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壮丽征程七十年 工程科技有力支撑铸华章
《 人民日报 》( 2019年11月15日 11 版)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70年栉风沐雨,70年沧桑巨变。我国走过了辉煌的发展历程,在满目疮痍、一穷二白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实现了由昔日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崛起为现今世界第一工业制造大国的腾飞,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伟大成就。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科技发展进入崭新历史时期。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工作,“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让人记忆犹新,“科学的春天”在祖国的大地上吹遍春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依然振聋发聩,“科教兴国战略”极大地推动了我们科教事业的新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科技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科技实力与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持续推进经济社会加快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
工程科技创新驱动着历史车轮加速转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工程科技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发动机,是产业革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有力杠杆。新中国成立以来,工程科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支撑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提高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日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国工程院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应运而生,致力于推动中国工程科技事业发展壮大。以钱学森、朱光亚、侯祥麟、师昌绪等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历尽艰辛,冲破国外重重阻力毅然回归祖国,服务国家科技事业,充分弘扬了科学报国的光荣传统。广大院士遍布全国各地、各条战线,在科技前沿孜孜求索、勇攀高峰,攻克诸多工程科技难题,在推动国家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防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
农业是立国之本。70年岁物丰成,从新中国成立之初“靠天吃饭”到如今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农业工程科技不断迈上新台阶。杂交水稻等突破性重大科技成果为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底线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的机械化、规模化、产业化、精准化水平不断提高,加快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工业是强国之基。70年突飞猛进,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工业基础薄弱、百废待兴的局面,到如今已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现代工业体系,我国工业生产能力迅猛增长,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机械、化工、钢铁冶金、煤炭、石油、轻纺等产业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历史性转变,在工程科技的推动下,产业不断优化升级,研发成果不断涌现,一些产业工程技术已从跟跑变为领跑,不断由低端向中高端迈进。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取得“天宫”“神舟”“嫦娥”“长征”等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多次蝉联全球超算500强榜首。
能源关乎经济命脉。70年欣欣向荣,从新中国成立之初能源供给严重短缺到如今一跃成为世界能源生产第一大国,我国能源生产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建立健全了煤、油、气、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生产体系,能源工程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能源生产由传统能源加速向新能源转变,能源结构持续优化,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清洁低碳转型步伐不断加快。三峡水利枢纽、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一批重大能源工程举世瞩目。
通信架起发展之桥。70年推陈出新,从新中国成立之初通信发展缓慢到如今已建成包括光纤、卫星、程控交换、移动通信等覆盖全国、通达世界的公用电信网,我国现代信息通信体系加快构建,在通往网络强国的道路上蹄疾步稳。光通信和移动通信等领域工程技术突破创新,实现从空白到领先的跨越。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跨界融合,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方兴未艾,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催生一系列“互联网+”经济新业态,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交通通往富国之路。70年迎头赶超,从新中国成立之初交通十分落后到如今综合运输网络四通八达,我国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日臻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加速成网,以铁路为骨干,公路、水运、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并驾齐驱,“五纵五横”综合运输大通道基本贯通。我国铁路和公路营业里程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其中高铁营业里程占世界总量的60%以上。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交通运输装备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一批现代化、专业化码头日益发挥突出作用,复兴号风驰电掣在祖国的大地上,青藏铁路让雪域高原变通途,港珠澳大桥飞架三地,中国路、中国桥、中国港、中国高铁成为亮丽的中国名片。
医疗卫生关乎民生福祉。70年革故鼎新,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医疗卫生水平低下到如今医疗卫生体系建立健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取得巨大进步,医疗科技水平稳步提升,重大新药创制和疫苗研制取得长足进步,为全民健康构筑起牢固保障。国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居民预期寿命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35岁提高到2018年的77岁,婴儿死亡率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200‰下降到2018年的6.1‰,居民健康水平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疾病防控能力显著提升,成功应对和化解了SARS、H1N1、H7N9等重大传染病疫情事件,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慢性重大疾病的能力不断增强。
当前,我们正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面对世界新一轮科技浪潮的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科技创新使命重大、任务艰巨。我们要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坚定不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握世界科技发展大势,敏锐抓住科技革命方向,攻坚克难、追求卓越,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
面向未来,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定创新自信,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充分激发广大院士和科研人员的“头脑风暴”与“奇思妙想”,鼓励开展原创性科技创新,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面向未来,要坚持推动集中攻破关键核心技术。瞄准高质量发展和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关键核心技术问题,继承发扬“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良传统,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动员跨部门、跨领域的各方力量进行“兵团作战”和“契约合作”,协同广大科技工作者联合攻关“卡脖子”难题,在前瞻性、战略性领域打好主动仗。
面向未来,要坚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激情和活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高标准建设国家实验室。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促进创新要素高效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加快创新成果落地转化应用,不断释放创新潜能。深入推进国家高端科技智库建设,完善科技决策机制。
面向未来,要坚持加强培养各类一流人才。加快健全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避免急功近利,改革人才评价机制,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充分释放各类人才的创新潜力和活力,充分激发不同人才的创新积极性,通过完善多元化教育体系,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不同科技大师。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在更高层次和更大范围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在迈向世界科技强国的新征程中勠力同心、奋力前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为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院长)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