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千年文化古邑 激扬英杰风流‖丁禹强

作者:丁禹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7-13 20:52:46 浏览次数:627 【字体: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1年第1期

千年文化古邑 激扬英杰风流

丁禹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民,一方人民孕育一方风情。在近1500年的建置历史 中,邻水县这片古老神奇的土地上,曾建立州(郡)县两级地方行政机构,人文蔚起,英杰辈出,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木本水源,绵延传承,邻水县获得“全国文化先进县”荣誉称号最早,保持至今。

邻州与邻水县的文献引征

中国从秦代开始实行郡县两级地方政治制度,东汉开始实行州郡县三级地方政治制度,以后历代都有继承和发展。古代邻水县地域,曾设立州(郡)县两级地方行政机构,即邻州、邻山郡、邻水县。《隋书》《旧唐书》《宋史》《太平寰宇记》《舆地纪胜》和明清省州县方志著作,均有记载。

邻州。建置于梁大同三年(537),管辖邻水县、邻山县,州治设在邻水县邻山里(今兴仁镇)。最早见于《隋书·地理志·宕渠郡·邻水县》:“梁置县,并置邻州。后魏改邻山郡。开皇初郡废。”唐武德元年(618),又分邻水、垫江县地置邻山、盐泉2县,设置邻州,此时邻 州管辖邻水、垫江、邻山、盐泉4县。

邻山郡。后魏设置渠州邻山郡。隋开皇初郡废。唐天宝元年(742),改为邻山郡。《宋史·地理志》:“渠州,邻山郡,军事。宝祐三年(1255),徙治礼义山。领县四:流江、邻水、邻山、大竹。”

邻水县。因川东平行岭谷“邻次相比”而名邻山,发源于邻山的河流名邻水,因大邻水、小邻水(大洪河、御临河)而名邻水县。建置于梁大同三年(537),距今已有1480余年历史,属邻州,县治在邻山里(今兴仁镇),同州治。西魏恭帝三年(556),属渠州邻山郡。隋开皇元年(581),治地由原邻州城迁移至岳池溪(今县城北)。宋乾德四年(966),治地由岳池溪迁移至崑楼镇(今县城北)。隋唐、前蜀、后蜀至两宋期间,邻水县归属屡有变化,曾归属渠州、邻州、邻山郡等行政区管辖。元代邻水县因编户不足并入大竹县,改称邻水镇。明成化元年(1465),复置邻水县,在鼎屏镇建立县治。

邻水县天意谷瀑布

邻州故城遗址。20世纪80年代,兴仁镇寒丰村发现一块石碑,镌刻碑文“古潾州城基于龙鼻岩东南五里地,东北沿向西南,城长二里”。刻碑的时间和落款均无法辨认。根据碑文指示方向和已发掘文物查考,基本可以断定古邻州城位于现在的兴仁镇街场坝至老车坝之间,州衙门设在现官井塆。

官井及古井。现官井塆周围有古井16口,存有官井(县级文物)、沙井、双井、干井等遗迹。《四川通志·卷七·名宦》记载,毛敏“建炎间知邻州时,普惠。诸井皆废,敏复之,以苏民病”。建炎为南宋高宗赵构年号,即1127―1130年。由此可知,南宋建炎间的邻州城在今兴仁镇。

白鹤寺。清道光十五年《邻水县志》记载:“在古邻州二里许。昔庙貌宏敞,有大方丈居之。宋时赵学士题诗于壁。”“绍兴六年丙辰冬十二月戊申,赵德载赴官宕渠,入境小雨,肩舆中戏作一绝。后修职郎奏差邻山县尉高匪躬,从政郎奏差邻山县令史彦时,共立石碣。庙毁辱泥涂久矣。嘉庆中,包姓于田中得之,移于兴仁市川主庙,永垂不朽。”

《赴官宕渠入境小雨》

赵德载

三年冷眼笑吹竽,

世态炎凉我自知。

却怪天公亦人事,

入邦便有雨随车。

这段记叙十分详细,时间精确到十二月戊申,事件交代很清楚。绍兴是南宋高宗赵构年号,六年即丙辰年,从“邻山县尉高匪躬”“邻山县令史彦时”“共立石碣”的文字看,可见当时的邻山县设在邻州城,清道光十五年《邻水县志》与正史的记载一致。嘉庆是清仁宗年号,即1796―1820年。这个“石碣”距今200年左右,还被发现“移于兴仁市川主庙”,当是古邻州城州治在今兴仁镇的重要证明。

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邻水西门桥; 下:古邻州官道

御临河。清道光十五年《邻水县志》记载,明建文皇帝朱允炆靖难之役后曾流落邻水,居御临镇洪武旧臣杜景贤家。有诗《题清风亭及剑井》,县境内有古迹清风亭、剑井、白龙洞、松柏滩等。故幺滩河又称御临河,幺滩镇即称御临镇。

唐宋遗迹考古发现举例

据《元丰九域志》记载,唐代邻水县有10里2乡10镇,宋代邻水政区依旧。明初洪武年间,邻水编为4乡16里,有人丁5500余丁,折合人口大致可以计算为3万―4万人。从现存唐宋遗迹和考现考察,可以认定唐宋时期邻水县经济社会繁荣,人口众多,达到一个相当繁盛的程度,成为四川东部经济、文化名区。尤其是在南宋时期,邻水人口繁盛、财力雄厚、物力充裕成为支撑南宋王朝的经济重地,成为屏卫广安大良城、合川钓鱼城的后方基地。

高石乡唐代千佛岩摩崖石刻。位于原高石乡(今王家镇)地龙村,与王家镇峡马村大佛岩遥相对应。千佛岩壁题记说,该石刻刻造于唐僖宗广明庚子年(880),距今已有1140多年历史。该石刻有7洞1000多个人物和动物石雕、600多个石刻人物佛像。其中第一洞有大佛1个、小佛230多个;第二洞有大佛2个、小佛90余个;第三洞有大佛5个、小佛200多个。以第3、第5洞佛像保存完好,神采飞扬,栩栩如生。佛教人物造像最高的有1.5米,最小的仅有4寸。除佛教人物外,还刻有大象、狮子、麒麟等动物图像,神情自若,饶有风趣。

唐代杜甫“书岩”石刻和陈子昂“流杯池”。清道光十五年《邻水县志》记载,书岩(又名“少陵岩”),在治西20里(今属城南镇)。唐杜工部游览寓此,见石壁秀润光滑,因刻“书岩”2字于石上,字画清劲,洵属名笔。明隆庆元年(1567),南充进士、山东巡抚张鉴,与县尹吴乾亨往游其地,爱谷中和风袭人,又复书其旁曰“阳春谷”,亦邑中名胜也。流杯池,距书岩2里,唐陈子昂于溪流浅漱处,凿石为池,纵横丈余,波流委折,状若回文,时与宾客宴游其间。明万三十六年(1608),知县尹愉,同邑人冯从龙、孔宏颐等,临池宴饮。于池岸石壁上,刻“曲水流觞”4字,又刻“茂林修竹”,字刻遒劲可爱,亦大观也。

鼎屏镇南宋水文石刻。位于鼎屏镇北门右侧岩壁石窟内,刊刻碑文“丁亥宝庆三年六月初七日甲寅水泛至此谨记”。这是宋理宗赵昀宝庆三年(1227)农历六月初七邻水县的一次洪水水位标识,距今将近800年。经四川省水利厅专家1984年考证,这是中国仅存的5处宋代水文碑刻之一,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龙桥乡南宋黄陵寺摩崖石刻。位于今袁市镇黄陵村,残存佛像3组。中组为圆觉菩萨,有佛像34尊,分为上下两排。左组为地藏王菩萨,共5尊,中间为地藏王,左右各2佛为侍者,保存完好,彩绘遗迹鲜明。右组为接引佛,共3尊,正中为释迦牟尼佛,高约7米,左右各站立侍者1人,高约3米,雕刻精美。遗存有碑记2块,一块是《黄陵山至圣会焚献碑志》,记载黄陵寺从清道光至咸丰年间购置庙产情况;一块是《黄陵山记》,记载黄陵寺南宋以来修建、发展情况。现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黄陵寺摩崖造像及石刻

城南镇灵宝山南宋古石桥。位于城南镇三合村,清道光元年《邻水县志》记录此桥,名叫灵宝桥。桥长22米、高1.2米、宽1米,9墩,桥面用10块长厚不等的板石铺砌,最长者2.5米,最厚者0.3米。桥体外表已无錾子凿痕,石形粗犷不规则,经四川省文物研究院鉴定为宋代石桥。据邻水县文管所1980年普查,灵宝寺附近大石头上曾发现一块石碑,镌刻“丁酉淳熙四年造桥”文字。淳熙是南宋孝宗皇帝年号,淳熙四年即1177年,距今有840多年历史。可见此石桥应为南宋淳熙四年所造。现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城南镇南宋民间墓葬群。2015年,在邻水县城南镇牌坊村许家塆,由四川省考古研究院发掘南宋民间墓葬1处。墓主滕姓,墓室宏敞,兄弟合葬,雕刻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兽和十二生肖图案。2019年,在附近南约1000米处城南镇郑家村,由四川省考古研究院发掘南宋民间墓葬1处。墓主不详,墓室宏敞,夫妻合葬,雕刻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兽和十二生肖图案。

科举数据见证教育实力

一个地方产生进士的数量,一定程度上反映该地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基本状况。由于元末明初、明末清初大规模战乱,邻水县明代以前的地方文献无迹可寻。综合《大明一统志》《四川通志》等文献,可知邻水县在唐宋时期的科举、人才概况。历史上,邻水虽为山区小县,但文化昌达、人才辈出,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唐宋时期,邻水县(邻山县)的教育基地不能确考,大抵以官学(文庙和书院)和私塾并存。但是,两宋300余年间,邻水这个偏僻、闭塞的山区小县,考中文科进士24人,文风广播,青史流芳。其中匡鼎考中探花,雍公说(治平年间)官至东京制置大使,杨端(元祐年间)官至观文殿大学士,彭辑(元祐年间)提举两浙、名满江南,均乃一时翘楚。

明清时期,据不完全统计,邻水县考中文科进士16人。其中明朝文科进士7人,排名全省28位,举人27人;清朝文科进士9人,排名全省13位,举人42人。清道光元年《邻水县志》评价说:“士多秀良,力学者众,文风兴起,学使每称为八属(顺庆府二州六县)之魁。”邻水县为什么会取得如此优异的科举考试成绩?主要得力于兴办义学和开办书院。

邻水县黄桷树公园

清乾隆时期,邻水县有义学31所,分布于县城和20多个乡镇。各地士绅带头捐款捐产,延请教师设馆,开办义学。有士绅乡贤义学,如鼎屏镇文昌宫、幺滩场、柑子乡、丰禾乡、高滩乡、石稻场、牟家坪、双龙寨、高穴子义学。有寺庙信士开办的义学,如龙安乡金台寺、高滩乡乐游庙、丰禾多来寺、柳塘缘咸庵义学。这些义学履行教育青少年读书识字、传播文化知识的功能。

邻水文庙在治东一里怀仁山下,即今鼎屏镇东门外食品公司一带。始建于北宋徽宗崇宁年间(1102―1106)。明万历戊申(1608)知县尹愉重建,明末被毁。清代邻水知县李时亨、蒋摺、徐枝芳、吴秀良、余绍元等人多次重修、增修。至清道光十一年(1831)形成宏大规模。

邻山书院,清顺治十八年(1661)知县李时亨创办,院址在鼎屏镇中街文昌宫,乾隆时期院址迁今鼎屏小学内。书院选拔县内优秀生员深造,培养科举人才。此外,廖寅绍庭书院和管作霖玉屏精舍,均是清中叶以来邻水著名书院,起到培育人才的重要作用。

文化传承谱写英杰风流

农耕时代,人们重耕读、重家教,相沿成习,蔚成风气,故形成“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社会共识。

匡鼎。南宋时期柳塘匡家庄(今石滓镇)秀才,学富五车,为人忠厚至孝,以常年在外教授私塾谋生。某年除夕,匡鼎家贫,买不起刀头(块状猪肉)敬神,只好将学生家长(渔夫)赠送的大洪河河虾、鲤鱼煮成一锅汤锅,祭祀祖先。在堂屋祭祀时,匡鼎本想吟诗一首,表达歉意,结果临场只说出三句:杯中无酒斟清水,锅里无肉炒红虾。寒士家贫鱼祭祖……匡鼎思维短路,面红耳赤,不知怎样接续下去。冥冥之中,突然有一个声音吟诵道:他年必定点探花。果然,南宋淳熙年中,匡鼎连中举人、进士,并在殿试中获得第三名(探花)。至今,邻水东槽仍有“匡鼎探花白侍郎,孝心感格到上苍”的言论。匡鼎探花鱼,作为邻水民间孝道的象征和美食的标志,流传至今。

杜景贤。生于元至正七年(1347),明洪武二年(1369)进士,钦点文渊阁大学士,升授两京监察御史。建文二年(1400),辞官还乡,隐居学堂沟,读书乐道。英宗正统四年(1439),封吏部天官。圣贤师范,一生正气,忠奸善恶待不同;两袖清风,是非曲直量有度。《明史记事本末》载,建文皇帝朱允炆于永乐三年(1405)、永乐七年(1409)两次到邻水善庆里杜景贤家中避难。同行旧臣程济曾写下诗歌《白龙洞皱眉柑》:“弃却春光独爱秋,至今不改皱眉头。主人若把金箭割,点点酸心对客流。”证明邻水柑橘历史悠久,受到文人品题赞美。

刘三才。明万历己卯(1579)解元、癸未(1583)进士,授吏部文选司主事。英才冠众,政绩超群。邑令皆器重之。当今,邻水投入1.5亿元修复刘三才故居,建成铜锣山生态旅游度假区,成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崭新载体。

包永怀。号明德,明代武进士出身,以军功平服台湾,升协台;再迁陕西省镇台,兼代提台职。晚年力请告退,生平勤于王事,从事征战。暮年因劳成疾,殁于故里。

廖寅。字亮工,号复堂,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举人,大挑一等,署河南叶县知县,剿白莲教有功,擢江苏镇江知府、江西吉南赣道,历署布政使、按察使。清嘉庆十六年(1811),迁两淮盐运使。后以老病归乡,主持编修清道光元年《邻水县志》,校勘出版题襟馆《华阳国志》。

甘家斌。字佚斋,清乾隆癸丑(1793)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刑部员外郎,大理寺正卿。历仕三朝,勤慎奉公,清廉自守。任内上疏,反对洋教在中国内地传播。晚年在重庆、万县等地讲学,主持编纂清道光十五年《邻水县志》。

李准。字直绳,号任庵,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任广东水师提督。宣统元年(1909),李准率伏波、琛航2艘军舰前往西沙群岛进行复勘,查明岛屿15座,分别刻石命名,并在邻水岛(今永兴岛)上升旗鸣炮,庄重声明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著有《广东水师国防要塞图说》《粤东从政录》《任庵自编年谱》等书,成为中国有效行使南海主权的有力证据。

山川毓钟灵,人才搜更出。“文化古邑、山水之城”的文化名片响彻川渝,“巴蜀风韵、橙意邻水”的文化节日走向神州。千年文化古邑正在焕发蓬勃生机,百万邻水儿女必将绽放更美风采。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1年第1期 )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丁禹强(邻水县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副主任、邻水县党史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