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民族文化>详细内容

【民族文化】格萨尔史诗文化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8-25 18:48:19 浏览次数: 【字体:

格萨尔史诗文化

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是一部在藏、蒙、土、纳西等民族中广泛流传、家喻户晓的,歌颂藏族英雄人物岭·格萨尔王的迄今世界上最长的活态的史诗。它既是一部规模宏伟、卷帙浩繁、内容丰富、场景壮阔、诗文绚丽的世界文学名著,又是综合反映古代藏民族的生产情况、经济生活、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风尚、思想情感、政治结构、军事组织、民族关系、文化艺术、价值观念等社会历史的百科全书,具有多种学科的研究价值。

千百年来,随着《格萨尔王传》在广大民众中世世代代的口耳相传,围绕格萨尔传奇故事又衍生出丰富多彩的雕刻、绘画、藏戏、建筑、舞蹈等民间艺术,更凝聚着千百年来藏族人民的审美观和人文精神,有着永不被时间消蚀的艺术魅力,是藏族人民群体智慧的结晶。

甘孜藏族自治州作为格萨尔王的故里,具有广泛和多元的格萨尔文化资源,全境到处都有格萨尔的传说和遗迹,是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产生、流传最广、最有群众基础的地区,也是《格萨尔王传》最早走出涉藏州县、走向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地方。

格萨尔王城(图片来源:四川在线)

公元11世纪,朗达玛灭佛后,强盛的吐蕃帝国崩溃解体,藏地出现分裂局面,从此陷入数百年地方割据势力间的争伐战乱,康区更是氏族部落林立,互不相率,征战不断。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英雄格萨尔降生于康区德格阿须的吉苏雅格康多,幼年母子被叔父晁同驱赶到玛麦萨纳隆东,15岁通过赛马夺冠,一举登上康北地区岭部落首领宝座,统一大、中、小3个岭部落。从此,他带领部落联盟众英雄好汉,南征北战,降妖伏魔,使岭地百姓过上了安定富裕的生活。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正是以岭部落联盟波澜壮阔的部落战争生活场景为背景,以德格林葱土司祖先岭·格萨尔为生活原型,由无数民间说唱艺人集体创作、加工、提炼,口耳传承乃至僧侣文人记录整理,成为流传至今的民间文学巨著。

史诗《格萨尔王传》的广泛传播,其影响渗透到了藏族地区的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形成了独特的格萨尔文化。主要内容包括《格萨尔王传》说唱本、说唱艺人、格萨尔藏戏、格萨尔神迹遗址风物传说、绘画雕刻、民间遗风、建筑等各方面。

说唱艺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这部史诗主要依靠目不识丁的民间艺人以口授心记的方式保存,以说、唱、舞等形式传播,他们是史诗的创作者和传播者,由此形成独特的格萨尔说唱艺术。这些民间艺人在藏语中称“仲巴”或“仲肯”,类型分为神授艺人、闻知艺人、掘藏艺人、吟诵艺人、圆光艺人五类。说唱形式包括“向仲”(托帽仲)、“铜镜仲”、“读仲”等多种(“仲”为格萨尔说唱之意)。据全国《格萨尔》办公室调查资料显示,目前所掌握的格萨尔说唱艺人大部分都是康巴人。像全国著名的扎巴、玉梅、桑珠等均是康巴人。

格萨尔说唱艺人大多无传人。目前,甘孜州有名的格萨尔说唱艺人有德格县阿尼、色达县俄真卓玛等。

《格萨尔王传》说唱本:格萨尔史诗除了以说唱形式流传在民间外,还以说唱本形式流传在民间。说唱本包括手抄本和木刻本。《格萨尔王传》最早的手抄本和木刻本均出自康区德格。根据近年来的调查统计资料表明,全国涉藏州县一共只发现7部《格萨尔王传》木刻本,其中6部全为德格所刻印,为《格萨尔王传》木刻本之最。其中林葱刻本3部,德格印经院刻本2部,八帮寺刻本1部。至于手抄本更是散存在康区广大民间,多如牛毛。大卫·尼尔女士在《岭超人格萨尔王传》中提到,她在林葱土司家就曾看见过好几本手抄本,“有些漂亮得发光,可惜的是已经褪色了”。她还在其序言中称:“考虑到西康版本在西藏最为著称,它不仅在英雄的家乡,而且在拉萨甚至全藏都被视为权威版本。”2002年时,据有关数据统计,《格萨尔王传》已被发现的手抄本和木刻本等近700种,除去异文本共200多部,约两千多万诗行,近两亿字,是荷马史诗的722倍,成为世界上最长的一部英雄史诗。同时也是一部至今仍在被传唱的活态的史诗。甘孜州目前已发掘出16部,约十多万行。

格萨尔藏式建筑艺术:藏族民居建筑中也体现有格萨尔文化精神内涵,以色达县色尔坝格萨尔藏式建筑最具代表性。据传说,色尔坝是格萨尔王的大将上岭八部首领——色尔哇·尼崩达雅大将的领地,在色阿拉山脚现存有尼崩达雅大将的城堡遗址。色尔坝的民众为铭记英雄色尔哇·尼崩达雅,巧妙地利用当地建材,建成一幢幢具有色尔哇·尼崩达雅大将形象的藏房。色尔坝藏房一般三层,高约六至八米,一至二楼四壁皆以片石砌筑,底楼是作畜圈或堆放杂物,二楼系核心所在,为一家人食宿生活楼层,内设寝室、经堂、接待宾客之所;三楼主要用来凉晒和贮藏粮食。藏房外貌多为长方形,三楼四壁皆以柳条编制而成,形似色尔哇·尼崩达雅大将齐肩的头发,整体造形为上宽下窄,形似战将穿上铠甲后上身宽大、下身窄小,严如一位魁悟的战将。这一民居建筑不仅表现着藏民族高超精湛的建筑技术,也是藏民族热爱英雄的象征。

色尔坝格萨尔藏寨(图片来源: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网)

格萨尔藏戏:率先创建格萨尔藏戏的是德格竹庆寺第五世土登却吉多吉活佛,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寺庙中的格萨尔藏戏与传统寺庙乐舞一样,是一种仪典式的乐舞。涉藏州县许多寺庙会在“普巴”传统节庆表演格萨尔藏戏,其表演阵容庞大,一百多个角色相继出场,穿插有序,表演内容主要是格萨尔王从诞生、降魔、征战、成佛的全过程。

格萨尔藏戏(图片来源:四川在线)

到近代,色达塔洛活佛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北派藏戏的艺术风格,创立了独树一帜、很有影响的格萨尔藏戏。其主要特征是:充分保持了《格萨尔王传》本身的语言特色,曲多白少,以唱腔渲染剧情,以叙事的诗性结构,唱词的音乐结构,组合成格萨尔藏戏一种独特的舞台风格;其藏戏民间语汇丰富,比喻丰富,语言朴实,通俗易懂,易唱易记,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音乐和唱腔沿用民间说唱艺人的说唱曲调,不同人物都有不同曲调,不同场合有不同唱腔;舞台动作采用民间传统艺术与现代手法相结合的方式;采用写实的布景、灯光和《格萨尔王传》中所描绘的,富有创意地制作了胄、铠甲、全身甲、无臂甲、战袍、氅披以及刀、弓箭、剑、盾牌等道具,并成为涉藏州县各格萨尔藏戏团的道具“范本”。

至于格萨尔神迹遗址、风物传说、民间遗风,则更是异彩纷呈,遍布全州各地、无处不有,在此不作细述。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色达县地方志办公室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