至今,对成都平原竹林仙乡特色生态人居环境文化的形成、发展和开拓,起了学术和内涵支撑的关键作用。

总体来看,薛涛诗作有两大特点:一是唱和诗多,大多数都是友朋唱和与节度游宴。二是诗作内容多是为民为国而鸣,甚少为个人不幸而鸣。这两大特点的形成,都是中唐时期的时代诗风与唱和风习环境带来的。

诗友交往唱和,“多务朋游,驰逐声名”,是中唐的时代特点。元稹、白居易是中唐次韵酬唱之风的倡导者,新乐府运动正是在中唐唱酬诗风习下发展起来的,白居易、元稹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精神领袖。白居易、元稹、王建、张籍、杜牧、刘禹锡都是新乐府运动的干将。他们互相之间,尤其是元、白之间,常常频繁互寄、次韵相和、酬唱不绝。脍炙人口的新乐府、长篇排律和不少佳作,就是在唱和环境下创造出来的。巧的是,他们都是薛涛的诗友。薛涛“出入幕府”“历事十一镇”与20位名士“竞有酬和”“皆以诗受知”。薛涛的才华就是在这种唱和中显露出来的。元稹也是因薛涛献《四友赞》诗而惊其瑰丽才华,方在唱和中以诗回赠:“锦江滑腻蛾眉秀,幻出文君与薛涛。”感叹蜀中女儿才华是“锦江蛾眉”的蜀中山水人文环境钟灵毓秀孕育出来的。“言语巧偷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薛涛文章如同鹦鹉一样的灵巧,凤凰一样的奇瑰,这是从薛涛赠元稹的唱和诗中感觉到的;“言语”争奇斗胜,这是从唱和游宴上唇舌交锋感知出来的。“纷纷辞客多停笔,个个公卿欲梦刀”,这更不得了,个个男人,不管是公卿,还是辞客,都超不过一个女人,甚至望而生畏。这样的赞誉,出自创“元白体”、为中唐诗歌首席的元稹,可见薛涛的唱和诗在中唐诗歌群体中的价值是超一流的。她的诗“文采风流”“有光融拓落之气”“宛媚流澜”“从意外生意,缥缈幽秀”“尤难于字字用意”“可谓大手笔”。尤其是薛涛的绝句作为独卓“一派”,在中唐唱和诗歌发展史上占有一流地位。

薛涛诗的另一特点:多鸣时代主流,多鸣时代主流之音,少个人不幸之鸣,这也是中唐时代风气带来的。韩愈曾总结唐代诗人群体的特点:“唐之有天下”是因为陈子昂、李白、杜甫等诗人群体“皆以其所能鸣”,鸣的内容是“而使鸣国家之盛”,而不是“使自鸣其不幸”。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通经致用主张,就是中唐为时代而鸣的风气中提出来的。薛涛诗的“正气”,也是中唐为国家而争鸣的诗风养育出来的。所以,薛涛是推动中唐唱和诗歌发展的佼佼者,是“鸣国家之盛”的时代歌手,也应该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群体中的一员主将。她在中华妇女文学史上,当之无愧是最杰出的女诗人,与最优秀的宫词女作家花蕊夫人、最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相比,也是可以鼎足而立的。

歌《蜀国弦》

薛涛是生长在“音乐之都”成都的杰出女音乐家

薛涛16岁进入成都幕府乐籍,作乐伎,一直被污名化……其实这是南宋男尊女卑理学观念带来的误解,“乐伎”不是“娼妓”,唐代宫廷内设音乐教坊,由乐伎(座部伎和立部伎)组成乐队,唐玄宗就常作这个乐队的司鼓手。玄宗逃难入蜀,还把这个朝廷教坊乐伎队伍带来成都,其中古琴家“金五云”被成都人视为大音乐家,哪里是什么妓女?最低限度只能说是地位稍低的女艺人而已。到中唐时,这个朝廷教坊制度,被成都节度使军中衙署所承袭,不敢再用教坊这个朝廷御用名称,就只能称为乐籍。薛涛加入的是地方节度使组织的乐籍乐团,不是节度使养的娼妓,而是具有乐伎身份的女艺人,因人身依附关系属于军署,身份不自由,地位稍低。

我们从薛涛的诗中看到,她反而是位传承《蜀国弦》的大古琴家。她给武元衡的诗:“蜀门西更上青天,强为公歌《蜀国弦》。卓氏长卿称士女,锦江玉垒献山川。”这是薛涛对蜀古琴《蜀国弦》文脉传承的深刻描绘。《蜀国弦》源于古巴渝舞、巴渝曲,“长卿(相如)与卓氏(文君)士女”是蜀派古琴的创始人,梁简文帝把《蜀国四弦》纳入乐府相和歌辞,专门演奏“蜀门西更上青天”的蜀道难。在唐代新乐府运动中,因玄宗、僖宗两次入蜀,把“此曲只应天上有”的宫廷雅乐,吸收西凉乐,衍变为“人间能得几回闻”的民间宴乐(燕乐),即“锦江(春色)玉垒(浮云)献山川”的半入江风半入云的锦城丝管。历史上,中国民族音乐最大的一次转型就是在唐代音乐之都成都完成的,锦城丝管《蜀国弦》就是雅乐变燕乐的首要标志,成都是这个转型的地标。五代前蜀永陵石棺上24伎乐的浮雕,正是演奏《蜀国弦》场景的考古实证。薛涛为武元衡演奏《蜀国弦》,又以自己的诗给他讲解蜀派古琴渊源和内涵,她难道还不是蜀派古琴文脉基因传先启后的伟大音乐家吗?

灵巧技慧

薛涛是第一位中国书法史、中国造纸史上的女性革新家

薛涛是“行书”书法家,学王羲之法,承传韦陟“五云体”,有司马相如季候四时书的遗风,林下风流,自成体。她发明特殊用纸薛涛笺。因旧的成都笺,纸幅大,不便写诗,她便用木芙蓉皮作原料,加入芙蓉花汁、桃花汁,制成深红色精美小彩笺,被称为薛涛笺。又因是居于浣花溪时所制,故称浣花笺。因笺纸色多,故又称为十样笺。今已成为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薛涛在中国造纸史上占有技术革新的一席重要地位。今成都市望江楼公园内的薛涛井是明蜀王制作贡用的薛涛笺用水处。只有三月三,上巳日,修禊天,该井方漂娇红纸,这就成为三月三上巳竹文化节游望江楼的民俗。对薛涛的敬重,活在成都人心里。今天的崇丽阁,既丽且崇,壮思逸飞。吟诗楼,薛涛文脉,书香成都。濯锦楼,洗濯锦江,锦绣天府。在今成都市望江楼公园,水润文明,江流千古。往事依稀浑似梦……

回首看千年文脉,望江楼上望江流。

向未来拓展新路,才女地标如明珠。

来源:《成都日报》(2022年7月26日)

作者:谭继和(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杰出研究员,巴蜀文化学首席专家,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

来源: 《成都日报》(2022年7月26日)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