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文史英华】四川剑阁金仙腔考证‖梁方生

作者:梁方生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8-07 20:46:30 浏览次数:596 【字体:

四川剑阁金仙腔考证

梁方生

【摘 要】川东北剑阁县金仙镇地区的土语方言,对于外地人来说很难听懂。经查阅历史文献并进行田野研究,上溯出“金仙腔”的历史渊源。

考证表明:“賨人”的祖先——“板楯蛮”所聚居的川东北地区,历经汉人的大量移民入居,失去人数优势而被同化。

“賨人”居住的金仙地区是一个偏僻部落,被汉化过程推迟至近代中期。賨、汉民族杂居而形成的“金仙腔”,保留着先秦时期古老的音系特征,以人为本的活态化延续至今。

賨、汉民族融合的结果,为当地寻根问祖找到了新的依据,为“金仙腔”的形成得到了合理解释。

【关键词】賨人;金仙腔;土语方言;活态化;文化史

引 言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的金仙镇地区,世世代代传承着奇特的土语方言。金仙人讲话时,字的读音很特别,绝大部分字的读音都很难被汉语拼音描述出来,造成金仙人在与外界交往中语言方面的障碍,必须模仿对方语言或学用普通话才能相互沟通。

据地方族谱考证:金仙地区大多数旺族是宋、元、明朝时期入住,各氏族来自河南、陕西、湖北等省的不同地区,语言应不尽相同。但他们的习俗,说话的腔调和土语方言又高度一致。他们所说的土话,竟保留着很多先秦以前的古音和古调。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周及徐教授及研究生杨波,于2014年4月26日,在田野调查基础上,描述并分析了《剑阁县金仙镇方言音系》的情况,将金仙方言音系中实际音值或读法做成数据库,总结出金仙话是四川境内方言罕见的现象,是迄今所见的四川境内最为古老的汉语方言。

为解决金仙腔是如何形成的,考察其历史因素、环境、背境、特点、演变过程、习俗、价值和意义,笔者在进行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撰写了《金仙腔考证》一文,追溯形成“金仙腔”的历史渊源。

一、“金仙腔”概况

金仙镇是剑阁县所辖的一个行政区,历史上金仙老区是剑阁东南部,所辖面积是今东南部十几个乡镇,和剑阁县毗邻阆中、南部的七八个乡镇均属西河中上游流域的升钟湖区,有30多万民众的方音土语大体相近,有独具特色语音系统的方音。从古代沿袭至今,区域界线非常清楚。人们习惯上把这种方音称为“金仙腔”。

这种特殊的语言文化,是历史、区域和民族的原因形成。

二、历史因素

(一)金仙隶属巴方

老金仙是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划规剑阁的,乞今(2022年)已739年。在夏禹时期,金仙所在的巴方(西周开始为巴国)加入夏王朝,成为夏王朝的诸侯之一。《华阳国志·卷一·巴志》载:“会诸侯于会稽,执玉帛者万国,巴蜀往焉。”至此,巴国成为夏朝统治集团的一部分。

(二)亡国遗民入巴

《山海经·大荒西经》载:“有人无首,操戈盾立,名曰夏耕之尸。故成汤伐夏桀于章山,克之,斩耕厥前。耕既立,无首,厥咎,乃降于巫山。”

译文是:有个人没了脑袋,名叫夏耕尸(板楯蛮)。从前成汤在章山讨伐夏桀,打败了夏桀,斩杀夏耕于他的面前(板楯蛮被战败),夏耕尸站立起来后,发觉没了脑袋(国家已亡),为逃避他的罪咎,于是窜到巫山去了。巫山,即巴国所在,巴国收留了夏亡国后的遗民。

(三)金仙为賨人部落

据2014年12月4日《华西都市报》载:商朝推翻夏朝后,賨人的祖先板楯蛮被殷人穷追猛打,从中原大逃亡而迁徙至川东北定居。一部分生活在川东北西河流域中上游的金仙地区(今升钟水库区),金仙便成为长达三千多年的少数民族——“賨人”的部落。

三、环境、背景和特点

(一)环境

《南充历史沿革》载:“秦统巴、蜀后,实行郡县制,设置了巴郡、今南充境内设有阆中县。当时阆中县的辖地大致包括今阆中、南部、西充、营山、仪陇、蓬安、顺庆、高坪、嘉陵等县(区)及广元市的苍溪和剑阁东南部(金仙)、巴中市的恩阳、广安市岳池县西部和北部”。

(二)背景

元朝前,老金仙地区与今南部县的店垭、保城、双峰、太霞和升钟等乡镇,以及阆中县的木兰乡都为“西水县”(原县址在西河乡严家坝,隋末水淹后迁县衙至今南部县保城乡,今县衙仍存),包含今天的升钟库区,为西河流域中上游一带,是嘉陵江的支流。西河流域自金仙地区起,东至今南充、达州、广安、巴中、广元半部一带区域。是古代的少数民族“賨人”的居住地。

(三)特点

《舆地纪胜》卷162载:“巴西宕渠,其人勇健好歌舞,邻山重叠,险比相次,古之賨国都也”。賨人定居川东北,沿渠江、嘉陵江及西河两岸居住,从事农业。长于狩猎,俗喜歌舞,敬信巫觋,勇猛强悍,崇尚武力和冶铸技术。

四、賨人的演变过程

(一)賨人名称由来

1.称赋税为賨。

《晋书·李特载记》:“巴人呼赋为賨,因谓之賨人焉。”战国的秦惠王时期,秦灭巴蜀30多年后,大约在公元前280年,司马错率巴蜀兵众10万,浮江伐楚,其中賨人的先民板楯蛮再次成为秦人的先锋。在这场战争中,秦人获得楚国的黔中郡(今湖南常德),这是秦侵攻六国南线的一次重要战役。论功行赏,板楯蛮被减免赋税,因巴地称赋税为賨,板楯蛮自此有了“賨人”的称谓。

2.“賨”的含义。

古代统治集团对“賨”的解释是:你给国家所交的赋税,实际是賨(赊)给国家的。国家用这个钱组建军队保护你,等于把这个钱又还给你了。这个“賨”字就是“赊”和“借”的意思。比如向别人借钱时会说:“把你的钱给“賨”我用几天,我欠账收回来马上还给你”。又如一条长板凳上先有一人坐在凳子中部,后来坐的人会要求先坐凳子的人说:“你往那一头“賨”一下嘛”,这里的“賨”是“挪动”的意思。

(二)演变提要

1.板楯蛮。

据2014年12月4日《华西都市报》:夏末的夏桀王时,商国率方国消灭了夏朝。賨人的祖先被殷人赶到川东北,当时被称为“板楯蛮”。

2.寅邦国。

《华阳国志》载:“宕渠,盖为故賨国。今有賨城,邻山重叠,险比相次,古之賨国都也”。即此。古賨国,辖今四川省达州市、广安市、巴中市与营山、蓬安、旺苍、城口等县及陕南、鄂西南部分境地。“寅人”部落联盟的寅邦国,被称为“寅人”。

3.彭人。

采录2014年12月4日《华西都市报》的资料:周武王灭纣时,賨人的祖先就参加了武王伐纣的战争。这场战争,摧枯拉朽般地击败了强大的商纣。是夏朝统治集团(周人和彭人)的一场复仇之战,“板楯蛮”被称为“彭人”。

4.推翻秦朝。

据《华阳国志》记载:“賨人在阆中人范目统率下,手执牟弩、板榍,高唱战歌,跳起激越的巴渝舞,向秦军冲杀,所向披靡”。勇猛善战的賨人常常充当刘邦军队的前锋。刘邦顺利进入咸阳后,被封为“汉王”。

5.楚汉争霸。

《华阳国志》载:“阆中人范目有恩信方略,知帝必定天下,说帝,为募发賨民,要与共定秦”。

秦王朝被推翻后,楚汉相争的大战展开了。据史料记载,当时賨人从16到60岁的男子都拿起武器上前线,为刘邦击败强大的项羽、建立西汉王朝创建了不朽的功勋。

汉高祖刘邦为了奖励賨人的汗马功劳,下诏免除了賨人中鄂、罗、朴、昝、度、夕、龚七姓的租赋。

6.掀起反抗。

东汉时期,羌人数次攻汉中,朝廷令賨人击败了羌人,被称为“神兵”。桓帝时,朝廷加重对賨人的剥削和压迫,加征赋税。又遭仆役棰楚,过于奴虏。有的嫁妻卖子,甚至自残躯体。他们被迫邑落相聚,多次掀起反抗斗争。

7.分崩离析,互相对抗。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建安二十年(215)三月,曹操征讨张鲁。鲁一度败走巴中,后于十一月张鲁归降,率“賨民”“巴夷”依附于曹操。杜濩、朴胡等被迁往洛阳。

留在蜀汉的賨人被编入蜀军之中,与青羌骑兵一起,成为蜀汉政权军事的中坚力量,六出祁山,征讨曹操。

8.李雄称帝。

《华阳国志·李特雄期寿势志》:十六国时期,有“賨人”李特领导流民在巴蜀起义。

302年7月,河间王派衙博讨李特。特遣长子李荡截击晋将都护衙博于剑阁金仙镇南端的掌天山(今名龙尾山)。衙博被伏兵所围而败退,西走五连,又被截击,败出剑阁。

成汉李雄建初元年二月初十,首领李特、李辅、李远等在新繁均战死,他的儿子李雄继续率领流民战斗。

公元304年,李雄自立为成都王。过了两年,又自称皇帝,国号大成。李雄成为成汉(成都)的第一个皇帝,是賨人在历史上最后的辉煌。

《资治通鉴》载:“李雄母亲死后葬于金仙镇东侧皇后山”。

(三)渐被汉化

1.“秦民实蜀”大迁徙。

秦灭巴蜀后,为巩固对巴蜀的统治,“戎伯尚强,乃移秦民万家实之”,公元前314年首次往巴蜀移民,凡六国王公贵族、土豪富贾、不遵纪守法,与秦国为敌,举家迁徙至巴蜀。此法令被历代秦王延续,长达100多年。迁徙至巴蜀的秦民(汉民)达数万人,是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潮。移民使巴蜀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尤其巴西文化空前繁荣。《华阳国志·卷一·巴志》载:“巴西郡第一流的人才众多......他们或学通天地,或文采晔然。卓荦不群,名扬天下,史记中都有记载。而一般的文士就太多了,难以详加记载”。

秦民实蜀后,秦民(汉民)的繁衍倍增,川东北賨人的比例逐渐下降。

2.汉人大量移民。

阆中范目带领賨人助刘邦讨伐三秦时,留在西北的賨人和当地胡人融合,形成了新的少数民族集团。留在四川的賨人逐渐在汉人的大量移民中,失去人数优势而被同化。

3.多民族杂居。

汉末魏晋的六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最混乱、社会最苦痛的时代。賨人与汉族以及其他蛮人互相融合,被汉化的进程日益加快。

4.失去人数优势。

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南北朝分裂,酿成社会秩序的大解体,旧礼教的总崩溃。在賨人集中的渠县至阆中一带地区,賨人在汉人的大量移民中失去人数优势而逐渐被汉化。

五、金仙腔的成因

(一)地区差别

在賨人集中的今南充、达州、广安、巴中条件较好的浅丘地带,在战乱灾荒时汉人的大量移民中,会选择条件较好的地带生存和发展。地理优势引大量汉人入住,导致汉化加快。

在賨人最西端的金仙为山区地带,偏居一偶,是賨人片区的一个偏僻部落。汉人入住时期较晚,被同化的过程要与賨人集中区迟一些时代,在近代中期(清朝晚期)。

(二)汉族入住记

根据金仙地区各姓氏族谱所载:金仙各氏族祖先,在元、明和清初就已迁居剑阁县的金仙地区。

张姓祖张智明祖籍湖北江陵,明末喜宗时择金仙竹林沟而居。

梁姓祖梁述陕西秦州人,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任隆庆府太守。后裔入居于金仙梁家岩。

罗姓祖乃南宋末年湖南教授罗彦芳,湖南益阳安化竹排门人。领令抗元未成,落居金仙皇后山。

袁姓祖元初从湖北麻城孝感乡迁来金仙镇袁家沟。

蒲姓祖湖北麻城孝感蒿枝坝人,于明弘治二年(1489年)因宦入川,后嗣分居金仙镇西河村。

郑姓祖湖北麻城孝感蒿枝坝人,于清初来剑为宦,后裔分居于金仙郑家阁。

高姓祖高曜端,陕西耀州淳化县人氏,南宋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出任隆庆府知府,迁居于原剑州金仙(今剑阁县公兴镇)高家窝。八世孙高斗大明天顺年带五子迁金仙场,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比湖广填川的姓氏早近二百年,是金仙名副其实的土著先民。

杨姓祖杨光辉陕西邠州(古代地名,辖境相当于今陕西彬州、长武、旬邑、永寿四市县地)人,因宦入蜀,后人迁居金仙场寺后头杨家坝。

金仙的王、何、李等姓氏,此前暂无资料考查。

金仙场有龚姓家族仍然延续至今,他们的祖籍为阆中人,阆中就是原賨人集居之地。

(三)遗传和影响

金仙入住的各姓汉民氏族,他们随乡入俗,久居而通婚。同化过程中,深受賨人风俗习惯、语言和遗传基因影响,先秦之前时期独特的古声古调和方言、风俗习惯,被完全保留下来。

六、賨人习俗至今仍在

(一)纺织业

1.賨布为贡品。

《华西都市报》:“蛇巴”(賨人)以麻布缴赋,谓赋为賨。“麻布”成为租赋的珍品。

2.金仙织绸。

《剑阁县续志》卷六载:“如金仙场织绸,昔时运售甘肃碧口等地,今以绸质不良,不能与乐山西南充、绵阳诸产竟利于商场。而金仙织绸者,大半辍业矣”。

金仙所织绸缎,曾远销省外,后因蚕种质量竞争而名落孙山。但金仙的“家家布”和“夹板稠”热销于市,直到民国末年。今日的“金仙织绸”是往日“賨布”的继承和发展。

(二)狩猎

1.长于狩猎。

2014年12月4日《华西都市报》载:賨人主要分布在巴郡阆中(今属四川)和宕渠(今四川渠县东北)一带,沿渝水(今嘉陵江)和渠江两岸居住。从事农业,长于狩猎,俗喜歌舞,敬信巫觋,骠勇善战。

2.金仙猎户。

金仙地区善于狩猎者比比皆是,遍布各村。20世纪50至90年代,金仙小桥村4组的人,是地方上出名的鸟枪队。日前田野调查4组村民,汇总出该组曾有老幼枪手40多人。他们经常是白天搞生产,晚上跑遍七里八沟,猎获兔子、山鸡、狗獾、猪獾、竹鸡和斑鸠等。他们获得某地有野猪或豹子的信息,会三五成群去“赶山”。金仙地区打猎的习俗,与賨人长于狩猎的特征密不可分。

(三)道教文化

1.文献资料。

(1)《晋书》:“汉末,张鲁居汉中,以鬼道教百姓,賨人敬信巫觋,多往奉之”。

(2)20世纪80年代初,在剑阁县普安镇鹤鸣山崖壁上有阴刻的一段资料:“因古剑阁尤其剑南所居之賨人皆奉道教,百姓亦颇为推崇。其符、录、丹鼎乃形成一方民俗,病丧之亊,道士作冹,划符之俗至今仍存矣”。

2.金仙道教。

(1)金仙地区历代都传承着古老的巫教文化,亦是张鲁以鬼道教百姓的结果。可考的有高家沟高道林世家,祖传11代,善于阴阳二教。新中国成立前,仅高梁一沟(小桥村)就有从事道教职业的道士达20多人,看阳宅、阴地和出丧。

阴阳二教都具备的称阴阳先生,又叫地理先生。修房立屋、立碑造墓,建祠堂寺庙,请地理先生察山型,步龙脉,以风水理念而建。

出丧是给丧事审时定候,驱鬼逐邪,超度阴魂。寻找阴宅,定位定向,押阵出丧,祝告山神土地,交涉地契,划符封棺等。地方称这种道士为“端公”。

(2)古代称女巫为“巫”,即“巫婆”,当地称“师娘子”或“神婆子”。男巫为“觋”,地方称“端公”。金仙地区的巫师较多,他们给病丧之事划符、念咒、卜卦和化神水等。似乎能打通人鬼之间的界限,为人与鬼神的信使。

金仙自宋朝入居的汉民族深受賨人的影响,道教和巫觋之风颇盛,形成了地方传统的风俗习惯,是賨人敬信巫觋的延续。

(四)酿酒

1.賨人的清酒。

《后汉书》记载,“賨人”与秦国订立互不侵犯盟约:“秦犯夷输黄龙一双,夷犯秦输清酒一钟”,可见当时“賨人”的一钟清酒价值与秦国的一双“黄龙”(应为“珑”,在大旱求雨时所用的刻有龙纹的玉)对等,说明清酒是如此之贵重。

2.金仙高粱酒。

新中国成立前,金仙地区各个乡村,家家户户都要酿酒熬糖(红苕熬的饴糖)。普遍种植高梁,都是用高梁酿酒。

高梁酿酒质量好,纯度高,醇香扑鼻,人们会贯以“清花酒”之名,这也是对酿酒主人技术的肯定。哪家酒酿得好,会被场镇商家定购。高粱酒亦是年头佳节赠送亲朋好友的最佳礼品,那时走亲访友送上一壶酒是普遍习惯。

金仙民间酿酒,继承了古代“賨人”的酿酒技术。

七、

金仙方言、语音举例

(一)奇特的方言

(金仙镇原党委副书记伏洪彪整理)

1.举例。

“蚂蚁”——读作“蚍蜉子”,“筷子”——读作“箸子”,“吃、不、说”读作“chei、bo、shuai”,昨天——读作“忆个子”,“哥哥”——读作“勾勾”。

2.具体表现。

(1)“an、ang”不分:

“干部”读作“gang bu”;“勇敢”读作“yong gang”。

(2)“an、ie”不分:

“检查”读作“jie cha”;“面条”读作“mie tiao”。

(3)声母中“g、j”不分:

“狗”读作“ju”;“沟”读作“ju”。

(4)“i、Ie”不分:

“夜”读作“yi”;“也”读作“yi”。

(二)金仙方言

(金仙小学工会主席张康民整理)

金仙人世世代代讲着一种独特的方言,外地人很难听懂,例如:

1.述时间的方言。

“夜更子”(昨天),“那早夫儿”(开头、刚才)、“黑喽”(晚上)、“往年家”(往年)等等。

2.表述事物的方言。

“拐拐”(鸟)、“劐鼻子”(野兔)、“草猴子”(螳螂)、“檐老鼠”(蝙蝠、倒掛在房檐的为檐老鼠)、饭瓢子”(蝌蚪)、“麻闹鹰”(老鹰)、“隔蚤子”(跳蚤)、“踏儿”(地方)、“打冷子”(下冰雹)、“绺儿客”(贼)、“双身”(怀孕)等。

3.表示问候的方言。

“吃厦(晌)午没得?”(吃午饭没有?),“你在爪子个?”(在做什么?),“还得行不?”(身体好不好?),“娃儿成气不?”(孩子是不是健康?),“器(去)出门啊?”(去走亲戚吗?)等等。

4.表示骂人的方言。

“好个起马子”(不好,“起马子”指女性生殖器)、“下歘子”(不知羞耻)等。

八、结 论

金仙腔的文化史,首先研究其文化传播、融合、受阻等原因和过程,以现实依据和历史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最后对賨人在传播方面进行理论上的说明。

古代少数民族賨人,是56个民族之外的民族,虽被汉化,但其独特的土语方音被金仙人传承了下来,打上了賨人民族习俗和语言的烙印,是一种现在还“活着的”賨人民族的“非文本的”文化。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原(賨人原生活在中原)上古语言活的证据,实属宝贵之至。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梁方生

供稿:广元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