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四川客家人第一大县为何是隆昌?‖余广琪

作者:余广琪(四川省隆昌市乡村教师,全国优秀教师)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7-14 20:09:59 浏览次数:3488 【字体:

四川客家人第一大县

为何是隆昌?

余广琪

成都东山地区约有50万客家人,是四川第一大聚居区,其中龙泉驿最多,约20万。而1995年《隆昌县志》记载:调查县境内各方言交际人口,湖广话约40%,客家话35%,3种湘方言约25%。现有人口76.4万,则客家人约26万。以县级行政区来看,隆昌市客家人为第一!曾一书先生在《四川隆昌·客乡石牌坊新篇》中记述:“根据民国25年《隆昌县志》及田野调查,闽粤赣填隆客家人初步计41姓116支”,加上最近笔者等调查收集已超过209支。

隆昌市为什么成为四川境内客家人第一大县,初步研究有5个方面原因。

追逃殆尽空位待客

明末清初三十多年中,四川相继遭到张献忠屠戮、明军滥杀、清军滥杀、吴三桂反清等,加之瘟疫、天灾、虎害,邑中土地荒芜,烟火寂灭,实同无人之境。

县令钱振龙在康熙二十五年《隆昌县志》序中载,隆昌“以弹丸而居六路之冲,担荷喘血之时无停,惫殒周道之情可惨,以致四景萧条,百里无烟”“隆自历屠戮灰烬后文献无存”。该志仅24页,且仅存于日本上野图书馆。

县令黄文理纂修乾隆二十九年县志(后简称《乾隆县志》)载:扈湘、黄平、胡克开三进士墓,华表零星,碑石纵横,仅得其姓,余皆剥蚀莫辨。因隆邑自明季兵燹后,学士大夫故家旧族流离播迁,后人无回或无力整修。胡克开故里胡家坝地名延续至今,但清初房屋田土都换了主人,并无胡氏居住。隆昌首富的云顶寨郭氏族谱载:“明末大乱族众流亡遵义者三千余人,乱平还乡仅十一世叔侄九人,即本族清代肇祖。”

《乾隆县志》载,顺治年间即有马于良任县令,外逃者容易返乡。但据民国《隆昌县志·祠祀》记载,隆昌的老湖广仅有明代洪武初年“湖广填川”的丁、傅、吴、张、彭、李、熊、韩、程、胡、郭、钱、陈、王共14支。近有南街薛家花园薛氏后裔说,老谱载始迁祖从广东梅县迁隆,明末外逃清初回隆时土地房屋都被他人所占,打官司只要回了薛家花园。另据郑一旺公谱,明洪武先祖凌冲公进士知叙府,现隆昌有一旺一蛟两支。此3支是老客家人。可见,老湖广老客家人是指明初迁川迁隆、明末被迫外逃、后来回到隆昌的极少数家族的很少族人。

康熙十年(1671年)规定,“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开垦者准其入籍”。康熙二十九年“定入籍四川例,凡他省人在川垦荒居住者,准其弟子入籍考试”,凡流寓愿垦荒居住者,将地亩给为永业。规定5年起才征税,对滋生人口永不加赋等。这些优惠政策,极大地吸引邻近各省移民大规模迁川,形成“湖广填四川”乃至粤赣闽“上川”热潮。最早得到好消息的湖广移民迁隆最快,占据了隆昌的好田好土,这是最主要原因。

到雍正时,四川米价每石三钱,广东长乐每石八百余钱,差将近三百倍。长乐与邻县兴宁客家人结伴上路,迢迢5000多里。兴宁迁隆石鹅场余氏族谱载:“时至圣主颁诏入往川省,亲朋往者济济,乘风谋者洋洋,我祖泰生带男五人亦遂往川,共族祖叔兄弟皆然来至川中,分散立业安居。”其黄垌寺背余氏老谱满篇载迁川族人,与陂塘口两村余志钦后裔18人、下一辈22人几年内迁川,多支迁隆。

隆昌人口基数不大,增长不快。据《道光县志》记载,到雍正七年土地清丈,隆昌承粮花户仅3744户、15584丁。翌年即“丁条粮合并积算,按亩核明征银”,占有过多田土的家庭多数是先到的湖广人,低价抛售田土,而购买田土的多是后到的客家人。地价不高致乾隆年间仍有客家人迁隆,朱氏族谱载,始迁祖世琮、殿琮两兄弟乾隆入籍,仅在南乡三里买田土1—2分,后裔发展不错。

迁隆好处原乡传播

余泰生雍正五年迁荣昌,数年后儿子维源、维淑、维澜、维鸿分迁内江、合江、隆昌和新繁,其三子维濵仅说生二子,没说是否迁移。邻村余汝彰及弟汝兴、汝伟、汝贤,堂兄汝康、永宁、汝忠等雍正四年迁隆。为什么迁隆或紧邻的荣昌?极大可能是受同住兴宁汤湖的王氏影响:族谱载,王以温及以良、以恭、以俭、以让、以义六兄弟,康熙六十一年迁隆分居县南的胡家镇、云顶镇、圣灯镇。以温后裔王敬堂说,迁隆时以温及长子长孙年龄,依次是65、42、18岁,以温6个儿子6个儿媳,长子4个儿子,包括未成年女儿迁隆时约有25人。以温5个兄弟平均每家16个子孙,合计约100人,迁隆几代后在各家中心位置修了王氏祠堂共祭。至于汤湖王氏受到何人影响,相关族谱记兴宁黄氏康熙六年,邓氏顺治年间就已迁隆。

隆昌客家人多数是广东迁隆,其中长乐县仅武城曾氏后裔就有25支,全县达79支,兴宁县达34支,其他县44支。福建含迁江西迁湖南再迁隆11支。江西含迁湖南再迁隆19支。这与洛带客家博物馆展示的迁川客家人来源差异巨大。特殊的是福建上杭县蓝仲荣,因二哥在官场斗争中以涉反清复明罪被处死,率家族10多人逃离福建迁隆,以300两黄金购买南三里老君坝1000亩田土,修祠堂兴族学,重修族谱载明家规族训,人才辈出,修建新桥等。

最终落户隆昌的,还有不少是先迁移到邻近县,若干世后部分裔孙繁衍到隆昌,如2008年共同编纂《隆昌古氏族谱》的16支古氏,有8支是迁移内江、富顺、荣昌甚至江津的后裔迁隆的。当然,先期迁隆的也有部分或全家一段时间后再迁成都、宜宾等地。

余泰生和王氏是一次性举家迁移。另有分段式家庭迁移。余汝彰携3个弟弟先迁隆,当年其父余睦恭也迁隆,不久,汝彰回广东兴宁竹几接母。广东龙川县李文苑闻四川招民开垦,携妻先往调查再返回向阿公梓谦说好处,梓谦谓“老不辞勤,星霜莫畏”,82岁夫唱妻随乘竹舆,携长子三子全家于雍正四年迁荣昌县。次年,次子迁近邻隆昌现高铁北站。后四子迁荣昌终于全家迁完。家族一人迁隆后,相距数十年上百年,后裔仍然有多人迁隆,最典型的是邬氏家族。正在纂修的邬氏族谱记载,康熙14年即1675年1支迁隆,康熙庚子年1支,乾隆年间9支,其中1736年3支,1777年1支,1783年2支。足见隆昌真有口碑,真有吸引力。

圣谕坊促官民和谐

《乾隆县志》记载:圣谕坊在县大堂前,雍正元年奉文建。该年正月初一,雍正皇帝连发十一道治吏谕旨。《道光县志》首次仅记载雍正第十一谕知州知县,摘要如后:上谕知州知县,朕惟国家首重吏治,尔州牧县令乃亲民之官吏治之始基也,贡赋狱讼尔实司之,品秩虽卑职任甚重。州县官贤则民先受其利,州县官不肖则民先受其害。书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皇考之治功惟尔州县诸臣具有父母斯民之责,其为朕立之基址以固邦本焉!诚能洁己奉公实心尽职,一州一县之中兴仁兴让、教孝教忠、物阜民安、刑轻讼简,朕将升之朝宁用作股肱。前有请暂加火耗抵补亏空帑项者,皇考示论在廷不允其请,尔诸臣共闻之矣!

将此圣谕勒石牌坊公开阐扬,雍正爱民明君形象即迅速传遍全县,大利整顿吏治,又利笼络民心。同时,智慧的隆昌绅民理解“州县官贤则民先受其利,州县官不肖则民先受其害”后,注重通过对贤达者建坊竖碑表达呼唤清官德政。隆昌现存5德政坊中,最早修建的牛树梅德政坊镌刻:“并冀后之君,子宰斯邑者,其奉我公为筮龟,则实惟隆人之庆。”史载,隆昌建德政坊、德政碑21座,涉及18人。乾隆四十年县志删除圣谕坊,但载修建圣谕坊的县令刘琨“邑人爱之如父母,迁直隶开州”,于中行善恤下、邑无废事,迁江南六塘河务同知等。而据《同治县志》蠲赈记载,因康熙雍正年间川省士民乐输米石上佐军需,蒙恩全免额征钱粮、以金川凯旋蠲免十分之七、以55年寿蠲免三分之一、以乾隆传位全行蠲免等。

《乾隆县志》之风俗载:隆昌地当冲衢,耕读务本,士固穷而勤于学,民困苦而力于穑,土瘠俗厚敦重诚朴,尚存古道……力作之勤敏,土著不及楚豫,楚豫不及闽广,始而佃耕,未几即为业户。在失业废产之人固属自取,而盘剥狡狯之状失业者堕其术中而不知,盖机心巧变。出生湖南的邑令黄文理这样评价闽广客家人,足可理解客家人在隆昌的发展环境和实际发展都很不错。

据相关族谱载,基本在三代余汝彰家买田业30000余石、吴子康家置田万顷、龙市镇薛氏买田业5000有奇,泸家滩钟氏买田业3000余亩,石碾镇魏氏、龙市镇戴氏买田1000以上。相关族谱载,薛学仁、薛达升、骆弘宁、张有元等迁隆进行麻布编织、收售、贩运,后来也购置田土。由于该志是隆昌现存最老且对继任者有先入为主影响的县志,客家人发展好应是东大路上形成唯一大聚居区的主要原因之二。

百业兴旺最常绩麻

《乾隆县志》之土产载,植物含农产品分为谷、帛、货、蔬、果、蓏、木、花、药、竹等10类共84种,其中花首先是兰、蕙,可见朱德亲自命名的世界名兰“隆昌素”及前身至少经过了数百年人工选择。而帛直接指麻布与棉布,货则指棉花、靛、灯草等。

《道光县志》改土产为物产,丰富了内容,如稻含糯稻6种,粳稻12种,有香谷,有7种六十早或百日早或7月熟。豆类13种,载黄豆可酱可油可腐,中草药20种。载动物毛属11种、羽类19、鳞属8、介属9、虫属31。由此可知,隆昌物产颇丰,栽种、养殖、捕捞、运输、贩卖,需要人工,若深加工再贩卖也需要人工,从而创造了许多行业与工作岗位。

1983年《隆昌文史资料选辑》第二辑载陈永年文:隆昌手工业包括麻布棉布漂染织袜4种、锅铧铁器锡器铜器4种、木器竹器藤器草席4种、骨器布伞纸扎火炮土硝土纸6种、成衣制帽布鞋裱糊绳索丝线6种、酿酒榨油米坊面粉条粉酱园6种、陶器砖瓦石灰3种,并说明一些泥、木、石、雕刻、弹花、屠宰、理发等未列入。以上各行各业大多源远流长,在隆昌明朝建县以前的若干朝代,隆昌地处成渝等交通要道,许多行业技术即已传来发展传承,例如1995年县志载,隆昌城郊罗汉寺东汉墓出土陶猪,约2000年的陶砖上隆昌白猪栩栩如生,证明隆昌土陶和养白猪历史悠久。笔者认为,隆昌尚有一些特色或非特色行业没有总结到:如塾师武师掌墨师掌坛师祭师医师药师名角乐师画师、修园建桥立坊、耍龙舞狮说书、传书抬轿马运挑盐保镖、补锅补碗、阉鸡骟猪吆鸭捕鱼打猎猪牛配种,麻布12工序中需专业技术的多种匠人及封建迷信的算命看相、看期拆字、道士巫婆、阴阳等。正是土著、客家人与湖广人传承了适用先进的丰富业态,客家人容易选择适合自己的行业作为主业或副业以利生存,何况还有底线即绩麻。

道光3年县志载:“麻布一名下布,隆邑妇女多勤绩,成布细密轻软,夏日服之却暑迎凉。今山西陕西等省往往来隆兴贩获利。”200年前,麻布大量外销是有原因的。据“隆昌人文”微信公众号创办者叶履宁考证,3000年前,《诗经·周南》写到麻布,西汉扬雄《蜀都赋》载,用竹筒保存运输精细麻布。唐朝文献记“泸川郡贡葛十疋”“昌州贡筒布”。古昌州即今荣昌,泸川即今泸州,后来隆昌置县,即从荣昌、泸州和富顺析地而成。而泸州和富顺全境与荣昌主产地均不在东大路上,隆昌则占据东大路驿、街、镇5地,更可能先有麻布。

响石镇现存杨邱氏贞节坊由叙州知府施光辂撰坊主事迹,突出“对孤灯而纺绩”。其孙媳杨林氏节孝坊由内邑甲辰恩科解元张德元撰坊主事迹,突出“缟衣茹素,躬纺绩”。二人夫家杨氏是广东客家人,称一门双节。《道光县志》记彭湜母“孺人朝夕纺绩”,记彭湜次女“甫九岁随母至署纺绩弗辍”,彭湜是雍正乙卯年举人,其母纺绩至迟在康熙中期。《隆昌云顶寨郭氏牌坊人物》载,明泰昌元年旌表郭懋宏妻贞烈杨氏,其长孙媳郭吴氏夫故后,“每夜织布,陪两子读书,直至鸡鸣”,应在康熙初年。

《隆昌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载,1925年当麻布店学徒,后自开诚昌店,自创金鹅牌与鹰球牌商标,一口气列出隆昌50家麻布店牌号和经理人的钟辉武撰《隆昌夏布简史》,记隆昌夏布产量素来包括荣昌盘龙场和内江观音滩、田家场的一部分,盘龙场每年约2万匹运销隆昌;观音滩、田家场1万多匹运销隆昌。隆昌最高年自产8、9万匹。

《隆昌文史资料选辑》第七辑载杨祥文引1937年《四川月报》第10卷“全县业夏布者,约占农家百分之四十。其每年生活费用恃此以资弥补者约占二分之一。农家无论老少妇女,均操结麻线工作。”又记1943年隆昌乡镇概况调查载,县属28个乡镇除中城镇外均产夏布,另有航空麻制厂专业生产降落伞专用夏布。

宫祠林立抱团取暖

客家人每迁一地,几兄弟并不落户在一处,常小分散大集中,以利尽快开枝散叶而又互相支持。一般各自成家立业、创立字辈。但常共用祠堂,如前述王氏;祭祀共祖,如余氏返兴宁迁太公骸骨,清明祭祀可达100桌。有的亲兄弟甚至堂兄弟后裔共用字辈,有的几代之后再共用,如4支余氏字辈到第四代完全相同,但是各支自修族谱,几年前统一修谱与近年隆昌古氏16支、现在邬氏16支、罗氏8支统一修谱,都各支谱系单列。特殊的武城曾氏后裔,从广东、江西、福建、湖南、湖北等地迁隆,多少世代以前就开枝散叶,但许多支沿用明清皇帝为孔、颜、曾、孟四姓钦赐的统一字辈,2008年30支统一修谱也是各支谱系单列。

目前,隆昌一些族支已认祖归宗到原乡,常用客家话微信联系。龙川县李梓谦、李昌熺迁荣昌衍隆昌的李展器、李国庸等支,已参加龙川县李氏总祠统一修谱。兴宁市余氏老族谱损毁,无法查兴宁始迁祖,但迁隆5支老谱记载相同,已深入研讨。

一定地域的客家人也抱团取暖。隆昌最繁华的是县城,各个乡镇是当地的的经济文化中心。迁隆广东人家庙是南华宫,曾一书先生记载,县城、胡家、响石、龙市、迎祥、黄家、双凤、界市、周兴、石碾、李市、石燕、渔箭有13座,县城江西人家庙万寿宫1座、福建人家庙天后宫1座,湖广人家庙禹王宫1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基本原址办中小学。可见客家人尤其是广东人喜欢建家庙,每座南华宫的建成至少显示该地广东人多,且很团结愿意出钱出力。当然也修了数十座祠堂,一般都购买了祭田,收入用于祠堂祭祀开支。有的还购买学田奖励读书。

一般客家人会保存原乡主要的建筑风格,家族修祠堂与家庭修房,也就展示了特有的建筑语言,让人们容易看出房主祠堂的客家人属性。这与客家话都在呼唤着客家人的团结,更显示不容无理冒犯的威严,使客家人有安全感,也促进客家方言岛长存。

隆昌客家人的融资,不知起于何年的“邀会”很常用。一般是由信誉良好有号召力的人牵头,邀请10数个经过考察确认有需求经费有保障的人入会,每月交定数现金,集中后依次交给事先排定的一人使用,该人当天请客致谢。此法的优点是解难救急,如有多人同年或连年家有娶媳妇、嫁女、做大寿等需用钱较多的,参加邀会提出用钱月份,经过协商达成一致即可实施,一般都会顺利进行。

客家人迁隆以来,出过清朝进士、圣旨批准数个孝子与百倍节孝妇修建石牌坊、修城修桥修书院;出过辛亥革命先驱、全川武打第一、千人大院年收10元租金支持上海立达学园迁隆办学;出过共和国院士数人,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五姓10人,获省部级各类奖励无数,教授、研究员、教授级高工等难以数及。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余广琪(四川省隆昌市乡村教师,全国优秀教师)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