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析《蜀都赋》之“巴”“賨”‖刘渠

作者:刘 渠(1958年生,四川渠县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8-29 19:44:50 浏览次数: 【字体:

析《蜀都赋》之“巴”“賨”

刘 渠

赋曰:“东有巴賨,绵亘百濮”与“左绵巴中,百濮所充”

前者是西汉扬雄《蜀都赋》中辞句。照字面理解,“东有巴賨,绵亘百濮”意为:蜀国之东为巴人、賨人覆盖的区域,其中又绵延分布着百濮人群。

后者是西晋左思《蜀都赋》中辞句,是说:在蜀都的东面,江左绵绵巴境之中,则是百濮所充盈的状态。

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年),字子云,西汉蜀郡郫都人。博览群书,长于辞赋。《蜀都赋》是其代表作,极尽言辞,以写成都之壮美秀丽。上因班固《二都赋》,后承张衡《南都赋》,虽用字冷僻艰涩不便诵读,铺陈开阖,却不掩恣肆汪洋之概。它对西晋左思《蜀都赋》的创作,也有很大影响。作为蜀人,他对巴蜀之地当时的人口及族属的分布状况稔熟,用语简略而大端可辨。

扬雄赋又是现存古籍中最先提到“賨”的。

左思(?),西晋文学家。字太冲,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生卒年不详。家传儒学,发愤勤学,为文辞藻壮丽。泰始年间任秘书郎。《三都赋》(魏、蜀、吴之国都)文章面世,士人及市民争相传抄,洛阳一时纸贵。《三都赋》与《咏史》诗是其代表作。左思《蜀都赋》泛及蜀国概况,赋中较细致地写到巴蜀的物产、山川、风俗等,还描绘了当时四川豪门的宴饮生活。具有较强存史资料价值。

两位辞赋家的见闻、阅读之功课充分翔实,描述简要而精准,词藻瑰丽,有高超的文字表达力,让我们领略到古汉语凝练洽约之精、畅达隽永之美。

两个版本《蜀都赋》关于巴、賨的表述较为近似,概括了巴境之上主要分布着巴人、賨人两大族群,同时也是百濮人群广泛绵延、充斥的样貌,是一种蛮夷杂居共处的状态。

所谓巴,有巴人、巴国、巴地以及姓氏的涵义。秦并巴蜀后,多取巴为地理概念。左思之“巴中”即巴地之中的意思,并非地理专名,与今天巴中市不是一个含义,与“巴国的中心”的说法更是没有关联。杨雄赋中传达的历史信息,“巴”“賨”是并列关系,而非主从关系。“东有巴賨,绵亘百濮”犹言“院有张李,间杂其他人等”,再如“儒门孔孟,贤者七十”的语词结构,不能将“孔孟”理解为主从关系。

有学者从语言学角度解读“巴賨”为偏正结构,即所谓“巴族中的賨人”(并不确定),进而转换为主从关系,就如“四川达州”(这却是一个明确的从属关系,分别有确定的概念义域,可以涵盖或次第组合而不违和)的说法,不能令人信服,似有强词夺理之嫌,既不合乎上下文关联的语境,又与历史上川东地区巴人、賨人分别覆盖地域的史实不相吻合。所谓偏正结构进而转换为主从关系的说法,乃是解读者预先设定賨人为巴族之族属,然后拿省与市的行政隶属关系类比,殊为武断。一个简单明了的并列组合词解为主从含义,完全曲解了古人的构词义理和表达习惯,学理上不通。

再看赋中之“賨”:

所谓“賨”,是国家政权赋税制度的产物。东汉《说文解字》释賨:“南蛮赋也”;回头说“蛮”:“南蛮,蛇种”。表述是清楚的。缴纳賨赋的这支南蛮,被称作賨民,是专指而不是泛指。任乃强、徐中舒等前辈学者,皆从赋役制度来解读賨人名义的来源,学理谨严,又与汉代语言学者从字源涵义上释读一致。

《晋书·李特载记》说:“秦并天下,以为黔中郡,薄赋敛之,口岁出钱四十。巴人呼赋为賨,因谓之賨人焉。”需要指出,四库收录的《晋书》影印件中是“賨李特”,现今网络版已没有冠“賨”字了。再则,《晋书》是唐代著述的,说李特“其先廪君之苗裔”是史家对賨人族源的判断,现今学界再无这个说法。

賨人不是廪君之后,但不等于说“呼赋为賨”的巴人是从廪君蛮角度而言的。换言之,引文中表述了两层意思:一是说賨人为廪君之苗裔(此为误判),一是说“巴人”呼赋为賨(讲什么人的语音),跟后汉纳“賨布”之赋的武陵蛮(槃瓠,犬种)相区别。武陵蛮以麻布纳赋,借用已有的“賨布”概念很正常,两者不存在族源上的瓜葛。

《晋书》关于賨赋源头的追述也是不准确的,当从《华阳国志·巴志》由于賨人射杀白虎、又从高祖定秦,“高祖因复之,专以射白虎为事,户岁出賨钱口四十”的记述去溯源。谯周《巴记》说:“夷人岁出賨钱,口四十,谓之賨民。”这个“夷人”显然是巴夷而不是别的什么蛮夷。

由此可知,賨人是巴人的名称演变。由“賨钱”“賨布”而到“賨人”“賨民”,是从赋税名向族群名逐渐转换的一个过程

赋曰:“丹沙赩炽出其阪,蜜房郁毓被其阜。山图采而得道,赤斧服而不朽。”

左思赋中描写了巴地两种物产:丹砂、石蜜。

丹砂,又称辰砂、朱砂、赤丹、汞沙,是汞的硫化物矿物,含汞量很高,是提炼水银的主要矿物原料。阪,主要字义是指崎岖硗薄的地方,如:阪田。与“坂”同义。巴地多山,土地瘠薄,但山中自古以出产丹砂而闻名。《逸周书》说周成王于洛都举行“王会”,有“卜人以丹砂(献)”的记载。《华阳国志》记述巴寡妇“清”经营家传的丹砂营生,富甲一方。据传,“清”不仅有一支规模可观的私人护商武装,而且还被秦王召见于咸阳。左思赋当指这个情节。下文“赤斧服而不朽”,就是传闻打造“赤斧”时,加入了丹砂则不易锈蚀。

同时,左思又对铜梁山等几个植被茂密的岭谷中分布着许多“蜜房”专写一笔,乃为夙有一个传说:宕渠之山中,有一名叫“山图”的道人喜欢采食叫“石蜜”的野蜂蜜,后来这个道人得道飞升了。故曰:“山图采而得道”。《华阳国志·巴志》“宕渠郡”下,也有“石蜜,山图所采也”的记载。说明当时这个传闻并非孤例,与“张天师”播传“五斗米道”,而賨人普遍信奉其“教义”的社会背景相一致。

赋曰:“若乃刚悍生其方,风谣尚其武。奋之则賨旅,玩之则渝舞。锐气剽于中叶,蹻容世于乐府。”

左思赋“于东”部分别有一番光景。为何?他在披览古籍中,对秦汉以来盛传的賨人引起了特别注意。不仅写了概况,又写到地方景观特色及民间传说。然后笔锋一转,以极其奔放的情绪,提纲挈领,盛赞賨人所独具的几个闪光点,仅用32个字就写出了这个族群千余年来不可方物之气韵,以及他们建树的不朽功勋。

特殊地域环境自有特殊的禀赋。其人刚猛悍勇,浸透骨髓,故而民风尚武,世代传唱着豪迈的歌谣。面临征战,奋发雄赳赳的军旅(不言“巴师”而独称“賨旅”);承平时节,用于娱乐则是观赏性强的巴风渝舞。在三代之“中叶”——商周之际,賨旅参与“武王伐纣”,呈现出何等的锋锐劲勇气概?而在汉初,因投身平定三秦之战,“前歌后舞”受到世人瞩目,更得到汉王嘉赏:“此武王伐纣之歌也!”刘邦称帝后,故令乐人习学,其“蹻容”(矫健轻捷的勇武舞姿)再度出现于宫廷(乐府,秦汉管理音乐的官署。掌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以及演奏的机构)。

在一种辞赋中,专门着笔描述一个民族的掌故,赞赏其典籍之阙佚而累世传述不衰的故闻,辞赋家激赏、复述、赞誉有加,这在过往的文学作品中是不多见的。拜左思所赐,我们不仅欣赏到古典文学精品,而且凭借这篇相距秦汉不远的赋文传述,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渠江流域先民族群可歌可颂的辉煌历史脉动,进一步深化对古宕渠悠久地域文化的认知。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刘 渠(1958年生,四川渠县人)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