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民族文化>详细内容

【民族文化】屏山县清平彝族乡:宜宾市唯一的花苗聚居区‖温涛

作者:温 涛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8-13 23:03:06 浏览次数:1584 【字体:

屏山县清平彝族乡

宜宾市唯一的花苗聚居区

温 涛

说到宜宾市的苗族聚居区,人们往往会想到筠连、珙县、兴文3个县,最多再想到高县文江镇棕树村、叙州区凤仪乡民族村是苗族聚居区。但鲜为人知的是,在宜宾市屏山县西端的清平彝族乡民族村,还有一个苗族聚居区。而且特别的是,这里居住的苗族是花苗支系,而宜宾市其他地方居住的是白苗支系。所以,屏山县清平彝族乡是宜宾市唯一的花苗聚居区。

一、族源与迁徙

苗族传说中的祖先是居住在中原的九黎部落,其首领名叫蚩尤。在五千年前,九黎部落在与炎黄联盟的战争中战败,遂离开中原南迁。春秋战国时期,苗族先民主要居住在今湖北、湖南一带。随着秦统一中国,苗族先民西迁进入今贵州,并以贵州为大本营向周边迁徙。

苗族在迁徙过程中,其语言、服饰、习俗、文化等逐渐产生了差异,形成了许多支系,有的学者把苗族分为白苗、花苗、青苗、红苗、黑苗等多种支系。在宜宾市的筠连、珙县、兴文3个县和高县文江镇棕树村、叙州区凤仪乡民族村的苗族,为白苗(另有几户散居的花苗),自称为“蒙”;而在屏山县清平彝族乡的苗族,是花苗,自称为“阿卯”。

屏山苗族的服饰

清末至民国,苛捐杂税兵款繁重,导致苗族不断迁徙于崇山峻岭中,被称为“游耕”民族。民国28年(1939),四川省第五行政督察区(驻乐山)所辖的雷马屏地区(今即雷波、马边、屏山三县,现分属于凉山、乐山、宜宾)开始垦殖活动,招募农民入垦,承诺在垦区不派款、不派捐、不抓壮丁,入垦时还分发粮食、种子、农具,并允许砍树木搭建简易住房。入垦第一年免交粮食,第二年起每年只需交产出粮食的十分之一。垦民平时务农,一旦有事即为兵。

雷马屏地区的垦殖活动,对当时处在“游耕”的一部分贫困苗族产生了吸引力。民国29年(1940),贵州省威宁县、云南省彝良县的一些苗族辗转迁到屏山县今清平彝族乡民族村一带,随后的民国34—35年(1945—1946),一些苗族家庭又从贵州威宁县、云南大关县和彝良县等地陆续迁来20余户。迁来的苗族有的参加了垦社,也有的找当地的彝族作保,租得一片土地自己开荒。于是,在彝族、汉族杂居的今屏山县清平彝族乡一带,形成了苗族聚居点。

由于迁到屏山清平的苗族都属于花苗支系,因此就形成了今宜宾市唯一的花苗聚居区。1985年,清平有苗族125人;1998年,清平有苗族137人;2006年,清平有苗族124人;2016年,清平有苗族97人;2020年,清平有苗族104人。清平苗族人口发展不快,主要有迁居城市、外出打工等原因。

清平苗族的聚居地在民族村2组,除在清平以外,在屏山新县城也有少数苗族定居。

二、姓氏与家庭

苗族姓氏分苗姓和汉姓。花苗中的苗姓有“卯娄”“卯蚩”“卯嚷”“卯简”“卯展”“卯鲁”“卯荡”“卯日”8个姓。清朝初年对贵州威宁县等地实行“改土归流”,苗姓改用汉姓,一个苗姓含几个汉姓。“卯娄”含张、安二姓;“卯蚩”含杨、刘二姓;“卯嚷”含马、苏、龙三姓;“卯简”含李、罗二姓;“卯展”含朱、潘、赵三姓;“卯鲁”含吴、陶二姓;“卯荡”含汪、王二姓;“卯日”为韩姓。

屏山清平苗族

在清平彝族乡,苗族有王、张、陶、汪四个姓氏。清平苗族均已采用汉姓,苗姓已很少人提及。

苗语称家庭为“干义”,以一对夫妇和未婚子女及老人组成。丈夫承担全家生产重任,应付各种事务。妻子参加生产劳动、料理家务、承担全家衣着、照看老人,饲养家畜,应酬宾客事务。子女必须参加家庭劳动;成家立业后,有供养父母和家庭中残疾人员的义务。父母年高、丧失劳动力时,随其意愿可与某子女共同生活;无子女者,由侄子或侄女供养,故苗族从古至今没有乞丐。

三、语言和文字

全国的苗语分为三大方言区,即湘西方言、黔东方言、川黔滇方言(又称为东部方言,中部方言,西部方言),方言下又分有次方言。其中,屏山清平苗族的方言属苗语西部方言区中的滇东北次方言,而宜宾市其他地区的苗族属西部方言区中的川黔滇次方言,二种次方言中有60%的同音词。清平苗语与其迁出地——贵州威宁等地的苗族一样,以单音节为词素单位,音节为词根。苗语分古语和现代语,古语多用排比、比喻和对应进行表述,保持传统语言特色。

苗族文字分为“老苗文”和“新苗文”。“老苗文”是屏山清平苗族的迁出地贵州威宁在20世纪初,由英国传教士柏格理和李司提反(汉)、张约翰(苗)、杨雅各(苗)等创制的。20世纪40年代时,被迁入屏山清平的苗族带入。新中国成立后的1956年,国家为苗族创造了一套拼音文字,分为川黔滇苗文、滇东北苗文、黔东苗文和湘西苗文数种。

由于清平苗族人口较少,苗语只在内部使用本民旅语言,与别族交往则用汉语。由于彼此间接触时间长,绝大多数苗族人都通晓汉语,商贸来往,社会交往,语言交流无问题。清平苗族的语言生态保持较好,多数苗族能说苗语。又因汉语比较普遍,根据实际,学生基本上都是学习汉字。至于本民族文字,只有极少数人使用。

四、服饰与头饰

屏山苗族的服饰与贵州威宁等地花苗的服饰一样,极具民族特色。其上衣为无领无扣对襟衣,分礼服(花衣)和便衣两类。花衣由披肩、吊块、袖子、内衬、肩带、系腰6个部分组成。颜色以红、白、青为主。花衣的主要部分披肩用白麻线、背、红羊毛线按对顶角和坐标原理针线挑织而成。图案有虎背花、孔雀花、蕨草花3种。男女礼服披肩花纹均同。便衣为白色无领无扣对襟衣,袖为青色,袖口小,配腰带,是平时便服。女性穿的裙分为6类,即漂白布花裙、麻布花裙、麻布花格裙、麻布靛染花格裙、麻布靛染裙、白麻布裙。以漂白布花裙为精致,由裙基、裙身、裙脚3部分组成。

屏山苗族的头饰分男饰和女饰。男饰又分为军饰和民饰,军饰头戴冠,顶插长雄尾;民饰老的剃光头,包白帕,青壮年留长辫发或于后脑挽尖发髯,额前剪为弧形。女饰也分古饰、新饰,古饰是在头发里加青羊毛线,挽尖发髻,年轻妇女在喜庆时节加戴冠和耳镯,少女发里加青羊毛线,挽尖发髻。额前为弧形,戴耳镯;女新饰为妇女在发里加青羊毛线,头顶挽圆平发髻或尖发髻,少女、青年妇女用圆发器在耳朵上方挽髯,其状有圆的、尖的、椭圆的,以缠花线和插梳子作装饰。

屏山花苗少女们

屏山苗族以往还有打绑腿的习俗,现已消失。随着时代发展,清平苗族在平时多着便服,只有盛大节日和家族聚会时,才穿上本民族的服饰。

五、居住与饮食

屏山苗族的建房宅基取向阳,在择定地点掘一小洞,置入三颗粮呈三角形,盖上石板,次日查看,以粮食仍在、有发芽迹象为佳。破土施工择冬、春季雨水少的月初,时辰用本人属相及牛、虎、兔、龙、马中之一日均可。房屋结构早期为横木垒房,盖松叶,中期为竖木“千脚房”,盖毛草,后期为土木结构,盖草或松叶,少封尖,少留窗或窗口小。房内隔间,人畜各居,门留侧面。家具、床铺摆设简陋。

屏山清平苗族合影照

新中国成立后,屏山苗族聚居区渐兴砖木结构,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推进,清平苗族的住房已全部新建,与汉族、彝族的差别除装饰风格外,建造质量上已无差别。

屏山苗族饭菜热吃为主,少用凉拌。在野外带生粮和熟食品,故以烧吃和冷吃为多。外出吃以带干粮,如粑粑、炒面,故以干吃和凉水拌吃为主。饮料除白酒外,还喜饮用新鲜菜汤、甜酒、炒面、凉水,少饮茶。调味以淡、酸、辣为主,少用甜食。以往苗族饮食因受经济条件和地域制约,故重量胜于重质。20世纪80年代后经济条件改善,饮食由过去的汤菜合一、酒不上桌,逐渐改为饮食多样、汤菜分开、酒上桌。

六、婚姻与丧葬

苗族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包办极少。苗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有央媒“求婚”和直接“带婚”两种方式。求婚一般在农历二月初,带婚选喜庆和节日。

苗家的媒人通常为男性。提亲时,要带上两个人——即未来的新郎和一名陪伴,一般叫作“陪郎宫”。方式很简单,只须带上1—20个熟鸡蛋(由陪郎官携带),进屋由媒人交给女方父母:要是女方同意,就接收鸡蛋,否则不接。同时,男女双方也得见面,互相认识,并当面表态。假如女方害羞,也可托要好的女友代为表示。若双方满意,以后即可择期完婚。

婚期选定后,男方得带上一对鸡、20个以上熟鸡蛋、一小袋炒面以及酒和糖果之类,去到女家通知。结婚之日,男方将送给女方的哥哥姐姐们每家一对鸡、一小袋炒面和10个以上熟鸡蛋,对其他亲朋好友们也送一对鸡;对女方父家也备一对鸡,加上半边猪肉的前半部分(不含猪头)、60斤左右的糍粑和熟鸡蛋100个以上,炒面50斤左右,再由媒人、新郎和陪郎官等随带去女家迎娶。接亲人数必须是单数。新娘的送来人通常是3—9人不等,但必须是单数,也必须是未婚女性。接亲、送亲人数是单数,但接完亲后接亲方多了新娘子,送亲方少了新娘子,一增一减都变成了双数。新娘和送亲人穿着一样,到了男家,一般走在第二位的是新娘。婚后一个月,新娘才能回门。

屏山苗族实行棺木土葬,死者衣穿为单数,系腰不打结,用白布包裹,严禁金属、皮毛、化学物品入棺。灵柩置于正堂屋上方或中间,头里脚外。抬丧途中换肩棺勿着地,掘井时先主后客。葬前揭开棺盖让逝者最后观看世间。上土前,抓碎泥散入井里,将生魂吓出。葬好返家时,不能沿送葬原路,要绕道而回。至家门口,先洗手,由在家的一长者拈火入水驱邪后方能进屋。葬后坟垮或子孙不宁,均要重新垒坟。

七、春节与端午

屏山苗族的纪年、记日与汉族相同,即公历和农历并用,记事多于公历,耕作多用农历。清平苗族一年有两大节日——春节和端午节。时间与汉族相同,在庆祝方式上也无多大差异。

屏山苗族在吃团年饭时不能吃蔬菜,也不能用汤泡饭。据说是吃了菜,来年地里草就长得多,难以除尽。不用汤泡饭,是为了避免下年发生水灾。除此,在吃团年饭前,必须“封磨”——在磨心里满填玉米,加上当晚要吃的菜肴各一点。磨“封”以后,要到正月初三日才能开用。这是因为人们认为石磨“辛苦”了一年,该让它休息两天,并表示谢意。在除夕日到初一这段时间,人们除必须做的事如烧饭、喂牲口外,其他工作都不用做,尽情欢乐玩耍。一切农具(包括菜刀),从除夕日到正月初二都不能使用,目的仍是让它们“歇一歇”。

屏山苗族中害怕蛇的人要在初一天最早起床,将房前屋后的垃圾收拾烧掉,当天更不能看见秤杆。能做到这些,就可一年内都不会遇到蛇。妇女们则在初一日早晨将头天剩下的饭上满一甑,蒸时看哪方先冒汽,即可判断本年度的麦子熟在哪方。还有就是早上如果先听到乌鸦叫,则今年仔猪价钱好。另外,苗家人在春节期间喜欢走亲串户、休闲娱乐。

屏山苗族在端午节的主要庆祝方式是“赶花场”。赶场当天,青年男女们会打扮得漂漂亮亮,到清平场、冒水场和雷波的柑子场等去赶场。清平苗族还保留着传统的芦笙舞,每首芦笙曲都有统一的舞蹈动作,每到节日聚在一起,芦笙手们和跳舞者合奏合舞,形成一个快乐的场景。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温 涛

供稿:屏山县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